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背拳之內力

2021-02-23 武宗Kungfu

中國武術與國外的各種搏擊術最大的區別在於他不是簡單地拳打腳踢,即人們所說的速度,力量,角度,而是在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下衍生出來,含有深刻哲理和內涵的技擊術。他集技擊與養生與一體,內外兼修,體用俱備。

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莫過於道家的太極圖理論,太極圖雖只是一圖,但它以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邊具焉。太極圖八大理論含蓋了宇宙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八大理論首先就是法於陰陽,陰陽互根,也就是說每個事物都是由陰和陽二個方面組成的。陰陽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在有另一方存在為前提的。這是宇宙運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個規律,武術亦然。從而產生了太極拳,五行通背拳,八卦掌等優秀拳種。

餘於1965年拜在大連著名武術家王耀庭先生門下,習練五行通背拳,專攻五行通背拳單操和散手,餘學拳40餘年,在恩師口傳手授悉心教誨下,通過自己刻苦操練,對五行通背拳略有領悟,現就五行通背拳內功粗略談談自己的理解。

對於武術來講,凡是一個優秀拳種,他也必須有陰陽二方面組成,陰陽在武術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如每個掌法腿法都分陰陽,比如通背拳的伸肩,他是五行通背拳的基本功,亦是最重要的操法,因其是五行通背拳一切勁力與招勢之母。伸肩對二隻手的要求就是陽出陰回,陰回陽出,周而復始,連綿不斷。剛柔,急緩,動靜,虛實亦是陰陽的體現,但最主要的是體現在內功和招勢上(招勢包括手眼身法步)。我師爺乃是中國著名武術家,有燕北大俠之稱的修劍痴,在他編撰的五行通背拳譜自序中寫道:燕北祁太昌將秘術授於河北許天和,餘授業於許先生多年後又遨遊四海,歷經異人指點,始知五行通背拳原系五行內功與太極混元一氣。腎髓相接,支派各異,遠非他派之長拳架子,花拳套子可同日而語也。由此可見內功在五行通背拳中佔有何等重要地位。

有人說:武術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打了如何,也就是說如何運用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對方打不著我,而我能打著對方,這就是如何打要研究的問題。武術的作用從下處講是防身自衛,從大處講是保家衛國。所以它必須有打擊力和殺傷力,而不是象著名武術家,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所批判的有人練拳是為了好看而取悅於人,甚至將體操和舞蹈動作編在武術套路中,只求華美不講實用,王薌齋先生對此深惡痛絕,稱之為偽拳,可見王薌齋先生是真正懂得武術真諦者。既然這樣,那麼打到對方身上後,是一招致命,非死即傷,還是由於力量不夠,對方巋然不動?這就是打了如何要研究的問題。拳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此乃亙古不變之拳理。功又分內功和外功,如鐵沙掌,鐵掃腿,鐵頭功皆系外功,他能增加人體某部位的骨密度和硬度,增加打擊力度和抗擊打能力,通常採取打砂袋後用藥水浸洗等方法來訓練。而內功首先是氣功修煉,通過一定方法的訓練使真氣積聚在自己體內下丹田處,當體內真氣充盈以後,通過特殊方法訓練,到用時將真氣發放出去,作用在對方身上以增加打擊力度。武術講內三合和外三合,其中內三合即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可見氣與力有密不可分的作用關係。當年我師爺在大連教拳時,他有一楊姓徒侄從河北來連,該人習練過蛤蟆功,一運氣腹部脹圓如鼓,讓人用拳任意擊打。一日午後他在修老爺子面前炫耀,當他將氣運好後,我師爺將拳放在他腹部,微微一笑,將拳稍微往下一沉,楊某吃的麵條全部吐了出來,可見我師爺內功是何其精純,或問:蛤蟆功也是氣功,為何又不抗打了?這正是氣功對氣功功深者勝的道理。

習練五行通背拳者都知道,該拳講究的是沾衣發勁冷彈脆,試問你的手已經沾到道路對方身上,即你的手與對方已沒有距離,沒有距離就產生不了速度,沒有速度又何能產生力量?子彈頭雖小,能致人死命,皆因其速度太快,如果你手拿子彈頭往對方身上按,又何能對對方造成殺傷力?所以說,如果沒有內力,你做不到沾衣發勁,因為你根本就發不出勁,又何談冷彈脆勁?我師爺在其編著五行通背拳歌中云:氣充膽壯精氣貫,如何做到氣充?必須進行通背拳內功修煉,才通達到氣充,只有氣充,才能做到精氣貫,只有氣充,才能做到身輕力大速度快,才能做到通背拳基本歌提到的腰如蛇形腳如鑽,對敵動手時對方迎聲而倒,哪有手跡可尋?只有氣充,才能做到修師爺在其著五行通背拳拳譜發刊詞中所云:氣充則膽壯,迂敵不畏,作戰不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槍林彈雨之中常有餘歡,血肉搏鬥之場常有餘勇,臨地制敵常有餘智,勝而不驕,敗而不潰,馳驅疆場興味無窮。修師爺常對其弟子們說:沒有內力的通背拳只能稱之為外狀,而非真正意義的通背拳。故在其拳譜中貴乎專論寫道:五行通背拳粗解之甚易,實求之最難,以其表面觀之淺如清水,以其內容論之深似陰陽,甚至一世學習而終不解其理者,如此可知練習之不易及悟化之難,雖然模仿他人之外狀,而其中精微妙亦難得自如也。

