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掀起國際金融中心爭奪戰

2021-01-08 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特約記者 文嶽

英國終於正式脫離歐盟,但對英國經濟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英國的貿易規則有待重構,佔據英國經濟重要地位的金融業前景如何,也無從而知。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業對倫敦經濟產值的貢獻達到49%。然而,自英國公投「脫歐」以來,已有多家跨國金融機構轉移部分金融業務至其他歐洲城市。倫敦能否保住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尚有待觀察。

誰將是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巴黎早就虎視眈眈。法國政府有意利用英國「脫歐」的契機,讓巴黎取代英國倫敦成為新的歐洲金融中心。2月18日,據媒體報導,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表示,法國政府將大力支持本國金融業發展,並將助力巴黎成為歐洲的主要金融中心。此外,法蘭克福、巴黎、都柏林等城市都躍躍欲試。

金融機構「逃離」倫敦

作為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倫敦聚集了25萬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服務業規模佔據了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此外,英國也是全球最大金融服務淨出口國,其中超四成出口面向歐盟。《經濟學人》報導,英國目前掌握著全世界37%的國際貨幣交易和18%的跨國借貸,是目前世上最重要的金融衍生品與資產管理、保險以及投資等產業的中心。

然而,據《紐約時報》稱,在英國「脫歐」的漫長進程中,金融公司「脫英」早已發生。

據歐盟規定,只有當歐洲機構的總部坐落在成員國時,才能向歐盟市場銷售投資產品。因此,隨著英國「脫歐」,總部位於英國的金融機構與公司恐將無法再享有歐盟內部的優惠政策。與之伴隨的,也將是金融總部外移效應,那些為歐洲客戶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不得不從倫敦搬到歐洲其他城市。

事實上,近年來,不少知名金融機構宣布或已實際「出走」英國。其中,瑞銀集團選擇了德國法蘭克福,美國銀行落戶愛爾蘭都柏林,勞合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設立子公司,日本農林中央金庫走進荷蘭阿姆斯特丹。

根據2019年3月倫敦獨立研究機構「新金融」的調查估計,從倫敦移往歐盟區的銀行業資產已高達8000億英鎊,資產管理業也將高達650億英鎊,保險業也已轉移了350億英鎊的資產到歐盟,影響層面不容小覷。

金融城爭奪戰正酣

如今,歐盟城市紛紛向以倫敦為歐洲總部的銀行、保險機構及其他類型金融服務公司伸出橄欖枝。這些歐盟城市公開提出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其中,法蘭克福、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和都柏林目前競爭優勢明顯。此外,米蘭、哥本哈根、薩格勒布、維也納、波恩、柏林等競爭力稍弱的城市也不甘示弱。

「新金融」報告顯示,自英國啟動「脫歐」程序,有275個原本將總部設立在倫敦的銀行與金融機構早已將部分人員移往歐盟,並在歐盟區成立辦公室。在遷移浪潮中,愛爾蘭成為首選(100個),其次依序是盧森堡(60個)、法國巴黎(41個)、德國法蘭克福(40個)和荷蘭阿姆斯特丹(32個)。

在這場國際金融中心「爭奪大戰」中,巴黎和法蘭克福的爭奪相對激烈。2019年9月,在英國公司Z/Yen發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法蘭克福排名第15名,是爭當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五大城市中唯一一個排名進了前15名的城市。此外,法蘭克福股票交易市場是世界上四大股票交易中心,歐洲央行總部同樣位於法蘭克福,這無疑又增加了對銀行家們的吸引力。

反觀巴黎,2019年3月,歐洲銀行管理局與法國政府籤署搬遷協議正式從倫敦遷至巴黎,此舉對未來歐洲金融行業的地理布局將產生重大影響。法國金融行業組織巴黎歐洲廣場負責人指出,巴黎金融從業人員約為18萬人,數量遠超都柏林、盧森堡和法蘭克福等城市。另外,巴黎在整個歐洲範圍內不僅上市公司市值總量處於領導地位,在資產管理、衍生品和保險市場等方面也位居前列,這都將對巴黎取代倫敦成為歐洲金融中心起到加持作用。

