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系列 三十個故事
以電視微紀錄片的方式
發掘遵義經典美食的技藝傳承
探尋美食背後的生活價值與態度
30集美食文化紀錄片
《林達·尋味遵義》
第一季【街邊的美食】,來了!
↓↓↓
清晨,人們忙碌的身影,
喚醒了城市新的一天。
小巷裡流淌的腳步,
循著香味而去,
這早餐文化裡,
表達著市民對美食的態度。
這個生意一向看好的小吃攤點,
食客已經排起長隊。
前來光顧的人群
不僅有上班族、也有學生,
還有晨練歸來的市民。
他們中意的,
正是那一碗熱氣騰騰的豌豆糯米飯。
這豌豆糯米飯到底有什麼特別,
會讓食客們如此的情有獨鍾,
不妨我們也去看個究竟。
原來這道小吃是在小碗內先鋪上一層糯米,然後,可根據食客需求放入各種佐料,比如有脆爽多汁的酸蘿蔔、焦黃誘人的土豆絲、香酥的花生、爽滑的海帶絲、鹹香的脆哨、切成碎末的折耳根、榨菜丁……最後,再添上一層糯米,蓋住佐料。
接著,店家將盛著糯米飯的塑膠袋一提、一扭、一遞。這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挖、揉、捏、拌、裹,一氣呵成,整個過程如同行雲流水般順暢。
豌豆糯米飯起源於哪裡現在已無法考證,我們只知道它是一道漢族傳統名點,歷史悠久。史料記載,我國中原各地一直流傳著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飯和稱體重的習俗。
據說吃了豌豆糯米飯,稱了體重,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所以豌豆糯米飯也叫做立夏飯。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不知起源於何年何月的豌豆糯米飯,自從流傳到了遵義後,其做法和味道已在歲月的沉澱中,被當地人喜歡的口味所改造,成為了四季可吃的遵義味道。
如果說擺攤賣的豌豆糯米飯,屬一種街頭巷尾的快餐文化,那麼韋化彬夫婦在朝陽巷裡經營的豌豆糯米飯,相比之下,要顯得地道得多。他家在這裡開店已經有15個年頭了,在這條小巷裡,也算得上是一家老字號的遵義小吃。
食客:第一是服務態度好,第二是飯好吃,我經常吃就是這個原因。
說他家的豌豆糯米飯地道,在我們看來,不過是哨子品種豐富一點,有酸豇豆肉沫、辣雞、榨菜肉丁、香菇豆丁、脆哨等,還配有一碗加筒子骨熬成的豌豆湯。
可在韋化彬夫婦眼裡,這都是含有遵義口感元素的味道,缺失了就不是遵義的豌豆糯米飯。除此之外,好的味道要有好食材來做保證,不然,他這豌豆糯米飯的生意就做不長久。
韋化彬:不是我說,顧客說,這個糯米飯乾淨,米是最好的米,肉都是送了十多年的,從來沒有換過,一直都在他們家拿。
韋師傅說,他家用的糯米,用的是產自黑龍江省的五常米,這種米在乾物質形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支鏈澱粉和可速溶解的雙鏈蔗糖,使得糯米吃起來味道香甜、醇香彈牙。
這種糯米要經過10餘小時的浸泡,而後加入色拉油、鹽、白糖等配料反覆攪拌,讓每一粒米都沾上這些調料,以便在蒸的過程中更容易入味。
韋師傅告訴我們,他家的豌豆,是選擇上好的豌豆,同樣在浸泡10多個小時後,要用大火熬煮至香醇的豆香味瀰漫出來,才算到位。筒子骨則用小火熬煮,15小時後,骨油熬出,使骨膠原與豆湯達到完美的融合。
除此以外,加上調味的哨子、小菜及油辣椒,這碗盛著酸辣鹹鮮、酥脆糯綿口感的豌豆糯米飯,才能匯集出遵義人喜愛的味道。
食客:味道比較好,他這裡已經開了很多年了,我們經常過來吃。
食客:經常在這裡吃,一個禮拜要吃三四次,吃不膩,很喜歡。
豌豆糯米飯,
這道從中原走來的千年小吃,
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僅被歲月打上了遵義味道的烙印,
也在時空觸摸的小巷深處,
留住了遵義人生活和成長的記憶。
遵視全媒體
☞小豆腐:香在舌尖,百味在心頭
☞曇花一現完整記錄!老人七年呵護,"月下美人"露真容,好美!
☞一首《涼涼》送給大家,本周氣溫大跳水,最低溫只有個位數!厚衣服備好!
☞最新!「範冰冰偷逃稅案」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被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