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42分鐘長鏡頭獲贊 畢贛對票房沒壓力

2021-01-08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畢贛:我和南京特別有緣

  由金馬獎新晉最佳新導演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將於7月15日在全國公映。昨晚該片在南京幸福藍海影院荔枝廣場店點映,電影結束後畢贛也來到影院與觀眾互動並接受記者採訪,他很幽默地說,跟南京特別有緣,21歲拍的一個實驗作品《老虎》就是在南京放的,放的時候不斷有人走,最後就剩七八個人,這一次居然沒人走。

  42分鐘長鏡頭獲贊

  點映場放映的是特別定製的「評論版同聲音軌」版,電影講述的是中年男人陳昇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以及前往蕩麥尋找自己被賣掉的侄子衛衛的故事。整部電影有著連接過去、當下和未來的三段式結構,當中又穿插著很多詩歌、任賢齊、伍佰等人的音樂以及兒歌。陳昇在尋找衛衛的過程中,又進入如夢似幻的故事情節,再加上整部電影靜謐的基調以及偏綠色的畫面色調,確實讓不少影迷看得很陶醉。

  觀眾關於這部電影最熱烈的討論就是片中那段長達42分鐘的長鏡頭。這一鏡頭是陳昇一路從凱裡到蕩麥以及到了蕩麥後和當地村民各種相遇的故事,貫穿現實與夢境,從水底到陸地自由切換,十分新穎,對此畢贛透露這個長鏡頭一共就拍了3次,每次拍的時間是60分鐘,但最終用到電影中的,是第一次拍的鏡頭。他分享說一開始擔心村民不適應會彆扭,還做了很多準備,結果村民根本不在乎……

  他表示第一次的拍攝成果雖然「有瑕疵,但更純粹,我想模糊真實與虛無的邊界,有的觀眾會覺得是一場陌生的相會,有的會覺得是一次魔幻現實的重逢。」

  有意思的是,片中貫徹其中的詩歌是導演自己寫的,記者問道,能不能分享一下,導演調侃地說,很難分享,因為每一首都是個秘密。

  新人導演已斬獲一堆大獎

  1989年生的畢贛是新人導演,《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長片項目,他的團隊成員幾乎都是90後,他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在導演的家鄉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成了這部電影的拍攝。這部沒有大投資、沒有明星大腕的電影在成片後,引起了業內的注意,已接連斬獲大獎:2015年8月15日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斬獲「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及兩項大獎。2015年11月21日,該片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以及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臺北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2015年12月1日,該片獲得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氣球」獎。

  「對票房沒有太大壓力」

  藝術電影上院線,票房大多不盡如人意,之前《百鳥朝鳳》甚至引發「下跪求票房」,加上競爭激烈的暑期檔,畢贛對此倒沒有太大壓力:「我不懂資本,也不懂市場,只是配合發行方做好路演,做到按時起床,跟觀眾互動。」他很清醒地認識到,藝術電影市場只是很幼稚,會成熟的,他的片子就是拍的時間,也應該給觀眾時間去接受。之前導演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這部片子不會是大部分人想看的,受眾就是小部分,要找到這部分人其實很困難。「比如你去捕魚,河流裡幾乎都是黑色的魚,而你想捕到5條透明的魚,那就要下很大的網,否則你捕到的只會是黑色的。為了捕到這5條透明的魚,我們現在的方式就是打坐標點撒網,去18個城市路演,去勘測哪些地方會有透明的魚。」

