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步入機器人時代,小時候是考試機器,長大後變成賺錢機器!

2020-12-18 蘭陵笑俠

他活得很累,她過得很苦!

我們正在步入機器人時代。

小時候培養成為考試機器,長大後變成賺錢機器。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冷冰冰的現實。

12月15日,四川瀘州發生一起驚人悲劇。

一位小學生留下遺書,跳樓身亡。

「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我只想多睡一會兒」

他用稚嫩的筆跡,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絕望。

才上小學就如此絕望,是誰讓孩子這麼累,是誰扼殺了如花的生命?

有位9歲的小學生,生日那天許下的願望讓人心酸。

他希望,以後的作業能少些。

悲慘的童年,只剩下輔導班和寫不完的作業。

一位小姑娘患有輕度抑鬱,她不想玩,不想說話,就想一個人呆著。

因為,天天都很累。

早上5點起床念英語單詞,周末也不能睡懶覺,8點學奧數,中午學英語,下午學舞蹈,晚飯後學古箏。

回家做學校作業,學校作業完了還有輔導班作業,每天半夜才能睡覺。

像個陀螺一般,往復循環。

而她的媽媽,卻走到哪裡都巴啦巴啦地炫耀,自己在女兒身上花費了多少心血。

真不知道她是為了定義孩子的人生,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把自己實現不了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樣的家長太自私了。

自私的終點,是悲劇。

1個月內,江蘇連續發生兩起弒母慘案。

11月12日,南京玄武區一名高三學生,在家寫作業時,遭到母親說教和言語辱罵。

12月12日,鹽城阜寧一名高三學生,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爭吵後發生肢體衝突。

都是高三學生,都是家庭管教引起衝突,都是母親死亡。

鹽城那位被殺的母親,是全職陪讀媽媽。

鄰居說,她日子過得很苦。

她想用自己的苦日子換來兒子的幸福,沒想到卻是相愛相殺。

今年5月,山東青島15歲女孩將母親勒死在家中。

讓女兒瘋狂的,是母親令人窒息的管教:

離婚後禁止見爸爸;成績必須是班級前幾名;朋友、同學也要調查清楚;高考成績必須考上排名前幾的大學。

這位母親是個女強人,可是她施加給孩子的,不是愛而是壓力。

當壓力沉重到不可承受,便是坍塌的災難。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顯示,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

每1分鐘就有2個孩子自殺身亡,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這些殘酷數據,是對病態教育的控訴和鞭撻。

孩子累,家長苦,老師過也不輕鬆。

各種檢查、評比、考核,讓老師苦不堪言。

去年,湖南鄉村女教師李田田在網上發表名為《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的文章。

她反映受幹擾太多,沒有精力用於教學。

學校行政化,教育產業化,讓孩子的成長變成全流程收割。

有人收割分數,有人收割利潤,有人收割虛榮。

就是沒有人問孩子們快樂不快樂。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演講中說,越來越接受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本質上看,這是時代精英向病態教育的妥協。

