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妖魔化的反三俗,本是利國利民好事,變成少數人炒作工具
什麼是」反三俗」?這個簡單的問題會有很多人答不上來。「反三俗」簡單說就是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風。那麼,」反三俗」是針對誰?舉一個例子,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有一個宣揚「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不願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笑」的拜金女孩馬諾,她這種宣揚拜金主義的觀點就是」反三俗」抵制的內容。
-
德雲社郭德綱先生的相聲真的很俗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德雲社在早期最受爭議的話題就是雅俗問題,主流相聲界為此還專門開展了一場反三俗的大討論。郭德綱老師當時也因此備受輿論影響,同時也就此創作了《你要高雅》《我要反三俗》等相聲作品。其實究其根源,郭德綱老師的相聲真的三俗嗎?
-
主流相聲打快板的時候,被反三俗的德雲社,有人去往了救護最前線
一直以來德雲社身上的「三俗」標籤似乎就摘不下去,不管是媒體有意無意地報導,還是同行們有意無意地評價,似乎都在向所有人暗示德雲社的相聲內容低俗,德雲社的相聲是狗肉不上席。你要是光看媒體對郭德綱的報導,你都會納悶國家怎麼還沒把郭德綱抓起來,幹了這麼多壞事還讓他逍遙法外。
-
姜昆要反三俗,別單單盯著郭德綱,聽聽馬三立先生的這段相聲如何
前些時候,姜昆的反三俗鬧得滿城風雨,甚至因此也出現了主流和非主流的相聲隔閡。何為三俗——低俗、庸俗、媚俗也。郭德綱也榮幸地參加了會議,並且深有感觸,連夜創作了《我要反三俗》、《我要高雅》等數段相聲,表達自己的深刻思考。
-
肅親王善耆為什麼恨相聲藝人,根本原因就是反三俗
相聲誕生於晚清,由八角鼓藝人張三祿開創,窮不怕朱紹文建立門戶開枝散葉。現在常常有人傳播一種錯誤理論,相聲就是一門低俗的藝術,解放前的老藝人都是靠髒口臭活打錢。其實相聲誕生以來最主流的還是文哏節目,比如張三祿擅長「暗春」,也就是口技加故事。朱紹文是說單春(單口相聲),以及白沙撒字講典故,段子都是高雅而且文明的。
-
當年的「反三俗」大會到底怎麼出來的,姜昆與郭德綱最後誰贏了?
只是這一次的會議內容有些特殊,主要是為了呼籲同行的曲藝家們一起」反三俗「。參會的人頗多,幾乎都是相聲小品界的泰鬥和名家,大家也挺配合,在《反三俗倡議書》都籤了字。 可是別的人不會就這麼放過他,一個個到他面前說些陰陽怪氣的話,表面上叮囑著他以後好好說相聲,實際上都在暗示他可能要倒黴了。因為誰都知道這次開會的目的,這次要反的「三俗」,就是以郭德綱為主的德雲社等一群不主流的相聲人。
-
德雲往事:從著名的反三俗事件說開去
郭班主曾經參會,並在會上簽署了「反三俗」協議,那為何會有後來著名的《我要反三俗》?注意到此次會議的時間為2006年,後邊郭班主創作《我要反三俗》的段子是在2008年。以班主當年睚眥必報的性格,在一件事發生兩年之後才想起來回懟,幾乎不可能,所以很大可能性是這大會的「反三俗」起先並不是針對班主,只是後來輿論導向發生了轉變。
-
當年姜昆提出反三俗,是誰站出來力挺郭德綱
有些藝術家們認為:相聲從早年的撂地、小劇場搬上了屏幕,從此就登上了大雅之堂,相聲也從一門吃飯的手藝成為了一門藝術。
-
姜昆節目中極力否認「反三俗」事件,後腳就被網友拆穿,尷尬嗎?
相聲自打有那天就有江湖,但那時來說是距離我們太遠,我們知道的一些紛爭也是從某些新聞片段等,在當今相聲界就有著它「不為人知」的秘密。傳統相聲衍變為電視相聲之後確實紅火了一段時間,但是人們很快發現一昧的高高在上歌功頌德距離人們實在是太遠,導致相聲一下子被人不喜歡,甚至是一度走向滅亡的盡頭,好在「突然」出現了一個相聲社團德雲社把相聲拯救水火之間。
-
郭德綱無緣相聲大會?主流與非主流並非水火不容,馮小剛一語中的
央視的這番操作令所有人感覺不解,有人猜是因為爭議過大換人了,也有人表示這是節目故意在賣弄噱頭,雖然一直沒被主流相聲界認可的郭德綱稱不上是喜劇大師,但是他真的很紅,而且紅得有些發紫,這期間的韻味就顯得很特別了。
-
郭德綱無緣相聲大會,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水火不容,馮小剛一語中的
,這對於曾經做過他師父的郭德綱來說多少有點「打臉」的感覺,至於是否真的疼還不好說。相聲大會不約的郭德綱就真的擺不上檯面嗎?其實,馮小剛早就給出了答案。「反三俗」倡議,並直言「三俗藝人」必然會被觀眾所唾棄,三俗相聲市場急需整頓,可回過頭來想一想,馬三立等老一輩相聲表演藝術家哪一位不是把相聲從地攤搬到小茶館,最終走上屏幕的呢?
