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閆芳、太極雷雷等所謂「大師」,一次次把傳統武術推上風口浪尖。傳武到底能不能打?傳武在當代還有沒有價值?傳武未來的路在何方?知名作家、評論家、媒體人,同時也是傳統武術練習者的吾非羊老師,以親身經歷,圍繞多年來接觸的武術家、江湖門派、不同拳種、武術打假,以及武術江湖中的人和事,寫成一部紀實小說——《武林揭秘》,講述當代中國武術和江湖的發展現狀。一者,向大眾揭開中國傳統武術的神秘面紗;二者,解析一些武術造假的技術和方法;三者,介紹傳統武術中一些真正實用技術的訓練方法和使用技術。同時也探索尋找保護和發展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出路問題。下面刊載的是《武林揭秘》第二十七章的內容。
插圖/潘月來
1937年初夏,北平城外已是炮聲隆隆,侵華日軍豐臺駐軍清水節郎部,與守護北平外圍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吉星文部針鋒相對。戰爭一觸即發。在北平城內的一個四合院裡,卻有一人不為城外險惡動蕩的環境所動,依然每天凌晨起床,按部就班洗漱完畢,來到院內的大樹下習武。此人約莫三十歲,他上穿白色中式對襟襯衫,下穿黑色香雲紗燈籠褲,腳穿一雙中式圓口布鞋,說一口麻溜的北京口音官話,能寫一手舒展大方的書法,完全是一副北京爺們的做派行頭。
但,其實此人是個日本人。
姓武田單名熙,日本埼玉縣人,畢業於日本國士館大學。武田熙少年習武,跟隨日本劍道大師齊村五郎學習日本劍道。1924年,武田熙被日本外務省派往中國北京燕京大學留學,研究中國文化,是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
只見武田熙來到大樹下站直了身體,擺好了一種類似「三體式」的拳架,掄起胳膊開始「搖臂」。這搖臂包括:前、後、左、右、交叉搖、穿插搖。「搖臂」熱身後,他又開始「排打」胸前後背的肌肉,從「單捆打」到「雙捆打」再到「前後捆打」。接著,他打出了一種以「摔、拍、穿、鑽、崩」為動作的「五行掌」。這種掌法的動作形成起於肩背,通於膀臂,達於指尖,發力脆猛速度驚人,掌法要求出手迅速,手臂出手自然放鬆,回手要快,手法發出後形成鞭打力。其兩手運行軌跡多半是一直一圈,直者直出直人,圈者圈攬撥肩,手從口中發,回來歸肋下,兩手不離心,兩肘不離肋。出手如閃電、流星、暗箭。拳架要求合肘、順肩、探臂、抖腕、彈指。
在練完基本技術後,只見武田熙打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拳法組合。包括「劈山炮」、「霹靂炮」、「葉底藏花」、「雙峰貫耳」、「劈砸錘」、「天地三才」等多種組合散手,這些散手又稱「一百零八手」。最後,武田熙對著院子裡的木樁打靶、又打鐵砂袋「抄手」。這種拳法的擊拍打靶十分準確而剛猛,只見他輕鬆甩手,「啪」的一下,一塊板磚被他猶如切菜砍瓜一般劈成兩半。真是「手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 ,「勢若迅雷不及掩耳,暢如抑揚頓挫而自如」。
一個日本人怎麼會學到這種剛猛厲害的中國武術,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術又究竟是什麼拳種?
