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現實的藝術,滿載哲思的德國電影

2020-09-03 希望視界


1《羅拉快跑》1998

為了拯救男朋友曼尼,羅拉不停地奔跑,跟時間賽跑,她紅色的頭髮就像一團跳躍的火焰,點燃整部電影。


有人說電影一定是夢,有人說電影必須是酒,作為教科書作品,羅拉的奔跑就是一種生死醉夢的呈像。三次假設,三次結局,每一秒的閃失都將產生另一種蝴蝶效應,而愛情至上的羅拉,最終成為贏家,即使時間不能調整,但是愛的意志足以改變他們生命的軌跡。


這是一部探索性電影,「時間」與「命運」,每分每秒都在左右每個人,無數的偶然促成一個必然,那就是——命中注定。你可能想重演某城市某時刻,對某人說某句話或打某個電話,然後這個不可實現的假設,或許已經成為你悲情小說的素材。勇敢的羅拉為愛情的狂奔,將淬鍊成一句「愛超乎一切」的格言。


羅拉問曼尼:「你愛我嗎?」他說:「當然愛」;


羅拉問:「 你為什麼這麼肯定?」他說:「我不知道,只是我肯定。」


她又問:「你說你愛我,那麼我可不可以是別人?」他說:「不可以,因為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女孩。」他問她:「如果我有一天死了怎麼辦?」她說:「不可能,我會想辦法。」


有人問一個德國人看過《羅拉快跑》嗎,德國人說,他在德國看過60遍(膠片)。


2《布達佩斯之戀》1999

一首名為「憂鬱的星期天」歌曲,讓人著魔甚至毀滅;

一個名為伊洛娜的女人,同樣讓男人著魔甚至毀滅。

音樂可以治癒,也可以致命;

美女可以治癒,也可以致命。

伊洛娜美貌,看完你就會相信,一個男人根本無法駕馭。


3《再見列寧》2003

克裡斯蒂娜衷心擁護著社會主義東德,她的丈夫已經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撫養一對兒女阿麗安娜和阿歷克斯。1989年,阿歷克斯上街遊行被捕,母親目睹了這一幕,心臟病發暈倒過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時間。


當她醒來,她熟悉的國家已經改變——柏林圍牆推倒,民主德國的社會主義也隨之瓦解。 醫生說,克裡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於是兒子想方設法營造一個過往的世界給母親。母親因此得以活在過去的民主德國裡:包括鄰居的衣飾,電視的新聞,換成蘇聯食品的罐頭。然而,阿歷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飾龐大的現實世界。終於,兒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親講述東德的變遷。


據說朝鮮人的認知裡,韓國生活一片黑暗;同樣在很多臺灣人想像中,大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再見列寧」,因這個片名看了這部電影。


4《帝國的毀滅》2004

戈培爾在納粹最後的時刻說: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現在,該是他們為自己的選擇獻身的時候了。


有人說德國電影是最正視歷史的電影。影片以希特勒最後一個女秘書的視角,展現希特勒的最後12天。女秘書榮格姣好平靜的容顏和表情,戈培爾夫妻同自己七個孩子視死如歸的陪葬,最後堡壘中女士兵以軍禮作為生命的告別,希特勒最後的晚餐和小舅子視同周末的貪歡……都在襯託戰爭的殘忍。


還好,電影結尾,女秘書和小男孩騎著從水溝裡撈上來的破腳踏車離開,算是毀滅的巨幕下,一道希望的光影。新的主義即將誕生,他們也將選擇新的信仰,來作為他們朝拜的宗教。活著,不管未來是什麼樣的天空。


5《香水》2006

有人說聞香識女人,讓男主人公欲罷不能的是少女的體香,讓人絕望的美轉化成一滴傾城的芳香,轉換成可以鎖住青春的液體,讓荷爾蒙濃縮成生命的極致之美,這,竟然是他們的出發點。魔幻主義色彩在掌管生命奧秘的瓶子打開之後達到高潮,萬人裸體膜拜,無異於一出「美」的祭奠儀式,一場後洞穴猿人的最高禮讚。


