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畢贛:我和南京特別有緣
由金馬獎新晉最佳新導演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將於7月15日在全國公映。昨晚該片在南京幸福藍海影院荔枝廣場店點映,電影結束後畢贛也來到影院與觀眾互動並接受記者採訪,他很幽默地說,跟南京特別有緣,21歲拍的一個實驗作品《老虎》就是在南京放的,放的時候不斷有人走,最後就剩七八個人,這一次居然沒人走。
42分鐘長鏡頭獲贊
點映場放映的是特別定製的「評論版同聲音軌」版,電影講述的是中年男人陳昇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以及前往蕩麥尋找自己被賣掉的侄子衛衛的故事。整部電影有著連接過去、當下和未來的三段式結構,當中又穿插著很多詩歌、任賢齊、伍佰等人的音樂以及兒歌。陳昇在尋找衛衛的過程中,又進入如夢似幻的故事情節,再加上整部電影靜謐的基調以及偏綠色的畫面色調,確實讓不少影迷看得很陶醉。
觀眾關於這部電影最熱烈的討論就是片中那段長達42分鐘的長鏡頭。這一鏡頭是陳昇一路從凱裡到蕩麥以及到了蕩麥後和當地村民各種相遇的故事,貫穿現實與夢境,從水底到陸地自由切換,十分新穎,對此畢贛透露這個長鏡頭一共就拍了3次,每次拍的時間是60分鐘,但最終用到電影中的,是第一次拍的鏡頭。他分享說一開始擔心村民不適應會彆扭,還做了很多準備,結果村民根本不在乎……
他表示第一次的拍攝成果雖然「有瑕疵,但更純粹,我想模糊真實與虛無的邊界,有的觀眾會覺得是一場陌生的相會,有的會覺得是一次魔幻現實的重逢。」
有意思的是,片中貫徹其中的詩歌是導演自己寫的,記者問道,能不能分享一下,導演調侃地說,很難分享,因為每一首都是個秘密。
新人導演已斬獲一堆大獎
1989年生的畢贛是新人導演,《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長片項目,他的團隊成員幾乎都是90後,他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在導演的家鄉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成了這部電影的拍攝。這部沒有大投資、沒有明星大腕的電影在成片後,引起了業內的注意,已接連斬獲大獎:2015年8月15日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斬獲「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及兩項大獎。2015年11月21日,該片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以及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臺北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2015年12月1日,該片獲得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氣球」獎。
「對票房沒有太大壓力」
藝術電影上院線,票房大多不盡如人意,之前《百鳥朝鳳》甚至引發「下跪求票房」,加上競爭激烈的暑期檔,畢贛對此倒沒有太大壓力:「我不懂資本,也不懂市場,只是配合發行方做好路演,做到按時起床,跟觀眾互動。」他很清醒地認識到,藝術電影市場只是很幼稚,會成熟的,他的片子就是拍的時間,也應該給觀眾時間去接受。之前導演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這部片子不會是大部分人想看的,受眾就是小部分,要找到這部分人其實很困難。「比如你去捕魚,河流裡幾乎都是黑色的魚,而你想捕到5條透明的魚,那就要下很大的網,否則你捕到的只會是黑色的。為了捕到這5條透明的魚,我們現在的方式就是打坐標點撒網,去18個城市路演,去勘測哪些地方會有透明的魚。」
(責編:溫璐、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