原來,武田熙早在1924年後就被日本外務省吸收為駐華間諜。雖然如此,但是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卻是真的。他不僅將我國的國學概論、清詩佳句翻譯為日文出版,也喜歡我國的佛頭雕塑繪畫,老想著把我國龍門石窟的佛頭搬回日本「研究」。更有甚者,武田熙還是中國北派一門攻擊型武術拳種的第五代傳人。筆者本人按照輩分還得叫他「武田師爺」。這個拳種就是——通背拳。
民國二十二年舊抄繪本----《通背拳普》一冊全
通背拳是京、津、冀、遼等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武術技擊拳之一,其功能和形態最接近現代格鬥。在兩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通背拳在拳理、拳法、功法、內容、技擊等方面形成了獨立的體系。如上文所說,通背拳的系統與現代格鬥最為相似,它包括:
一,熱身運動:搖臂,拉松韌帶。
二,功法系統:站樁,吐納,深蹲。
三,抗擊打系統:排打。
四,攻擊基本拳法:摔、拍、穿、鑽、崩掌。摔掌練肺(金)、拍掌練肝(木)、穿掌練腎(水)、劈掌練心(火)、攢掌練脾(土)。
五,連續組合拳:通背拳一百零八散手(南傳通背拳為七十二散手)
六,打靶:打狗皮樁等固定和移動的打靶訓練。
七,硬功:鐵砂掌、鐵頭功、鐵布衫、抄手、打鐵沙袋、劈磚、劈鵝卵石等。
八,運動醫學療傷系統:包括接骨、護骨、跌打損傷治療等。
通背拳是一種至剛至陽的拳種,主要體現在技擊格鬥之中的剛勁之勢,顯示出了一種剛勁之美。
通背拳實際初創和興起於清朝道光年間,最著名的就是祁信的「祁門通背」。後祁信之子祁太昌繼承父業,收徒傳藝,使「通背拳」廣泛流傳。以祁信為代表的老派通背練法剛多柔少,如大劈山、吊帶、中拳、腿法等,多顯示了實用功底。以祁太昌為代表的少派通背拳練法,動作細膩,柔多剛少,如摔掌、拍掌、撲鼠、迎面掌以及腿法等,顯示了柔軟靈活之妙。
祁太昌繼承發展了老祁派通背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的特殊練法的拳法。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攢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鍊法則,力發腰背達於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
通背拳第四代傳人中以劉智、劉月亭
到了民國初年,通背拳第四代傳人中以劉智、劉月亭、賈文、修劍痴、許讓、張策等為傑出代表人物,其中劉月亭、修劍痴兩人影響最大,在繼承、推廣、發展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
但是,直到1937年,在北京、河北、遼寧流傳的通背拳卻沒有一本正規系統的理論教學書籍。直到日本人武田熙出現……
日本人武田熙
武田熙1903年出生,少年時代在日本學習劍道、柔道、空手道,畢業於日本國士館大學。1921年,武田熙第一次來華考察。1924年,武田熙被日本徵召為特工,派往中國北京大學留學(舊燕京大學)。在此期間,武田熙積極學習漢語,在北京結交文化、武術界人士。他結識了北平國術館副館長許禹生等武術名流。又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等中國武術名派名地,名為「雲遊訪學」,實為刺探情報。在求學期間,喜歡東亞武術的武田認識了北京祁門通背拳的第四代傳人賀福元,拜其為師學習通背拳。平時由賀福元的徒弟白樂民系統教習通背拳。在十年間,由於通背拳本身的攻擊性加上武田熙的勤奮好學,武田熙參加了北京地區的一些武術賽事,逐漸博得了「鐵胳膊」的外號。
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武田熙也是當時通背拳拳師中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於是他將通背拳所學整理為我國第一本現代武術教學課本——北京商務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武田熙著《通背拳》一書,成為了中國通背拳理論中的承上啟下之作。
如武田自己在書中序言中說:
「通背拳法,乃融阻各種武術的精華,冶於一爐。著者負笈北平,對此道極感興趣,抑且雅慕精於斯拳者。從師以來,忽忽數載,朝夕練習,雖有所得,詳加詮釋,並附圖解,以公同好。」「世界拳法,全沒有中國拳法的高妙,東亞各民族,應從此毅然決然的恪守著我們東方文化的老家的遺產。再也不要東張西望見異思遷的欣羨什麼西方文化或歐美文明了」。
當然這些序言中不免有為當時日本軍閥政府做政治宣傳和拉攏說教「中日親善」的假話,但是,武田熙個人對通背拳的熱愛卻是真實的。而同在這一時期,也有一位著名的通背拳武術家悄然南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