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2020-12-23 非羊視界

近年來,閆芳、太極雷雷等所謂「大師」,一次次把傳統武術推上風口浪尖。傳武到底能不能打?傳武在當代還有沒有價值?傳武未來的路在何方?知名作家、評論家、媒體人,同時也是傳統武術練習者的吾非羊老師,以親身經歷,圍繞多年來接觸的武術家、江湖門派、不同拳種、武術打假,以及武術江湖中的人和事,寫成一部紀實小說——《武林揭秘》,講述當代中國武術和江湖的發展現狀。一者,向大眾揭開中國傳統武術的神秘面紗;二者,解析一些武術造假的技術和方法;三者,介紹傳統武術中一些真正實用技術的訓練方法和使用技術。同時也探索尋找保護和發展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出路問題。下面刊載的是《武林揭秘》第二十七章的內容。

插圖/潘月來

1937年初夏,北平城外已是炮聲隆隆,侵華日軍豐臺駐軍清水節郎部,與守護北平外圍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吉星文部針鋒相對。戰爭一觸即發。在北平城內的一個四合院裡,卻有一人不為城外險惡動蕩的環境所動,依然每天凌晨起床,按部就班洗漱完畢,來到院內的大樹下習武。此人約莫三十歲,他上穿白色中式對襟襯衫,下穿黑色香雲紗燈籠褲,腳穿一雙中式圓口布鞋,說一口麻溜的北京口音官話,能寫一手舒展大方的書法,完全是一副北京爺們的做派行頭。

但,其實此人是個日本人。

姓武田單名熙,日本埼玉縣人,畢業於日本國士館大學。武田熙少年習武,跟隨日本劍道大師齊村五郎學習日本劍道。1924年,武田熙被日本外務省派往中國北京燕京大學留學,研究中國文化,是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

只見武田熙來到大樹下站直了身體,擺好了一種類似「三體式」的拳架,掄起胳膊開始「搖臂」。這搖臂包括:前、後、左、右、交叉搖、穿插搖。「搖臂」熱身後,他又開始「排打」胸前後背的肌肉,從「單捆打」到「雙捆打」再到「前後捆打」。接著,他打出了一種以「摔、拍、穿、鑽、崩」為動作的「五行掌」。這種掌法的動作形成起於肩背,通於膀臂,達於指尖,發力脆猛速度驚人,掌法要求出手迅速,手臂出手自然放鬆,回手要快,手法發出後形成鞭打力。其兩手運行軌跡多半是一直一圈,直者直出直人,圈者圈攬撥肩,手從口中發,回來歸肋下,兩手不離心,兩肘不離肋。出手如閃電、流星、暗箭。拳架要求合肘、順肩、探臂、抖腕、彈指。

在練完基本技術後,只見武田熙打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拳法組合。包括「劈山炮」、「霹靂炮」、「葉底藏花」、「雙峰貫耳」、「劈砸錘」、「天地三才」等多種組合散手,這些散手又稱「一百零八手」。最後,武田熙對著院子裡的木樁打靶、又打鐵砂袋「抄手」。這種拳法的擊拍打靶十分準確而剛猛,只見他輕鬆甩手,「啪」的一下,一塊板磚被他猶如切菜砍瓜一般劈成兩半。真是「手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 ,「勢若迅雷不及掩耳,暢如抑揚頓挫而自如」。

一個日本人怎麼會學到這種剛猛厲害的中國武術,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術又究竟是什麼拳種?

原來,武田熙早在1924年後就被日本外務省吸收為駐華間諜。雖然如此,但是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卻是真的。他不僅將我國的國學概論、清詩佳句翻譯為日文出版,也喜歡我國的佛頭雕塑繪畫,老想著把我國龍門石窟的佛頭搬回日本「研究」。更有甚者,武田熙還是中國北派一門攻擊型武術拳種的第五代傳人。筆者本人按照輩分還得叫他「武田師爺」。這個拳種就是——通背拳。