(責編:溫璐、李巖)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2015年8月15日,畢贛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11月21日,畢贛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12月1日,《路邊野餐》獲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金氣球」獎。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裡,今年27歲,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
  • 中國青年導演畢贛:《路邊野餐》是用長鏡頭寫的詩
    中國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獲得「當代影人」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王天行 圖瑞士當地時間2015年8月15日21點,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頒獎禮上,中國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獲得「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兩項大獎。
  • 畢贛回應《路邊野餐》狂攬國際大獎卻遭市場冷遇
    電影《路邊野餐》劇照。 攬得13座電影獎盃的文藝片《路邊野餐》,上映前就收穫一片叫好聲。然而,影片上周五公映後,每天的全國排片佔比不足百分之一,三天總票房勉強破300萬元。 不久前的文藝片《百鳥朝鳳》為了不淪為「炮灰」,製片人方勵悲情下跪,竟然博得了超高排片和票房。可《路邊野餐》反其道而行之,「只上映10天」。「10天的確是夠了,沒必要再多幾天去浪費別人的排片。」導演畢贛淡然道,如果10天以後還有人想看,那就證明這個市場需要改進,「下一次再有這樣的電影上映,可以拉長到15天了。」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3、42分鐘的長鏡頭表達作為畢贛的第一部長片作品,《路邊野餐》在電影語言的實驗性,形式感和文本層面都做出了難能可貴探索。畢贛獨有氣質隱藏在這種天外飛仙般時空處理表面之下的,是整部電影高度結構化的敘述文本,其藝術程度之高才是這部電影真正「驚豔」的地方。中間經過蕩麥這個虛構之地的旅程,便是所謂路邊野餐的部分,畢贛用了一個42分鐘的長鏡頭完成了這個段落的敘事。
  • 上映僅10天的《路邊野餐》,會不會又贏得口碑輸在票房?
    《路邊野餐》於7月15日開始上映,首映禮上導演宣布,《路邊野餐》將僅僅上映10天時間。生於1989年的導演畢贛,憑藉電影《路邊野餐》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和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獎,而這部片子將在今年的7月15日,用海報上的話說,將「一定上映」。
  • 畢贛與《路邊野餐》:27歲的貴州導演和他的大師雛形之作
    在《路邊野餐》中有個42分鐘的長鏡頭,很多人問畢贛怎麼可以把調度做得那麼清晰。他回答道:「我從前就開始打實況足球,它就有個很小的地圖,都是那麼調度的,對我來說很習慣。」畢贛與他下鋪的關係很好,在他沒有錢買電影DVD的時候,他就向下鋪吹噓某部電影多麼好看,他發現下鋪往往第二天就會將那部電影買回來,於是他大學期間就看了許多的電影。
  • 《路邊野餐》走紅 畢贛:有人需要藝術電影,我們就能存在
    哪怕它最終達到發行方理想的票房,也可能是一個幻覺。」畢贛很嚴肅地調侃道。  談及此前影片一票難求的現象,他笑說:「一票難求是因為影廳座位很少,如果是3000個座位會好一點吧,但我不知道上映後有多少人想看。」對於同檔期大片如林,他也沒有壓力,「哪天上映我都可以。這不是淡定,而是我對這點沒有訴求,它又不是比賽,如果是打歐冠,我會緊張。」
  • 24歲執導《路邊野餐》好評無數 導演畢贛:這在我的意料之內
    畢贛   人物專訪   憑藉大學畢業後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青年導演畢贛拿下了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及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很多人驚訝於他對情感的老道、對於鏡頭成熟的把控能力更是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彼時才24歲的他第一次拍電影。片中,一個長達42分鐘的長鏡頭蘊含著濃濃的大師風格,甚至有人贊這個鏡頭「足以載入影史。」   面對外界如潮般的好評與歡呼,今年27歲的畢贛顯得充滿自信,從19歲就開始拿獎的他坦言這一切都是意料之內。但他卻不諱言自己還是會有很多困惑,例如戲一開拍「每分每秒都堅持不下去」。