誰也不敢拿孩子的未來作賭注,只能無可奈何地被裹挾著前行。

直到最後,被應試教育磨平稜角,仍然心甘情願地認賭服輸。

真正好的教育,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學生可憐,活得很累。

家長可悲,過得很苦。

教育可嘆,搞得很糟。

不敢想像,百年之後,

後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

回望這個荒唐焦慮的時代。

相關焦點

  • 「機器變成人」黑科技落地,小i機器人云端大腦 iBot OS實現三重創新
    鑽進被窩前跟床頭燈打聲招呼「我該睡了」,燈就會自行熄滅。讓家用電器能夠聽懂「人話」,這樣過去只會出現了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如今已不再是夢想,黑科技正在落地。11月6日,智慧機器人技術提供和平臺運營商——小i機器人,在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正式發布了創新性的智慧機器人雲作業系統(iBot OS),這是一款能賦予硬體終端「智能交互」能力的作業系統。
  • 機器紀元丨 機器人是人類價值的延續
    機器人呆滯的機械外形與靈巧的工作形態形成趣味反差,而劇照略顯壓抑的黑白色處理又讓人預測影片並非簡單的「人機和諧」劇情。實際上,這種頗具深意的刻意處理是正是主創的巧思,以此暗示這部科幻巨製背後的人文反思與創新。
  • 倫理:科幻電影中的後機器時代
    這裡所說的「機器創意」不是指拍攝、剪輯、存貯與放映科幻電影所需要的各種設備而言,也不是指引入人工智慧自動寫作科幻電影腳本,而是指與作為具體影片情節組成部分的機器有關的創意。(一)機器與機器的關係這類關係從自然定位延伸而來。從進化的角度看,自然機器是作為實體的人造機器得以問世的前提。從思維的角度看,人造機器卻是作為觀念的自然機器得以萌生的條件。
  • 解析人工智慧發展史:由「機器人」到「人機器」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機器人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來,而電影《超能陸戰隊》和《復仇者聯盟2》人工智慧機器人題材的電影的熱播,引發很多影迷甚至專業人士對於人工智慧的關注和思考。那智慧機器人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 《機器管家》你好,機器人
    聽April Rain 的《One Is Glade To Be Service 》,被裡面《機器管家》的節選對話打動。看完了電影,又在瀏覽器搜索看了幾篇影評。影評中我更認同的是《變人》這篇影評,另一篇影評中提到片名Bicentennial Man(機器管家)應該作「兩百歲的人」更好。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可能是因為我更理性一點也不浪漫吧。
  • 「機器女友」時代來臨!外表驚豔,身體構造以假亂真!
    「機器女友」時代來臨!外表驚豔,身體構造以假亂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見到能和象棋選手對弈的機器人,能幫你點菜端菜的機器人,不僅如此,更加隨處可見的就是在景區還有銀行等地點出現的能為你答疑解惑的助手機器人。但是這些真的是機器人嗎?他們只不過一個能夠活動的機器而已一點也不像人。
  • 專訪《機器紀元》導演:未來機器人眼中的人類, 就像現在人類眼中的動物
    伊班內茲跟我們談了電影中人類與機器人戀愛、相處及未來關係等有趣話題。《博客天下》:你拍《機器紀元》的契機是什麼?滿意最終的呈現嗎?有沒有遺憾?加貝:我想拍一部與眾不同的人工智慧電影—講述人類自身的價值觀、進化史以及未來境遇。《機器紀元》不僅有機器人,也有人文哲學思考,我比較滿意,但也有遺憾,我們沒有在中國廣袤的沙漠和高樓林立的城市裡取景,希望以後有機會補上吧。
  • 神經學家探尋:機器如何擁有意識!如何避免機器人傷害我們!
    「我認為(機器)應該是有意識的,」而不僅僅只是人類的專利。如果你感覺意識遠不止是整體的信息分享和自我監控,不只有你這麼感覺。作者也承認:「對意識的純粹功能性定義可能會讓一些讀者不滿意」。「但我們正試圖採取激進的立場,或許可以簡化問題。」迪昂總結到:「意識是一種功能的屬性,當我們不斷給機器增加功能時,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屬性將塑造我們所說的意識的特徵。」
  • 《真實的人類》:人製造了機器,最終卻不如機器
    如果一個身材窈窕、膚白貌美,又不會抗拒你一切要求的女機器人與你共處一室,你會選擇享受當下嗎?;如果一個身體強壯、能入廚房又懂你的男機器人與你同住屋簷下,你會動心嗎?大部分人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心裡都住著一個天使一個惡魔。
  • 《機器管家》機器人與人
    機器人管家這部電影,個人以為可以分兩部分看,第一部分作為相關題材,藉機器人之口導出機器人法則作為對阿西莫夫的致敬(不說致敬,認可是有的)。第二部分通過幾代人與機器人安德魯的相處(潛移默化,細微處的變化)逐漸發展演變成機器人安德魯想要作為一個被認可的人類而直面生死。(「思考自由,想要自由」,自由似乎就是安德魯一切變化的開始),從「換代升級」到「徹頭徹尾」。
  • 機器人的華麗轉身:從機器管家到情感伴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很老的電影,叫做《機器管家》,裡面介紹了一個關於機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安德魯的機器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機器管家到人的角色轉變,這樣的轉變是隨著其思維、情感的變化逐步完成的,確實很神奇。
