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贛與《路邊野餐》:27歲的貴州導演和他的大師雛形之作

2021-01-08 澎湃新聞

畢贛這個名字,大多數人也許感到陌生。但筆者敢肯定,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人會了解這個1989年出生的貴州導演。畢贛不是科班出身,他在本科的專業是電視編導,畢業後做過婚慶公司,考過爆破證,《路邊野餐》差點成為他的告別夢想之作。

《路邊野餐》獲得了眾多榮譽和佳評。

然而,他的電影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卻為他一舉贏下了眾多榮譽和佳評: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南特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希獎,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最佳處女作等等。《紐約時報》評價說:「精心安排的結構,充滿著情感的震顫。」《好萊塢報導》說它「像是一個夢,一旦電影結束,它就會把你迷住」。《綜藝》的評語是:「大師的雛形,想像力和美感令人如痴如醉。」《電影手冊》則說:「一種強有力的新魔幻現實主義,有時令人費解,卻刻刻讓人著迷,是無法被復刻的電影處女作。」

這部7月15日才在內地上映的影片,筆者有幸在今年三月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嘗了鮮,在連續觀影的疲乏中被這部前期成本只有二十萬的電影震撼得是夜難以入眠。儘管畢贛自認為《路邊野餐》「本質上沒那麼高級」,就是講時間、離別和重逢,「講普通人的感情,講普通人的遺憾。」然而,區別於時下扎堆的爆米花電影,這部致敬了侯孝賢和塔可夫斯基的文藝片,實在顯得獨樹一幟。

誰是畢贛

讓畢贛愛上電影的影片是《導盲犬小Q》,喜歡小動物的他被深深打動,還因此拍了第一部短片《老虎》。那時,他發現影評常常是一本雜誌中最簡單好讀的文章,因為有劇情梗概,一度以為拍電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高考時,他報了電視編導專業,「以為學了這個就可以拍電影」,開學到山西傳媒學院報到才知道這專業是做電視的,和電影沒多大聯繫。

大學期間,畢贛常常和同學埋頭打實況足球。實況足球的畫面是電視直播式的,畢贛笑稱自己的長鏡頭意識,正是來自玩這款遊戲時對於「你要想著把球傳到前場,你要想經過幾次倒腳,是否要傳一個長傳,傳給誰,哪個球員去接……」的思考。在《路邊野餐》中有個42分鐘的長鏡頭,很多人問畢贛怎麼可以把調度做得那麼清晰。他回答道:「我從前就開始打實況足球,它就有個很小的地圖,都是那麼調度的,對我來說很習慣。」

畢贛與他下鋪的關係很好,在他沒有錢買電影DVD的時候,他就向下鋪吹噓某部電影多麼好看,他發現下鋪往往第二天就會將那部電影買回來,於是他大學期間就看了許多的電影。

到了大三,學校安排去電視臺實習,畢贛就不想去電視臺。他有個朋友在加油站裡面上班,他一心想去加油站跟他一起打實況足球。加油站每天晚上門就會有很多卡車司機,他們會在那兒住一晚上,第二天起來要加那些柴油、汽油。還有很多那個小鎮的青年會給摩託車加柴油。每天早上大概7點鐘,他們就會瘋狂地在外面叫喊「加油、加油」。

半夢半醒的畢贛,也不知道為什麼,就這麼一個星期,每天早上被人家莫名其妙地加油,就莫名其妙地被鼓舞了:「一個星期以後我就離開了那個地方。在回凱裡的大巴上,我突然發現我應該是一個特別會拍電影的人,非常非常有信心。我到現在都不知道為什麼。」

畢贛坦言在大學期間寫了很多像日記、隨筆一樣的東西,一直把它當作QQ空間,但是後來有人告訴他那是詩。在他的第一部短片《老虎》裡,當他發現敘事滯澀的時候,偶然將自己的詩歌銜接在鏡頭與鏡頭之間,竟然有著出奇的好效果,因此他也將這種處理方式沿用到後來的短片《金剛經》和長片《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劇照。

隨著《路邊野餐》在臺灣造成的轟動效果,畢贛的詩集《路邊野餐》也在臺灣上市,摘抄兩首如下:

許多夜晚重疊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為了尋找你

我搬進鳥的眼睛

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沒有了音樂就退化耳朵

沒有了戒律就滅掉燭火

像回到 誤解照相術的年代

你攝取我的靈魂

沒有了剃刀就封鎖語言

沒有了心臟卻活了九年

(片中主角陳昇曾因斷人手指入獄九年)

