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還得先學外語?蘇聯士兵穿志願軍衣服、武器噴志願軍塗裝

2020-12-24 大國將令視頻

抗美援朝戰爭被譽為是我國的立國之戰,那時候的中國在自身實力尚且不足的情況下,迎戰稱得上是世界最強的美軍,讓很多人覺得非常驚訝的是,我軍的確傷亡很大,但是我們最終還是勝利了,讓美軍輸得心服口服。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時候我軍的武器裝備的確很差,連像樣的火炮都沒有多少,雖然堅韌的意志和靈活的戰術在戰場上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拿板磚的對上拿槍械大炮的,意志再堅定怕也是打不過。當時我軍之所以能勝利,蘇聯也是幫了不少忙,除了支援了武器裝備以外蘇聯還曾秘密出兵,為了絕對不暴露身份,所以他們都穿的是志願軍的衣服,武器裝備也噴的是志願軍的塗裝,蘇聯當時真不容易。

在韓戰初期,我國還沒有正式參戰,但是美軍的戰機經常到我國邊境線上進行騷擾和偵察,面對我國的譴責與抗議,美軍也是選擇了無視,再三挑釁我國,後來隨著我軍的參戰,美軍的騷擾力度也開始加大,而且開始對我國進行小規模轟炸。因為那時候中國的空軍還完全沒有建立起來,我們不僅缺戰機而且還非常缺飛行員,蘇聯為了幫助我國守護領土以及領空安全,派出了他們的王牌空軍來到中國,和我軍戰士一起並肩作戰。

但是蘇聯並不想讓美軍察覺到他們的加入,所以採取了各種措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遮掩和保密,當時只要是被派往中國的蘇聯軍人,就必須全部換成志願軍的服裝,就連服裝上面的所有標誌都是一樣不缺,細節把控的相當到位。另外那些戰機也被他們偽裝過了,進行了全方位的塗裝,力求不讓人看出來這是蘇聯自己的戰機。

因為害怕被美軍監聽到通訊,這些人在交流的時候都捨棄了俄語,只用中文以及韓文對話,這麼想來那時候被派來的蘇聯空軍也不容易,他們大概也沒想過自己出國打個仗,還需要先學習一下外語。另外蘇聯還擔心如果俄空軍參戰力度太大,就會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雖然他們派來的人多,但是一次性出動的戰機數量卻是比較少的。

你可能會說,不管再怎麼偽裝蘇聯人的長相和我們都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他們的中文以及韓語也不可能說得那麼流利,如果真被看到了不就立馬暴露了嗎?這樣的偽裝方式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了。其實這點是不需要擔心的,因為他們畢竟是飛行員,作戰的時候都駕駛著戰機在天上飛行,所以基本上不太看得清飛行員的外貌特徵,帶上頭盔之類的就更難認了。至於口音,美軍就算真的監聽到了,也是帶著電流聲以及雜音的通訊,那些飛行員事先都培訓過很久的語言,還是很具有迷惑性的。

如此想來蘇聯對美國似乎是非常忌憚的,都不敢讓美國發現自己參戰了,為什麼美國作為韓國背後的勢力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參戰,蘇聯卻要偷偷摸摸的給中國以及朝鮮提供幫助呢?

首先我們肯定的是蘇聯也是很在乎這場戰爭的結果,如果他完全不關心朝鮮的話,也就沒必要給中國提供那麼多武器,還派兵協助作戰了。而蘇聯之所以要這麼做,其實是因為不想把戰事規模進一步擴大,美國的加入就已經把這場戰爭從內戰變成區域戰爭了,參戰的國家也是越來越多。要是蘇聯再來插上一手,那這場戰爭就真的是要失控了,萬一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那後果就是非常恐怖的了,蘇聯也不想冒這個險。

雖然蘇聯沒有直接參戰,但是它對這場戰爭也算是盡心盡力了,如果沒有他們的援助,我國說不定傷亡會更大,贏得更加艱難。除了戰機,蘇聯還給了我們很多武器,例如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這也讓我軍的火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雖然中蘇關係後來惡化了,但是在初期蘇聯也是真真實實的幫過我們,他們援助的飛機、各種零部件以及那些指導和經驗的傳授,開啟了我國戰機發展新時代,為我國以後的戰機研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中國那時候正處於一窮二白的時期,國內什麼都沒有,是因為有蘇聯伸出的援手,我們的工業可以初步發展起來,儘管他們可能是另有所圖,可能是別有用心,但是對於還沒有「黑化」的蘇聯老大哥我們還是應該保持一份感激和敬重之情的。

