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問歷史學家楊天石,為什麼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抗戰估價始終比較低,這是什麼道理?
楊天石回答,是因為互相否定。國民黨罵共產黨遊而不擊,共產黨罵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X。我們自己都在那兒互相否定,西方人還會說你們抗戰偉大,抗戰了不起嗎?(楊天石《毛澤東1936年致蔣介石函引發的思考》)
由於歷史的原因,解放以後我們對國民黨抗戰的評價基本上就是:「袖手旁觀,坐待勝利」;「消極抗戰,積極反X」。改革開放以後,這種片面的以意識形態為主的歷史觀逐漸被拋棄,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成績開始受到重視。
1986年,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日戰爭的力作《血戰臺兒莊》上映,引起國民黨的震動。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上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也要作相應調整。」
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說,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唯一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抗戰結束,中國軍民死傷兩千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
根據國民政府國防部1947年10月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27,926人,其中陣亡1,328,501人(包括八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1.7萬名校尉),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因病消耗合計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殘廢191,644人,逃亡323,436人。兩項合計為4,165,458人。
在八年抗戰中,超過十萬人的會戰就有廿二次,國軍將官陣亡有二百零六名,包括集團軍總司令兩名(張自忠、李家鈺)、軍長八名(郝夢齡、吳克仁、馮安邦、陳安寶、唐譽源、武士敏、王甲本、王銘章)、副軍長兩名(佟齡閣、鄭作民)、師長廿名(饒國華、戴安瀾、孫明瑾、趙登禹、石作衡、李必蕃、彭士量、劉家麒、許國璋、鍾毅、方叔洪、朱世勤、寸性奇、王俊、闞維雍、劉桂五、王鳳山、洪行、呂公良)、副師長十三人、旅長十七人。
八路軍新四軍同樣付出了巨大犧牲,著名的將領左權和彭雪楓。抗戰期間,八路軍犧牲的團級以上指揮官共114人,新四軍中犧牲了41名,東北抗聯犧牲了42名,累計犧牲人數197人。犧牲比例遠遠高於國民黨的軍隊。
2014年國家公布了抗日戰爭中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名錄中屬於國民革命軍系統的共94人次,佔到總數近三分之一。其中身份標註「國民革命軍」的將士共87人,包括趙登禹、張自忠、佟麟閣、戴安瀾等為人所熟知的一批國民黨將領。
抗戰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無論敵後戰場還是正面戰場,抗日戰爭勝利都是全體中華民族的榮光。抗戰勝利,關鍵的因素是因為建立了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為了挽救祖國的危亡,中共中央發表《共赴國難宣言》,明確指出「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表明抗戰態度,「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抗日戰爭不論是國民黨的軍隊還是共產黨的軍隊,其實都是叫國民革命軍。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只有兩支,分別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簡稱不變)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蔣介石作為當時國家領導人,是投降妥協還是抗戰到底很是關鍵。所以毛澤東在1936年致函蔣介石曉以大義分析利害,「天下洶洶,為公一人。當前大計只須先生一人而決……是則先生一念之轉,一心之發,而國讎可報,國土可保,失地可復,先生亦得為光榮之抗日英雄,圖諸凌煙,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
毛澤東認為,只要蔣介石真心抗戰就是抗日英雄,就是救國救民之豪傑。
蔣介石以及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對抗戰是有貢獻的,完全否定不屬於歷史唯物主義。
蔣介石雖然抗日但是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領導能力和戰略眼光,國民黨軍隊腐敗嚴重,前面吃緊後面緊吃,走私吃空餉抓壯夫,裙帶資本禍國殃民。1940年回國考察的愛國華僑陳嘉庚被國民黨官場的腐朽景象所震驚:許多官員「身居要職,但都假公行私,貪汙舞弊,生活奢華」;「各處辦事員多者百餘人,少者數十人,月費各以萬計,不知所幹何事」。
所以毛澤東才有了「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的論斷。
抗戰的勝利是全民團結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抗戰英雄不分黨派都應該受到尊重。
抗戰的勝利,挽救了近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亡國危機,掃除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失敗情緒,中華民族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次。作為戰勝國,廢除不平等條約,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蔣介石以及國民黨軍隊雖然有種種問題,但是在抗日原則上沒有喪失,在抗日正面戰場上沒有投降,幾百萬軍隊的浴血奮戰最終迎來勝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假若沒有蔣介石,假若中國被打敗了,……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調往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