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級恐懼》中換一個角度看律師,是要感性,還是必須理性?

2021-01-09 宜輕晨

1996年拍攝的《一級恐懼》是愛德華諾頓大熒幕首秀,憑藉這部電影,愛德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這部電影雖然是愛德華首次接觸大熒幕,但是一人分飾兩角,一個眼神就讓我們看到了另一「艾倫」,愛德華的演技從最初就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徵服了觀眾。

說完配角,我們看看這部電影的主角理查基爾,他是《忠犬八公》的男主,當然更多人認識他可能是通過《風月俏佳人》。理查基爾,是一個眼神裡帶著笑意的男人,就像藍色多瑙河,讓人只是看到名字就想到浪漫,在《一級恐懼》中理查基爾眼神中的笑意消失了,在他眼神中,我們看到無奈,傷心,甚至是無力。

理查基爾在《一級恐懼》中飾演大律師馬丁威爾,他曾經是赫赫有名的州立檢察官。

因為在工作中厭惡上司的行事風格,並且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和利用,他毅然辭去公職,自己創業,成立了律師事務所,憑藉自己的卓越才能,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成為芝加哥的風雲人物。

馬丁常常出現在雜誌封面,或者出現在電視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位大律師,知道他的在打官司這條道路上的赫赫戰績。

然而,表面上的風光不能掩飾馬丁內心的落寞,就像那晚他在酒吧喝得醉醺醺之後,告訴為他寫自傳的作家,他曾經在辭職的時候發誓,要用法律給芝加哥的人們豎一道圍牆,把謊言隔離到他們生存的世界之外。然而事與願違,他自己成為了謊言的代名詞。

馬丁是一個感性的人,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他內心認為每一個做壞事的人,都有他們的迫不得已。他想努力挖掘人們心裡的善,然後把這些善努力擴大,再努力擴大。

一個律師到底是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那些自己覺得可以信任的人,然後用法律去幫助他們,還是應該完全置身事外,用理性、客觀地面對自己的當事人呢?

在《令人心動的office》中實習生李思源的媽媽給李思源的建議是,律師從來就不是一個感性的職業。只要選擇了律師這個行業,那麼在工作中,自我,感覺,這些詞語都要統統丟棄。

律師必須讓自己少一些感性思維,多一些理性,把自己放在一個中立的位置上。

不得不說思源媽媽說得非常有道理,畢竟人只要感性起來,就容易滑進一個深淵,一個自己思維的深淵。但是,一個人成為律師之後,就瞬間讓自己沒有感情的看待事情,面對自己的當事人完全客觀,這個真的很難。

至少馬丁還做不到,他在面對人們口中「屠夫男孩」艾倫的時候,他憑著自己的直覺覺得這個孩子「不是一個壞人」,因為他的眼神乾淨,性格懦弱,怎麼看都不是一個殺人兇手。

艾倫為自己辯解說,自己不會這樣殘忍地對待大主教羅森,畢竟他對待自己猶如慈父一般。但是作案現場的慘不忍睹又怎麼解釋呢?用律師珍妮特的話說,這不止是謀殺,他是在虐屍。大主教被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大腿,胸前中了數十刀,胸前還被刻上字。現場簡直慘絕人寰。

就算如此,馬丁還是相信艾倫說的:現場有第三個人,他逃跑只是他害怕,他並沒有作案。

其實馬丁如此相信自己的判斷,還是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對自己曾經上司的厭惡和不信任,而令他厭惡上司肖內西和大主教關係又密切。無巧不成書,馬丁在自己另外一個案子中,知道了大主教和肖內西兩個人,還有另外一層不可告人的關係,所有這些促使他寧願相信眼前這個身世悽慘的男孩,也不願意相信已經犯過錯的肖內西和大主教,正是這樣的感性判斷導致了他最後的懊悔。

不到最後一刻沒有誰會明白,《一級恐懼》這部電影真正讓人恐懼的是什麼。

可是面對這種恐懼,馬丁作為辯護律師恐怕已經無力回答自己那個問題,為什麼好人最後都變了,為什麼好人會去做壞事呢?他的苦惱恐怕《控方證人》中大律師威爾弗裡德爵士可以回答他。

人們為了利益是必須有所付出的,付出勞動,付出腦力,而有些人卻想著為了自己的利益讓別人有所付出。

影片結尾,律師馬丁不敢面對圍觀的記者和人群,選擇從後門一個人悄然離開,他落寞的背影中,有我看完印度電影《天作迷案》之後的心酸,兩部電影中,兩個作案人都利用人心躲避了法律的制裁,並且在事後都得意地炫耀自己的高智商。其實他們沒什麼可以得意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相信天網恢恢,怎麼會漏掉他們呢?!

