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直恨死了坎城電影節!

2021-02-07 幕味兒

文 | 鄭實,本文轉載自奇遇電影


對局外人來說,坎城電影節是饕餮大餐。


藍色海岸這麼個偏遠小漁村,突然空降下如雲的清麗倩影,在鏡頭前擺出難耐的姿態;


平日裡吆五喝六的幕後大佬,雖然操控電影帝國資源,也不得不壓低身段,對媒體格外耐心討好。


「如果奧林匹亞山上住著眾神,應該就是坎城電影節這個樣子了。」順便一提,神山周遭的五星級酒店,均價一晚七千(圖為1972年希區柯克在坎城)


局內人的感受則截然不同。


001


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因為主演丈夫執導的影片《上帝創造女人》(And God Created Woman,1956)一夜爆紅,被譽為歐洲的夢露,每一次亮相坎城必然是前呼後擁。


1967年,芭鐸的丈夫向她攤牌:去坎城幫助宣傳他擔任製片的新片《巴圖克舞》(Batouk),或者立刻離開他。


碧姬·芭鐸選擇了坎城,但忍不住把一腔怨恨發洩在回憶錄裡:「我討厭坎城,那是你爭我奪的醜劇!」


碧姬·芭鐸1967年在坎城,場面失控,趕來保護的警察被衝散


從此以後,電影節設立了圍欄,影迷對明星只可遠觀不得近身。


1979年擔任電影節評審團主席的法國女作家弗朗索瓦絲·薩岡(Francoise Sagan)更尖酸刻薄,召集評委們參加的第一次會議她就語出驚人:「坎城混雜著陰森森的鬧劇和滑稽歌劇的氣味。」


以《你好,憂愁》等傳世的薩岡(圖中女士)是1979年坎城的評委會主席


這一屆,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原本不參賽,但放映時被一致看好,尤其是得到媒體大肆吹捧,應電影節主席法勒爾-勒布埃之邀改為參賽片。


《鐵皮鼓》撞上《現代啟示錄》


但薩岡看好的是施隆多夫的《鐵皮鼓》。評審團最後投票結果五比五。薩岡隨即要求行使主席的雙票權,遭到法勒爾-勒布埃拒絕。


最後權衡的結果是兩部影片分享金棕櫚。  


1979,施隆多夫、科波拉同獲金棕櫚。中間是凱薩琳·德納芙


科波拉被突然掉下了的餡餅砸得心花怒放。他曾抱怨「我喜歡坎城,但是坎城不喜歡我」。一同上臺領獎的施隆多夫也友好表態:很榮幸和科波拉同時獲獎。


這屆電影節落幕時是團結、圓滿、成功的大會。但一向陰晴不定的薩岡可是不好惹的,她竟然在坎城遭人說「不」!


七個月後,她突然在報上發表長文,指責坎城電影節勾心鬥角。


此外她還被要求額外支付一萬二千法郎的酒水、餐費和電話費,這本是電影節應該支付的!電影節辦公室回覆說這麼大一筆開支是薩岡的額外消費。


薩岡回擊說:自己已經戒酒三年了,酒都是其他評委們喝的!


002


緊接著,1980年,又是多事之秋。


答應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英格瑪·伯格曼就在電影節開幕前三天突然提出辭呈,理由是他本人性格靦腆。伍迪·艾倫也拒絕了,理由相同!


這個級別的大導都覺得坎城是灘渾水,何必攪進去?


必須立刻找個好好先生來頂替。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竟然當即答應臨時救駕。他信心滿滿,容光煥發。不就是選出最好的電影嗎!他相信自己剛正不阿,一定不辱使命。


坎城的經典時刻之一,柯克·道格拉斯和碧姬·芭杜在沙灘嬉戲


但薩岡遇到的問題再次出現,評委分成兩派,各自看好兩部影片:《浮生若夢》(All the Jass)和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依然是爭執不休、最後依然是雙雙獲獎。


1980年5月30日,映畫天皇黑澤明憑《影子武士》獲金棕櫚


頒獎時氣氛不大對頭,臺下有人喊:「以後設四個、八個、十二個金棕櫚吧!」


柯克·道格拉斯本來就不同意妥協發雙獎,面對不滿更是火大。第二天,他就不辭而別,飛回美國。


著名的「多事之秋」,憤憤不平或不歡而散還包括:


1961年,布努埃爾的《維莉迪亞納》獲得金棕櫚獎。梵蒂岡認為這部影片詆毀宗教,指責坎城電影節「褻瀆神聖」。教庭的抗議直抵戴高樂總統辦公室。


擔憂軍人出身的戴高樂一怒之下很可能取締電影節,馬爾羅趕緊把《維莉迪亞納》獲獎說成是一時失誤,才算矇混過關。


一番外交周旋之外,這部電影被推遲到1962年放映,據說那時大家都會把這事忘了。


《維莉迪亞納》日本修復版藍光封套


《維莉迪亞納》是布努埃爾的傑作,是二十世紀電影的一個高峰。也許現在確實被很多人忘掉了。但它是我和女兒最喜歡的影片之一。


1973年,法國影片《饕餮大餐》(The Grande Bouffe)在放映時激怒了觀眾,放映廳一片叫罵聲。


放映完,抗議的觀眾再次把劇組圍住,向他們喝倒彩。接著,在頒獎時,獲評審團特別大獎的法國影片《母親與娼妓》(la Maman et la Putain)再次激起眾怒。


幸好,頒獎典禮順利結束,沒有直接對罵,沒有肢體衝突。電影節組委會都以為這一次算是平安度過了。


《母親與娼妓》電影海報


但晚宴時,擔任電影節評審團主席英格麗·褒曼終於忍不住了。


她雖然因為和義大利導演羅西裡尼的緋聞在美國受到攻擊,但英格麗·褒曼本身是一位有教養的端莊女性,有自身的道德意識。


她大聲告訴在場的同行:「法國送《饕餮大餐》和《母親與娼妓》這樣的影片來參賽,我感到遺憾,這是電影節中最骯髒的兩部影片,我沒有投它們的票!」


英格麗-褒曼和第二任丈夫羅伯託-羅西裡尼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父羅西裡尼擔任1977年評審團主席。


在兩部義大利參賽片中,他支持《我父我主》,但是電影節主席法勒爾-勒布埃支持另一部影片《特殊的一天》,片中的主演索菲亞·羅蘭和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是法勒爾-勒布埃的好友。


羅西裡尼的個性可不是聽別人使喚。他說動評審團最終投票給《我父我主》。


《我父我主》導演塔維亞尼兄弟在坎城


頒獎典禮後,主席法勒爾-勒布埃非常憤怒,直接表態說:「這個獎不妥當!」羅西裡尼當然也是一肚子氣,直接開車回了義大利。


後來,還是法勒爾-勒布埃主動給羅西裡尼打電話,表示和解,並感謝他支持坎城。羅西裡尼接受了,還半開玩笑地對法勒爾-勒布埃說,就是個電影節而已,放鬆點……幾天後,羅西裡尼病逝於羅馬。


003


坎城,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一個電影節真的改變過無數人命運。


1955年,美國女演員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因為參加電影節認識了摩納哥王子,成為摩納哥王妃。


1955年,格蕾絲·凱利在坎城邂逅摩納哥王子蘭尼埃三世


1954年,21歲的英國女演員西蒙尼·席爾瓦(Simone Silva)受邀去海邊吃午餐,一個無事生非的記者突然要求她解開泳衣。鬼使神差地,希爾法竟然按照他的話做了。


第二天,她的照片就上了頭條。英國代表團立即把希爾法趕出電影節。這個不幸的女孩不敢回英國,三年後因抑鬱症自殺身亡。


就是這張照片,在保守的50年代無疑是挑動大眾神經


坎城也可以成為強心劑,讓身陷絕境的導演起死回生。1966年法國年輕導演克勞德·勒魯什帶著他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來參賽。


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他已經債務纏身,沒有退路,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坎城點石成金的魔棒一揮,奇蹟發生了。這部無人看好的電影獲得電影節大獎(當時還沒有設立「金棕櫚」獎)。28歲的勒魯什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導演。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50周年修復版海報


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獲得1998年的評審團大獎。


喜劇演員出身的導演貝尼尼(Roberto Benigni)聞聽此訊激動得跳起來,他跑上領獎臺,竟然趴到評審團主席馬丁·斯科西斯的腳下吻他的鞋子。


貝尼尼跪下並親吻斯科塞斯的腳,熱情的義大利人


1956年寂寂無名的英格瑪·伯格曼正在為瑞典的SF電影公司賣命。突然從報紙上看到一部瑞典影片在坎城獲獎的大標題,心想:嗯,不錯,不知是哪部影片這麼走運。


仔細一看,竟然是自己編劇並執導的《夏夜的微笑》。他完全不知道電影公司把他的影片送到坎城電影節參賽。伯格曼當時窮的叮噹響,只能向一起合作的女演員借錢,買了機票飛赴坎城。