香水,邪惡的花朵,沉淪的深淵,夢的起源和裸猿時代的潛行動力,或曰藝術的結晶體,它是虛構的美,以殘忍的虛幻充實著原本就是荒蕪的星球。如果你用道德的制高點來觀看這部電影,那是荒謬的。

6《浪潮》2008

德國某所高中的老師通過一個班級為期一周的行為藝術,來講解「國家機制」、「獨裁統治」的課題,看完你就知道,原來,這就是袖珍版的革命實驗。


每個人的身上都潛藏著「革命」的基因,不管你是富家子弟還是窮困人家。看完你再想想「烏託邦」怎麼誕生的,紅色浪潮怎麼雲卷的,條件匹配時候,一個個闖將是怎麼破門而出的。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德國人的自我反省讓人敬佩,與偉大的電影《死亡詩社》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死亡詩社」以詩歌為課題,「浪潮」以政治學為課題。

7《朗讀者》2008

神秘女列車售票員漢娜喜歡躺在少年米夏的懷裡,聽他為她讀書,沉浸在朗朗讀聲中,不能自拔……


憑這個文藝片名,憑「鐵達尼號」最美「倖存者」溫斯萊特問鼎奧斯卡的演繹,你完全可以享受兩小時的視覺享受,至於情節的深究,我認為可有可無,因為美,通常埋伏著殘酷和危機。


8《另一個故鄉》2013

當兩個德國姑娘Jette和Florinche在山坡草地上翻滾的時候,導演似乎隱形地在銀幕上打上了「純淨」兩個大字,仿佛這就是田園牧歌生活的幻象。


當畫面上出現草原和馬車,出現葡萄園裡摘葡萄的農夫農婦以及年輕的姐妹,當莽撞少年手握一本書,站在山崖上,張開雙臂呼喊的時候,德意志鄉村史詩拉開了序幕……他們兄弟和她們姐妹成為瀰漫著「自由」和「鄉愁」主旋律的故事譜寫者。


「另一個故鄉」,是 「當這兒暗無天日的時候,那邊正是陽光明媚」的南美洲?還是少年愛不釋卷的書籍?偷偷關注自己的「唱歌很好聽」的鄰家女孩?抑或是高高的麥地與村郊外那棵孤單的櫻桃?鄉村狂歡夜、麵包和酸果醬、德國工業精神的端倪、類似當今我們「布衣坊」、「草木間」裡兜賣的粗棉服飾、與光陰相匹配的黑白影調……十足「他鄉」的視覺感受,四小時把自己拋在其中,仍意猶未盡。


本片是德國電影大師愛德嘉·萊茲對其史詩系列作品的總結,影片的原始素材來自於其往年自編自導的現代德國史詩《故鄉》三部曲劇集,而現在,這部大氣磅礴的史詩則被搬到了電影銀幕上。導演以強烈的黑白影像風格與冷峻的筆調,通過一個德國農村裡農民生存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

靜心感受一次滌蕩靈魂的淨化之旅,絕對會讓你受益良多。


9《無主之作》2018


影片根據德國視覺藝術家格哈德· 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講述藝術家前半生的成長經歷,表現其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藝術、尋找藝術、實現成功的故事。


德國電影如果不強強用膠片來圖解某種哲學思辨,一定不能活。有關藝術、自由、社會、「我」,電影似乎有話對你說,學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出身的導演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由於自身的思維慣性潛意識地讓故事布滿了寓意和儀式感,這個你可以找一百個畫面來做一千種解讀。影片同樣用許多篇幅炫耀去掉偽裝的身體來佐證純粹,並且用孕育和生殖伏筆希望。


