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進京,主要是為了送寶釵「待選」,然而,這件事僅僅在第四回提過一次之後,再也沒了下文,從而引發了讀者的各種猜測。在這些猜測中,最主流的聲音是說寶釵特別想入選進宮,但因哥哥薛蟠打死了人而落選了,於是把目光投向了賈寶玉,並編造了「金玉良姻」廣為傳播,一心想當寶二奶奶。
寶釵既然是為「待選」而來,為何會沒了下文?這是一個長期困擾著我的問題。我不相信是作者曹先生給寫忘了,無論薛家有什麼樣的目的,都有必要交代一句,因為曹先生是最注重細節的。
當我無數次重讀原文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曹先生其實對這件事有明確的交代,之所以被讀者忽略,是因為我們都把方向搞錯了。
寶釵落選,是薛家最想要的結果
對於「待選」,薛家以及寶釵是什麼態度?我們先來看原文,寶釵「待選」,選的是什麼。
近因今上崇詩尚禮,徵採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
用白話文來翻譯一下:最近因為皇上崇尚詩禮,徵集採用有才學能力者,因此頒發了一道前所未所有聖旨,降恩於社會。聖旨的內容是這樣的:在選妃嬪之外,只要是官宦名家的女兒,都要把名字報上去,作為公主、郡主陪讀的人選,享有才人、讚譽的職位。
簡單地來說,就是皇上重視女子讀書,專門為公主郡主選伴讀,入選的人就和男人入仕一樣,是有官職的。
寶釵入京待選,屬於奉旨行事,因為符合備選的條件。
聖旨下達,薛家是什麼態度呢?有沒有迫切地希望入選?
只要熟讀原著,就能知道,薛家特別希望落選,選不上。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這是個對薛家來說,有弊無利的職位。
那些說寶釵迫切想入選的說法,是因為把寶釵「進京待選」理解成了選妃。只要當上了皇帝的妃子,那就相當於一步登天,薛家的地位和權勢要上升好幾個層次。然而,原著告訴我們,寶釵「待選」的只是公主和郡主的伴讀,與選妃毫無關係。
這樣一個職位,只是名義上好聽而已,無實權也無地位,對薛家的經商事業毫無幫助,反而有弊端。
為什麼說有弊端?第四回寫得很明白:「自父親死後,(寶釵)見哥哥不能依貼母懷,她便不以書字為事,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
寶釵原本有讀書的天賦,「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過十倍」,但父親去世之後,哥哥太不懂事,為了替母親分憂,她便放棄了自己喜歡的「讀書識字」,一心一意地幫著母親操持家務。
試想,如果她被選上了伴讀這樣沒多大意義的職位,不就違背了當年「依貼母懷」的初衷了嗎?這樣得不償失的事,何必要去做?
因此,寶釵落選就是正中下懷,還有可能通過舅舅王子騰進行了暗箱操作,目的就是落選。薛家當時的現狀,薛蟠少不更事到處闖禍,薛姨媽操心都操不過來呢,寶釵就是薛家的定海神針,不能離開。
這就是作者曹先生寫在第四回的答案,寶釵「進京待選」的原因和結果,都寫在了一起:因聖旨下達,不得不進京;因要「體貼母懷」,不得不落選。
那麼,為什麼我們容易忽略這個已經寫在書中的答案呢?因為我們走入了誤區。
寶釵「待選」,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我們總是在探尋寶釵「待選」為何沒有下文,因為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件非特別交代不可的大事。
實際上,寶釵「待選」,只是情節的需要,需要為寶釵進賈府找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
黛玉進賈府,是因為母親去世,被外祖母接進賈府。寶釵進賈府,是因為「進京待選」,原本要借住在舅舅家,薛姨媽想讓王子騰幫忙管束兒子薛蟠,沒想到舅舅王子騰突然「升了九省統制,奉旨出都查邊」,於是改變主意,住進了賈府,讓姨父賈政幫忙管束薛蟠。
這就說明,黛玉和寶釵,都是因不得已而進入賈府,來到寶玉身邊,從而「終身誤」,導致了「薄命」。
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兩個天資聰穎的優質女孩,都因意外而來到「於國於家無望」的寶玉身邊,且都因寶玉「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而誤了終身。
至於寶釵「待選」之事,與主線和主旨的關係不大,就像黛玉的母親去世一樣,不需要反覆提及。如果我們把精力放在這樣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就會顧此失彼,離主旨越來越遠,甚至把相親相愛的閨友閨情讀成了你死我活的三角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