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落寞中前行——專訪詩人赫赫揚揚

2020-12-23 騰訊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專訪詩人赫赫揚揚

人生來落寞。

你的夢想往往成為空想,你的思念往往成為執念,你的珍藏往往成為暗傷。

造化弄人,大抵如此。

《性情集》是落寞者的心語,陪伴落寞者於途中。

求而不得,是常態

孩提時的夢想,還能否記起?

求仁得仁者,或千萬中無一。人生齟齬,回首追憶,方覺兒時夢已千番修正,主動或被動。加入了功利,適應了社會,符合了人生,卻也變了味。

少年夢而不得,積鬱年復一年,釀作少年愁,終其一生無計可消。赫赫揚揚的童年,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動蕩。他曾憧憬未來,卻在迷惑困頓中愁緒紛飛。求而不得,世人大多自認空想,自笑年少輕狂。

赫赫揚揚不光信命,而且認命。信命不是躺下任由命運折騰。「奮鬥之後的結果是命。」

這個結果是好,是壞?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無論怎麼努力,最終求而不得,才是常態。

如若執念,拒絕接受命運,人生規劃再好,也難逃悲慘結局。而詩人,恰恰是悲慘的高發群體。中國古代詩人,被謫貶已是好歸宿,囚禁、流放抑或流落柳巷,皆是常態;西方近代詩人,決鬥、自盡、精神失常者亦不鮮見。

我問赫赫揚揚,如果生在唐宋,你還會是詩人嗎?他苦笑,「多半還是,貧窮、困頓、潦倒,鬱郁不得志。」

幸而生在當代,他獨闢蹊徑,磨出了雙重性格。退休前的赫赫揚揚,職場上,人群中,冷靜、客觀、理智,甚至不憚於聚目板臉;生活中,獨處時,感傷、多情、惆悵,卻仍是曾經那個滿懷夢想少年。酒場觥籌交錯,友人興起談笑,他卻走進了心裡的詩情殿堂。

無眠夜,內心躁動,鬱郁煩憂,他就整夜寫詩、讀詩。寫著,讀著,他接受了求而不得,漸漸得以平復。

「放過自己,就放過了世界」。赫赫揚揚如是說。

愛而不得,是常情

攜手摯愛,共度一生,有幾人?

愛而不得,才是人間常情。

如執念追尋,即使最後得到,痛苦或甚於愛而不得。

「衝刀纏綿,切刀斷腸,須凝視時,無地躲,無地藏。」「往事不想偏又想,清風月夜小荷塘。……別後再未啖白藕,怕對心空絲更長。」這種鬱結和惆悵,不要指望能夠消解,赫赫揚揚說,即便冰封在心底,遇到合適的溫度,它還會化開。

「夜雨憶巴山,錦瑟無端。關河萬裡連相欠。可憐平生情與恨,都付長安。」接受愛而不得,就像接受眼角的疤,把它當作生命的一部分,帶著它走完人生路,且行且珍惜,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緣淺緣深皆因果,當是前生惆悵。離魂千行淚,寸心幾度涼,情債難償。就讓今世,隨落紅、飄零芬芳。」在《性情集》裡,見情債,見因果,見輪迴,見頓悟。前世遺憾,今世償還;今生不足,來生彌補。

歷經心靈的折磨和洗禮,積怨情愁早已在心底釀成苦酒。「縱使腸斷餘年,難還三生相欠。相逢執手言歡,笑說情路蜿蜒。」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是否還能紅著臉?造化弄人,既然相逢一笑能讓愁雲消散、心底釋然,誰又想「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愛而不得,看開了,也就放下了。《性情集》裡大量的詩,以四兩之巧,撥千斤積怨,慰藉落寞的靈魂,淡化眾生心頭的疤痕。

撫平傷痕,於落寞中前行

「炎涼入目心易冷,聚散縈夢情難休。此生合與山有緣,夕陽古槐聽斑鳩。」(註:古人喻斑鳩鳴音為「吾苦」。)