-
被罵成三俗大本營的德雲社,卻在相聲界最早支援災區
說起德雲社的評價來,真可謂是兩極分化,喜歡德雲社的人說德雲社是相聲的救世主,是德雲社挽救了中國相聲,如果沒有德雲社,恐怕相聲這個行業在十年前就滅絕了。可是討厭德雲社的人,對德雲社也是恨之入骨,甚至說德雲社是三俗內容的大本營,盛產庸俗低俗媚俗的內容,郭德綱的出現敗壞了相聲行業的環境,該向祖師爺謝罪。尤其是以曲協為主的主流相聲界,幾乎每年都要發起一場「反三俗」運動。
-
郭德綱的相聲是「三俗」?那一票難求的觀眾是三俗「受害人」嗎?
相聲演員郭德綱出道很早,三出三進北京後最終出名在2004年底,草根相聲演員在小劇場突然爆紅了, 一時之間郭德綱和德雲社是如日中天,德雲社變得一票難求。在一些看來,一個民間相聲藝人突然紅了,相聲界就有人不淡定了,「三俗」的帽子突然就「戴上」看郭德綱的腦袋上,伴隨著郭德綱混跡相聲江湖多年,他至今還是「三俗」的標誌性人物。
-
相聲演員姜昆對相聲的貢獻除反三俗之外,還有其他擺上檯面的嗎?
,特別是姜昆的相聲。,姜昆是極力挽救相聲,但不管是開設相聲網站、還是在作品中加入網絡段子等這些措施都失敗了。2017年時,姜昆戴志誠帶著新作《新虎口遐想》再度登上春晚,但是作品的影響力真的差了太多,從此姜昆吃老本的說法便傳了出來。
-
郭德綱相聲不具備藝術性?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這個話題可以拆開討論,是說相聲不是藝術?還是單說郭德綱的相聲不具備藝術性,那麼首先還需要搞清楚以下問題。這個問題,我記得我在有些文章看到,郭德綱在很多的演出中都諷刺過所謂的「高雅相聲」,很多觀眾不明白為什麼郭德綱對「高雅相聲」這麼在意。因為高雅相聲這四個字是有可能讓德雲社關門大吉的!
-
都說三俗相聲只有銅臭味,除了銅臭味,就沒有其他相聲藝術品味?
三俗是怎麼界定的到底,說什麼算三俗?有沒有一個具體的界限,要是說普通百姓的生活語言就算三俗的話,我覺得相聲就扯得離得太遠了,藝術雖然要高於生活,那也不能太離譜也得接地氣,文言文版拽詞兒的相聲不是相聲,模式化公式化那也不是。
-
【相聲第十一話】郭德綱是受害妄想症嗎?
說完定場詩,我們繼續說郭德綱,前文書我們說到有人說郭德綱就是受害妄想症,因為我們總是聽見他在相聲裡面說同行是如何擠兌他,如何迫害他,我們也經常會在他的相聲裡面聽見「同行之間的仇恨才是赤裸裸的仇恨。」這句話。其實好多人說他是受害妄想症和藉此炒作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打擊了同行就是抬高自己嘛。
-
姜昆反三俗沒錯,雅俗共賞是真理還是幌子,郭德綱沒愧?
姜昆反三俗沒錯,雅俗共賞是幌子還是真理,郭德綱有愧不?說句心裡話,這一點真的很難區分,作為文藝表演、舞臺上的公眾演出,即便有俗的成分,也不會太俗,但這種「似是而非、若隱若現」的東西又該怎麼定位呢?如果幹脆清除掉吧,那就會「水至清則無魚」,相聲就沒人來看了。如果任其發展吧,有些時候會有很多兒童觀看,這種「俗」對兒童的成長又是很不利的,所以說,這個定位真的很難。
-
曲協主席姜昆相聲功底如何?有人說他靠反三俗出名,這點不是真的
說起來,姜昆他的相聲水平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出茅廬,堪稱經典其實,稍微有點年齡的觀眾在剛知道相聲時並不是從郭德綱那裡,而是從姜昆的相聲開始的。別看現在郭德綱是紅遍國內外,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姜昆相聲的影響力不比現在的郭德綱弱。
-
為什麼那麼多鋼絲討厭姜昆!僅僅是因為一家德雲社嗎?
其實80年代的時候,姜昆未嘗不是第一個敢開先河,敢在主流媒體上說批判相聲的人。郭德綱之前有句話,高雅不是裝的,孫子才是裝的。其實姜昆何嘗不知道這句話,但屁股決定腦袋,所處在他的位置,無論如何都要裝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郭德綱當年被主流活生生逼成了現在這樣,姜昆何嘗不是被架起來烤成了現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