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你自己》王學富 著
每個人心底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目標,但是在生活的過程中,由於現實壓力不得不做出妥協,然後就逐漸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想要維持自己的成長目標並非一定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只需要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經常提醒自己,做出一些微小的改變,就能讓自己既能朝著目標努力,又能不失去生存的能力,最終活出真實的自己。
很多人都在拒絕長大,不願意去理會時間的流逝,一直想要讓自己保持18歲,心靈和身體成長沒有同步,這是一種內心的對抗,對抗長大,成熟,變老,死去的自然過程,企圖用各種手段一直活在青春年少中。
這些想法不僅是徒勞的,反而會耗費更多精力,況且心靈不成長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強求自己,強求時間和世界的結果就是一直處在糾結和不同步中,相比一般人,要面對更多的阻礙和艱難。
生命需要流動,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孤立,刻板和僵化導致的,不流通的人際關係,沒有變通的日常活動,枯燥的兩點一線生活,很容易讓人陷入失去與他人建立聯繫的能力當中去。
症狀就是在習慣中不斷被加強的,想要擁有活力,就要打通閉塞的生活與內心,多表達自己,釋放內心能量,人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在融入不同圈子的過程中慢慢成長的,勇於接受挑戰,直面改變的勇氣,從自己小小的舒適區走出來,就會發現希望就在不遠的前方。
很多心理障礙的背後都是關係的傷害,而這些傷害甚至有可能只是別人一句無意識的評價,但是患者自己就會放大這些負能量,傷害自己。
不管是做得好還是做的不好,都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反饋,勇敢做自己,做好了不是為了別人的表揚,做壞了也不要把嘲笑太當回事,這樣才能不畏他人眼光,更好的走自己的路。
我們都是俗人,是人就會有負面情緒,沒有從來不生氣,不沮喪的完人,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用一味的抵抗,責怪那個喪氣的自己,而是先要接納這些不良情緒,然後對他們笑一笑該幹什麼幹什麼,繼續往前走。
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優點,同樣也有缺點,發揮優點,將缺點看成是修正人生的指引,即使曾經犯過錯,但是那些都已經過去,不能總抱著以前的懊惱不放,面對眼前的生活視而不見。
敏感的神經並非是缺點,很多優秀的創作者都是因為有異於常人的敏感神經,將他們所看所聞所想,用各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獲得了大獎。
優秀的心理治療師也都是神經敏感的一群人,雖然敏感的神經比別人更容易感受到痛苦,但也比別人更容易發現靈感和創造性。
既然事實已經如此,不要逃避,去利用自己的敏感創造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不是更好嗎?
強迫或者偽裝自己「神經大條」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因為違背本性而變得更痛苦。
那是生命的特質,是上天賦予的禮物,用另外一種態度去面對自己的敏感,利用敏感,就會發現那是一種稟賦並非缺陷。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臨無數次的跨文化體驗,比如說從家庭文化跨越到社會文化,從學校文化跨越到公司文化,這是成長不能抵擋的趨勢,也是必須要經歷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過度保護,不讓孩子在正確的時間跨越到其他文化中去,孩子長大了就會形成跨文化障礙,他會喜歡單一不變的環境,變得刻板和固執。
所以家長從小就要把就要把家庭文化定位成一個開放,隨時可以走出去的分為模式,讓更多的不同文化進入到家庭中來,這樣孩子就會習慣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喜歡跨文化體驗。
一個人是否心胸開闊,喜歡接觸新鮮事物,都與他的童年跨文化經驗有直接聯繫,如果小時候孩子就被鼓勵多與別人進行互動,他們長大了之後就喜歡用更多的視角去考慮問題,對其他人的文化有敏感的心。
當一個人從小就不習慣從外在事物汲取能量的時候,他的內心成長速度也會變得很慢,隨著年齡的增加,心靈的壁壘會越來越厚,所有人所有事都在外面,與自己無關。
這樣的心靈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呆著,逐漸封閉,甚至會出現逆生長和退化,想要走出來就更難了。
好不等於真,完美本來就不存在,一味的追求完美的結果就是喪失了最純真的個性,越要完美就越脫離真實,因為好與真是對立的。
就像看畫一樣,最精美的藝術品只適合掛在牆上,因為畫中的世界離我們太遙遠了,就算裡面出現的都是現實和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東西和景象,但就是仿佛與我們不在同一個世界裡。
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活的真實一些,會更快樂,到處都是條條框框,真我就會被壓抑在內心深處,早晚有一天會被反噬的。
現實就是因為有缺憾才值得回味,在世界上行走,總會有泥濺在身上,不用害怕,接受泥巴繼續前行。
如果太在意自己的不好,反而會耗費更多的精力,打擊自信,越害怕不好,不好就越來,不管好不好,只要盡力而為那就夠了,不要太過於關注結果,要享受過程。
「不是狀態好才去做,而是去做狀態才會好。」
生命需要蓬勃,就要付出和感受周圍,而不是一枝獨秀的只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那樣會讓視野越來越窄,走到死胡同裡去。多於其他人產生聯結,對於雙方都是一種刺激和促進。
學會與時間相處,所謂的奮發向上不等於每時每刻都要做些什麼,如果提不起勁或者是想要發呆,那就讓自己放鬆一下,不要給自己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沒有做成的任務會變成焦慮壓在心頭。
跟時間的關係沒有必要太緊張,就像魚兒和水一樣,和平共處,對於時間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珍惜,要緊迫,上學要趕進度,上班要趕進度,結婚生孩子都要趕進度,不然就是落後。
哪怕是貌合神離,哪怕是裝樣子,也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不努力」。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我們把時間當做工具,當作敵人對待。
我們厭惡上學,厭惡上班,厭惡婚姻,厭惡生活,其實從另一方面來看就是被逼的太緊了,小時候是父母老師拿著鞭子在我們耳旁說「你不能停下來」長大了就是自己拿著鞭子抽自己「你不能比別人差。」
焦慮讓人喘不過氣,壓力讓人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在生活裡亂撞,忙的到底是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失去了目標,麻木的活著。
然而時間並不只是計量單位,也不是需要永遠追在他們後面奔跑的存在,時間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靜靜體會,豐富體驗每一刻帶來的感受與獲得。
獲得的除了錢之外還應該有感動,喜悅,歡笑,眼淚,不管好還是不好都要去體會,而不是只為了目標匆匆而過。
隨時間流淌,我們要在其中徜徉,與時間和諧共處,看雲捲雲舒,聽花開的聲音,這都是時間想要我們做的。
坦然圓滿的呈現自己,跟隨時間緩緩流動,不要企圖撥快時鐘或者挽留什麼時刻,那都是不可能的。
時間的有限性只是想要提醒我們一件事,就是儘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耗費太多精力去做那些我們根本就不感興趣但是需要硬著頭皮去做的事。
不要擔心別人會怎麼說,無愧自己,不將自己禁錮在閒言碎語中,才是不虧待時間。
這本書雖然是在育兒的書架上看到的,但是對於成年人的心理狀態依然有很多指導意義,因為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是從兒童時期開始萌芽的。
找到了源頭就能有更好的應對方式去解決,與自己達成和解,走向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