畢贛拍完《老虎》就畢業回家了,他當時也不是特別著急拍電影,那就找一份工作吧。他和他的錄音師、他的師妹三個人一起在貴陽開了一個婚慶工作室,沒多久就倒閉了。後來,三個人在條件相當艱苦的條件下,拍攝了短片《金剛經》,獲得了2014年香港短片錄像節評審團大獎。

拍完《金剛經》的畢贛,自知一時也沒有機會拍長片,想的還是先找一個工作。他的姑媽在客運站上班,有一個名額可以讓他去考試,只要考過了就可以進去工作。畢贛那時他覺得就應該放下所有的東西去好好工作,30歲再拍電影,於是就去考了。考完的第二天,他突然推翻了自己的想法,讓太原的同學給他買了張機票,跑路了。他姑媽後來也沒有責怪他,因為他也沒考上。

在山西,他和他的老師丁建國都想給《路邊野餐》找投資,但是苦無門路。無奈之下,畢贛只得回到貴州,有幾個朋友準備去爆破公司上班,他就也一起考了一個爆破證,「爆破」在他看來也是一件非常有詩意的事情。

當得知畢贛即將成為一名爆破員的時候,他的老師丁建國非常焦慮,狠下心掏出三十萬積蓄給了畢贛,這才有了《路邊野餐》。

什麼是《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是前蘇聯科幻小說家斯特魯加茨基兄弟在1973年創作的一本小說,這本小說後來被塔可夫斯基改編成了其名作《潛行者》(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作品《索拉裡斯》也同樣改編自同名科幻小說)。

畢贛對於《路邊野餐》的命名是對塔可夫斯基的致敬,他在訪談中坦言《潛行者》是自己電影創作的啟蒙之作。「初看時,覺得那電影太難看了。」當時,畢贛喜歡寫些和電影相關的文章,他一度打算好好寫點東西,狠狠地批判塔可夫斯基。想要批評他就要先了解他,畢贛躲在寢室裡分了許多天看完了《潛行者》,看累了就去食堂吃飯。「邊吃邊回憶,突然覺得毛骨悚然,這電影太厲害了。」他說自己的電影創作就是想和《潛行者》進行一種美感對話。後來,他把塔可夫斯基的一幅畫像放在寢室的床鋪旁邊,還因此鬧過笑話:有一天,學校的領導視察工作,進來了看見以後就說:「你為什麼要把希特勒放在你的床邊?」

《路邊野餐》劇照。

實際上,《路邊野餐》和《潛行者》有著許多的相似處:主角都展開了一段對過去的精神漫遊;這種精神漫遊,其實是對但丁《神曲》這一母題的延伸,看似是在探索異境,實際上是主人公對自我對記憶的一種回溯;電影都通過詩歌起到了結構上的銜接作用等等。

在電影拍攝結束準備開始後期剪輯的時候,畢贛要求自己的剪輯師去看兩個影片,一個是塔可夫斯基的《鄉愁》,目的是想讓剪輯師了解不那麼動作化的剪輯應該怎樣處理;另一個是法制頻道《今日說法》,原因顯然是對於運動長鏡頭和紀實性的追求。

如果說畢贛有著與塔科夫斯基相近的電影氣質,那麼他的電影語言則有著侯孝賢式的耐心,標誌性的長鏡頭和靜態調度都十分成熟。很多年前,畢贛在學校的看片室裡找到了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此後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最喜歡侯孝賢的這部電影:「第一眼就覺得,電影裡的場景是我生活過的地方。」侯孝賢的臺南與畢贛的貴州很像,有山,有水,有粘稠的空氣,「讓人覺得親近」。

《路邊野餐》劇照。

「找到同類,就不那麼孤單了。」畢贛並不諱言自己對侯孝賢有所借鑑,《路邊野餐》中出現的一些如火車穿越隧道的鏡頭,顯然是對侯孝賢的致敬。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上,畢贛遇到了侯孝賢,侯孝賢對他說,「你會拍得越來越好,拍戲記住真誠就行了。」畢贛並不是簡單借鑑大師,他是有著強烈的藝術自覺和自信和完整美學觀念的創作者,創作本身並非典律的運用,而是自身真誠情感的表達。

畢贛沒有受過專業的編劇訓練,和許多文藝青年一樣,偶爾得了幾句妙言,他記錄在自己的手機裡。這些零散的巧思在卻成為了構建畢贛幻想世界的一磚一瓦,也成為他進行劇本創作的基本手段之一。坐在自己的電腦前一門心思寫劇本並不是他的選擇,按他的話說:「三兩分鐘我就分心了,肯定會點開《火影忍者》看。」