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相關焦點

  • 電影《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由導演父親塔可夫斯基的寶貴自述貫穿全片,並與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相互照應,婉轉道出電影詩人面臨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片中更罕見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對部分 著作的詮釋,為其如夢的印象世界留下注解。
  • 一部電影看懂德國藝術的跌宕起伏
    ,而必須是一個真正嶄新的德國藝術,有必要為德國藝術的發展創作一個轉折點.這個展覽必須為正在遭受危機的古典藝術帶來轉機!」很顯然,這些畫家均是就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和揭示之人。它本身與德國一戰之後的人文現狀有關,在1929年遭遇惡性通貨膨脹時,整個德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民眾生存狀態極度惡化,代表強烈情感的藝術表達變得更加張狂。它以一種誇張和扭曲的方式在畫布上呈現,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它瀰漫著一種受壓抑而轉求瘋狂出口的精神宣洩。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與太太伊莉莎白的愛情愛情線是電影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電影中影響庫爾特藝術啟蒙的阿姨叫伊莉莎白, 而她太太的名字也非常巧合的叫伊莉莎白。導演精心安排這個環節意思並不是偶然的,是希望表達歷史和現實的衝突和對立,進而增大了庫爾特和嶽父的衝突和對立。
  •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還原藝術的真實,讓復仇的怒火在畫布上燃燒!
    (電影原型-德國畫家、攝影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s,)頹廢藝術(Entartete Kunst)是特指納粹德國描述當代藝術的代名詞。其中繪畫和音樂都在位列其中。頹廢藝術泛指猶太藝術家、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傾向畫家、音樂節等的作品。通過批評這些藝術作品的「頹廢」和「墮落」進而達到納粹德國完成思想洗腦和控制個人思想的目的。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重整 | 德國藝術立場」是一場對9位20世紀最為重要的德國藝術家們的大型回顧展,近日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自上世紀藝術歷史的重要節點起,追溯德國藝術在文化與歷史層面對當今藝術世界的影響。在目前國內藝術生態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商業市場因素對學術獨立的影響,如何守護藝術高校辦展的公共性、倫理底線、學術規範?
  • 遊走在科幻與現實之間,探索科幻電影裡真實的科學影蹤
    在宇宙和星空的尺度上,科幻與現實在不停地丈量。而人類正是拿著一把自己的尺子,抬頭仰望著星空,低頭思索著宇宙。時間、空間、精神、物質、能源、科技,在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裡,不斷的交織。短暫與永恆、相對與絕對、禁錮與超越,永無止境;而科幻與現實,交匯成未來。21世紀以來,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新技、新應用層出不窮。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然而,近年來德國藝術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戰後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到到德國統一後的萊比錫畫派,從戰後的繪畫大師們到新的觀念、行為藝術家在最近幾年都引領當代藝術潮流,拍賣行情也持續上漲,不斷成為媒體上的熱點話題。當代藝術界對德國藝術的偏愛,特別是對德國具象繪畫的推崇,成為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現象。
  • TANC 在全球7個展覽中看電影人的藝術探索
    7月18日,導演蔡明亮在威尼斯雙年展和羅浮宮等美術館對電影新道路的探索延續至廣東時代美術館。電影與藝術之間絕非涇渭分明。
  • 2020歐米奇藝術麵包師資訓練營收官:滿載收穫·砥礪前行!
    」——記「2020歐米奇藝術麵包師資訓練營!」經過10天緊張又充實的訓練,來自全國歐米奇院校的麵包老師們見證了彼此成長的印記,也滿載著收穫,為「2020歐米奇藝術麵包師資訓練營」項目畫上完滿句點!砥礪初心擔使命,滿載收穫再出發!此次訓練旨在進一步提升歐米奇教學品質,給學員更優質的教學體驗!據悉,本次藝術麵包師資訓練營主要涉及傳統歐式麵包、丹麥麵包、藝術造型麵包三個主流模塊技術。
  • 奇幻中國風動畫《大魚海棠》,是一場關於東方文化的哲思之旅
    本文以影片內容為依據,從視聽語言、傳統哲思兩個方面對《大魚海棠》進行解讀和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在第三部分,我會結合影片和自己的思考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對動畫電影的現實意義,探討中國動畫電影如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創作出更多既能傳承中國文化又能迎合觀眾審美觀的優秀動畫。