相關焦點

  • 天德山防禦戰:志願軍炮兵敞開了打,李奇微驚呼:蘇聯參戰了?
    志願軍後勤補給有了很大的改善隨著蘇式武器的不斷到來,志願軍的武器裝備也都煥然一新,一改入朝前期缺糧少彈,幾乎沒有像樣的重裝備可言的局面。在這次天德山防禦戰中,志願軍徹底扭轉了在陣地上忍受聯合國軍狂轟濫炸的被動態勢,而是集中了強大的炮火支援,甚至還與敵人進行了炮兵對炮兵的激烈炮戰,大大減輕了一線陣地誌願軍將士的防守壓力。陣地上的志願軍士兵看到自己的炮彈鋪天蓋地砸向敵人時全都歡呼雀躍,沒想到我們也能有今天呀!讓你們這些可惡的侵略者也嘗嘗我們中國炮兵的厲害。
  • 寫在《金剛川》之前:重新認識抗美援朝 志願軍武器並不差
    這是一個包括官方媒體也經常提到的話題,因為一提起抗美援朝,往往第一句就是:志願軍和美軍有巨大的武器代差。還有觀點說早期我們的裝備不如美軍,後來補充了蘇聯武器才有提升,還有人認為,後期在質量上逐漸追上了,比如我們的米格15,和美軍的F86可以媲美,但先進武器的數量始終懸殊。說到底,中美武器究竟有沒有代差,要我看來,了解下面我要說的內容,大家就能得出結論了。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如此繁雜的武器口徑和型號,給我軍後勤保障、槍械維修以及彈藥供應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前身——東北邊防軍成立後,全軍上下進行統一調配,將性能不錯且裝備數量較大、彈藥供應較為充足的槍械型號集中起來,配發部隊。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軍隊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總的看,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相差很大。
  • 抗美援朝 距離停戰前十五分鐘 為何志願軍還炮轟美軍?
    在1950年10月中國志願軍進入朝鮮之後,平均在一到兩個月之間就會發動一次大型戰役,這讓聯合國軍非常的難受,在五次戰役當中,聯合國軍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部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之前甚至提到要在聖誕節之前結束這次戰爭,結果第二年聖誕節還沒結束。1951年4月,美國認識到要想儘快結束韓戰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短時間內看不到任何勝利的可能。
  • 上甘嶺戰役第7天:蘇聯送來一款神器,幫助志願軍反敗為勝
    兩國軍隊就某一領土進行防禦和進攻時,影響戰爭天平的往往是交戰雙方的裝備武器。如果哪一方的武器比較優越,那麼戰爭天平就會傾向武器比較優越的那方。關於這一點,中國深有體會,因為歷史上我國就在軍事武器上跌了不少跟頭。
  • 志願軍老戰士蔣愷:「被釋戰俘感動得淚流滿面」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文/宋宇)記者在北京見到志願軍老戰士蔣愷時,老人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背挺得筆直,這是他從軍多年的習慣。96歲高齡的蔣愷精神矍鑠、滿面紅光。「美國兵並不願到朝鮮打仗」1949年3月,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的蔣愷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毅然投身革命,作為隨軍記者一路南下。蔣愷回憶,當1950年5月1日慶祝海南全島解放時,他同戰友們的心情一樣,「和平安定的日子終於來了」。然而一個多月後,韓戰爆發。很快,蔣愷所在的解放軍15兵團機關(入朝後改編為志願軍總部)奉命北上保衛東北邊防。
  • 志願軍的武器:蘇聯152毫米榴彈炮,火炮太重需要用拖拉機牽引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給志願軍提供了多少武器?我們來看看數據
    戰爭是敵我雙方人力、智力和物力的較量,中國人民志願軍能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除了在戰爭舞臺的臺前幕後,最高限度地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個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外,也與中國軍隊從上到下都極度重視武器裝備有關。下面我用數據來說說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提供給我們的軍事裝備。
  • 韓國電影如何描述志願軍?中隊長聽到志願軍,嚇得話都說不流暢了
    ,他們趕忙跑去向中隊長報告該怎麼辦,中隊長一聽是志願軍,頓時也慌了,趕忙問無線電還能不能呼叫,此時,旁邊的中尉認為這個時候必須立刻撤退,他深知眾人不是志願軍的對手,可中隊長仍然覺得要請示上級指揮。,士兵直言這下死定了。
  • 志願軍俘虜了美騎一師士兵,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很好奇:他們為什麼沒...
    抗美援朝雲山戰役後,志願軍俘虜了美騎一師很多士兵,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很好奇:「他們不是叫什麼美騎一師嗎,為什麼沒有馬?」 夜間,美軍正在通往城中的公路橋上巡邏放哨,忽然來了一連穿著整齊隊列整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軍隊大搖大擺往城裡走,路過美軍崗哨的時候,有個軍官還一本正經和美軍握了一下手,然後大搖大擺光明正大就進了城,美軍以為他們是南朝鮮李承晚的部隊。 結果不一會兒,城裡就槍聲大作,襲擊太突然,差點把美騎一師八團三營M連的屎都打出來了……