民國二十二年舊抄繪本----《通背拳普》一冊全

通背拳是京、津、冀、遼等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武術技擊拳之一,其功能和形態最接近現代格鬥。在兩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通背拳在拳理、拳法、功法、內容、技擊等方面形成了獨立的體系。如上文所說,通背拳的系統與現代格鬥最為相似,它包括:

一,熱身運動:搖臂,拉松韌帶。

二,功法系統:站樁,吐納,深蹲。

三,抗擊打系統:排打。

四,攻擊基本拳法:摔、拍、穿、鑽、崩掌。摔掌練肺(金)、拍掌練肝(木)、穿掌練腎(水)、劈掌練心(火)、攢掌練脾(土)。

五,連續組合拳:通背拳一百零八散手(南傳通背拳為七十二散手)

六,打靶:打狗皮樁等固定和移動的打靶訓練。

七,硬功:鐵砂掌、鐵頭功、鐵布衫、抄手、打鐵沙袋、劈磚、劈鵝卵石等。

八,運動醫學療傷系統:包括接骨、護骨、跌打損傷治療等。

通背拳是一種至剛至陽的拳種,主要體現在技擊格鬥之中的剛勁之勢,顯示出了一種剛勁之美。

通背拳實際初創和興起於清朝道光年間,最著名的就是祁信的「祁門通背」。後祁信之子祁太昌繼承父業,收徒傳藝,使「通背拳」廣泛流傳。以祁信為代表的老派通背練法剛多柔少,如大劈山、吊帶、中拳、腿法等,多顯示了實用功底。以祁太昌為代表的少派通背拳練法,動作細膩,柔多剛少,如摔掌、拍掌、撲鼠、迎面掌以及腿法等,顯示了柔軟靈活之妙。

祁太昌繼承發展了老祁派通背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的特殊練法的拳法。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攢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鍊法則,力發腰背達於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

通背拳第四代傳人中以劉智、劉月亭

到了民國初年,通背拳第四代傳人中以劉智、劉月亭、賈文、修劍痴、許讓、張策等為傑出代表人物,其中劉月亭、修劍痴兩人影響最大,在繼承、推廣、發展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

但是,直到1937年,在北京、河北、遼寧流傳的通背拳卻沒有一本正規系統的理論教學書籍。直到日本人武田熙出現……

日本人武田熙

武田熙1903年出生,少年時代在日本學習劍道、柔道、空手道,畢業於日本國士館大學。1921年,武田熙第一次來華考察。1924年,武田熙被日本徵召為特工,派往中國北京大學留學(舊燕京大學)。在此期間,武田熙積極學習漢語,在北京結交文化、武術界人士。他結識了北平國術館副館長許禹生等武術名流。又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等中國武術名派名地,名為「雲遊訪學」,實為刺探情報。在求學期間,喜歡東亞武術的武田認識了北京祁門通背拳的第四代傳人賀福元,拜其為師學習通背拳。平時由賀福元的徒弟白樂民系統教習通背拳。在十年間,由於通背拳本身的攻擊性加上武田熙的勤奮好學,武田熙參加了北京地區的一些武術賽事,逐漸博得了「鐵胳膊」的外號。

同時,受過高等教育的武田熙也是當時通背拳拳師中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於是他將通背拳所學整理為我國第一本現代武術教學課本——北京商務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武田熙著《通背拳》一書,成為了中國通背拳理論中的承上啟下之作。

如武田自己在書中序言中說:

「通背拳法,乃融阻各種武術的精華,冶於一爐。著者負笈北平,對此道極感興趣,抑且雅慕精於斯拳者。從師以來,忽忽數載,朝夕練習,雖有所得,詳加詮釋,並附圖解,以公同好。」「世界拳法,全沒有中國拳法的高妙,東亞各民族,應從此毅然決然的恪守著我們東方文化的老家的遺產。再也不要東張西望見異思遷的欣羨什麼西方文化或歐美文明了」。

當然這些序言中不免有為當時日本軍閥政府做政治宣傳和拉攏說教「中日親善」的假話,但是,武田熙個人對通背拳的熱愛卻是真實的。而同在這一時期,也有一位著名的通背拳武術家悄然南下上海。