一人喝酒,一人觀影,一人出遊,玩手機當作與世界交流。而這個世界,是失意者的世界,也是落寞者的世界。可生命還在,人生還要前行。

人們漸漸不相信美好,不相信友誼,不相信感情,甚至不相信,自己是個好人。太多蒼白的靈魂,帶來了蒼白的感情。人與人之間再難以建立信任,更難培育深情。

簡言之,「不信了」。

《性情集》雖是舊體詩,但「魂承春秋非春秋」。赫赫揚揚用舊瓶裝新酒,寫當代人的落寞,慰藉失意的靈魂,解憂孤苦的現代人。

「那世陪君走邊關,單弓射入敕勒川。落日山口馬幫近,彎月峽谷雁陣遠。巾幗解甲將軍帳,紅顏浣發漱玉泉。此生相待明湖畔,楊柳依依挽畫船。」就像那首《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歌詞裡寫的,手捧星光風雨兼程,乘風破浪、日暮不賞,穿越人海只為與你相擁,給你救贖熱望。

《性情集》為眾生的不如意給出了一個個說法,在撫平傷痕的同時,也為大家重構信心。「三生終到君旁。恰是晚風和暢。一步一霞光,謝他天高路長。守望,守望,綠水青山無恙。」赫赫揚揚告訴大家,一切都還在,所有的感情都是值得的,人間是值得的。

「寒枝不隨百花行,厭入風塵待雷鳴。欲染半天丹霞紅,且守一身碧玉青。魚沉江河浪有聲,鴻失長空雲無影。秋來肺腑為君裂,粒粒顆顆都是情。」字裡行間流淌著落寞,詩人卻剝開溫熱的心放在你眼前:看,人間真情尚在。

要「信」,信才能擦乾眼淚,於紅塵中落寞前行。

受盡疾苦,方見眾生

人不和自己較勁,生活沒有動力,較勁過頭,就會痛苦。而詩人只有較勁過頭,詩的種子才會從痛苦的土壤中發芽。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沉浸在詩歌的想像中,赫赫揚揚受盡了人世間的憂、愁、苦、怨,爾後大徹大悟,見本我、見天地、見眾生。「我就是大家,你們的痛,就是我的苦。」

「胸中鬱結當自療,莫因虛名誤終身。」痛苦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勸解自己,放過自己。而詩人安慰自己的方式,就是寫詩。在安慰自己的同時,也安慰了芸芸眾生。

和命運講和,才會看淡人生;放過世界,才不會對這個世界有太深的怨言。

至性至情的赫赫揚揚,用至性至情的心,寫至性至情的詩。不囿於自我宣洩,而是感同身受、關懷眾生。

這,就是《性情集》。

後記:

《性情集》按照時間順序,收錄了赫赫揚揚45年來的部分詩詞,舊體詩詞300首,自由詩2首。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赫赫揚揚說,300這個數字是向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致敬,《詩經》中純正、無邪的思想,正是詩歌能撫慰、教化人的源頭所在。

《性情集》甫一面世,便引發詩壇震動,不少舊體詩愛好者眼前一亮,驚呼「找到組織了!」

「快節奏的生活給現代人增加了更多苦悶,但隨著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大家的欣賞水平高了,之前低水平的口水詩已經無法滿足大家的境界和層次。」赫赫揚揚表示:「我相信,中國人終究會回歸古詞詩中悠揚深邃思考方式。」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相關焦點