  • 吳天嶽 | 那些絕望的機器人——讀麥克尤恩《我這樣的機器》
    那些絕望的機器人          讀麥克尤恩《我這樣的機器》Ⅰ當機器人捲入複雜的三角關係,應從何判斷機器人是否具有自我意識和道德責任?在新作《我這樣的機器》中,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編織了一個仿真人型機器人技術投入使用的時代,發生在人與機器之間的愛情糾葛,寄寓他對於未來人工智慧的看法和期待。麥克尤恩所創設的複雜情境,為思索機器人倫理呈現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思想實驗。
  • 為了成為人類,機器人安德魯用了二百年|美國電影《機器管家》
    (電影動圖)為了獲得「人籍」,安德魯努力了200年,直到最後他把自己的機器腦變成真正的「人腦」,結束了自己永生的命運,才獲得了世界議院的認可,最終由機器人安德魯變成了馬丁先生,完成了他由機器人變成人類的夢想。
  • 《機器紀元》曝"機器人的私密"劇照,人機戀顛覆科幻經典
    跟前人們的名作一樣,《機器紀元》也認同人類社會的未來運轉需要機器人的協助,只不過《機器紀元》走得更遠了一步。《2001太空漫遊》裡,機器人是輔助人類進行宇宙作業的高端工具;《銀翼殺手》裡,機器人被隔離在外世界從事奴隸的勞動、危險的探險工作及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
  • 「網際網路+機器翻譯」時代,繼續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網際網路+機器翻譯」時代,我們繼續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從小學「學」英語的第一天開始,就在「使用」中文學英語,或者說,「學」英語無非就是為了「懂得」英語「中文什麼意思」。換句話說,沒有中文,我們就根本「不懂」那句英語「什麼意思」。可是,我們別忘了,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有著強大的英譯漢翻譯機器,如「百度翻譯」,如果你僅僅是「想知道」那句英語的「中文是什麼?」,你根本不需要「懂」英語,直接複製粘貼,一切「不懂」的英語通通搞掂。因此,我們還需要用中文學英語嗎?
  • 冰激凌機器廠商改變商業模式,瞬間打開市場,每天躺著賺錢.
    最輕鬆的銷售方法,就是送,由賣變成送,直接把你的競爭對手幹掉。原來賣,很難賣出去,但是送就很簡單了吧。不用錢你還不要? 那麼我們首先要了解這種冰激凌的機器的銷售終端是哪裡?那麼經過調查發現,電影院是一個非常適合的場所,因為電影院看電影的青年男女比較喜歡吃。搞清楚對象以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把機器安裝到電影院的問題了。
  • 超級智能機器:AI機器人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7種未來
    有些人設想機器人與人之間會進行史詩般的戰鬥,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超級智能機器的興起將迎來人類的不朽。從大滅絕到延長壽命,這是超級智慧機器人的六個潛在含義。機器人大戰至少有一些世界末日的遠見卓識的人會在下個世紀的某個時候看到超智慧機器人打開他們的人類機器。儘管如此,許多計算機科學家還是說這並不是最大的奇點。不朽
  • 中文版翻版《我的機器女友》PK經典日版《我的機器人女友》
    ​由辛芷蕾與包貝爾主演的《我的機器女友》正在熱映。這部電影翻版於日版的由 小出惠介和綾瀨遙《我的機器人女友》。電影講述了,一個科學家不幸遇到意外變成了殘疾,為了拯救他自己發生意外 拯救他自己從大災難中逃出,用61年製造了一個機器女友坐時光機去拯救年輕時的自己
  • 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把人變成工具和機器,而是要「學以成人」
    林建華在北京大學2017年開學典禮上,以「傾聽學問的聲音」為題發表了講話,並回憶了40年來北大的更新與變化,進一步地闡述了北京大學的育人目標——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把人變成工具和機器,而是要「學以成人」。自古以來,中國都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這也導致了中國的應試教育成為主要的考察方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要經歷幼兒園升小學的測試、小學升初中的「小」考試、初中升高中的「中」考試、高中升大學的「大」考試,大學期間還需要參加不同的測試,快畢業了部分同學還要參加研究生的考試……。
  • 從「機器人擺渡車」到「機器黑貓宅急便」:日本遊戲公司DeNA的自動...
    DeNA於1999年創立,總部設於東京,並在1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公室或者研發工作室。在手遊時代,DeNA是在中國市場上做出過成績的少數日本遊戲公司之一。從社交遊戲平臺Mobage夢寶谷,到《海賊王  啟航》,再到《灌籃高手》,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遊戲都由它打造。今年初,日本傳統遊戲巨頭任天堂公司宣布,將會和DeNA合作,將自身的海量遊戲逐步移植到移動平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