相關焦點

  • 律師需要專業與理性,也需要溫度與感性
    不僅如此,某些方面的要求也讓人感到十分可怕:綁定銀行卡就相當於默認快捷支付、強制訪問通訊錄、聯繫人信息必須要達到一定數量、與顧問合影確保是自己內部人員操作等等。 還是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輕易地去相信這種網絡借貸公司。 說回正題。在經過與當事人及貸款公司溝通後,何旻哲和朱一暄已經掌握了案件基本事實和當事人訴求。通過檢索法條和諮詢相關機構,他們也找到了一個大致解決方案。當事人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比較正面的反饋。
  • 愛一個人究竟是要理性,還是感性?
    痴迷於愛情中的人,我們常常形容他們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那麼愛情究竟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我認為不同階段側重點也不同。愛情中感性大於理性,而在婚姻中則是理性大於感性。雖然有愛情不一定就能走進婚姻,但愛情還是應該以感情為前提和基礎。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但是,每當對方出現在你的視野中,還正心安理得的大吃大喝的時候,你還是會不自覺的調侃一句「不是說要減肥麼,怎麼又吃上了」。一邊是信誓旦旦的「要減肥」,一邊又是毫無顧忌的吃喝,我們到底想不想減肥、想不想變美變好看呢?
  • 你是理性多,還是感性多
    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沉著應對,遇事想的很周全,不會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而感性的人恰恰相反,遇事做事,總是以感情基礎為出發點,也很替他人考慮。有時候,我們總認為理性的人做事過於果斷,自私,其實好好想想人本就自私,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某一個,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策。我們也會認為感性的人過於優柔寡斷,做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對於感性的人本就心思細膩,以自我感覺為中心,也很容易被其他情感所左右。不管是感性多還是理性多,這都是每個人不同的行事風格。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對待感情你是選擇理性還是感性?
    1、發現男朋友三觀有問題,我是該繼續還是提出分手?還是分手吧,女孩子終生的幸福就是好的婚姻。2、天天要求女朋做到秒回,工作和在家裡都都要第一時間秒回他的信息,要不然就說你一點都不愛他,一個男生做法不成熟,為啥還要覺得自己經歷過很多,已經很成熟了?結歷多不等於成熟。年齡大也不等於成熟。
  • 今晚《非誠勿擾》,談談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
    今晚(9月26日)《非誠勿擾》,一位男嘉賓的感情經歷引發熱議,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成為了現場探討的焦點話題。另有一位數學老師登臺,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情書生動示範了理科生的感性浪漫。 只是猶豫了一分鐘,就錯過了一段感情? 男嘉賓易昊12歲開始習武,現在是廣州一家拳館的總監。
  • 理性和感性
    NO.332 一直以來,感性小人兒佔據我內心居多,理性小人兒偶爾會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今年,我其實已經足夠理性,事情基本看得透。不過,要讓理性在生活裡作為主角登場,他還有些脆弱,走得不穩健,理性撲街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一級恐懼(Primal Fear)》:被驗證過的絕望是最深層的恐懼
    看到Aron和Roy的人格切換時,我並沒有「一級恐懼(Primal fear)」之感,但到電影最後,跟律師Martin一起發現這多重人格竟然是兇手精心裝出來的,那個瞬間帶給我的恐懼是最開始,當他聽到Aron結結巴巴的說自己沒有殺人記憶,說當時有第三人在場的時候,他就預設了一個立場,他要去找到這個「第三人」。從這開始,他就從律師變身偵探,去調查兇殺現場,去抓捕他以為的「嫌犯」Ali。繼而他發現了佐證Aron殺人動機的錄像帶:Aron從小就被大主教性侵性虐。而且證據已經顯示,沒有第三人的存在,大主教是Aron殺的無疑。
