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先來看兩個問題吧:第一,過去一年你讀了多少本書?第二,你知道中國一年會出版多少本書嗎?
2015年的數據尚未出爐,我們以2014年的數據做個參考。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都會共同發布國民閱讀調查,據2014年的結果顯示,中國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是每年4.56本。所以,超過這個數,你就算沒給國家拖後腿,超過10本書,基本能算是書蟲了。
而中國每年出版多少種書呢?將近45萬。據《2014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我國一年出版新書25.59萬冊,重印、再版舊書19.25萬冊,合計44.84萬冊。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年出版45萬本書,而人們平均一年讀4.56本,正好是10000:1的比例,即每出一萬本書,有一本能被你「臨幸」。
就算你是超級書蟲,比一般人多讀十倍,也要面臨每出一千本書才能看一本的問題。怎樣把有限的讀書時間投入到無限的書海遨遊中去呢?
書單!書單!書單!
所以人們對書單的需求不是文化問題,也不是社會問題,單純是個數學問題。當今社會,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本來大家用在讀書上的時間就不多,一年的新書量又那麼大,「讀什麼」就變得特別重要了。
何況,書單往往還帶有名人效應。各位在朋友圈裡想必見過很多「白巖松給青年的十句忠告」,「郎鹹平對中國股市的十個論斷」這種假得不要不要的但還是被轉瘋了的帖子吧?而書單與這些又不同,一方面,愛書的名人願意列出書單與大家分享;另一方面,書單有一定門檻,不是人畜無害的心靈雞湯,又沒有股市那麼牽動人心,所以很少有假借名人的假書單。這就像暢銷書常有很多盜版,而學術書籍鮮有盜版是一個道理。
所以如果看到「白巖松推薦這十本書」,很大可能真的是白巖松推薦的。大家在轉發的時候不會有「這別是假的吧,那我就露怯了」這種心理,所以轉發起來也就硬氣多了。
▼
再來看一個問題:你在朋友圈見過很多曬自己讀過什麼書,曬名人推薦了什麼書的人,可曾見過哪怕一個人,說過「我就不喜歡讀書,一本不看!」、「過去一年我一本書沒看過,我牛吧?」這種話?反正小編我是沒見過,問了問身邊人,好像也都沒見過。
而有沒有人真的一年沒讀過一本書呢?當然有,而且不少。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披露的數據,2014年中國有超過40%的人,一年一本書都不讀。
結合這兩個現象,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印象:在「讀書無用論」頗有市場的當下,讀書本身仍是一件值得驕傲,並能獲得讚許的事。
尊重知識和文化,尊重有學識有修養的人,這是文明社會通行的規則。然而我們國家曾經把這個規則打破過。曾幾何時,「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是一句流行的順口溜,表現的是當時「腦體倒掛」的現象。
這句順口溜中有無奈,也有嘲諷。當年,「教授賣燒餅」之類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讀書無用論」也成了一時的熱門話題,直到今天仍有人為之搖旗吶喊。
在這樣的背景下,曬書單的行為,以及背後透露出的對知識和文化的尊重,就顯得尤為珍貴了。
上面說了很多曬書單的好話,但凡事都有兩面,接下來就來說說這事的弊端。
上文說曬書單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這一點確定無疑。但既然令人驕傲,那就不排除有人為了追求這種驕傲而言過其實。不知各位的朋友圈裡有沒有這樣的女生:人很漂亮,身材很好,所有照片都有明顯修圖痕跡。
他們經常曬一些美食照片,好像天生是個吃貨,走到哪兒吃到哪兒,習慣於「飯前來一張」。這樣的照片下面經常會見到諸如「太羨慕你了,那麼愛吃還那麼瘦」之類的評論。
如果是一個兩個,那可能是天生麗質,就是吃了不胖。但這樣的女生好像還不少,每個人的朋友圈裡總有那麼一小撮或一大堆,這時就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他們真的胡吃海塞嗎?
例子舉到這,您可能明白了,有那麼一些人為了得到「怎麼吃也不胖,永遠美美噠」的讚譽,而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吃貨,愛曬照片卻不一定真的愛吃。同樣道理,也有那麼一些人為了得到「哇你好有學問啊,看那麼多書!」的讚譽,而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文化人,愛曬書單卻不一定真的愛讀書。
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獲取信息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即使現在腦中空空,上網搜一下各種2015推薦書單,瀏覽個把小時,立刻就能裝成「出版專家」,對2015年圖書市場評點一番。
在微信、微博這種社交媒體上,人們展現的往往不一定是自己真實的樣子,而是想讓別人以為的樣子。不是「我真是這樣」,而是「你最好覺得我是這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在著作《群體性孤獨》中,將這一現象概括為「表演性文化」:隱藏在電腦或行動裝置前的人們總是或多或少地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贊同甚至是羨慕。
《群體性孤獨》
用通俗一點的話講,瀏覽書單可以滿足人們「看起來懂得多」的虛榮,而真的埋頭讀書則會消耗大量的時間,不是人人都耗得起的。否則也就不會出現每年平均每人讀書4本多,但朋友圈曬出的書單動輒幾十上百本這種違和的事了。
總的來說,讀「書單」和讀「書」,是完全兩件事,書單的流行一定會對提高大眾的讀書興趣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個作用究竟有多大,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不能把大家喜歡曬書單這件事,等同於大家喜歡讀書。中國人年均讀書4.56本,美國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韓國是11本左右(據來自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披露的數字)。這麼一比,我們離愛讀書還很遠。
結語 近年來,全國開展了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成效顯著,書單的盛行也跟全民閱讀的風潮有一定關係。書單繁多是件好事,一定會促進大眾更多去閱讀。但必須認識到,提高全民閱讀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宜把「曬書單」這項行為當成推行「全民閱讀」卓有成效的政績。近四年來,中國人年均讀書增加了0.31本,照這個增長速度,達到韓國目前人均讀書數11本,大概需要多少年呢?
拿計算器按了一陣,算出了這樣一個數:83年。也就是說差不多到2100年,我們就跟韓國人現在讀書一樣多了。
歡迎在評論裡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