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他,早年從軍,是紅軍長徵的開路先鋒,長徵時走路最多的人,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勳,連一向不輕易誇人的林總,也禁不住稱他「等於10萬雄兵」,但他卻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直接領兵打過仗的開國中將。
蘇靜將軍一生充滿傳奇,但是知道他的人卻不是很多,「名將無名」這4個字放在他身上十分貼切。
對於自己此生的戰功,他曾謙虛地說,「如果我有什麼特殊貢獻的話,那就是遼瀋戰役攻打錦州時向林總建議採取坑道近破作業攻城的戰術,被林總採納」,但是蘇靜曾經的兩位老首長卻並不這麼看。
聶帥說,紅軍過草地,蘇靜同志在前面開路是有功的。
紅一方面軍長徵時,蘇靜只是軍團一個小小的偵查參謀,但卻是先鋒中的先鋒。當時,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只剩下3000多人,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之輩,飢餓、疾病已經讓他們的體力到達極限,而未來路上的軍情、民情、地形仍未可知,能否在情報上知己知彼,儘量少走彎路,是紅軍成功到達目的地的保證。
為了保障紅軍長徵的勝利,主席親自到紅一方面軍指揮北上,蘇靜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每天,他都要把偵查員搜集來得情報分析匯總,連夜繪製新的路線圖,第二天天沒亮,他就要帶上新的路線圖向主席匯報當天的行軍路線,為紅軍安全、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做出重要貢獻。
當時他為紅軍繪製的路線圖多達百張,如今仍有一些保存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裡。
1938年,國民黨派來一個高參到115師進行「聯絡」事宜,此人極為活躍,頻繁拉攏、收買師部機要人員,很快,一名師部譯電員就被拉下了水,當然,這一切都沒有逃過蘇靜的鷹眼,幾天後就處理了那名譯電員,然後接連幾天大魚大肉邀請那位高參。
在宴席上,他借著酒醉透露了一些八路軍的「重要情報」,沒到三更半夜,那位高參就會將他收集的情報發給上司,而蘇靜就在隔壁的房間裡將高參發出去的密碼記在本上,通過反覆對照,他輕而易舉的把國民黨的電報密碼搞到了手。
對於上面的這些功績,如果不是老領導主動說出來,蘇靜是絕對不會向任何人提起的。
作為蘇靜的老上司,林總對他的功績顯然更有發言權。
1946年初,東北戰場不明朗,東北民主聯軍一直退到松花江,處境艱難,很需要一場勝仗來激勵士氣。蘇靜就和他手下的100多名情報員活躍在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
2月11日,蘇靜獲悉敵89師近兩個團脫離其主力到達秀水河子,離主力有3天的路程,很快上報林總。
林總當機立斷,迅速就近調集7個團的優勢兵力一舉將其全殲。這也是率部進軍東北以來打的第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4月15日在蘇靜準確的情報保障下,林總指揮部隊又在大窪一舉殲滅敵87師4400人。
當時,敵87、89兩個師內屬黃埔悍將陳明仁的74軍,戰鬥力極為強悍,在東北戰場多次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林總能夠連續重創74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蘇靜的情報保障得力,做到了知己知彼。
1948年遼瀋戰役,由於東北野戰軍缺少攻堅經驗,在攻城錦州時,部隊的傷亡一天天增加,形勢不容樂觀。
關鍵時刻,又是蘇靜找到了勝利的答案。原來,他在深入陣地前沿時發現,2縱5師在攻打義縣時採取了坑道近迫作業的攻城方法,傷亡很小。蘇靜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隊中推廣,果然有效果。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又迅速入關,以不到兩天的時間攻下了防守嚴密的天津城,給困守北平的傅作義帶去極大的震撼。而天津這一仗之所以打得如此漂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解放軍在錦州之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攻城經驗,攻城的信心也大大地提高了。
說到底,蘇靜的建議讓東北野戰軍迅速成長為一支善於攻堅、敢於攻堅的部隊。而對於以上的功績,蘇靜將軍卻濃縮為攻打錦州出謀劃策這一點上,真是謙虛之至。
新中國成立後,55年第一次全軍大授銜,與蘇靜情況類似的都被授予大校軍銜,少部分被授予少將軍銜。而當時負責授銜的羅-榮桓認為,蘇靜的功勞不應該只看職務,他是對革命有大功的,應該授予中將軍銜。
林總也同意這個意見,說一個蘇靜,抵得上十萬雄兵。授銜名單上報後也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蘇靜後來就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退休後,蘇靜對於自己的歷史功績看得很淡,但對於自己的老部隊和老首長卻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上世紀90年代末,他曾擔任四野戰史編寫組副組長,後來因為病情嚴重主動辭去了職務,後於1997年11月病逝,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