  • 《流星街》&《漢娜的睡犬》:德國電影中的身份焦慮
    德國電影節由德國電影協會和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聯合舉辦,自2013年舉辦第一屆,旨在提供德國當代影壇佳作,加深中德文化交流。編者按:今年德國電影節重磅推出《流星街》,《漢娜的睡犬》等關乎移民和青少年成長話題的當代德國電影。德國電影人一向對這些嚴肅的社會問題反應迅速,不管是難民題材,還是身份認同的焦慮,都在告訴我們,藝術作品作為電影對社會的反思,從未缺席。
  • 2020年,這些不能錯過的德國電影你都看了嗎?
    上周,在11月13日,第八屆德國電影節開幕式在北京百老匯影城舉辦,德國電影節的宗旨,歷來都是將當年優秀的德國新片展現在國際觀眾面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今年都有哪些優質的德國電影,沒看的,留存一下。不管是為了了解德國文化,還是學習德語,總歸給自己一個備份吧。
  • 學術 | 託納多雷電影中的哲思意象研究
    今天是第一篇文章《託納多雷電影中的哲思意象研究》。人物介紹:吉賽貝·託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1956年5月27日出生於義大利,導演。早年從事攝影工作,曾任電視臺的紀錄片導演。
  • 電影紀實美學的新探索—以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為例
    隨著當代高科技在電影領域的廣泛運用,電影向虛擬實境與超真實記錄兩極發展,電影紀實美學的探索進入了超真實的新階段。滕俊傑導演的8K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全球首部8k電影長片,是舞臺藝術與現代電影技術成功融合的產物,標誌著電影紀實美學進入8K時代。其超高清紀實追求的真實和逼真營造出電影的奇觀效果,吸引著觀眾關注真實的同時獲得沉浸式的視聽享受。
  • 鳳凰藝術 | 行動的攝像機:機器背後的探索風暴
    《稻電影Paddyfilm:在地寫作與藝術行動》▲ 董冰峰,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文章以「稻電影」的個案分析梳理為主線,展現了董冰峰個人對於當下藝術生態與藝術社會的理解:「在我自己看來,稻電影不僅僅是藝術家毛晨雨個人創作的主題,
  • MSC地中海郵輪 「滿載世界新奇」 全球品牌大片
    本次全新的品牌大片旨在讚美海洋的無窮映像:郵輪作為傳遞大海之美的重要載體,她既是一種交通工具,將賓客送往新的目的地、新的海岸和陸地,同時也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提升並豐富了我們的旅行體驗。「滿載世界新奇」進一步踐行了MSC地中海郵輪「帶領賓客感受海洋的新奇魅力」的重要承諾,將通過電視、戶外媒體、平面媒體、數字和社交媒體等多渠道的營銷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播出,而中國版大片也將於不久後推出。
  • 關於「類型探索」與「藝術表達」,青年影人有話要說
    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來自電影行業的青年創作者們,圍繞著「類型探索」和「文藝表達」兩大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與文化思考。 主題沙龍第一單元便圍繞「類型探索」進行了探討。 青年編劇董潤年表示,「類型片是電影與觀眾之間形成的契約,不同類型的契約,所代表的是不同的類型電影。」同時,他也表示,在這種契約之下,他贊同類型電影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與調整,但基礎的創作規律,依舊是創作者們必須去正視和研究的。
  • 這部德國電影催人淚下,講述著感化院裡殘酷的青春
    近年來很少遇到口碑好、評論佳的德國電影。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受邀參展的《感化院》卻給電影節帶來了新的德國氣象。這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糅合了社會的壓抑與青春的傷痛,講述德國最嚴苛的青少年矯正機構裡發生的故事。將社會題材與個人心路結合的故事很多,對於德國電影來說尤其如此。制度、教條、自由、尊嚴,往來反覆。
  • 德國奶粉喜寶,陪伴家庭共同探索親子教育新模式
    以「自然恩賜,恩予自然」為品牌核心理念的百年德國嬰幼兒食品品牌——德國奶粉喜寶,於6月25日攜手戶外親子體驗真人秀《自然有答案》,試圖通過明星與萌娃的互動,引領孩子們打開自然的大門,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在自然中尋找生活的樂趣,與家長們共同探索親子教育新模式!
  • 田壯壯的《藍風箏》:藝術與現實的矛盾衝突
    以至於在他的電影當中,他非常注重影片內容的文化精神,注重影片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極力的挖掘人性中的那些最原始最本真最純粹的東西。始終恪守自己的生活信條,追求著自己的電影藝術理念。可就是這種堅持自我和對藝術的崇高追求,導致田壯壯曾經因一部電影被埋沒十年,而這部電影就是《藍風箏》。01折翼的翅膀《藍風箏》是由田壯壯執導,呂麗萍濮存晰、李雪健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