通背拳先賢全祿一拳打死一匹馬而被稱之為神拳,通背拳名家張策與人動手時一下子將人送出十餘米遠,這絕非人體本身拙力(外狀力)所能辦到的,非內力充盈而不能及也。既然內力在通背拳中(亦包括其他拳種)佔如此重要地位,為何習練者甚少?皆因歷代先師將其視為金針寶筏,密不外傳,甚至不寫在拳譜上,稱之為掌門人習練的工夫。餘今已至耳順之年,洽至恩師百年誕辰在即,將此粗略寫出,希有志者共同研究完善之,為光大五行通背拳稍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關焦點

  • 五行通背拳——鞭功
    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復掌」,在運動中變化,單操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這就是五行通背拳實用真功真傳,是練好攻防格鬥的關鍵環節,也是初學搏擊者應關注的關鍵問題。
  • 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通背拳是一種至剛至陽的拳種,主要體現在技擊格鬥之中的剛勁之勢,顯示出了一種剛勁之美。通背拳實際初創和興起於清朝道光年間,最著名的就是祁信的「祁門通背」。後祁信之子祁太昌繼承父業,收徒傳藝,使「通背拳」廣泛流傳。
  • 談談通背拳開肩的過程及感受
    各家拳種不論太極、形意、通背等幾乎都非常強調松肩的重要性,把松肩當做練武的首要任務。「沉肩墜肘」一詞習武之人自是非常熟悉。通背拳操手法中「肩如負擔,琵琶骨活如扇」亦是十分形象。網上,微信上此類文章很多,但大多是強調重要性,很少有介紹具體過程及感受的。今天我就根據本人練習通背拳的情況給大家做個介紹。
  • 白猿通背拳第六代宗師於國保
    白猿通背拳原系高窯河一帶的看家拳,能夠發展到威震全國影響力巨大,與第五代傳人許安吉、第六代傳人於國保關係極大。他青年時期武藝已爐火純青,奠定了成名的基礎,成為白猿通背拳第六代眾多傳人中的領軍人物。特別是他繼承了許老師的高尚師德,中年時期廣教門徒口碑極好,讓弟子們倍加尊崇。
  • 五行拳詳解
    技擊要靈活應對,一般用於裡劈、外劈、橫劈、豎劈、截劈等,隨機應變,束身而擰、裹、貼近,展身鑽、翻、劈而發放,擰裹為橫勁,鑽劈為順勁,起如鋼銼,落如勾杆,是起橫落順之意,最得勁的用法為束身展勢抖絕,爆炸力。 譜有內應肺,外通鼻,體為皮毛,守竅羶中,氣發於肺臟,氣順血行,久練則氣血舒暢,體壯身強。古譜有生鑽克崩之能,其勁踩、撲、裹、束、擠、頂、絕七勁合一,很難掌握。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曹冰論南少林五行柔術之蛇形拳
    南少林五行柔術,以至精至神上乘之拳法,五形拳為之最。既龍、虎、豹、蛇、鶴。龍形練神,虎形練骨,豹形練力,蛇形練氣,鶴形練精,各盡其妙。究其術,可與陰陽五行之造化同體。而其要以氣功為始終之則,神功為造詣之精,乃上乘之技擊也。蛇拳練氣,氣練吞吐仰楊,以沉實靜柔為主。
  • 【 山城之聲】通背頌 作者:陳傳信 朗誦:牛小方
    鶴壁市陳氏通背拳研究會會長,陳氏通背拳第十六代傳人陳保江         二、歷史淵源        陳氏通背拳,明朝初年,發源於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陳家灣村,中原著名的拳術之一        陳管三解甲歸田後,教授子女武藝,防身健體,是為陳氏通背拳的源頭。
  • 論內功、內勁、內力的區別
    最近,在練習太極拳之餘,經常聽到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所謂的內功、內勁和內力。
  • 猿擊術日練月練是直男 古拳法不保鏢不護院不教拳 夜深人靜偷著練
    猿自古代即為有靈性的物種,能集天地之靈氣,與人類更接近。  練此功,勢必內在要更像猿一樣風仙道骨.  通背拳,也有稱通臂拳,歷家古譜稱之為通背猿拳,由古聖上賢取法「古猿求生精義,盡演詭詐之道」而創立。歷來隱秘傳授,擇徒甚嚴,在近代才得以廣泛流傳。是極原始又極高妙的搏鬥方法。  拳承千年,「打」法不變;在血肉相搏的冷兵時代,在技擊格鬥的演變上,在競技散打的形成過程中,在昔日沙場、在昔日江湖、在今天擂臺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
  • ​白猿通背拳天罡刀譜
    白猿通臂拳以刀劍槍棒四種器械為主要兵器,而器械是手臂的延長,故習練此通背天罡刀需有習練通背拳和掌握其勁力的基礎。
  • 洪洞通背拳定勢練法
    通背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內涵廣真高深,變化無極無限。纏纏繞繞是正宗,側身而進是根本,臂如藤條剛柔共,閃驚巧取快如風,上打咽喉下撩陰,二龍戲珠兩盞燈,指上打下要回衝,聲東擊西變無窮,左右兩拳太陽落,雙拍兩掌耳貫風,兄弟二手兩扇門,知己知彼能取勝,被攻主攻在於用,彼要未動己先動,無極通背技在巧,打拿纏跌亂環套。
