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2021-01-12 騰訊網

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他,早年從軍,是紅軍長徵的開路先鋒,長徵時走路最多的人,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勳,連一向不輕易誇人的林總,也禁不住稱他「等於10萬雄兵」,但他卻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直接領兵打過仗的開國中將。

蘇靜將軍一生充滿傳奇,但是知道他的人卻不是很多,「名將無名」這4個字放在他身上十分貼切。

對於自己此生的戰功,他曾謙虛地說,「如果我有什麼特殊貢獻的話,那就是遼瀋戰役攻打錦州時向林總建議採取坑道近破作業攻城的戰術,被林總採納」,但是蘇靜曾經的兩位老首長卻並不這麼看。

聶帥說,紅軍過草地,蘇靜同志在前面開路是有功的。

紅一方面軍長徵時,蘇靜只是軍團一個小小的偵查參謀,但卻是先鋒中的先鋒。當時,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只剩下3000多人,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之輩,飢餓、疾病已經讓他們的體力到達極限,而未來路上的軍情、民情、地形仍未可知,能否在情報上知己知彼,儘量少走彎路,是紅軍成功到達目的地的保證。

為了保障紅軍長徵的勝利,主席親自到紅一方面軍指揮北上,蘇靜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每天,他都要把偵查員搜集來得情報分析匯總,連夜繪製新的路線圖,第二天天沒亮,他就要帶上新的路線圖向主席匯報當天的行軍路線,為紅軍安全、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做出重要貢獻。

當時他為紅軍繪製的路線圖多達百張,如今仍有一些保存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裡。

1938年,國民黨派來一個高參到115師進行「聯絡」事宜,此人極為活躍,頻繁拉攏、收買師部機要人員,很快,一名師部譯電員就被拉下了水,當然,這一切都沒有逃過蘇靜的鷹眼,幾天後就處理了那名譯電員,然後接連幾天大魚大肉邀請那位高參。

在宴席上,他借著酒醉透露了一些八路軍的「重要情報」,沒到三更半夜,那位高參就會將他收集的情報發給上司,而蘇靜就在隔壁的房間裡將高參發出去的密碼記在本上,通過反覆對照,他輕而易舉的把國民黨的電報密碼搞到了手。

對於上面的這些功績,如果不是老領導主動說出來,蘇靜是絕對不會向任何人提起的。

作為蘇靜的老上司,林總對他的功績顯然更有發言權。

1946年初,東北戰場不明朗,東北民主聯軍一直退到松花江,處境艱難,很需要一場勝仗來激勵士氣。蘇靜就和他手下的100多名情報員活躍在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

2月11日,蘇靜獲悉敵89師近兩個團脫離其主力到達秀水河子,離主力有3天的路程,很快上報林總。

林總當機立斷,迅速就近調集7個團的優勢兵力一舉將其全殲。這也是率部進軍東北以來打的第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4月15日在蘇靜準確的情報保障下,林總指揮部隊又在大窪一舉殲滅敵87師4400人。

當時,敵87、89兩個師內屬黃埔悍將陳明仁的74軍,戰鬥力極為強悍,在東北戰場多次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林總能夠連續重創74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蘇靜的情報保障得力,做到了知己知彼。

1948年遼瀋戰役,由於東北野戰軍缺少攻堅經驗,在攻城錦州時,部隊的傷亡一天天增加,形勢不容樂觀。

關鍵時刻,又是蘇靜找到了勝利的答案。原來,他在深入陣地前沿時發現,2縱5師在攻打義縣時採取了坑道近迫作業的攻城方法,傷亡很小。蘇靜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隊中推廣,果然有效果。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又迅速入關,以不到兩天的時間攻下了防守嚴密的天津城,給困守北平的傅作義帶去極大的震撼。而天津這一仗之所以打得如此漂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解放軍在錦州之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攻城經驗,攻城的信心也大大地提高了。

說到底,蘇靜的建議讓東北野戰軍迅速成長為一支善於攻堅、敢於攻堅的部隊。而對於以上的功績,蘇靜將軍卻濃縮為攻打錦州出謀劃策這一點上,真是謙虛之至。

新中國成立後,55年第一次全軍大授銜,與蘇靜情況類似的都被授予大校軍銜,少部分被授予少將軍銜。而當時負責授銜的羅-榮桓認為,蘇靜的功勞不應該只看職務,他是對革命有大功的,應該授予中將軍銜。

林總也同意這個意見,說一個蘇靜,抵得上十萬雄兵。授銜名單上報後也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蘇靜後來就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退休後,蘇靜對於自己的歷史功績看得很淡,但對於自己的老部隊和老首長卻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上世紀90年代末,他曾擔任四野戰史編寫組副組長,後來因為病情嚴重主動辭去了職務,後於1997年11月病逝,享年87歲。