  • 朝鮮戰場中美士兵有何不同?志願軍:人在陣地在,美軍:人在就好
    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武器裝備的極大差距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但是有一樣東西是美軍永遠也無法企及的,那就是作戰意志。在朝鮮戰場上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樣具備這種堅強的作戰意志和敢於向強大美軍亮劍的精神,它有效地彌補了武器裝備及後勤補給等硬實力上的差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
  • 盤點志願軍手中的步槍:最好用的還是「美國造」,原因很無奈
    韓戰爆發後,志願軍於1950年10月下旬入朝作戰。那時,參戰部隊戰士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門,與主要對手美軍相比,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志願軍就是憑藉這些「落後」的武器打得美軍毫無脾氣,最終只能坐到談判桌前。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志願軍手中的步槍。
  • 志願軍翻譯劉祿曾:停戰夜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抓到的「聯合國軍」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也難以識別,急需一批語言人才。學過英語的劉祿曾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北上赴朝。「家裡母親去世了、弟妹又不少,我那時沒什麼牽掛,抗美援朝一聲炮響就去保家衛國。」劉祿曾和22位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男女一道,1950年底進入朝鮮。
  •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首批入朝部隊軍官都穿著朝鮮人民軍軍服——朝式帶折直筒帽、立領黃呢軍服、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統馬靴……志願軍幹部不帶軍銜肩章,師職以上穿將官服、團營職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士兵有穿朝鮮軍服的,但絕大多數都穿解放軍軍服,都不戴帽徽、胸章……身穿朝鮮人民軍軍服的38軍首長(左起):軍長梁興初,副軍長江擁輝,政委劉西元
  • 美軍被志願軍追得急,竟向英軍投了照明彈,英:又被出賣了!
    只是算盤打得好,沒等到那一天,就被迫捲入到韓戰中,開始了大不列顛的噩夢之旅。英軍畢竟身經百戰,相對於美軍的貪生怕死來說,英軍確實算得上是大無畏。但是即便是這樣,英軍在戰場上往往充當著馬前卒的角色。因為當時統領聯合軍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英軍被當作了犧牲品,戰前掩護美軍前進,戰後又要斷後,因此很多英軍士兵對美軍頗有怨言。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中國志願軍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戰役
    電影裡,中國志願軍武器比較落後彭德懷認為,敵人囂張的氣焰還沒滅,對戰爭還抱有幻想,最好是把談判拖一個月,再殲滅敵人一萬五千人6個軍兵力,武器裝備有82毫米迫擊炮以上火力1483門,其中山炮、野炮、榴彈炮約400門。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中國志願軍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戰役
    整場韓戰,中國志願軍的武器確實不給力。 但中國軍隊發揮了越打越有的精神,武器的優勢在戰爭後期已經不輸給美軍。 彭德懷認為,敵人囂張的氣焰還沒滅,對戰爭還抱有幻想,最好是把談判拖一個月,再殲滅敵人一萬五千人(六月上半月,志願軍副司令鄧華匯報,消滅了敵軍一萬五千人),這樣對和談更有利。 毛同意了彭德懷的建議,金日成也贊成彭德懷的軍事部署。
  • 兩個志願軍士兵戰前照了張相,相互約定:誰犧牲就剪下來當遺照
    1950年10月23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作戰,事實上為了這一次作戰,志願軍早在6月份就提前準備,原第四野戰軍13兵團作為東北邊防軍,守住祖國的大門,事實上大家也十分清楚,美帝國主義貪得無厭,遲早有一天會打,所以戰士們早就做好了一切準備,準備進入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狠狠的打擊敵人
  • 中國志願軍打的那麼艱苦,朝鮮人民軍又在幹嘛?
    韓戰期間,朝鮮人民的戰鬥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脆弱,相反還比較強悍。在中國和蘇聯的支持下,朝鮮得以建立一支相對完整的武裝部隊。蘇聯大力支持朝鮮的武器和設備,包括槍枝和大炮、軍用卡車、坦克和飛機。當然這些也都是有代價,例如朝鮮曾使用40噸稀有金屬來從蘇聯換取150輛T-34 / 85坦克,以及還有幾個師的裝備。而我國當時主要從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三個精銳朝鮮師都被調往朝鮮,同時加入了朝鮮人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