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哈拉新村的「最炫民族風」

2020-12-22 荔枝新聞

「吶喲耶,呢呀耶,吶呀吶呢呀吶喲耶……」

高亢奔放的「扎恩得勒」歌曲,歡快活潑的「哈克麥樂」舞蹈,只要你來到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梅裡斯區的哈拉新村,都會被撲面而來的達族風情所吸引。

△ 哈拉新村莫日根廣場

「村口大門的造型是我們達斡爾族特有的樂器——四弦琴,廣場上矗立著的這個雕像就是達斡爾英雄莫日根。」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哈拉新村黨支部書記多雪英是地道的達斡爾族人,穿著傳統服裝的她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這個有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美稱的村寨。「哈拉,在達斡爾語意為』冰道』。我們哈拉村是一個有著300年歷史的少數民族村落,村民70%都是達斡爾族。」

△ 哈拉新村黨支部書記 多雪英

「以前的村子可不是現在這樣……」作為哈拉新村的歷史見證者和引領全村致富發展的開拓者,多雪英指著如今整齊劃一的房屋說:「以前全村沒有幾個磚房,路都是土路,夏天一下雨就是一身泥,上學都是泥濘的道路,冬天連線衣線褲都沒有。」

1998年,嫩江流域出現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哈拉村被洪水衝毀,村民們無家可歸。

△ 1998年洪水衝倒了房屋

第二年,由全國政協籌集捐款3000多萬元重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哈拉新村。

△ 喬遷當天的熱鬧場景

「搬新村的那天真的是太高興了!坐在炕上感覺可舒服了,之前多困難啊,都沒想過能住上磚房。」說這話的是村民李玉琴,聊起進新村的場景,直到現在她還歷歷在目:「黨和國家對俺們的照顧真是太好了!」

村莊雖然重建了,但是村裡地少人多、收入渠道單一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制約村莊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仍然存在。到2013年,哈拉新村仍然是一個貧困村。

【手握金鑰匙 打開致富門】

發展模式的創新,關鍵是發展思路的轉變。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哈拉新村又迎來了一次新的轉機。通過準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選準了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產業這條精準脫貧路,全體村民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手握金鑰匙,打開了致富之門。

△ 非物質遺產文化體驗館

「我們達斡爾族是農牧漁獵民族,一進門您看到的這處微縮景觀,就展現了我們達斡爾族的生活場景。」哈拉新村駐村幹部吳明晨帶記者走進了今年6月剛剛落成的非物質遺產文化體驗館,已經成為了哈拉新村的網紅打卡點。

依託民族特色和生態資源,哈拉新村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堅持做好民族文化傳承、講好民族故事,在飲食文化、民間工藝、地方產品、村寨建設、旅遊開發上融入民族符號,使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 吳明晨婚禮照片展出

「這個是按照我們達斡爾族傳統習俗辦的婚禮,你看到的圖片上的這個新郎就是我。」看到自己婚禮的照片展出,吳明晨笑著說:「這種感覺還是很奇妙的,同時也覺得很驕傲,因為可以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我們的民俗。」

△ 非遺體驗館展廳

一份份文獻資料,一張張歷史圖片,一個個出土文物……「齊齊哈爾築城者、嫩江流域開拓者、祖國北疆守護者、民族團結實踐者」的達斡爾族形象在荔枝新聞記者的腦海中豐滿起來:歷史悠久的達斡爾族,民族文化內涵深厚,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繼承發展了扎恩達勒、哈肯麥呼蘇古、烏欽等音樂形式。

△ 非遺傳承人吳明晨演奏木庫蓮

「『木庫蓮』是達斡爾古老的口簧樂器,多用於青年男女表達愛意或祭祀活動。」說到這裡,吳明晨拿起了掛在胸前的木庫蓮演奏起來,貌似簡單的一個簧片奏出婉轉悠長的曲調,仿佛帶著記者飛到了遼闊的草原上,鳥鳴、奔馬、激流,匯成了宏大的交響……

【民居變民宿 拓寬致富路】

在採訪中,荔枝新聞記者對達斡爾族人的現代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走進整齊的村落,隨手敲開了一間民房大門,女主人康淑珍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做客。

兩室一廳的房間乾淨整潔,目之所及都融合了達斡爾特色,彰顯少數民族風情,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也一應俱全。

△ 哈拉新村村民 康淑珍

「城裡人都住樓房,看到我們這種大炕可稀奇了,你伸手摸摸看,這炕都特別熱,冬天可得勁了!」說罷,康阿姨拉著記者坐在炕上,聊起了她要做民宿的初衷。

「咱們新村建立以後遊客挺多,我當時就想改個民宿,做個農家飯菜,有人來住宿的話,可以感受下我們達斡爾族人的生活。改了以後很受歡迎,從5月份到10月份遊客不斷,周末都供不應求。」

康阿姨的這個致富點子很快就見到了效果,於是其他村民也跟著幹了起來。就這樣,一家,兩家,最後村裡四五十戶都跟著把房子改成了民宿風格。從民宿的設計,到建設,再到各種設施的添置,大家相互傳授經驗,一個全新的致富產業很快就成熟了。