相關焦點

  • 兩次全軍覆沒均生還老紅軍,兩任搭檔授中將他是大校,至今108歲
    十分湊巧的是,這二次慘烈的戰鬥,有一位老紅軍,恰好在這二支部隊裡,經過徵戰,他的很多戰友和領導都壯烈犧牲,他卻奇怪般地生還,而且一直活動建國後,而今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108歲的他依然健在,他便是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的張力雄將軍。
  • 連長救下通訊員,25年後大授銜,連長是大校,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導讀:1955年,我軍第一次舉行授銜儀式,其中將軍銜共有四級,從上到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按道理來說上將軍銜比中將要高,不過在軍隊中除了級別之外,還最講資歷。在授銜結束後,以陳錫聯、洪學智為首的幾位開國上將,來到了詹才芳中將面前,不僅稱呼他為:「老首長」,還向其敬禮。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解讀軍銜制:少尉升至大校平均需23年,將軍是怎麼煉成的?
    同時,考慮到軍委主要領導需要授銜時,應與軍委或總部其他領導有所區別,因此在上將之上設了一級上將銜。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上將軍銜儀式。如果說1955年軍銜制是屬於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方型」軍銜,那麼1988年軍銜制的3等11級體系則更接近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型」軍銜。不同的是美英等國設有準將一級,而我軍在少將和上校之間是大校。
  • 當年他是連長他是排長,29年後連長授少將,排長授大將
    他是我軍開國少將中資歷最深的一位,以他的能力和資歷完全可以授予大將,最差也應該是中將,因為那些在他手下當過兵的人,在1955年的時候大部分是中將,不過也有大將。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位少將和大將的故事。這位少將叫袁也烈,而那個大將則是許光達。
  • 他是紅軍師長,卻只授大校軍銜,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
    當然,這裡面包含了拖後至1956年9月的志願軍首批授銜。當時授銜有個內部原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軍的,也就是紅軍,可授予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不高於大校銜;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的不高於大尉銜。所有少部分雖然職務夠了, 但軍銜達不到。
  • 他是正軍級:和皮定均搭檔多年,55年僅授大校,今年107歲!
    在無數革命英雄中,有一個很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張力雄,他跟皮定鈞搭檔多年,後期成為正軍級的將領,如今107歲高齡,被稱為「最後的紅軍團政委」,當年在1955年的大授銜上,正軍級的他僅僅被授為大校軍銜,這是為什麼呢?
  • 此人曾活捉四個鬼子兵,後來被授予了「中將軍銜」,100歲還健在
    傅奎清,1920年11月生於湖北省英山縣江衝村,他自幼貧寒,17歲就參加了革命,抗日戰爭爆發後,傅奎清任新四軍6旅18團8連指導員,他的部隊主要在安徽定遠、鳳陽、懷遠一帶活動,那時候,當地的日寇活動十分猖獗,瘋狂掃蕩,打死大批抗日軍民。
  • 55年授銜時,他是唯一外籍將軍,擬授中將,最後定為正軍級少將
    55年授銜時,他是唯一外籍將軍,擬授中將,最後定為正軍級少將在55年首次授銜的一千多名將軍當中,只有一位外籍人,這位在中國名叫洪水的將軍,兼有越南人民軍少將銜,是世界上少有的兩國將軍之一。1932年,洪水以師級幹部身份到瑞金紅軍學校任教,1934年他又以「少數民族」代表的身份,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洪水性格耿直,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因為左傾路線的影響,他曾被誤認為「高級特務」開除黨籍,他含冤堅定地走上長徵路,到了遵義才恢復黨籍。
  • 抗美援朝他是萬歲軍政委,55年授中將時他才38歲,他兒子是上將
    劉西元,1917年出生於江西吉安縣桐坪一個普通農家。在本村讀了兩年私塾,12歲時經熟人介紹,到吉安城一家布店當學徒,過著「包身工」的生活。1930年10月3日夜晚,槍炮聲響了一夜,紅軍「九打吉安」終於佔領了這座古城,宣布成立江西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劉西元毅然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八路軍一個警備旅,1955年授銜:政委和副旅長中將,旅長大校
    到建國後,從這支部隊走出的很多將領,都成了開國將軍,例如首任政委曠伏兆是開國中將,副旅長韓偉是中將,政治部主任龍福才是少將,可曾經的旅長、軍分區司令員王長江的軍銜只是大校。 從軍校畢業後,他進入軍隊擔任營長,並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長城抗戰,由於戰場作戰英雄,指揮出色,他還得到了南京政府的嘉獎。 七七事變後,王長江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河北民軍,表面上是抗日部隊,但暗地裡經常與八路軍發生摩擦。作為一名愛國軍人,王長江非常厭惡內戰,所以在1938年,他帶領三個團的兵力毅然決然的發動起義,脫離反動派的軍隊,加入了八路軍。
