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拯救男朋友曼尼,羅拉不停地奔跑,跟時間賽跑,她紅色的頭髮就像一團跳躍的火焰,點燃整部電影。
有人說電影一定是夢,有人說電影必須是酒,作為教科書作品,羅拉的奔跑就是一種生死醉夢的呈像。三次假設,三次結局,每一秒的閃失都將產生另一種蝴蝶效應,而愛情至上的羅拉,最終成為贏家,即使時間不能調整,但是愛的意志足以改變他們生命的軌跡。
這是一部探索性電影,「時間」與「命運」,每分每秒都在左右每個人,無數的偶然促成一個必然,那就是——命中注定。你可能想重演某城市某時刻,對某人說某句話或打某個電話,然後這個不可實現的假設,或許已經成為你悲情小說的素材。勇敢的羅拉為愛情的狂奔,將淬鍊成一句「愛超乎一切」的格言。
羅拉問曼尼:「你愛我嗎?」他說:「當然愛」;
羅拉問:「 你為什麼這麼肯定?」他說:「我不知道,只是我肯定。」
她又問:「你說你愛我,那麼我可不可以是別人?」他說:「不可以,因為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女孩。」他問她:「如果我有一天死了怎麼辦?」她說:「不可能,我會想辦法。」
有人問一個德國人看過《羅拉快跑》嗎,德國人說,他在德國看過60遍(膠片)。
一首名為「憂鬱的星期天」歌曲,讓人著魔甚至毀滅;
一個名為伊洛娜的女人,同樣讓男人著魔甚至毀滅。
音樂可以治癒,也可以致命;
美女可以治癒,也可以致命。
伊洛娜美貌,看完你就會相信,一個男人根本無法駕馭。
克裡斯蒂娜衷心擁護著社會主義東德,她的丈夫已經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撫養一對兒女阿麗安娜和阿歷克斯。1989年,阿歷克斯上街遊行被捕,母親目睹了這一幕,心臟病發暈倒過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時間。
當她醒來,她熟悉的國家已經改變——柏林圍牆推倒,民主德國的社會主義也隨之瓦解。 醫生說,克裡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於是兒子想方設法營造一個過往的世界給母親。母親因此得以活在過去的民主德國裡:包括鄰居的衣飾,電視的新聞,換成蘇聯食品的罐頭。然而,阿歷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飾龐大的現實世界。終於,兒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親講述東德的變遷。
據說朝鮮人的認知裡,韓國生活一片黑暗;同樣在很多臺灣人想像中,大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再見列寧」,因這個片名看了這部電影。
戈培爾在納粹最後的時刻說: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現在,該是他們為自己的選擇獻身的時候了。
有人說德國電影是最正視歷史的電影。影片以希特勒最後一個女秘書的視角,展現希特勒的最後12天。女秘書榮格姣好平靜的容顏和表情,戈培爾夫妻同自己七個孩子視死如歸的陪葬,最後堡壘中女士兵以軍禮作為生命的告別,希特勒最後的晚餐和小舅子視同周末的貪歡……都在襯託戰爭的殘忍。
還好,電影結尾,女秘書和小男孩騎著從水溝裡撈上來的破腳踏車離開,算是毀滅的巨幕下,一道希望的光影。新的主義即將誕生,他們也將選擇新的信仰,來作為他們朝拜的宗教。活著,不管未來是什麼樣的天空。
有人說聞香識女人,讓男主人公欲罷不能的是少女的體香,讓人絕望的美轉化成一滴傾城的芳香,轉換成可以鎖住青春的液體,讓荷爾蒙濃縮成生命的極致之美,這,竟然是他們的出發點。魔幻主義色彩在掌管生命奧秘的瓶子打開之後達到高潮,萬人裸體膜拜,無異於一出「美」的祭奠儀式,一場後洞穴猿人的最高禮讚。
香水,邪惡的花朵,沉淪的深淵,夢的起源和裸猿時代的潛行動力,或曰藝術的結晶體,它是虛構的美,以殘忍的虛幻充實著原本就是荒蕪的星球。如果你用道德的制高點來觀看這部電影,那是荒謬的。
德國某所高中的老師通過一個班級為期一周的行為藝術,來講解「國家機制」、「獨裁統治」的課題,看完你就知道,原來,這就是袖珍版的革命實驗。
每個人的身上都潛藏著「革命」的基因,不管你是富家子弟還是窮困人家。看完你再想想「烏託邦」怎麼誕生的,紅色浪潮怎麼雲卷的,條件匹配時候,一個個闖將是怎麼破門而出的。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德國人的自我反省讓人敬佩,與偉大的電影《死亡詩社》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死亡詩社」以詩歌為課題,「浪潮」以政治學為課題。
神秘女列車售票員漢娜喜歡躺在少年米夏的懷裡,聽他為她讀書,沉浸在朗朗讀聲中,不能自拔……
憑這個文藝片名,憑「鐵達尼號」最美「倖存者」溫斯萊特問鼎奧斯卡的演繹,你完全可以享受兩小時的視覺享受,至於情節的深究,我認為可有可無,因為美,通常埋伏著殘酷和危機。
當兩個德國姑娘Jette和Florinche在山坡草地上翻滾的時候,導演似乎隱形地在銀幕上打上了「純淨」兩個大字,仿佛這就是田園牧歌生活的幻象。
當畫面上出現草原和馬車,出現葡萄園裡摘葡萄的農夫農婦以及年輕的姐妹,當莽撞少年手握一本書,站在山崖上,張開雙臂呼喊的時候,德意志鄉村史詩拉開了序幕……他們兄弟和她們姐妹成為瀰漫著「自由」和「鄉愁」主旋律的故事譜寫者。
「另一個故鄉」,是 「當這兒暗無天日的時候,那邊正是陽光明媚」的南美洲?還是少年愛不釋卷的書籍?偷偷關注自己的「唱歌很好聽」的鄰家女孩?抑或是高高的麥地與村郊外那棵孤單的櫻桃?鄉村狂歡夜、麵包和酸果醬、德國工業精神的端倪、類似當今我們「布衣坊」、「草木間」裡兜賣的粗棉服飾、與光陰相匹配的黑白影調……十足「他鄉」的視覺感受,四小時把自己拋在其中,仍意猶未盡。
本片是德國電影大師愛德嘉·萊茲對其史詩系列作品的總結,影片的原始素材來自於其往年自編自導的現代德國史詩《故鄉》三部曲劇集,而現在,這部大氣磅礴的史詩則被搬到了電影銀幕上。導演以強烈的黑白影像風格與冷峻的筆調,通過一個德國農村裡農民生存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
靜心感受一次滌蕩靈魂的淨化之旅,絕對會讓你受益良多。
影片根據德國視覺藝術家格哈德· 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講述藝術家前半生的成長經歷,表現其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藝術、尋找藝術、實現成功的故事。
德國電影如果不強強用膠片來圖解某種哲學思辨,一定不能活。有關藝術、自由、社會、「我」,電影似乎有話對你說,學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出身的導演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由於自身的思維慣性潛意識地讓故事布滿了寓意和儀式感,這個你可以找一百個畫面來做一千種解讀。影片同樣用許多篇幅炫耀去掉偽裝的身體來佐證純粹,並且用孕育和生殖伏筆希望。
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