相關焦點

  • 白猿通背拳第六代宗師於國保
    白猿通背拳的特點是靈活機智,發力勁猛,與各家拳術具不相同。他青年時期武藝已爐火純青,奠定了成名的基礎,成為白猿通背拳第六代眾多傳人中的領軍人物。特別是他繼承了許老師的高尚師德,中年時期廣教門徒口碑極好,讓弟子們倍加尊崇。
  • 談談通背拳開肩的過程及感受
    可以說只有肩真正的開了,才能算是真正進入了傳統武術的大門。各家拳種不論太極、形意、通背等幾乎都非常強調松肩的重要性,把松肩當做練武的首要任務。「沉肩墜肘」一詞習武之人自是非常熟悉。通背拳操手法中「肩如負擔,琵琶骨活如扇」亦是十分形象。網上,微信上此類文章很多,但大多是強調重要性,很少有介紹具體過程及感受的。今天我就根據本人練習通背拳的情況給大家做個介紹。
  • 五行通背拳之內力
    從而產生了太極拳,五行通背拳,八卦掌等優秀拳種。餘於1965年拜在大連著名武術家王耀庭先生門下,習練五行通背拳,專攻五行通背拳單操和散手,餘學拳40餘年,在恩師口傳手授悉心教誨下,通過自己刻苦操練,對五行通背拳略有領悟,現就五行通背拳內功粗略談談自己的理解。對於武術來講,凡是一個優秀拳種,他也必須有陰陽二方面組成,陰陽在武術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
  • 五行通背拳——鞭功
    五行通背拳風格特點是腰背發功、放長擊遠,以單操、單練為主,追求專一的實用性,重點強調發鞭勁。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 山城之聲】通背頌 作者:陳傳信 朗誦:牛小方
    陳氏通背拳,明初,發源於鶴壁市鹿樓鄉陳家灣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徒手、器械的攻防動作為鍛鍊內容,兼有功法、套路、格鬥三種運動形式的體育項目,其動作具有攻防屬性。       陳氏通背拳,以身體運動為特徵,有強身健體的價值。武術套路運動形式按照一定格律將單個攻防動作編串成套進行練習,為格鬥提供敏捷善變的素質和隨機應變的招式。
  • 搜狗輸入法聯合北冰洋,打造最地道的北京話
    如果說東北方言自帶一股「大碴子」的味道、江南軟語有種「煙雨氣息」的感覺,那麼北京話就是「胡同串子」的味道。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其實區別大了。北京話有其自身的方言特點,如果把北京話寫在紙上,您都未準認得!就以這句「甭老跟我這吊腰子,拿什麼搪啊!?」為例,直讓人撓破頭皮。不過言語間我們能看出北京話的風趣幽默、韻味十足,還帶點兒可愛的小傲嬌,讓人感覺到陣陣喜氣。
  • 「武當內家拳」原來是通臂拳\明朝《通臂拳譜》探秘
    懷慶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敘》中寫到:「大明崇禎歲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後學周全淮穎甫書於育英齋:至今二十餘載,稿換數次,創為此譜,大清康熙歲次乙巳孟秋之吉重書。」即說拳譜初稿於崇禎甲申年(1644年),數易其稿,完稿於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年),前後跨度二十二年,時值明末清初,初創於明代,定稿於清初。周全譜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師董成得自於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為「通臂」,至周全已是六傳。
  • 郭海榮: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源遠流長內家拳有人說,陳家溝的歷史,就是中國太極拳半部發展史。在陳家溝,太極拳的每一步發展都清晰可見。陳家溝陳氏家族一世祖陳卜精通陳家祖傳的一百單八勢通臂長拳,通臂長拳傳至第九世陳王廷時發揚光大。陳王廷幼時極聰慧,深得家傳武功精髓,又熟讀詩書,「文事武略,皆卓越於時」。
  • 說地道「京味兒」北京話少不了兒化音,也少不了這部寶典