年輕的伯格曼


004


坎城確實值得賭一把。


就在碧姬·芭鐸如日中天時,一個和她完全不同的女人也在攝影機前奮鬥著。


這是一個矮小、不漂亮、缺乏奪目光彩的女人,但是她極為聰慧敏銳,完全知道導演要表達什麼:天真的女主人公卡比利亞必須在這個險惡殘酷世界上生存下去。


費裡尼的妻子朱麗葉塔(《卡比利亞之夜》)


導演是她的丈夫、義大利導演費裡尼。他為她打造了這部電影和這個角色。


費裡尼看到妻子朱麗葉塔兒時的照片,發現她從小到大一如既往天真單純,活脫脫就是卡比利亞。即便製片人提出要換女主演,費裡尼也堅決不從。


1957年,朱麗葉塔與費裡尼在《卡比利亞之夜》片場


《卡比利亞之夜》在坎城放映後,立即成為一個話題。同行都承認,貌不驚人的朱麗葉塔絲毫不遜於那些姿色豐饒的女演員。


當朱麗葉塔聽到自己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時,趴在丈夫肩頭喜極而泣。


費裡尼當然也倍感欣慰,拍攝這種沒有明星、表現普通人生活的電影總是困難重重,讓人身心俱疲。但他一直堅信妻子是最有才華、最偉大的女演員。


另一對同樣為拍攝理想中的電影而艱辛掙扎的情侶就沒這麼幸運了。


1959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突然轉向實驗風格。他把劇組帶到一個荒涼的小島。因為看不出影片會帶來利潤,沒有製片人願意接手這部影片。


安東尼奧尼不肯作罷。整整三個月沒有資金來源,劇組有時被困在小島上,沒有充足的食物和躲避風雨的住處。給予安東尼奧尼堅決支持的是他的女友、女演員莫妮卡·維蒂。


《奇遇》的海報,後來2009年第62屆坎城電影節海報沿用了這張海報向其致敬


影片《奇遇》完成後,送到坎城。


放映過程一直伴隨著喝倒彩、跺腳和謾罵。大部分觀眾不知所云,邊抱怨電影愚蠢便起身往外走。莫妮卡·維蒂傷心死了,倒在安東尼奧尼懷裡哭。


但是回到旅館,他們看到大廳裡貼著一份聲明,很多著名影人和名流在上面籤字,聲援這部電影。最終,《奇遇》獲得電影節特別獎。莫妮卡·維蒂忍不住又哭了。


最終《奇遇》獲得坎城評審團獎,安東尼奧尼與莫妮卡·維蒂分享喜悅


比《奇遇》更慘的是同時參賽的費裡尼的《甜蜜的生活》。放映時,就聽到有人高聲在罵:「淫穢!」。


這一屆的評審團主席是小說家喬治·西姆農(Georges Simenon)。他力挺《甜蜜的生活》,認為它代表了電影界發生的一次革命。但是其他評委不幹,有人明確表示討厭這部電影。


《甜蜜的生活》最終喜提金棕櫚


最後關鍵的一票來自小說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整個電影節期間,他常偷懶,不去看電影,偷偷跑去打桌球。他承認自己並不知道《甜蜜的生活》到底講的什麼。不過,他說自己崇拜西姆農,所以投票給了《甜蜜的生活》。


最後頒獎必然是一片混亂。陪同費裡尼前來的妻子朱麗葉塔聽到人們攻擊丈夫,哭了起來。


西姆農很憤怒:「我再也不來坎城了,朱麗葉塔的淚水簡直是種恥辱!」


七十年過去了,坎城電影節除了在褪色的電影畫報上留下一張張時裝秀,還剩下了什麼?