  • 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影評】哪裡恐懼?為什麼是「一級恐懼」? ——解讀美國電影《一級恐懼》(上)
    影片講述了發生於芝加哥的一樁震驚全城的恐怖血案,辯護律師馬丁·威爾在為嫌疑人艾倫辯護的過程中發現其「人格分裂」真相的故事。在暴力方面,影片相當克制,只有一個剁掉主教四根指頭的謀殺鏡頭或許可稱得上有點血腥。按北美標準,本片絕對是老少鹹宜的G級片。既如此,觀影過程中留給我們的懸念始終是——哪裡恐懼?為什麼是「一級恐懼」?敘事從容而緊緻是本片的重要特徵之一。
  • 《一級律師》:年下師生戀,公理之下,正義不朽!
    《一級律師》作者:木蘇裡木蘇裡大大可以說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作者了,看了她好幾本書,
  • 公義和憐憫、理性與感性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總之,世人在神面前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有罪的,都要面對神的審判責罰,因此神的公義似乎總是代表神嚴厲的一面。反之,神的憐憫卻是顯示神慈愛的一面。就好像一位犯錯的小孩,面對父親嚴厲的責打時,總是希望尋求母親慈愛的庇護。這樣,究竟神是嚴厲如父,還是慈愛如母?到底犯錯的孩子,在嚴父與慈母兩方的拉扯角力中,最終的結局如何?
  • 理性和感性的人,誰是最後的贏家
    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會克制從這句話來看喜歡和愛似乎並不是同一種東西,其實不僅僅是年少時候的我們,甚至是現在的我們對喜歡和愛的區分都是困惑的,混沌的,但其實我們的心早已為我們做好了判斷,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時候,會發現我們本身就在以兩種態度對待這兩種情感,當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會變得感性
  • 理性+感性:做個善於思考的人
    可能,是讓我們在思考判斷的時候,有時候能夠將情感與理智分開,從某一個角度思考,有時候能夠全面地思考。簡單來說,我們思考並作出判斷的時候,有時,就憑一時意氣,做出了情感上的判斷,有時可能就是論事,做了純粹的理智的判斷,可能,判斷之後不久,這樣的決定就讓我們懊悔了。那該如何做到理性+感性的全面思考呢?
  • 豆瓣8.5分《一級恐懼》:黑化只需一個眼神,膽小者慎入
    不管是電影中精彩的故事情節,還是超炫的特效,或是深刻的人性,甚至是驚天的大反轉,都無所謂,只要它能印在你腦海中。對影綜人而言,電影《一級恐懼》就是這樣的存在,它僅僅用一個眼神就讓我記住了它,加上電影結尾的驚天大逆轉成功驚豔到我了,致使我至今都對它難以忘懷。
  • 情緒管理,就是讓感性等一等理性
    央視新聞中那句「讓感性等一等理性」的點評也頗為到位。其實,大眾偶像在公開場合表達憤怒,本身也不算新鮮事。比如某雜誌記者提醒馮小剛:「現場這麼多媒體,你發脾氣也要注意影響。」馮小剛雙目圓睜,厲聲喝道:「少來!
  • 庚子雜說——理性最好?感性最棒?
    首先,「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語,在當前的普遍認知中,內在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就像評價一個人十分理性的同時,潛臺詞就是這個人不夠感性。但是又有一點十分特殊的是,「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又都是較為明顯的褒義詞,用在別人身上,只要不加過於極端的詞語做前綴,就都是誇獎。
  • 心理測:第一眼看到企鵝還是火焰?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心理測:第一眼看到企鵝還是火焰?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形象?
  • 《勝者即是正義》理性與感性的碰撞
    其實一開始看這個劇的時候,並不很喜歡這部劇的風格,因為感覺男主有點中二,神神叨叨的感覺,毒舌,而且不太喜歡男主的髮型,但是看到第八集的時候對這部劇的好感直線上升,那一刻突然想拍大腿說,這個劇真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