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把人變成工具和機器,而是要「學以成人」

2020-12-23 大學你好呀

林建華在北京大學2017年開學典禮上,以「傾聽學問的聲音」為題發表了講話,並回憶了40年來北大的更新與變化,進一步地闡述了北京大學的育人目標——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把人變成工具和機器,而是要「學以成人」

自古以來,中國都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這也導致了中國的應試教育成為主要的考察方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要經歷幼兒園升小學的測試、小學升初中的「小」考試、初中升高中的「中」考試、高中升大學的「大」考試,大學期間還需要參加不同的測試,快畢業了部分同學還要參加研究生的考試……。

也就是從我們一出生,就有各種各樣的考試等著我們,雖然看起來很繁瑣的考試,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我們想像不到的。考試,既是對你前階段學習的檢測又是很好了解自己學習中不足的一個重要的方法,現代的考試不同於古代死板的科舉選拔,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綜合的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林建華校長的報告中他說,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部內自由轉專業、全校自由選課和跨學科的培養計劃,會為你們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並且提醒了我們廣大學子,「不要太功利、太短視,不要隨波逐流;要追隨你的內心,找到自己的興趣。實際上,每一個專業背後都隱含著專業精神。知識可以過時,但感悟到的思維方式、社會責任和探求精神,會像血液一樣,流淌在你的心中,伴隨你的一生。」

接下來,林校長用AlphaGO擊敗人類頂尖的圍棋高手(柯潔)的事例,論證了人工智慧的利弊,並進一步講述,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把人變成工具和機器,而是要「學以成人」。

未來會怎樣?你們將會面對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可能是很多青年人心中的疑惑。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國的迅速崛起改變著傳統的世界政治格局。這些事情聽起來很大也很遙遠,但已經發生在我們身邊了。所以,你以為的未來離你其實一點也不遠。

「學以成人」是一個伴隨我們一生的命題

林校長在這裡解釋到,學習絕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囫圇吞棗、人云亦云,而是要通過對比、思辨、爭論和實踐,形成自己的心得見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規律、求得真諦,樹立起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學以成人」也是一個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一個人知識積累得越多,接觸的未知也就會越多,所以我們應該勇於發現和承認自己無知是真正自信的表現。就像林校長說的那樣,你們都非常優秀,不怕問題和困難、不教條僵化,不故步自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質疑、虛心學習。

學問也是一樣,它需要我們忘卻世間的凡俗,在寂靜中探求、思考和傾聽。林校長的些許話語,都是在提醒和督促我們認清楚自己的現狀,勇於發現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學以成人,努力提升自己綜合素質,成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新青年。