△ 達斡爾族特色民宿

就這樣不斷整合資源,規範民宿標準,先後明確了村集體領辦型、村民自營型和外來人員與村內租賃合作型等三種類型,至今,村內已有標準化民宿9家,庭院民宿14家,村民自辦民宿56家,並與齊齊哈爾市雙豐、海外等多家旅行社形成長期穩定合作。

「我們過去一摸兜比臉都乾淨,現在黨的富民政策好了,我們的錢袋子確實鼓了。」康阿姨的臉上始終洋溢著陽光般的笑容。

△ 哈拉新村村貌

資源有了,硬體也上來了,大伙兒又在一起盤算著,怎麼才能打響哈拉新村的旅遊品牌,吸引更多的遊客。村裡於是在旅遊產品的設計上花起了心思。先後推出「周末好時光一起遊達鄉」精品旅遊路線,引進達族風情園項目,建有千餘平方米的大型生態酒店、6套達族傳統民居、多功能會議室、綠色無公害種養殖基地,還有傳統綠色農家豆製品加工作坊等。村子裡的旅遊資源被全面盤活,用市場化的模式整合到了一起。

如今,這個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雖然只有300戶、1100名村民,但是年接待遊客量卻達到57萬人次,創造旅遊收入7500餘萬元

【「救命草」成「致富茶」 探索致富經】

柳蒿芽,是當地一種不起眼的「草」,但對達斡爾族來說卻意義非凡,被稱為「救命菜」。達斡爾族村民食用「柳蒿芽」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300年。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從野地裡採這種草,剁碎了下鍋,不蓋鍋蓋,可以做出綠色的湯。至今,柳蒿芽還是每家常備的食材,拿它做湯做丸子,做餃子餡兒。

「柳蒿芽它是代表我們民族的,我想把這個達斡爾族的特色弘揚出去。達斡爾族是契丹的後裔,故起名為契丹古茶。」

△ 康健向記者介紹柳蒿芽茶廠

眼前的這位90後就是這間溫室的主人——「契丹古茶」的創始人康健,一個地道的達斡爾族人。2018年,他選擇返鄉創業,在哈拉新村景區內創建了契丹壺柳蒿芽茶廠,用達斡爾族特色柳蒿芽加工製成「契丹古茶」。「達斡爾族孩子是聞著柳蒿清香長大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品牌推廣將民族特有的文化發揚光大。」

目前,「契丹古茶」已經是一家集基地種植、科研檢測、產品加工、策劃營銷、茶文化研究、網際網路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茶企,年產量近3萬盒,收入800萬元,遠銷省內外多個城市。

△ 柳蒿芽

一枚小小的柳蒿芽,康健想到的卻是一個大產業。他想的是對以柳蒿芽為原料的傳統民族食品進行全方面的開發,把一系列的產品推向市場。

哈拉新村歷來耕地少,而柳蒿芽的大規模種植,卻需要更多的土地。這樣的矛盾制約了柳蒿芽產業的發展空間。

康健想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這個矛盾。在柳蒿芽的種植上,引入無土栽培技術,從而擴大產量,儘早讓柳蒿芽速凍水餃、柳蒿芽丸子等傳統民族食品走向市場。

柔嫩的柳蒿芽,帶動了一方致富路。

△ 打造「線下製作+線上售賣」新模式

如今,康健創辦的企業以「貧困農戶+合作社+基地+無土栽培+科研」的模式,吸引村民們加盟,由此帶動了當地140餘戶農民增收60餘萬元。

記者手記

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哈拉新村只用了短短6年的時間。

挖掘、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旅遊品牌帶動鄉村振興。哈拉新村把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共建理念貫穿於發展建設始終。一句話,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哈拉新村依靠的是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催生出的內生動力。

有了這樣的內生動力,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支持、扶持,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快速地催化孵化,好政策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效果。

