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特約記者 文嶽
英國終於正式脫離歐盟,但對英國經濟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英國的貿易規則有待重構,佔據英國經濟重要地位的金融業前景如何,也無從而知。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對倫敦經濟產值的貢獻達到49%。然而,自英國公投「脫歐」以來,已有多家跨國金融機構轉移部分金融業務至其他歐洲城市。倫敦能否保住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尚有待觀察。
誰將是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巴黎早就虎視眈眈。法國政府有意利用英國「脫歐」的契機,讓巴黎取代英國倫敦成為新的歐洲金融中心。2月18日,據媒體報導,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表示,法國政府將大力支持本國金融業發展,並將助力巴黎成為歐洲的主要金融中心。此外,法蘭克福、巴黎、都柏林等城市都躍躍欲試。
金融機構「逃離」倫敦
作為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倫敦聚集了25萬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服務業規模佔據了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此外,英國也是全球最大金融服務淨出口國,其中超四成出口面向歐盟。《經濟學人》報導,英國目前掌握著全世界37%的國際貨幣交易和18%的跨國借貸,是目前世上最重要的金融衍生品與資產管理、保險以及投資等產業的中心。
然而,據《紐約時報》稱,在英國「脫歐」的漫長進程中,金融公司「脫英」早已發生。
據歐盟規定,只有當歐洲機構的總部坐落在成員國時,才能向歐盟市場銷售投資產品。因此,隨著英國「脫歐」,總部位於英國的金融機構與公司恐將無法再享有歐盟內部的優惠政策。與之伴隨的,也將是金融總部外移效應,那些為歐洲客戶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不得不從倫敦搬到歐洲其他城市。
事實上,近年來,不少知名金融機構宣布或已實際「出走」英國。其中,瑞銀集團選擇了德國法蘭克福,美國銀行落戶愛爾蘭都柏林,勞合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設立子公司,日本農林中央金庫走進荷蘭阿姆斯特丹。
根據2019年3月倫敦獨立研究機構「新金融」的調查估計,從倫敦移往歐盟區的銀行業資產已高達8000億英鎊,資產管理業也將高達650億英鎊,保險業也已轉移了350億英鎊的資產到歐盟,影響層面不容小覷。
金融城爭奪戰正酣
如今,歐盟城市紛紛向以倫敦為歐洲總部的銀行、保險機構及其他類型金融服務公司伸出橄欖枝。這些歐盟城市公開提出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其中,法蘭克福、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和都柏林目前競爭優勢明顯。此外,米蘭、哥本哈根、薩格勒布、維也納、波恩、柏林等競爭力稍弱的城市也不甘示弱。
「新金融」報告顯示,自英國啟動「脫歐」程序,有275個原本將總部設立在倫敦的銀行與金融機構早已將部分人員移往歐盟,並在歐盟區成立辦公室。在遷移浪潮中,愛爾蘭成為首選(100個),其次依序是盧森堡(60個)、法國巴黎(41個)、德國法蘭克福(40個)和荷蘭阿姆斯特丹(32個)。
在這場國際金融中心「爭奪大戰」中,巴黎和法蘭克福的爭奪相對激烈。2019年9月,在英國公司Z/Yen發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法蘭克福排名第15名,是爭當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五大城市中唯一一個排名進了前15名的城市。此外,法蘭克福股票交易市場是世界上四大股票交易中心,歐洲央行總部同樣位於法蘭克福,這無疑又增加了對銀行家們的吸引力。
反觀巴黎,2019年3月,歐洲銀行管理局與法國政府籤署搬遷協議正式從倫敦遷至巴黎,此舉對未來歐洲金融行業的地理布局將產生重大影響。法國金融行業組織巴黎歐洲廣場負責人指出,巴黎金融從業人員約為18萬人,數量遠超都柏林、盧森堡和法蘭克福等城市。另外,巴黎在整個歐洲範圍內不僅上市公司市值總量處於領導地位,在資產管理、衍生品和保險市場等方面也位居前列,這都將對巴黎取代倫敦成為歐洲金融中心起到加持作用。
其餘地區未必就沒有勝出的可能。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英語優勢以及在地理上與倫敦的接近性,讓美國和英國的銀行家們青睞有加。
歐盟政治中心布魯塞爾所具有的商業價值也逐漸凸顯。勞合社保險在布魯塞爾的分公司員工人數從600人增加到了700人,AIG則增加了在盧森堡的編制機構。
倫敦還有幾成勝算
至於倫敦的前景,彭博社認為,「脫歐」後,將取決於英國與歐盟就未來關係展開的談判。
2月11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目前,英國財政部正在草擬與歐盟進行貿易談判的詳細計劃。英國財政大臣賽義德·賈維德希望可以通過與歐盟籤署關於金融服務的永久「恆等性條款」,以確保倫敦金融城在英國「脫歐」後一直可以進入歐洲市場。
然而,2月17日,一份被上交到英國政府的未發布簡報卻承認,英國可能很難爭取到如此慷慨的「恆等性」待遇。過去經驗表明,歐盟雖然可以授予一國「恆等性待遇」,但也有權在授予後的30天內撤銷協議。歐盟通常會使用這項待遇向貿易夥伴施壓。
自1月31日「脫歐」後,英國有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知名律師事務所歐華「脫歐」項目總監保羅·哈迪認為,過渡期後,英國仍將面臨類似「無協議脫歐」的境地。即便英企能獲得歐盟給予非歐盟國家的「恆等性」待遇,金融服務業在歐盟成員國的準入程度也無法與「脫歐」前相提並論。
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有一些分析人士持謹慎樂觀態度。
此前,時任倫敦金融城市長彼得·埃斯特林表示,「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使部分機構從倫敦向外轉移資源,但相較倫敦金融服務業龐大的僱傭規模,轉移走的崗位比例不高。
埃斯特林說:「這也是我對倫敦繼續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充滿信心的原因之一。倫敦仍然有強大的監管體系,對各國人才持開放態度,吸引大量外資。這樣的金融生態系統很難在其他城市簡單複製。」
安永旗下英國金融服務部門主管奧馬爾·阿里認為,短期內,歐洲大陸還沒有出現實力足以挑戰倫敦、成為歐洲最重要金融中心的城市。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