  • 馳騁雲端,根植濟南——詩人赫赫揚揚專訪
    ——赫赫揚揚   每一名詩人都眷戀著一方水土。詩人赫赫揚揚深沉愛戀的,是濟南的一草一木和山山水水。在他的詩作《性情集》中,就有許多書寫濟南風光的詩作。不過在赫赫揚揚的詩作中,詩歌的主角始終是人,這些生活在濟南無限風光中的人們,抒發著或悵惋或愜意的情愫。這是赫赫揚揚對這座城市深沉厚重的愛,也是他對人間的美好祝福。
  • 話到滄桑句始工——訪詩人赫赫揚揚
    少年時期的赫赫揚揚艱難地在詩詞的道路上獨自前行。初中時在學校接觸到唐宋詩人很零散的詩作,系統地讀唐詩宋詞是在高中,圖書館裡面有很多書,相對眼界寬一些。大學的時候,他經常等在圖書館門口,等著最新解禁的書,借回去一晚上看完,第二天送回圖書館。  為何要寫詩?只因內心的多愁善感。  他的少年時代常常心懷悲傷。想法很多,可夢想太遙遠了。
  • 新浪山東專訪詩人赫赫揚揚:用詩歌安慰人間
    ——赫赫揚揚終其一生,詩人赫赫揚揚都在描摹那片他從未走近的沙漠。那裡或許有一片綠洲,或許有一位長著一雙杏眼的姑娘,或許有傳得很遠的駝鈴聲響……敏銳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是造就一位詩人的先天稟賦,也迫使詩人要永遠承受著精神和現實的激烈衝突。
  • 愛人間——詩人赫赫揚揚和他的《性情集》
    「所謂的詩人都是生活在人間的人,人間永遠是詩人靈感的源泉。」「真正的詩人一定是對眾生充滿愛和悲憫的人。」「真正的詩人也一定是對世間萬物充滿愛和悲憫的人。」茶霧燈影中,赫赫揚揚就他詩中那柔柔糯糯的愛,向記者作出了別樣的解析和重構。
  • 詩之心路——訪《性情集》作者赫赫揚揚
    (摘自《性情集》「再觀竹林七賢圖」)且將芙蕖作紅顏「詩人都是落寞的。」赫赫揚揚說。讀《性情集》這種感受特別深。落寞出詩人。「眼下大家都很忙,忙賺錢,忙享受,忙功名,忙是非。」赫赫揚揚有些無奈:「人們的欲望太快,心律跟不上腳步。顧不上關照自己的靈魂,當發現靈與肉脫節時,往往為時已晚。」但,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
  • 四川詩人雨田憶流沙河:在詩歌落寞的年代,先生為詩歌站臺
    視覺中國 資料11月23日,著名詩人、作家、書法家流沙河先生因病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8歲。流沙河,1931年出生於成都,本名餘勳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詩集》《故園別》《遊蹤》《臺灣詩人十二家》《隔海談詩》《臺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詩話》《鋸齒齧痕錄》《莊子現代版》《流沙河隨筆》《Y先生語錄》《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
  • 音樂詩人李健一路艱辛也砥礪前行
    音樂詩人李健一路艱辛也砥礪前行童年時期,他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在文化局的職工幼兒園裡,雖然經常與同學起摩擦,但他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很優秀。音樂詩人李健一路艱辛也砥礪前行1993年,上高三的他為了高考加分,參加了清華大學面向全國文藝愛好者舉辦的冬令營。去了之後,他才發現擅長的吉他派不上用場,就改練了幾個月的民歌。在活動中唱了一首《說句心裡話》,獲得了全國第一名,加了50分。直接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了。
  • 專訪周道模:廣漢詩人的國際範兒
    他表示,寫詩最重要的是找到意象,要把情思寄托在意象當中,勾畫出很美的意境,要讓讀者通過意象和意境,在腦海中再創作,感知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思想,就像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房子一樣,光站在門外誇讚自己房子是不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要將他們引到房子裡面去,從家具、裝飾等感知主人想要呈現的風格與主題,這就是文學藝術的魅力
  • 在傳承與發揚中砥礪前行——宋聞名專訪
    深造,讀研、進修,這樣一路走來,慢慢的在學術和臨床經驗的積累中,把治病救人當成了一種習慣,這就是所謂的堅持吧。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認準了行醫這條路,就會一直走下去,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對於您總結出的這套中西醫結合的獨特手段,您是如何看待的?在不斷的學習和交流過程中,我看到了西醫的可取之處。
  • 融合創新 砥礪前行 專訪華安星科(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蘇...
    專訪華安星科(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廣華齊魯網11月28日訊(記者劉雨馨 龐貴祥 通訊員王瑋)
  • 孟浩然失意落寞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人盡皆知,你我都不陌生
