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與國外的各種搏擊術最大的區別在於他不是簡單地拳打腳踢,即人們所說的速度,力量,角度,而是在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下衍生出來,含有深刻哲理和內涵的技擊術。他集技擊與養生與一體,內外兼修,體用俱備。
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莫過於道家的太極圖理論,太極圖雖只是一圖,但它以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邊具焉。太極圖八大理論含蓋了宇宙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八大理論首先就是法於陰陽,陰陽互根,也就是說每個事物都是由陰和陽二個方面組成的。陰陽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在有另一方存在為前提的。這是宇宙運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個規律,武術亦然。從而產生了太極拳,五行通背拳,八卦掌等優秀拳種。
餘於1965年拜在大連著名武術家王耀庭先生門下,習練五行通背拳,專攻五行通背拳單操和散手,餘學拳40餘年,在恩師口傳手授悉心教誨下,通過自己刻苦操練,對五行通背拳略有領悟,現就五行通背拳內功粗略談談自己的理解。
對於武術來講,凡是一個優秀拳種,他也必須有陰陽二方面組成,陰陽在武術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如每個掌法腿法都分陰陽,比如通背拳的伸肩,他是五行通背拳的基本功,亦是最重要的操法,因其是五行通背拳一切勁力與招勢之母。伸肩對二隻手的要求就是陽出陰回,陰回陽出,周而復始,連綿不斷。剛柔,急緩,動靜,虛實亦是陰陽的體現,但最主要的是體現在內功和招勢上(招勢包括手眼身法步)。我師爺乃是中國著名武術家,有燕北大俠之稱的修劍痴,在他編撰的五行通背拳譜自序中寫道:燕北祁太昌將秘術授於河北許天和,餘授業於許先生多年後又遨遊四海,歷經異人指點,始知五行通背拳原系五行內功與太極混元一氣。腎髓相接,支派各異,遠非他派之長拳架子,花拳套子可同日而語也。由此可見內功在五行通背拳中佔有何等重要地位。
有人說:武術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打了如何,也就是說如何運用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對方打不著我,而我能打著對方,這就是如何打要研究的問題。武術的作用從下處講是防身自衛,從大處講是保家衛國。所以它必須有打擊力和殺傷力,而不是象著名武術家,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所批判的有人練拳是為了好看而取悅於人,甚至將體操和舞蹈動作編在武術套路中,只求華美不講實用,王薌齋先生對此深惡痛絕,稱之為偽拳,可見王薌齋先生是真正懂得武術真諦者。既然這樣,那麼打到對方身上後,是一招致命,非死即傷,還是由於力量不夠,對方巋然不動?這就是打了如何要研究的問題。拳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此乃亙古不變之拳理。功又分內功和外功,如鐵沙掌,鐵掃腿,鐵頭功皆系外功,他能增加人體某部位的骨密度和硬度,增加打擊力度和抗擊打能力,通常採取打砂袋後用藥水浸洗等方法來訓練。而內功首先是氣功修煉,通過一定方法的訓練使真氣積聚在自己體內下丹田處,當體內真氣充盈以後,通過特殊方法訓練,到用時將真氣發放出去,作用在對方身上以增加打擊力度。武術講內三合和外三合,其中內三合即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可見氣與力有密不可分的作用關係。當年我師爺在大連教拳時,他有一楊姓徒侄從河北來連,該人習練過蛤蟆功,一運氣腹部脹圓如鼓,讓人用拳任意擊打。一日午後他在修老爺子面前炫耀,當他將氣運好後,我師爺將拳放在他腹部,微微一笑,將拳稍微往下一沉,楊某吃的麵條全部吐了出來,可見我師爺內功是何其精純,或問:蛤蟆功也是氣功,為何又不抗打了?這正是氣功對氣功功深者勝的道理。
習練五行通背拳者都知道,該拳講究的是沾衣發勁冷彈脆,試問你的手已經沾到道路對方身上,即你的手與對方已沒有距離,沒有距離就產生不了速度,沒有速度又何能產生力量?子彈頭雖小,能致人死命,皆因其速度太快,如果你手拿子彈頭往對方身上按,又何能對對方造成殺傷力?所以說,如果沒有內力,你做不到沾衣發勁,因為你根本就發不出勁,又何談冷彈脆勁?我師爺在其編著五行通背拳歌中云:氣充膽壯精氣貫,如何做到氣充?必須進行通背拳內功修煉,才通達到氣充,只有氣充,才能做到精氣貫,只有氣充,才能做到身輕力大速度快,才能做到通背拳基本歌提到的腰如蛇形腳如鑽,對敵動手時對方迎聲而倒,哪有手跡可尋?只有氣充,才能做到修師爺在其著五行通背拳拳譜發刊詞中所云:氣充則膽壯,迂敵不畏,作戰不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槍林彈雨之中常有餘歡,血肉搏鬥之場常有餘勇,臨地制敵常有餘智,勝而不驕,敗而不潰,馳驅疆場興味無窮。修師爺常對其弟子們說:沒有內力的通背拳只能稱之為外狀,而非真正意義的通背拳。故在其拳譜中貴乎專論寫道:五行通背拳粗解之甚易,實求之最難,以其表面觀之淺如清水,以其內容論之深似陰陽,甚至一世學習而終不解其理者,如此可知練習之不易及悟化之難,雖然模仿他人之外狀,而其中精微妙亦難得自如也。
通背拳先賢全祿一拳打死一匹馬而被稱之為神拳,通背拳名家張策與人動手時一下子將人送出十餘米遠,這絕非人體本身拙力(外狀力)所能辦到的,非內力充盈而不能及也。既然內力在通背拳中(亦包括其他拳種)佔如此重要地位,為何習練者甚少?皆因歷代先師將其視為金針寶筏,密不外傳,甚至不寫在拳譜上,稱之為掌門人習練的工夫。餘今已至耳順之年,洽至恩師百年誕辰在即,將此粗略寫出,希有志者共同研究完善之,為光大五行通背拳稍儘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