  • 「武當內家拳」原來是通臂拳\明朝《通臂拳譜》探秘
    通臂拳的起源大都和「通臂猿猴」有關,是不是得自猿仙的傳授實難證實,但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從通臂猿的身上吸取了靈感是毫無疑問的。通臂猿兩臂長而有力,傳說通臂猿的兩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縮長短,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證的功能和境地。拳名通臂,其所追求目標顯而易見。後來傳人又依據「力由背發,始由足,貫於背」之原理稱之為通背,通即通達之意,背乃人之脊背。
  • 外力、內力與重量分別
    還是那句話,太極拳是不用力的,而其它的拳種都要用力和練"力";如果你一會兒用力,一會兒不用力,非把身體搞亂不可,有這樣想法的人,很難練成太極拳,所以鍾先生說練太極拳的人是很可憐的,他只能練一種拳!  但是,很多太極練家子都知道,當今世上純太極者,包括一些太極大師們能散打者實在是極少極少,就算能打者也並不見得比練外家拳的高明,真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
  • 數據說話,沒內力也能打出KO掌
    外國友人得出的結論是有內力的存在,掌的接觸面積更大,所以單位時間內傳導出去的內力要比拳頭更多,用內力造成傷害的話,掌法就要比拳法更有優勢。不得不說老外們的腦洞也是一點不小,但實際上武俠小說中的掌法設定很大程度也是參考了武術中的掌法,而現實中是沒有內力這種萬能的能源的。掌的接觸面積更大所以更適合內力傳導這個想法當然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 形意拳 | 五行拳之秘傳練法
    一、三種身法1.縮(束)展初學五行拳應以「縮(束)展」為主,縮時一定要縮緊了,展時一定要展足了,一下下地把剛勁打出來。老譜上有「縮展二字一命亡」的說法,又有「猴背"的說法,八卦講「背如背鍋」,實際都是說明,練習一開始都要含胸拔背,使後背圓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身弓」的威力。縮就是蓄勁,展就是放勁。
  • 形意拳經解讀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並頂心,久練內外成一氣,霹雷電雨起暴風。心動如火焰,四梢逞成風,肝動如箭鑽,脾動主力功,腎動似閃電,肺動陣雷聲,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明四梢永不懼,閉位五行永無兇。【註解】行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於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以意領先,以意帥形,隨意而動,因以成拳,是之謂行意。
  • 內家拳之穿透力
    穿透力就是能突破這種棉裡裹鐵的內力的力量。如果對方沒有防禦的內力,則任何一種力都可以輕易將其穿透。  穿透力,一說是滲透力,只要掌握要領,不難練出來。如果我們走路,不小心趟到石頭上,自己感覺力量並不大,可是覺得疼徹骨髓,實際是我們在趟到石頭時,力量並沒有停,而是繼續移動,這就是一種穿透力。
  • 太極拳兇猛 · 形意拳霸道 ·通臂拳透靈——來看內家拳的秘密!
    中國拳並非軟手軟腳花架子,其酣暢淋漓、霸道狂放之極致令人戰慄驚悚。動如猛虎,打如靈猿。這兩種格鬥狀態是中國拳法的至高境界。現在的拳師,大多是守著一個三體式反覆玩味,玩出了太極味、玩出了八卦味,但就是行拳發勁一抓一抓地很無力,實戰能力打了許多折扣。這剛柔長短之法,運用上「五行」思維,也就明白了中國拳法的內涵變化。
  • 歷史上三大內家拳之--形神兼備的形意拳
    但相較於太極拳,了解形意拳的人卻不多。那麼何為形意拳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形意拳起源的說法有很多,相傳形意拳是南宋愛國將領嶽飛所創。其實這應該是假借嶽飛之名而創拳。因為嶽飛是宋朝名將,從政治上和民族氣節上為清初那些「欲以臥薪嘗膽之志,而為滅胡興漢之謀」的武術家所景仰;他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言壯語,激勵著不甘屈服的人們不斷前進,因而託他之名而創造的拳種也會有更大的號召力。而真正為形意拳的創造打下基礎的人是姬際可,隨後才發展到車毅齋、郭雲深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