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長搗、 秀吉捏」
——《戰國時期》、
《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對於日本戰國的終結,「信長搗、 秀吉捏、家康食」是一則十分流行的諺語,從中我們可以大略看出那段歷史的演進。要言之,應仁之亂(1467)和明應政變(1493)以來,從中世前期破蛹而出的戰國大名主導了政治舞臺,經過數十年紛爭,終於由來自尾張的織田信長開啟統一天下的進程,信長於本能寺之變身死,農家子豐臣秀吉聚攏信長的遺產,初步建立支配全國的權威。關於這段歷史的概況,可參看最近引進的巖波日本史第五卷《戰國時期》。
作者簡介:今谷明(1942-),出生於京都,1976年完成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曾為橫濱市立大學教授,現擔任都留文科大學校長。研究領域為日本中世史。
內容簡介:本書為巖波日本史第五卷,以一四四一年以嘉吉之亂為開端,一五九八年豐臣秀吉逝世為結束,以爭奪權力引起的數次戰爭為敘事核心,涉及政治制度、經濟外交、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記述了日本戰國時代大約一百六十年的歷史。本書也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萬裡集九等歷史人物有深入的記述。從社會結構變化這一視角出發,戰國時代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國大名促成了戰國莊園制向村町制的轉換。
秀吉並未完全壓制德川家康在東部的擴張,又在隨後的文祿·慶長之役中失利,其於1598年去世後,豐臣政權的命運亦隨之隱晦難明。關於文祿·慶長之役(萬曆援朝)的基本情況可康康《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馬親王寫的偏通俗著作,難免「大明天下無敵」畫風,不過大體上靠譜,可資入門與了解。
2、「家康食」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改變日本史的最大會戰之謎》、
《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
秀吉死後不久,德川家與豐臣家的矛盾爆發,最終家康率領的東軍在關原之戰取得勝利,決定了天下的走向——是所謂「家康食」。專門敘說此戰的中文著作可參看《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本書的一個特點在於是從失敗的豐臣西軍角度來書寫的。
作者簡介:胡煒權,香港人。二○○七年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國費留學金留學日本,二○一○年取得日本廣島大學碩士(歷史與文化遺產學)學位,專攻日本中世史(專治戰國史),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本書的寫作目的,除了期望透過最新史料的分析,平衡這股因應地方經濟振興及遊戲熱潮所帶動的「平反情緒」外,更將帶領讀者一同重返那場驚天動地的會戰現場,站在「豐臣西軍」的視角,進行一場釐清戰爭始末的「歷史探索」。
此外,最近後浪汗青堂引進了吳座勇一的歷史普及著作《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本書的最後幾個部分分析了本能寺之變、關原之戰等重大事件等論爭史和陰謀論,站在學界前沿給出了作者自己的見解,亦頗足一觀。ps:本書原名是『陰謀の日本中世史』,結果引進來變成了「古代日本」……作者簡介:吳座勇一,1980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博士,日本中世史專業,現任職於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本能寺之變有幕後黑手?關原合戰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劃的陰謀?室町幕府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是陰謀家?有「戰神」美譽的源義經是陰謀的犧牲者?日本新銳歷史學者吳座勇一從史料出發,結合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戰、本能寺之變、關原合戰等的來龍去脈,並利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抽絲剝繭,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與這些事件相關的種種陰謀論。本書既可以被當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門讀物,也可以作為思維訓練書,幫助讀者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
3、偃武、鎖國、生聚的三百年
——《江戶開幕》、
《江戶時代》
終結亂世的德川家康如何建設新政權?貫穿近世日本的元和偃武、鎖國體制是如何誕生的?關於江戶時代前期政治、外交,可參看《江戶開幕》。
作者簡介:藤井讓治,1947年生於福井縣,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京都大學大學院教授,專攻日本近世政治史。
內容簡介:贏得關原之戰的德川家康於1603年在江戶建立幕府,但兩年後他將幕府交給了秀忠,自己則成為大御所,在掌握諸大名的同時把權力擴大到朝廷;另一方面,他還運用手腕振興與外國的交往。1615年,他在大阪城消滅了豐臣氏,確立了德川家的霸主地位。藤井通過朱印船貿易的發展、各種法律的制定、基督教的鎮壓、島原之亂、鎖國政策等,展示了江戶幕府對日本統治的組織結構特點。(中文版簡介太浮誇,用日文原版簡介替代下……)
江戶時代不只有武家制度的建設,還有民眾生活的演變,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成為近代日本歷史展開的基礎。將時段擴張到整個江戶時代的書籍可參看巖波日本史第六卷《江戶時代》,雖然頗嫌零散,但本書仍對各類信息進行了很好地整合,給出了基本線索。
作者簡介:深谷克己(1939—),出生於三重縣,歷任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教授、名譽教授。專攻日本近世史。
內容簡介:本書是「巖波日本史」第六卷。將日本史置於世界歷史發展的框架之中,記述了從十七世紀初德川家族開設幕府起,直至明治維新前這段時間的日本歷史,即江戶時代的日本歷史。這一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制度的持續與穩定和文化的多元與創新。將軍、大名、家臣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實現了由武斷向文治的轉變。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藝術、繪畫、戲劇、學術教育得到長足的發展。本書語言簡練通俗,能讓普通讀者對江戶時代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4、武家天下的去向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對近世、近代和現代日本史做全盤考察的歷史著作首推這本《現代日本史》,就很好看。
作者簡介: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現代日本史研究專家,曾任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及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日本的政治史和社會史。
內容簡介:本書為全面敘述東鄰日本近兩百年現代化歷程的通論著作,時間跨度從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為哈佛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家,作者在吸收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歷史發展提出若干新觀點:獨創「帝國民主主義」一詞以概括日本大正時期(1912—1926)政治狀況,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壓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病因;進一步發展「跨戰爭」概念,強調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個連續的社會發展階段,反對以二戰結束和美軍佔領為歷史斷代界限。另外,迥異於其他通史書籍,作者將日本現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指明現今所謂日本的種種獨特性,多為現代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為凸顯民族性而進行的「傳統的發明」,強烈否定廣為流行的「日本獨特論」。
鎖國體制的建立並不意味著日本能自外於東亞世界,其儒家文化的興盛、蘭學的發展、政治外交局勢的變動都難以離開東亞場域而作孤立認識。近年傑出的東亞近代史科普著作《發現東亞》可以將我們帶入東亞這個自我完結的歷史世界,去發現它在「近代」是如何變遷的。
作者簡介:宋念申,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現任教於美國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
內容簡介:為什麼我們對一水之隔的日韓,總有一種似曾相識,而又觸不可及之感?我們身處其中,並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本書正是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從16世紀以來的現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韓某一國別史——是如何在東亞這片土地上展開的。蒙塵已久的過去得以重現。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發現,朝鮮半島七十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雖然歷史不直接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書講述的東亞遭遇,有助於我們撥開現實的迷霧,重建常識,在國內外的風雲變幻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