相關焦點

  • 我們正步入機器人時代,小時候是考試機器,長大後變成賺錢機器!
    我們正在步入機器人時代。小時候培養成為考試機器,長大後變成賺錢機器。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冷冰冰的現實。12月15日,四川瀘州發生一起驚人悲劇。「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我只想多睡一會兒」他用稚嫩的筆跡,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絕望。才上小學就如此絕望,是誰讓孩子這麼累,是誰扼殺了如花的生命?有位9歲的小學生,生日那天許下的願望讓人心酸。
  • 環創不是要把幼兒園變成遊樂園,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家」
    但孩子每天要在幼兒園裡生活八九個小時,布置這些削弱想像力的卡通圖像和刺眼的色彩,要麼會讓他們厭煩,要麼會過度刺激他們的感官。從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等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得知,兒童就像一臺擁有靈活大腦的學習機器一樣,他們能夠看到、聽到、感受和體驗到比成年人更多的東西。
  • 功利之下無教育,回歸教育本真,才能讓孩子「成才又成人」
    捫心自問,除了成績優異,考上名校之外,孩子們也許本來還有別的選擇與夢想,而如今已被悄無聲音地扼殺在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搖籃裡。孩子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為在分刷題的機器,這何嘗不是教育的一種悲哀。「學而思」,別到最後成了「只學不思」!
  • 學琴,最貴的不是鋼琴和學費,而是·····
    少年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學知識、打基礎、    長 見識、成技巧,都在少年時。所以有網友說:「學琴,最奢侈的不是學費,不是     鋼琴,而是一去不返的最適合學琴的黃金時光」。學琴待何時?在少年。「莫等    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隱秘的角落》最可怕的不是兇手,而是裡面的教育方式
    劇情、表演、製作全部炸裂,連片頭和片尾都讓人慾罷不能,越看越上頭。就連搞笑藝人楊迪的媽媽也沉醉在該劇,對爬山產生了恐懼。《隱秘的角落》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和反響,不僅在於其故事性和懸疑性引人入勝,還在於它其實也是一部「社會問題劇」——劇中所揭示的兒童教育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兼具學霸和壞小孩身份的朱朝陽,他的遭遇也許並不是個案。好孩子朱朝陽,是怎麼變「壞」的?這背後,又揭示了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哪些問題?
  • 海鹽提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水平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稻蝦共生、機器換人、無人機植保……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技能、新工種、新模式層出不窮,技能不足、本領不強成為制約創業創新的內在阻力。為此,海鹽依託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技能培訓,積極培育專業化、市場化技能人才,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日,記者在海鹽縣通元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看到,該鎮「稻蝦共生」種養模式農民培訓班的學員們正在參加培訓。學員沈金良告訴記者,他是水稻種植大戶,為了提高種植技術和質量,每年都會參加成人培訓。「充充『電』,跟進發展趨勢,近兩年『稻蝦共生』很熱門,我就嘗試種養,效果不錯。」沈金良說。
  • 請不要把手機當玩具,而是要當成工具
    當下,中國十多億人口,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手機成了我們離不開的物品,就像網上說的,手機離手魂都沒有。可是越來越多的人都是捧著手機在玩,比如打遊戲、看電視劇、聊微信,一天天就這樣過去了,到頭來一事無成。其實我們可以把手機當成工具,不會做飯的,在百度上隨便搜一搜,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做菜視頻,只要用心學,就能學會做飯炒菜,當你做出的菜得到家人的誇讚,是不是很開心呢!小孩不會做的題也能在手機上搜到答案,作業幫軟體不錯,納米盒也能學英語,現在的學生上網課大多都是用的釘釘。
  • 藝術領域教育特別要注意的事項
    忽略幼兒的藝術個性和藝術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藝術教育成為「藝術工匠訓練」,幼兒變成「繆斯天性意義上的殘廢人」。(二)幼兒藝術領域教育的要點基於以上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兒童藝術與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認識到兒童的藝術活動是他們內在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 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
    前幾年來說,家人們應該對於成人教育是相當熟悉的了,近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網絡教育也隨之興起,作為提升學歷的新方式,雖然成人教育的部分專業也會有網絡教學,但兩者的區別還是相當巨大的,小編這期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的一些事。
  • 英語要這麼學:「機器不吐鈔」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要這麼學:「機器不吐鈔」用英語怎麼說?我們都渴望有學習英語的英語語言環境。然而,真正「有」這樣的英語語言環境時,你確定「能學」嗎?很多人還是習慣徹底脫離英語語言環境,用中文「學」英語好了。如果我們不只是想「享受」直接從老師那裡得到到答案的「結果」,而是想享受英語學習的「過程」,我們可以這樣來跟我學英語:「惡搞」用英語怎麼說?我們必須學會運用英文Yahoo搜索去「探索、發現、求證」。
  • 清華才女飆淚談人工智慧:我擔心的不是機器戰勝人,而是...
    就這樣,我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快速處理信息的機器,因為我把我媽的語音當做信息,輸入大腦,分析結果,我希望她輸入的是文本,而不是語音,因為我更好識別。 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每次我像一個高精尖的機器,快速地處理信息的時候,其實都在拉寬和她之間的距離。 我沒有分析出來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跟你們每一個人的母親開始一場告別:剪斷臍帶,完成第一場告別;斷掉母乳,完成第二場告別。
  • 田藝苗: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有趣的人
    音樂教育有兩種,一種是針對有特殊音樂天賦的兒童,一種是針對所有兒童。因為對所有兒童來說,音樂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是為了培養一個有審美力的有情趣的人。或者說所有的藝術教育,都是情感的教育、愛的教育。
  • 這家要塑造人一生的教育企業,CEO三觀正得出奇!
    更有朋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刷屏的不是廣告,而是背後的價值觀認同,價值觀輸出與管理,才是品牌的最高境界。」這就更讓寰寰姐聯想起白天採訪智課教育創始人韋曉亮時,他提到的一件事:「今天上午,國科嘉和基金的陳總第一次到智課。」
  • 清徐縣成人教育大專幾月份報名?
    清徐縣成人教育大專幾月份報名?成人高考大專報名截止日期為8-9月份,部分省份在8月中下旬報名9月初網報截止。考生報考成人高考大專文憑被國家認可,考試時間為每年的10月份。成人高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成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 顧之川: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
    從社會來說,小學是教育的源頭,而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勞動者的任務,為社會健康發展和良性運作提供人力資源,決定著未來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和精神面貌。 學生為什麼上學要先學一門語文課呢?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種工具。
  • 編程貓聯創兼CTO孫悅:在線教育,從工具開始的時代想像力
    還有一點,以 「教」 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我們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用道德去約束,從小就不斷告訴他們「好好學習,以後才能成為優秀的人,偉大的人」,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了千百年的教學。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教育應該變為以 「學」 為中心的模式。以「學「為中心是什麼?
  • 為啥把我要學變成要我學
    學習強國APP新推出的日子,要求每個人都學,因為沒有了學習什麼的要求,沒有得多少積分的要求,所以多是看看視頻。後來,主要是要求黨員學,作為非黨員的我,就沒有了那麼的堅持,很少再去做題,更多的是去看視頻。
  • 看TED探教育 | 並不是資源越多,才能學得越好
    看TED探教育 | 並不是資源越多,才能學得越好 作者:沈立岑 發布時間: 2018-01-25 13:45
  • 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
    ,雙手不同動作及全身肢體都要協調配合。就學習吉他而言,4~5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手指綜合控制力,是開始學琴的最佳時期。大量事例證明:從幼年開始學習吉他的孩子,入學後,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顯著高於一般孩子。 在吉他學習中學到的將不止是吉他 實際上,在吉他學習中學到的,將不只是吉他,而是全面提高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思維力。
  • 學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應試英語教育下,我們要怎麼學英語?
    但是不少學生學英語卻學成了啞巴英語,雖然英語考試能考到不錯的成績,但是講起英語來卻不流利,說起英語來,馬馬虎虎,甚至是學了多年的英語,卻說出一口的「中式英語」來,讓人貽笑大方。我們質問到難道花費多年學英語,都是在做無用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