  •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於蘇聯小鎮扎弗拉熱,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之子。1986年12月28日因癌症病逝於巴黎,享年54歲。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電影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不由想到畢贛。
  • 全方位解讀《路邊野餐》:長鏡頭內外的詩與佛
    去年的中國電影也給了世界很多驚喜,處女作方面當屬為畢贛拿下洛迦諾當代影人單元最佳導演的《路邊野餐》。其實他之前已經拍過一部長片《老虎》(2011),但因資金和經驗的限制,質量一般,從未問世。而《路邊野餐》從三月起,分別在法國和臺灣地區公映,口碑極佳的同時,也拿下了對於藝術片來說不錯的票房。今年夏天,這部讓全球評論者耳目一新的影片,在雪藏了一年後,終於要與中國大陸的觀眾見面了。
  • 《路邊野餐》只放十天 導演:沒想掙錢不跪求排片
    電影《路邊野餐》劇照。   攬得13座電影獎盃的文藝片《路邊野餐》,上映前就收穫一片叫好聲。   不久前的文藝片《百鳥朝鳳》為了不淪為「炮灰」,製片人方勵悲情下跪,竟然博得了超高排片和票房。可《路邊野餐》反其道而行之,「只上映10天」。「10天的確是夠了,沒必要再多幾天去浪費別人的排片。」導演畢贛淡然道,如果10天以後還有人想看,那就證明這個市場需要改進,「下一次再有這樣的電影上映,可以拉長到15天了。」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拿獎拿到手軟,為何還被稱作「爛片」?
    五年前,26歲的畢贛,帶著自己的處女作《路邊野餐》橫空出世,憑藉著這部影片拿獎拿到手軟,在電影圈內一鳴驚人。什麼是長鏡頭?而在這部電影中,很多地方都在使用長鏡頭,甚至最長的一個長鏡頭長達40分鐘!而且由於大量使用長鏡頭,影片中有很多會讓人覺得毫無意義的鏡頭出現,就像是在刻意拉時長,沒有太大可觀賞性。
  • 《路邊野餐》今天下檔了,我們懷念它
    我還看到有人在黑暗中沉沉睡去,卻又被電影中的悶雷驚醒,於是目瞪口呆地看完了那段長鏡頭,並且爆了一句粗口。十天,畢贛和他的《路邊野餐》迅速完成了「神化」的過程,但也因此冒犯了相當一批專業影評人。我能夠理解影評人們怒從何來。在這部電影中,他們找不到過去文藝片裡常見的政治符號,其學生作業一般業餘且粗糙的影像質感更是讓他們倒胃口。歸根結底,他們慣用的評判話語在這部電影面前突然失效了。
  • 《路邊野餐》備受讚譽 畢贛自稱「把看電影叫面壁思過」
    「侯孝賢導演的評價,比獎項更重要」   《路邊野餐》出來後,被不少影評人稱讚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和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的味道,很難想像幾年前才24歲的畢贛能拍出讓大家看出大師影子的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的風格和你的年紀不太相稱」,畢贛反問:「你知道牛頓是在幾歲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嗎?
  • 《路邊野餐》詩意與視聽構建分析
    《路邊野餐》是由畢贛執導的劇情片,陳永忠、餘世學、郭月等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貴州凱裡的鄉村醫生陳昇,為了尋找侄子,來到陌生的小鎮,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張夕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
  • 《路邊野餐》引線上線下熱議 影評界:能被看見就值得歡喜
    原標題:能被看見,就值得歡喜 上映10天,600萬元票房———導演畢贛的劇情片處女作《路邊野餐》,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電影院之旅。 然而,與市場的冷眼相待形成對比的是,評論界和媒體對該片給予了高度關注,以至於影片下線之後,圍繞它的熱議還在繼續,且越來越呈現出兩極化的傾向。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扣子:陳昇在42分鐘長鏡頭裡拿了幾個扣子放進口袋,長鏡頭結束後從口袋拿出給衛衛,暗示不是夢,這是現實,夢裡的扣子在現實不會出現,加重時空混亂感。衛衛:42分鐘長鏡頭裡所有人即過去的自己,只有衛衛變成了長大以後的衛衛,並暗戀了一個女孩洋洋,有人解讀指向這是陳昇為愛自殺後村民對他的回憶鏡頭,本人認為僅是進入潛意識當中,所有一切都是內心所想。
  • 魔性神片《路邊野餐》:詩意就在眼前 不要因難懂而拒絕
    這句話出現在7月15日上映的電影《路邊野餐》宣傳海報上,它來自導演畢贛的一首詩,同時也出現在影片《路邊野餐》中。《路邊野餐》是畢贛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畢贛本身是一位詩人,寫過詩集《路邊野餐》,而影片《路邊野餐》則是他用夢境與現實打造的時空交錯的電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