當清晨的陽光灑落在莫日根廣場雄鷹的翅膀

當悠揚的歌聲飄蕩在青翠的草原上

當幸福的笑臉洋溢在村民的臉龐

「冰道」終將不再寒冷而是充滿希望

這是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指引著我們全面奔小康

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YING

相關焦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2020-09-28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尋味精緻威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千裏海岸線,一幅山水畫。山海相依、氣候宜人的山東威海正全力建設「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高標準建設、文化高質效供給、社會高效能治理、民生高水平保障不斷為威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能加力。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青山湖區進順村:共建小康家園 共享幸福生活 2020-11-14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一趟45塊錢,每天2趟到3趟,一年差不多有4萬多塊錢的收入。」47歲的徐小送,家住遇龍河畔的陽朔鎮雞窩渡村,皮膚黝黑,身材結實,一頭黑黑的圓寸,看起來還像個年輕小夥子。從2004年開始,他就在遇龍河撐竹筏。徐小送說,那時候遇龍河旅遊剛剛開發,許多小老闆買下竹筏、僱傭筏工載客遊河。散戶老闆之間有競爭,管理秩序比較混亂。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村幹部及時將數據共享給縣交通部門,後者立即對公交線路進行了微調並增加班次,方便村民和師生出行。  像秋北村這樣的「數字鄉村一張圖」已在德清137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站在數位化、生態化的時代風口,遂昌深刻理解並充分運用電子商務蘊含的「網際網路+」思維,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全力推進「天工之城—數字綠谷」建設,與阿里雲、網易、海康威視等12家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落地建設創新中心、創新實驗室等項目,探索山區縣最美生態、綠色科技、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徑,努力打造山區人民的美好家園和全省人民的嚮往之地。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鄉鎮成就巡禮】哈拉新村:民族旅遊促發展...
    哈拉新村哈拉新村是黑龍江省文明村標兵國家級特色民族村寨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這裡,一幅正徐徐展開的美麗畫卷,是前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初步成效: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文明和諧的特色新村已經成形。在村兩委和市駐村幫扶組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堆的垃圾不見了,安裝了安全飲水設施,新擴建蓄水池2座,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創新設計了三格式化糞池,建設了一戶一廁,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累計改造村莊道路2萬平方米,各主幹胡同、裡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積達到100%。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新疆烏什縣託萬克麥蓋提村:菌菇開出...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雞窩變鳳巢
    徐小送說起新村建成後的生活,喜悅溢於言表。進村的柏油路乾淨寬闊,路邊有精心設計的池塘、小橋、甬路,白牆灰瓦的民居門前有花園、門後有菜園,如今雞窩渡村「女大十八變」,頗有小家碧玉的模樣,為遇龍河的山青、水碧、竹翠、橋奇再添一「村巧」。只嘆馬致遠先生沒有看過這裡的「小橋流水人家」,倘若看了,或會少些愁緒,多些釋然。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在山東陽信縣 聽牛人說「牛事」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哈拉新村:慎終如始抓脫貧 勠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哈拉新村:慎終如始抓脫貧 勠力同心奔小康 2020-12-21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數字賦能 未來已來
    村幹部及時將數據共享給縣交通部門,後者立即對公交線路進行了微調並增加班次,方便村民和師生出行。像秋北村這樣的「數字鄉村一張圖」已在德清137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站在數位化、生態化的時代風口,遂昌深刻理解並充分運用電子商務蘊含的「網際網路+」思維,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全力推進「天工之城—數字綠谷」建設,與阿里雲、網易、海康威視等12家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落地建設創新中心、創新實驗室等項目,探索山區縣最美生態、綠色科技、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徑,努力打造山區人民的美好家園和全省人民的嚮往之地。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陝西渭河邊崛起中國西部第一村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東嶺村大膽探索,自力更生,辦企業,興產業,最終闖出一條「以企帶村,村企合一,共同發展」的脫貧致富路。如今,該村的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380億,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戶均資產超過300萬元,成了全國聞名的「中國西部第一村」。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河北平泉「三區同建」開啟新生活
    這句昔日順口溜是溝內百姓窮困日子最真實的寫照。如何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經過深入調研摸底,2009年,桲欏樹社區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中心村建設。「靠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只掏了不到2萬塊錢,就住進了樓房。」2017年,楊金鳳一家脫掉泥鞋換拖鞋,住上了樓房。通過三期工程建設,桲欏樹社區的人口已達2730戶、近1.2萬人,成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農村社區。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元寶村:從「暴風驟雨」到「稻花飄香」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頭條」魏松賢到北林區就「百城千縣萬村」調研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
    8 月5日,省委宣傳部部務委員魏松賢到北林區就「百城千縣萬村」調研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全勝,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郭曉明一同調研。在北林區雙河鎮西南村稻田公園,魏松賢詳細了解北林區在踐行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發展、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採取的做法和取得的實際效果。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寶村:從「暴風驟雨」到「稻花飄香」
    70年前的夏天,他跟隨工作隊坐著馬車,深入元茂屯進行土地改革,而這個村的原型地就是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的元寶村。△《暴風驟雨》紀念館這個紀念館,也是村民趙雪春平時最愛來的地方之一。趙雪春的曾祖父,正是小說《暴風驟雨》中主人公「趙光腚」原型。「他叫趙玉林,外號趙光腚。他一年到頭,顧上了吃,顧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著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飯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
  • 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十三五」時期,宜君縣完成造林綠化超26萬畝,綠色面積逐年擴大,截至2019年底,全縣林業森林覆蓋率達52.63%,植被覆蓋率達91.8%。  近年來,宜君縣堅持生態立縣,依託綠色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努力打造避暑勝地旅遊品牌。好生態讓農產品身價倍增,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更鼓了群眾腰包。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天津寧河:保衛「京津綠肺」 共謀綠色發展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廣西下陶村:山坳村蛻變為「紫荊花海」
    1998年鍾敏嫁到廣西柳州市下陶村時,進村的道路還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是半褲腿的泥。村子裡也沒有一戶像樣的住房,都是牆面開裂的泥磚房。因三面環山、交通不便,下陶村被當地人戲稱為「山坳村」。22年後,當初嫁來下陶村的姑娘鍾敏,已經成了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下陶村近年來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紫荊花村」、「彩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