喧囂、激動、憤怒、淚水、羞辱、抗議都成了金棕櫚的一部分。


時間會把所有熱熱鬧鬧、花裡胡哨的都洗刷掉,只有那些電影與光影,會永遠留存。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討厭坎城電影節
    答案並不像你想得那麼簡單…… 一位受人德高望重的英國電影公關曾說:「每個影評人都應該去一次坎城電影節,因為這能教教他們什麼叫羞辱。」我認為他的意思是,即使是最直率的記者,在面對每年蜂擁到法國南部的全世界的媒體時,也會發現他們的意見是多麼微不足道。
  • 分享我在法國坎城電影節的點點趣事......
    到了法國南部,很多人會想起尼斯、坎城。是的,由於工作原因,我曾有過兩次參加法國南部濱海城市坎城國際電影節。2019年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是我第二次參加。我不是明星,是為中國明星嘉賓工作組與主辦方之間的銜接,做一點工作。下面這個就是評審委員主入口,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評委入場區」。當然晚宴或分會場活動也在從這裡進入。
  • 坎城電影節八卦指南
    今天,咱就來聊聊坎城電影節的那些八卦——關於紅毯、關於醜聞、關於愛情、關於死亡、關於情色……關於那些大小女明星的種種……他想著若能冬季來此度個假甚至長久居住,簡直完美!不過,當時的裡維埃拉實在……太破敗了。作為一個愛動腦有權力能忽悠(他曾在下議院發表過六小時不間斷演講)的公職人員,他帶著大把要好的英國貴族和實業家來看場地。沒多久地中海大漁村大變樣,成為腐國壕的冬季後花園。其中,花園最精華的地界,就是坎城;而坎城最精華的地界,無疑就是科特達祖爾。
  • 坎城電影節日程
    專訪章子怡:我一直在被打壓中成長   又一年坎城電影節落下帷幕。縱觀今年,無論是華語明星跑來的熱鬧勁,還是中國電影參展參賽的數量值,都比不過去年…[詳細]  20年前,《低俗小說》在坎城奪下金棕櫚。
  • 【深度】坎城電影節「失約」五月
    對導演和片方來說,肯定是希望大家知道我的片子進了坎城主競賽,對之後的發行宣傳都會有很大幫助,但另一方面,如果坎城最後延期也沒有舉辦成功,威尼斯又想要片子的話,威尼斯就會很尷尬,這也會讓坎城陷入尷尬的境地。到底要不要公布這個名單?這是史無前例的。我個人是希望他們宣布,讓大家心裡有個數,就算延期舉辦或者最後不舉辦了,起碼讓我知道究竟錯過了什麼,大家心裡有個數。」
  • 徵片 | 坎城電影節
    所有提交長片的權利所有人、製片人或代理人必須承諾遵守該條款(二)影片長度1.參選長片競賽單元的影片必須超過60分鐘2.坎城電影節不接受任何影片長度介於15分鐘和60分鐘之間的作品(三)報名和提交影片截止日期1.註冊期限為2021年3月5日(必須在此日期前完成報名表並得到批准
  • 我為什麼討厭坎城電影節|恐懼拉斯維加斯|羅賓·威廉士|吉爾莫...
    我為什麼討厭坎城電影節Why I loathe Cannes文/Mark Kermode 譯/CheshireCat編者按電影節就是一個吵鬧的商品交易場所,拿著話筒的商販們大聲叫喊著自己的電影產品知名電影評論家 | Mark Kermode不過,我在做第一電臺影評人的時候發現,在明星爭鋒的時候,電影本身完全被忽略了——嗯,說的就是坎城電影節。回顧我九十年代報導坎城電影節那五年,我記住的不是精心選取的國際電影大雜燴,而是一輪卡夫卡式的熟臉交鋒。我記得追著(或者說是「跟蹤」)史泰龍13個小時才在酒店大堂堵到他,結果就錄上了三分鐘哼哼聲。
  • 歷屆坎城電影節海報賞
    1990年 第43屆坎城電影節海報手託金棕櫚葉片的簡潔造型有種清新而美好的風味。 張藝謀的《菊豆》這屆入圍競賽單元了,但最終沒有斬獲。最終拿到金棕櫚的是大衛-林奇的《我心狂野》。本屆電影節新上任的主席莫裡斯·貝西提出了「要質不要量」的口號,他表示坎城要更注重影片的品質,寧缺毋濫,要更注重導演而不是男女明星的名氣。從1972年開始,坎城電影節修改了規定,送展的影片不再由每個國家自行選送,而是由電影節的組委會來預選和確定,選定的標準只是電影的質量本身而不再考慮國別的平衡,當時的坎城主席勒布雷特說「這是為了維護電影節,使它不會成為一種政治論壇。」
  • 坎城電影節因恨而生
    要談坎城國際電影節,不得不先提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雖然如今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威望似乎不如坎城國際電影節,也比不上奧斯卡,可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卻是國際電影節的龍頭老大。彼時奧斯卡雖然創辦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三年,可其評獎範圍還是在於好萊塢,尚未國際化,而柏林電影節、坎城電影節都尚未誕生。如果說電影是為金錢服務的,那麼,國際電影節除了是名利場之外,還很難脫離政治因素。