其餘地區未必就沒有勝出的可能。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英語優勢以及在地理上與倫敦的接近性,讓美國和英國的銀行家們青睞有加。

歐盟政治中心布魯塞爾所具有的商業價值也逐漸凸顯。勞合社保險在布魯塞爾的分公司員工人數從600人增加到了700人,AIG則增加了在盧森堡的編制機構。

倫敦還有幾成勝算

至於倫敦的前景,彭博社認為,「脫歐」後,將取決於英國與歐盟就未來關係展開的談判。

2月11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目前,英國財政部正在草擬與歐盟進行貿易談判的詳細計劃。英國財政大臣賽義德·賈維德希望可以通過與歐盟籤署關於金融服務的永久「恆等性條款」,以確保倫敦金融城在英國「脫歐」後一直可以進入歐洲市場。

然而,2月17日,一份被上交到英國政府的未發布簡報卻承認,英國可能很難爭取到如此慷慨的「恆等性」待遇。過去經驗表明,歐盟雖然可以授予一國「恆等性待遇」,但也有權在授予後的30天內撤銷協議。歐盟通常會使用這項待遇向貿易夥伴施壓。

自1月31日「脫歐」後,英國有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知名律師事務所歐華「脫歐」項目總監保羅·哈迪認為,過渡期後,英國仍將面臨類似「無協議脫歐」的境地。即便英企能獲得歐盟給予非歐盟國家的「恆等性」待遇,金融服務業在歐盟成員國的準入程度也無法與「脫歐」前相提並論。

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有一些分析人士持謹慎樂觀態度。

此前,時任倫敦金融城市長彼得·埃斯特林表示,「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使部分機構從倫敦向外轉移資源,但相較倫敦金融服務業龐大的僱傭規模,轉移走的崗位比例不高。

埃斯特林說:「這也是我對倫敦繼續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充滿信心的原因之一。倫敦仍然有強大的監管體系,對各國人才持開放態度,吸引大量外資。這樣的金融生態系統很難在其他城市簡單複製。」

安永旗下英國金融服務部門主管奧馬爾·阿里認為,短期內,歐洲大陸還沒有出現實力足以挑戰倫敦、成為歐洲最重要金融中心的城市。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相關焦點