    詩以言志,詩人的憤恨怨憂大體都可在他的詩作中窺得蹤跡,這也是田園派詩風的由來。孟浩然科舉落第,滿心鬱悶,現實的落寞與理想的骨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顯自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孟浩然的這首作品《歲暮歸南山》便很好地詮釋了他的內心世界。
  • 專訪優恪網CEO羅昌平:在質疑中前行
    5月19日上午,羅昌平在他的新辦公室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羅昌平面臨的考驗是如何建立一套讓各方認可的信用體系,公信力是第三方獨立測評平臺的命根子,但堅守非常不易。」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向本報記者分析稱,核心就是如何讓社會相信你。
  • 詩人的執著,終生對你追求,永沒有告別
    那些已故的詩人,留給我們詩和他們的故事,那是一種召喚和標識,分明是他們的熱愛依然沒死,我們這些後起新人,總該有人接力他們的旗幟。誰敢把詩歌的河流截斷,誰能活過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字,生命短矣!不要再指責稚嫩的寫詩人了,敢寫就是想給詩歌的大地添綠,最終會有優秀的詩人扛旗,完成一代代詩人向新的目標衝刺。怎樣的心,會承受你一生的,熨燙、折磨、淬火、熱烈或冷卻;怎樣的情,會允許你肆意咀嚼,傷心、痛苦、落寞、親近或拒絕。
  • 蘇軾《寒食帖》:歷經坎坷仍堅守本心,赤忱前行活出人生的精彩
    在被貶黃州後,蘇軾不僅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在生活中又很清苦潦倒,受到巨大打擊的他處在人生的低谷,對未來很是茫然。在黃州四年多的時間裡,蘇軾在絕望和痛苦中進入了靜思和涅槃的狀態,他的文學才華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在沉澱中創作了大量的詩詞,這個時期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
  • 每天握著那支畫筆,如同在幻覺中前行
    他畫詩人,一如既往地勾勒詩人們的容顏,想把他們的魂靈摁在畫布/宣紙上,好讓觀眾們仔細地看看;他畫佛像,莊嚴寶相中帶一點輕鬆調皮的平易近人;他畫鹿,鹿從遠古跑來,停駐,抬頭看一眼又要撒腿跑開;他畫健壯而詼諧的獅子;他畫貓,塗鴉般把貓畫出了千姿百態的人格;他畫石頭,石頭不說話了。
  • 《少陵詩人》——劉攀峰詩集
    本刊只從投稿信箱中採稿,謝絕連結投稿、一稿多投和非原創作品。 【劉攀峰詩集】☆☆☆☆☆☆☆☆☆☆☆☆☆☆☆☆☆☆☆☆中國詩籤約詩人,中國詩歌網,河南詩人網註冊詩人;現任中國網絡詩歌網現代詩編輯。2015年詩作《春歸》榮獲第二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2016年詩作《拼搏》喜獲第二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
  • 艾米莉·狄金森:花園中孤獨的詩人
    看過她的居住地,在她曾經忙碌過的花園中徜徉,大約是節令的魔力,她的人,她的詩,驟然都帶上了春天的生氣和溫存。安城街道兩旁的房子都很低矮、謙恭,相形之下,狄金森家的房子很高大、氣派。艾米莉•狄金森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她的父親當年是鎮上的頭面人物,著名的律師,擔任過麻薩諸塞州的州議員和美國國會議員。一直知道艾米莉•狄金森離群索居,想像中,她的家一定是在叢林深處。
  • 隱藏在唐詩宋詞裡的杏花,有的開得歡樂,有的開得落寞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聽說院子裡的杏花開了,詩人興衝衝地過去欣賞,然而院子的大門緊閉,將詩人無情拒之門外。任憑詩人輕輕敲了小半會的門,也無濟於事。《臨江仙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南宋)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 【佳作薦讀】秋天的落寞
    在這個秋天,前行的旅途上,你從來不是一個人,感覺累了,就抬頭望向遠方,還有萬家燈火同你一起閃耀,這個秋天從來不會寂寞。  還有些人依舊是悲痛的,他們的心情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秋天總讓他們沉思,工作和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家人們之間的爭吵總是縈繞在他們的腦海裡,「難道我不能做得更好嗎?」
  •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賓主盡興之餘一定會落寞嗎?
    當氣氛烘託到一個恰當的程度時,人們的高談闊論聲、酒杯酒盞的碰撞聲和自然萬物的窸窣聲都混雜在一起,酒客們的情緒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升至最高處,酒杯滿溢、人聲鼎沸。直到最後,當酒客們相繼醉倒又相於枕藉乎席間,桌上只見杯盤狼藉,不復熱鬧模樣,然後便是醉倒的酒客逐一清醒再逐一離席,臨走時甩一甩昨夜衣袖上沾染了的、帶著些許涼意的模糊記憶和落寞情緒告別那一場再難回溯的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