《路邊野餐》劇照。

《路邊野餐》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主角陳昇,曾因為幫兄弟頂罪而入獄,他不僅失去了青春,也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而當他出獄時,前妻已經病死了,家人也對自己很冷漠。一位老醫生託他轉交一些信物給她年輕時的愛人,於是陳昇踏上旅途尋找那個已經病入膏肓的老人,而他也走上了一段時間之旅,仿佛看見了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電影在開頭的時候就用一段《金剛經》的文字為電影定下了基調,其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正是對電影中的那段夢境中三重世界重合的最好註解。

這部電影上映之後恐怕很容易引起爭議,一部分人可能會喜歡得不得了(比如筆者),一部分人可能會認為這部電影沉悶不知所云。實際上電影的前半部分的鋪陳確實稍顯平淡,但卻為後面的核心部分打好了一個異常堅實的基礎,埋下了許多線索。如果說電影的核心部分是一場迷人的白日夢,前半部分就是帶你入夢的安神曲。

也許《路邊野餐》這樣一部如詩的電影會突破一般人對於電影敘述的理解,但是其本身獨特的美學觀感,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就像畢贛自己說的:「歡迎大家來看我的電影,我的電影就像一場大雨,但你們不要帶傘。」

電影之外,畢贛對自己的評價也十分有趣:「我畢業以後回到凱裡,還去過一個廣告公司,是朋友介紹的。其實那個老闆人蠻好的,但是我拍的東西他老指手畫腳,我就特別特別煩。有一天就跟他吵架了,他說滾,我就走,走到電梯裡面,我發現他在裡面還在喊,說你有才華能當飯吃嗎?現在我想說,我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2015年8月15日,畢贛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11月21日,畢贛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12月1日,《路邊野餐》獲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金氣球」獎。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裡,今年27歲,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
  • 24歲執導《路邊野餐》好評無數 導演畢贛:這在我的意料之內
    畢贛   人物專訪   憑藉大學畢業後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青年導演畢贛拿下了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及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很多人驚訝於他對情感的老道、對於鏡頭成熟的把控能力更是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彼時才24歲的他第一次拍電影。片中,一個長達42分鐘的長鏡頭蘊含著濃濃的大師風格,甚至有人贊這個鏡頭「足以載入影史。」   面對外界如潮般的好評與歡呼,今年27歲的畢贛顯得充滿自信,從19歲就開始拿獎的他坦言這一切都是意料之內。但他卻不諱言自己還是會有很多困惑,例如戲一開拍「每分每秒都堅持不下去」。
  • 中國青年導演畢贛:《路邊野餐》是用長鏡頭寫的詩
    中國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獲得「當代影人」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王天行 圖瑞士當地時間2015年8月15日21點,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頒獎禮上,中國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獲得「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兩項大獎。
  • 《路邊野餐》觸角伸入山河歲月 導演調度功底強
    《路邊野餐》 的劇作分為三段。第一段,在導演的家鄉,貴州凱裡。主人公陳昇即將前往鎮遠尋找被遺棄的侄兒衛衛,臨行一位老醫生託他帶一張照片、一件襯衫、一盒磁給她在鎮遠的舊情人。第一個段落交代了整個故事基本的人物,他們的關係和行為動機。導演花了一些篇幅刻畫侄兒衛衛與伯父的情感,主人公陳昇與弟弟的家庭矛盾等。第三段,在鎮遠。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毫無疑問,《路邊野餐》是近幾年讓人感到欣喜的國產片。比忻鈺坤導演的《心迷宮》感覺還要好。作為89年出生的青年導演,人生的第一部長片就能達到如此水準,前途真的不可限量。給於一定的時間,相信導演畢贛也許就是下一個賈樟柯,甚至侯孝賢。他12年拍攝過一部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
  • 畢贛回應《路邊野餐》狂攬國際大獎卻遭市場冷遇
    在《路邊野餐》上映前,不少影評人集體「安利」這部斬獲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文藝片,認為它是「今年暑期檔最值得一看的片子」。當片方宣布只放映10天時,還一度被質疑是在「博眼球」。 市場擊碎了一切願望和猜想:上周五首日票房不足百萬元,周末單日票房也只略高於百萬元。與之對應的全國排片佔比也非常「穩健」,均在百分之一以內。
  • 當我愛上路邊野餐和畢贛和凱裡
