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藏族男孩小扎西康復出院,一場跨越一千多公裡的「生命接力」讓他重獲新生。
男孩每天大量喝水,且頭痛嘔吐不已
8歲的小扎西來自1500公裡外的西藏昌都。從去年秋季開始,平時不愛喝水的他出現喝水量有些誇張的地步——每天至少要喝十幾杯水。且去廁所的次數更多了,還時不時地出現頭痛、嘔吐的症狀。
小扎西的父母開始並沒有在意,覺得他可能是感冒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扎西的情況越發嚴重起來——頭痛加重,嘔吐得也更加頻繁,看東西越來越模糊……
今年10月,其父母開始著急了,將兒子送到了昌都市人民醫院進行檢查。重醫兒童醫院援藏醫療隊醫生初診判斷患兒病情嚴重,建議立即帶他到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進一步診治,並與神經外科醫生溝通孩子病情。
病情危急,一切由腫瘤引起
很快,重醫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接過了「生命接力棒」。詢問病史後,醫生初步判斷小扎西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可能是由顱內鞍區腫瘤引起的。經頭顱MR等檢查,結果提示鞍區有巨大腫瘤、右眼視神經萎縮,病情危重,需要立即手術。
「如果再遲來一點,腫瘤可能進一步進展,出現失明、內分泌功能障礙加重、甚至高顱壓危及生命。」神經外科李祿生副主任醫師說。
據李祿生介紹,鞍區位於顱腦的中心地帶,位置深,並且周圍有視神經、視交叉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垂體、垂體柄、下丘腦等重要結構。所以,這個部位的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兒童該部位出現問題而引起的常見腫瘤有顱咽管瘤、生殖細胞瘤、膠質瘤等。」而小扎西的屬於顱咽管瘤。
經多科專家進行會診,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手術及術後治療方案。11月2日,該院神經外科治療團隊和手麻科緊密協作,歷經近7個小時的默契配合,為小扎西順利完成了手術,將腫瘤全部切除。
「第一道難關攻克了。接下來就是術後電解質、內分泌的管理。若不能正確及時處理術後出現的電解質紊亂情況,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李祿生說。
醫護人員每天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徵、意識狀態、液體出入量,密切隨訪電解質及激素水平並做好記錄,一旦有異常及時調整。在連續7天的嚴密監護下,小扎西順利闖過第二道難關。
接下來的兩周,小扎西的情況逐漸好轉,各項生命體徵平穩,精神食慾恢復正常,術後複查頭顱MR顯示腫瘤完全切除。
據神經外科主任梁平教授介紹,顱內腫瘤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實體腫瘤,近年來神經外科診治的病例數呈明顯上升趨勢。由於顱腦的解剖結構複雜且空間狹小,增大了顱內腫瘤的治療難度和風險。同時除了手術,圍手術期以及術後綜合治療,涉及神經內科、影像、病理、營養、化療、放療、內分泌、康復等等多個學科,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