  • 李雲龍嫌軍銜低,他的老戰友才真委屈,堂堂縱隊司令員授少將
    ,這讓他大感不公平,認為自己的軍銜授低了,於是就找了老戰友孔捷和丁偉發牢騷,沒想到兩人也都只授了少將軍銜,這樣心理才稍微平衡了些。而丁偉的原型則是四野的鐘偉,在1955年授銜時,只被授予少將軍銜。消息一出,鍾偉心中有些不快,很多戰友、部下也為他鳴不平,那麼鍾偉到底有何資歷和功勞,讓很多人認為他授少將軍銜是低了呢?
  • 八路軍冀中軍區警備旅政委和副旅長都是中將,旅長為何卻是大校
    這支隊伍人才濟濟,戰功赫赫,出了許多開國功臣,例如:曠伏兆中將、韓偉中將、趙東寰少將、龍福才少將……但是,旅長王長江卻僅被授予大校軍銜。 1939年10月,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和冀中軍區北上挺進支隊被合編為八路軍冀中軍區警備旅,由王長江任旅長。
  • 非洲沿海國家兵力20多萬,元帥軍銜授予國王,軍隊總監只是中將
    眾所周知,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沿海王國,人口約3650 萬,經濟總量在非洲排名第五。該國的皇家武裝部隊建於1956年5月14日,1957年和1960年建立空軍和海軍。
  • 1988年恢復軍銜制時,146人被授予中將,開國將軍有幾人獲此銜?
    1955年9月,我軍實行軍銜制,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全軍共授予或晉升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合計1614人。他們被尊稱為「開國將帥」。1988年9月,我軍恢復實行軍銜制,中斷了23年的軍銜授予與晉升機製得到恢復。當月14日,軍委為17名上將授予軍銜。當時,全軍共授予17名上將,146名中將和1289人被授予少將軍銜。在1988年恢復實行軍銜制時,我軍146位中將中僅有一位曾經是「開國將帥」之一。
  • 副司令蕭鋒參加過1365次戰役,為何金門一戰失利後,被授大校軍銜
    1955年建國後首次立功大授銜儀式上,一生打過1365次戰役,6次身負重傷,在全國解放前夕已經當上軍長,建國後官至北京軍區裝甲大兵種副司令的蕭鋒,按相關資歷和軍功,完全符合授銜開國少將甚至開國中將的標準,最後卻僅被授予了大校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我軍建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
    並且,按照國民革命軍的軍銜等級,給各級幹部都授了軍銜。  開國中將陳先瑞曾回憶1937年12月毛主席在抗大對他說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名義上歸蔣介石統一指揮,實際上還是黨中央領導和指揮,這一條是不能變的。現在有那麼一些人,國民黨授予什麼中校、上校,就神氣起來了,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了。
  • 主席親點的4位女大校,其中一位曾霸道的下令將張國燾的衛隊繳械
    1955年9月,中國正式實行軍階制度,其中1052名將軍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大校軍銜僅次於開國將軍。1955年至1965年,我軍3193名開國元勳被授予大校軍銜,其中女大校4名。他們是:林月琴(我軍唯一一位女軍官,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毛成(1960年授予),肖月華(1960年授予),王常德(1960年授予)。其中,是羅元帥的夫人,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聯絡部副部長,王常德任中南軍區幹校校長,這就是譚政林月琴:1914年生於安徽金寨,受父親(林雜貨店店主,地下黨員)的影響,12歲參加革命。
  • 軍媒回顧我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必將強化軍銜的基本功能
    並且,按照國民革命軍的軍銜等級,給各級幹部都授了軍銜。開國中將陳先瑞曾回憶1937年12月毛主席在抗大對他說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名義上歸蔣介石統一指揮,實際上還是黨中央領導和指揮,這一條是不能變的。現在有那麼一些人,國民黨授予什麼中校、上校,就神氣起來了,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了。
  • 他本該授中將,因在一九五五年做的貢獻之大,後授予上將軍銜
    我國在一九五五年的時候,對在戰爭中做出貢獻和立下戰功的戰士們進行授軍銜的儀式,以此來感謝和肯定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軍銜的授銜是按照軍功和貢獻來評級的,但是有兩個人,他們被偉人親自提升,今天我們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戰鬥十分勇猛,不怕危險,是偉人十分相信的人物,那麼他是誰呢?他就是「旋風司令」—韓先楚。他一九一三年出生在人稱中國第一將軍縣的紅安縣,這裡有無數的英雄兒女參加革命。出了二百二十三個將軍。將軍縣的稱號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