    您是幾輩兒的老北京人了吧?響亮的京腔,親切的京片子一定是您引以為自豪的資本。儘管您的北京話是那麼地道、標準,我還是要說,在北京話的寶庫中,還有需要您了解和探索的珍寶。作者 羅楷經 李士敏您是來北京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新北京人吧?您也一定在生活中感受了,學習了,運用了或多或少的北京話。怎麼樣?那京腔京韻的北京話是不是特有味兒?特有範兒?不瞞您說,您不知道,不了解的北京話裡的珍寶還多著呢!
  • 北京人請說北京話(附最全北京話合集)
    現如今的北京話說的人少,懂得人少好不容易發現個滿嘴京片子的老大爺結果還搬的齁兒老遠!▼您以為住在北京的人就都會說北京話嗎?說實在的在北京能說一口地道北京話的人不敢說太少只能說不多有人還以為普通話不就是北京話嗎?這好比就是松花蛋和松花江的關係差姥姥家去了~▼
  • 洪洞通背拳定勢練法
    樊漢武華夏盛世,一日千裡,強國強體,民心所系,武術這一中華民族的國粹,千百年來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方式。其中,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猶如中國的象棋和古建築一樣,成為了世界諸多專家和學者研究的課題。通背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內涵廣真高深,變化無極無限。
  • ​白猿通背拳天罡刀譜
    白猿通臂拳以刀劍槍棒四種器械為主要兵器,而器械是手臂的延長,故習練此通背天罡刀需有習練通背拳和掌握其勁力的基礎。
  • 別跟北京人說「北京話就是普通話」,會急,因為...
    普通話:你不要說廢話,我會翻臉不認人的。北京話:搞沒搞過對象啊!撒什麼癔症啊!三條腿兒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兒的人滿大街都是!北京話:哥們兒點兒背,藏私房錢讓我們家那(nei)口子逮了個正著(zhao)!
  • 翻 子 拳
    翻子拳,武術拳種之一。原名「八閃翻」,又名「翻子」、「番拳」。一種短促靈變,近戰快打的拳術。
  • 追憶丨土八路說日本話
    這是因為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時間,發現日語是一門非常難精煉的語言,它的發音,變格等微妙之處極多,如果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很難說得天衣無縫。即便是在日本呆了十幾年的中國人,開口說話不用三句對面的日本人就會恭維起來——「您的日語說得好極了!」換句話就是說你講得再流利也聽得出你是外國人。要說德國人冒充美國兵我們信,阿登森林突破戰鬥他們的確這樣幹過。
  • 剛剛:中國新星「風之子」祝寶通戰勝日本老將西川智之!
    格鬥世界訊:2019年2月24日,崑崙決世界格鬥冠軍賽80,在中國上海崇明體育館震撼打響!當天的第七場比賽,是2018崑崙決70KG世界冠軍賽「諸神之戰」的後備戰,本場比賽由中國新生代名將「風之子」祝寶通,對陣來自日本的名將「狂犬」西川智之。
  • 日本人選出的世界三大美女,第一在日本,第三在中國卻說是日本人
    但日本某網站上投票選出的歷史三大絕世美女,卻與世界公認的三大美女有些出入。 日本人心中的第一位美女是位日本人,叫做小野小町。據說其出生於日本小野地區,但其生卒年卻不詳。她的一生對於現代人來說充滿著神秘感,日本曾發現過她的十一個可疑陵墓,但至今都沒有辨別出真偽。
  • 「日本自殺率全球最高」,日媒說,這是在中國流傳的謠言.
    今天在「日本經濟新聞」的中文版網站(以下簡稱「日經中文網」)上,出現了一篇題為《這是謠言 日本是自殺大國》的「闢謠文」。作者村山宏在此文中說出了上面這番話,並稱中國的網際網路上流傳「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的信息是錯誤的,而這一信息正是從日本傳到中國的錯誤信息之一。
  • 原來北京話這麼有趣兒
    先是巴結上了奧運會中國的紅黃隊服,又借了北京話「吞音」的東風。這地道的北京話,在外地的朋友們眼中,「垮」是重要特點。不用舉例了,這幾天大伙兒都跟著念叨過無數次啦。作為北京人,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的北京話,那麼有趣。「裝墊兒臺」竟然是「中央電視臺」,哇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