    「謝謝收看本臺今日節目,每期節目之後陳昇將為您朗誦他的詩歌作品,陳昇是凱裡診所的一位醫生,著有詩集《路邊野餐》」看完路邊野餐,媽媽問導演多少歲,我說很年輕啊,89年的。她很驚訝。幸好,借夢可以完成心願,就像畢贛的長鏡頭,蕩麥,我們見面了,我給你唱了一首小茉莉。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路邊野餐》珍藏限量版藍光/DVD,眾籌在即!
    轉載自深焦,感謝傾情製作從瑞士洛迦諾到法國南特,收穫海外影壇好評和13座電影獎盃,年僅27歲的貴州導演畢贛帶著他的
  • 《路邊野餐》備受讚譽 畢贛自稱「把看電影叫面壁思過」
    「侯孝賢導演的評價,比獎項更重要」   《路邊野餐》出來後,被不少影評人稱讚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和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的味道,很難想像幾年前才24歲的畢贛能拍出讓大家看出大師影子的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的風格和你的年紀不太相稱」,畢贛反問:「你知道牛頓是在幾歲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嗎?
  • 《路邊野餐》走紅 畢贛:有人需要藝術電影,我們就能存在
    由畢贛擔任導演、編劇,陳永忠等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將於7月15日全國上映。近日畢贛接受京華時報專訪,談及這部在圈內獲得好口碑的藝術電影,回應片中長鏡頭、影片中詩歌化電影語言遇到的不同評價。將自己詩歌融入電影語言中,生活中的他卻稱自己是「普通」青年,也會和家人一起關注商業的流行的東西。
  • 黃覺聯手畢贛 為《路邊野餐》在日本上映造勢
    來源:1905電影網作者:Serko歌曲《畢贛更新了他的QQ空間》封面1905電影網訊6月10日,為了給已經在日本上映的畢贛《路邊野餐》造勢做宣傳,由黃覺作曲演唱、畢贛作詞的歌曲《畢贛更新了他的QQ空間》也在日本上線。
  • 《路邊野餐》角逐金馬獎,26歲畢贛提名最佳新導演
    《路邊野餐》角逐金馬獎,26歲畢贛提名最佳新導演 陳驥 韓子喬 2015-10-02 18:25 來源:澎湃新聞
  • 《路邊野餐》42分鐘長鏡頭獲贊 畢贛對票房沒壓力
    原標題:畢贛:我和南京特別有緣   由金馬獎新晉最佳新導演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將於7月15日在全國公映。昨晚該片在南京幸福藍海影院荔枝廣場店點映,電影結束後畢贛也來到影院與觀眾互動並接受記者採訪,他很幽默地說,跟南京特別有緣,21歲拍的一個實驗作品《老虎》就是在南京放的,放的時候不斷有人走,最後就剩七八個人,這一次居然沒人走。
  • 《路邊野餐》:最動人是永恆的鄉愁
    畢贛的《路邊野餐》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奇妙而迷人的觀影體驗,它讓我想起泰國導演阿彼察邦的神秘叢林。
  • 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獎 凱裡籍青年導演畢贛再寫傳奇
    《路邊野餐》從427部報名影片中脫穎而出,獲最佳新導演提名。在11月5日至26日進行的金馬國際影展中,《路邊野餐》也將與臺灣觀眾見面。而在近日公布的2015年金馬創投會議入選企劃案中,畢贛的第二部電影長片項目《地球最後的夜晚》也順利晉級。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裡,山西傳媒學院編導專業畢業,目前是天畫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籤約導演。
  • 你眼中的《路邊野餐》?
    據說《路邊野餐》只是畢贛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但我看到一種在最成熟的大導演的顛峰狀態才有的泰然自若,身為影痴我太願意臣服於這種全面性的主宰(domination)。⋯⋯對我而言,看《路邊野餐》類似於飛行,我可以鳥瞰,也可以聚焦於地面上的一粒砂,這種體驗無與倫比。」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路邊野餐》被稱讚「精彩得不像處女作」,導演畢贛拍攝該片的時候才25歲,全票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時26歲,而《路邊野餐》在大陸上映時,他剛過27
  • 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拿獎拿到手軟,為何還被稱作「爛片」?
    五年前,26歲的畢贛,帶著自己的處女作《路邊野餐》橫空出世,憑藉著這部影片拿獎拿到手軟,在電影圈內一鳴驚人。《路邊野餐》是一部文藝電影,小編起初知道這部影片,還是因為看到一張電影中的截圖,如下:這段截圖中的臺詞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經過詢問之後,得知這段臺詞出自《路邊野餐》這部電影。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儘管遠離蘇聯故土,但塔可夫斯基鏡頭下的流動時空和精神內核,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蘇聯氣格;而更令人嘆服的是他對潛意識和外部世界的無縫隙轉換,正如影片中那行詩句:「過去、未來只是現在的繼續,一切變化只是在水平線那裡閃爍。」2016年,27歲的中國獨立導演畢贛終於將他的第二部長片《路邊野餐》(22歲曾執導《老虎》)送上了大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