  • 憂懼「硬脫歐」 國際金融機構加速遷出倫敦|英國|歐洲|歐盟|金融業...
    ,但由於英國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已經顯著上升,倫敦的門戶地位正在遭遇挑戰。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的最新預測顯示,正從英國流向歐洲大陸的銀行資產規模高達1.5萬億美元,高於2019年底1.3萬億美元的預測。為了讓旗下業務在今年12月31日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前平穩過渡,包括摩根大通、高盛集團和摩根史坦利在內的美國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正在加速向法蘭克福、巴黎和其他歐洲金融中心轉移資產和員工。
  • 「脫歐」對英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倫敦1月31日電 綜述:「脫歐」對英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記者楊海若 孫曉玲  在「脫歐」公投三年多後,1月31日英國終於正式離開歐盟。但對英國經濟來說,「脫歐」僅僅是一個開始,英國的貿易規則將被重構,金融業面臨衝擊,勞動力短缺問題也將加劇。  首先,英國和歐盟、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自由貿易規則將發生改變。1月31日正式「脫歐」後,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關係將進入過渡期,在12月31日過渡期結束前,英國與歐盟有11個月時間進行貿易談判。如果沒有達成任何貿易協議,英國和歐盟的貿易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框架內進行。
  • 英國人不玩了!專家詳解英國脫歐後七大疑問
    早前外媒分析稱,此次公投很可能促使其他歐盟成員國跟進,英國脫歐究竟會否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可能性不大。  閆瑾分析稱,在歐盟內部,包括德國、法國,都有疑歐派,但是從政府政治精英到民眾,大多數還是認為國家留在歐盟內部利大於弊。
  • 英國脫歐對人民幣匯率和國際化影響有利有弊
    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管濤  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以微弱多數獲得通過,這給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體系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本文透過歷史視角分析認為,不能武斷地認為英鎊貶值對英國就一定是壞事情,且此事件對人民幣匯率和國際化影響有利有弊。
  • 調查顯示,愛爾蘭是「英國脫歐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安本資產管理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創始人兼前執行長表示,如果愛爾蘭能吸引頂級資產管理公司在這裡落戶,它將成為英國脫歐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 從脫歐公投到協議達成:英國脫歐艱難史+最新脫歐政策詳解
    ,如果脫歐協議未如期談妥,那麼英國將進行無協議脫歐。   圖片來源 BicesterVets  英國脫歐協議下還涉及這些權益變化:取消金融服務護照、取消寵物護照、需要額外交納漫遊費等...  英國脫歐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   英國脫離歐盟,最值得關注的是,這對於中國留學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儘管利弊皆存,機遇也隨之而來。  英國高校國際化優勢減弱 國際排名可能下降
  • 英國脫歐「絕處逢生」?
    多家外媒報導,歐盟和英國接近在漁業領域達成協議。上周日,英國脫歐貿易談判在布魯塞爾恢復。隔夜,英歐談判方面傳來重大消息。多家外媒報導,歐盟和英國接近在漁業領域達成協議。上周末,法國就「威脅」稱,若脫歐協議不符合利益,法國將使用否決權,其中主要談及漁業領域的問題。法國歐洲事務部長Clement Beaune表示,法國知道,在英國脫歐後與英國籤訂的任何貿易協議中,法國漁民都不會維持目前在英國水域的捕撈配額。若漁業問題得到解決,可能加速談判達成的勝算。
  • 英國若硬脫歐,對中國是福是禍?
    (圖/金融時報)目前雙方的爭議點主要在漁業和公平競爭環境兩個方面。漁業在英方涉及的人員和國內生產總值份額方面並不大。英國漁民約為1.2萬人,年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1%,但英國漁民是堅定的「脫歐」者。英國沿海漁業資源豐富,長期以來,英國海域的捕撈配額大部分給了歐盟國家。
  • 英國「無協議脫歐」陰霾終於散去,「有協議脫歐」仍存多重挑戰
    「在英國議會30日召集議員就協議辯論、表決前,如果我每天花10小時讀協議,等我讀完,留給我通盤理解、分析和評論協議的時間只有兩分半鐘。」——國際法學者、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講師喬爾·格羅根給英國廣播公司算了一筆時間帳。