  • 我們想念你,坎城電影節
    因此,《紐約時報》邀請世界各地的電影人撰寫了名為《我們想念你,坎城電影節》的文章。這群電影人們寫下了他們對於坎城電影節的回憶以及精彩瞬間。這是我在坎城電影節中最大的收穫。賈樟柯坎城電影節的常客,《天註定》《江湖兒女》等多部影片在坎城電影節亮相2013年,我收到了電影節午餐會的邀請。我英文英文不好也有點累,出於禮貌,我打算現身後就儘快離開。
  • 坎城電影節2015紅毯
    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 坎城電影節將在威尼斯舉辦?
    您是在考慮線上電影節嗎?或者某種縮小規模、減少單元、縮短電影節時間的方案? 答:我們曾經說過,坎城電影節不可能走向線上,尤其考慮到坎城電影節的本質,這就是無稽之談。而且也不會有縮短時間或者減少單元的坎城電影節。如果坎城電影節要舉辦,它會以最完整最豐富的形象面世。
  • 坎城電影節的前世今生
    19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決定在坎城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之所以選擇坎城是因為那邊的氣候相當舒適。
  • 徵片中 | 坎城電影節
    2010年,電影節開闢了坎城短片 (Cannes Court Métrage) 單元,它有機地結合了以上兩個單元,組成了一個新單元。從而為全球短片創作提供一個全景平臺,並激發短片創作者的創造力。電影節很關注對新興人才的發掘和對創作的扶持。
  • 坎城電影節紅毯爭奇鬥豔,有人驚豔有人出醜!
    我在新浪微博上叫【@全球時尚圈】,快來關注我~北京時間今日凌晨,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坎城電影節作為世界第一電影節,其在電影史上的地位猶如體育運動的奧林匹克榮譽一般的崇高。今年的坎城,不同於往年「熱鬧是別人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本屆的坎城電影節中國面孔出奇多,而且都是帶著作品來。開幕紅毯上,華語電影人扎堆登場,儼然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第71屆坎城電影節海報 致敬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戈達爾《狂人皮埃羅》又是一年坎城電影節,範爺又一次領銜中國軍團,今年的坎城紅毯「群星比美環節」依舊精彩。
  • 微課堂 | 坎城電影節密碼之「我的舅舅」
    法國坎城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和藝術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 「沒有坎城電影節的五月,我還從來沒有經歷過」
    由於疫情的嚴峻,今年屬於坎城電影節的一切都沒有發生。《紐約時報》特地採訪了世界各地的電影製作人,他們都與坎城有著淵源和故事,有很多想在此時訴說的話。去年出席坎城電影節的亞歷桑德羅(左三)當我第一次參加坎城電影節,展映的電影是《愛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事實上,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電影節。因為預算緊張,我們決定住在離坎城25分鐘的一個小鎮上,那裡的房租要便宜得多。
  • 所有坎城電影節海報都在這裡了
    「最藝術」不單指其對影片的選擇,坎城電影節的海報,更是每年電影節發布會上最令人期待部分。今年,坎城電影節的官方海報繼 2016 年的《輕蔑》之後,又致敬了法國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以及他的電影《狂人皮埃羅》(1965)。
  • 坎城,是電影節,還是作妖大會?
    一直以來,坎城電影節都有兩個,一個在盧米埃爾大廳的燈光下,作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電影節之一,坎城是一代又一代電影創作者的夢,代表著藝術世界的至高肯定,以其恪守的藝術傳統和頑固的審美標準長期處在電影世界鄙視鏈的最頂層。
  • 坎城電影節的神話:華語電影的坎城之路(多圖)
    當然這個符號對於坎城電影節的評委似乎沒有特別持久的吸引力,老謀子對自己的信心好像也不是很足,於是出現了1999年坎城電影節那一幕「捉放曹」的愛國喜劇也並不奇怪。但無論如何,張藝謀最優秀也是最具歷史感的電影《活著》深得了坎城評委們的賞識,應該感到無憾了。 侯孝賢  迄今為止在坎城開花次數最多但卻始終未結果的就要屬侯孝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