原標題:堅持擴大內需 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需求側管理」,釋放了哪些信號?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需求側改革時機已成熟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央首提需求側改革,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必將對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介紹,推動需求側改革,有利於釋放消費潛力。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消費的發展對於經濟的帶動作用在逐步增強,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非常明顯,但是消費的水平和品質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年來,新型消費發展態勢良好,但在擴大新型消費中間仍有不少的堵點和難點,需要通過改革來加以解決。同時,在擴大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完善消費環境這些方面還有不少制約因素,也需要通過改革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需求側改革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積極建立完備的內需體系,這些實際上離不開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付凌暉表示。
同時,適時提出需求側改革,是基於當前發展新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目前,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這為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準備了條件。更重要的是,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市場的供需力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總需求不足、需求結構不合理、需求渠道不暢通等矛盾日益突出,並已成為影響未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障礙。因此,加快需求側改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發展動力充足和持久的重要一環。
最大限度釋放消費需求
「十三五」以來,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6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力。與此同時,我國龐大的消費群體造就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依託網際網路帶來的消費模式變革,也大大激發了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熱情。在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的情況下,我國得益於首先控制住疫情,再加上各項扶持消費政策的出臺,消費需求得到迅速恢復,並成為保增長的主要力量。
但也要看到,目前阻礙需求側改革的因素也不少,主要表現在: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來說並不高,收入分配差距仍較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仍偏小,支持消費需求的金融創新仍不多,消費質量仍有待提高等。因此,加快需求側改革,就應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下大力氣,真正疏通民眾消費不起、消費意願低的最大瓶頸。堅持「提低、擴中、限高」原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創新多層次的金融支持消費政策體系,最大限度釋放消費需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表示,「十四五」期間,要把促進擴大消費的著力點放在大幅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上,力爭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6億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會對擴大消費市場、提高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形成巨大推動作用。
同時,加快釋放農村人口消費潛力。建立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大農業,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大力發展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農業,將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到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
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呈現較快增長態勢。2015年至2019年,人均消費水平從18929元提升到27563元;不考慮價格因素,人均消費水平年均增長9.8%。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92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下降了3.5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6.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247元,下降5.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8.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430元,增長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3.2%。
業界預計,居民消費水平的回升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從消費結構來看,在疫情衝擊下,服務型消費等新型消費反而呈現加快增長態勢。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傳統線下消費的在線化進程,凸顯了新業態新模式在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動國內消費恢復和促進經濟企穩回升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未來幾年,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關鍵在於抓住居民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協同推進相關政策調整與體制變革。由此,我國巨大內需潛力釋放不僅將有利於短期經濟增長,而且將成為夯實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
「注重需求側管理是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釋放消費潛力的重大改革部署。應當說,當前我國消費潛力的釋放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從需求側看,要進一步營造和優化『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消費環境,以收入為核心的政策調整與制度變革相比以往更為迫切。」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當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尤其是服務型消費需求向高品質升級,但主要產品供給體系仍處於中低端。解決服務型消費「有需求、缺供給」的矛盾,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更大的市場開放、加快優化營商環境,改善消費供給。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
(責任編輯: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