  • 脫歐後,英國樓市可以抄底了麼?
    藍莎集團置業團隊深入調研英國的住宅房地產市場,與全球頂級開發商合作,致力於為高淨值客戶精選國際一流城市的核心物業,並提供法律、稅務、融資、出租管理的全面服務,為北京市民提供英國市場諮詢等全方位戰略策略、第一手市場調查報告、管理客戶的物業資產管理。  雖說英國房價相對於過去二十年,增速有所放緩,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以求降溫房價,導致本土英國人購房熱情降低。
  • 特雷莎-梅宣布辭職 英保守黨8人加入「首相爭奪戰」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穆積山 胡青松】在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宣布將於下月初辭職後,她代表的保守黨便陷入激烈的黨魁爭奪戰。由於距離2022年英國大選還有兩年多時間,執政的保守黨黨內選舉的勝出者將直接出任新首相。
  • 英國正式脫歐:英國為何選擇脫歐?利弊如何?對中國有啥影響?
    ,當時英國怕被排擠在外才加入了歐盟,但由於重要的位置被德法掌控,所以英國並沒有話語權,由於兩方之間有矛盾,所以脫歐對於以後是有好處的,但是歐盟提出了400億到500億歐元的費用,這對英國是一個大負擔。 ②英國使用英鎊不用歐元脫歐在經濟和金融上對英國影響有限。 ③英國不是申根協議國家脫歐之後的法律關係沒有其他歐盟國家那麼複雜。 ④在歐盟的政治上英國向來話語權不多,都是被德法兩國壟斷,連歐盟的領導人幾乎都沒有英國人,因此英國脫歐也是在情理之中。
  • 46載同床異夢 英國將正式脫歐!新挑戰下歐盟可安好?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 魏書光 1月31日,英國將正式脫歐!接下來,英國將獲得為期一年的脫歐過渡期。根據脫歐協議規定,英國從現在起至2020年12月31日可以與歐盟保持原有的貿易與旅遊關係,但雙方在過渡期間仍需要繼續針對長遠關係協定進行協商。
  • 英國正式脫歐,對中國有何影響?
    第四,英國脫歐不只會為本國帶來不確定性,而且對於歐盟來說也同樣如此。因此,在歐洲各大企業紛紛減少對英國投資之際,美國對歐盟的投資也有所減少。德勤金融服務中心此前就曾指出,持久的不確定性將迫使美國同時減少對英國和歐盟的投資承諾,這對歐盟經濟勢必也將產生負面影響。
  • CPTPP能拯救硬脫歐下的英國嗎?
    在這個期間之內,英國要與歐盟敲定一系列協議。如果到了本月底雙方沒有達成協議,那麼就意味著英國將無協議脫歐。 目前,英國正在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來避免脫歐後經濟動蕩。那就是加入CPTPP。
  • 英國脫歐並非鬧劇,反而確認了未來十年,世界面臨的重大戰略劇變
    所以英國脫歐,實際上是在評估美國的這次金融收割之戰,收割成功,英國繼續作為美國最資深的盟友,留在歐盟內部搗亂,收割失敗,英國就得從長計議,另謀出路。而亞投行作為一個金融機構,在建立之初的主要構想,就是為了配合一帶一路進行基礎建設融資的,它的戰略作用非常重大。所以理清了這個背景,就可以看到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的戰略意義,這是帶領著國際社會,給我們投了關鍵的一票,這一票,也是很可能會對未來一百年的世界局勢,產生深遠影響的一票。這之後英國還做了哪些事呢?
  • 英國達成脫歐協議,未來蘇格蘭或獨立公投,美英關係也會發生變化
    列位,歡迎來到承偉國際觀察。到2020年底,英國和歐洲的脫歐談判,終於算是徹底達成了,明年1月份英國算是徹底脫歐了,沒辦法,對於英國老百姓來講折騰好幾年了,反反覆覆 ,甭管脫還是不脫給個痛快話得了,老這麼吊著也沒意思。
  • 《中國金融》|2020年國際金融十件大事
    3月底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暴跌態勢有所緩和,但是風險仍未實質性消除。?點評:新冠肺炎疫情是本世紀以來最為重大的傳染病危機之一,給全球衛生健康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造成了重大的負面衝擊。美國、歐洲等地區對於疫情防控沒有足夠重視,可能會使得疫情擴散的衝擊是歷史性的,對於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破壞可能是系統性的。
  • 儘管非常費勁,英國為什麼還是堅持要脫歐?
    沒有這份協議,到1月1日,英國跟歐盟就會處於有脫離意願、但無正式協議保障的硬脫歐局面。但有了這份協議,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緩解了英國和歐盟雙方可能產生的更大震蕩。而英國脫歐,本身意在從法律與政治層面脫離,而非貿易、經濟和安全方面。因此雙方達成的協議,也只是關於貿易等方面。
  • 西蒙·庫柏:英國脫歐遏制了法國和義大利的脫歐衝動|正午訪談
    採訪 文 | 王磬隨著歐盟和英國脫歐後貿易協議達成,12月31日,英國順利結束脫歐過渡期。此時距離2016年6月23日的脫歐公投已經過去了四年半。脫歐給英國知識界帶來沉痛打擊,四年間有無數學者、作家、媒體人以筆為旗、針砭脫歐的種種問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英國人西蒙·庫柏(Simon Kuper)便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