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質是成長,生命的目標是成為自己

2021-01-13 新堂悅讀

《成為你自己》王學富 著

每個人心底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目標,但是在生活的過程中,由於現實壓力不得不做出妥協,然後就逐漸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想要維持自己的成長目標並非一定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只需要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經常提醒自己,做出一些微小的改變,就能讓自己既能朝著目標努力,又能不失去生存的能力,最終活出真實的自己。

很多人都在拒絕長大,不願意去理會時間的流逝,一直想要讓自己保持18歲,心靈和身體成長沒有同步,這是一種內心的對抗,對抗長大,成熟,變老,死去的自然過程,企圖用各種手段一直活在青春年少中。

這些想法不僅是徒勞的,反而會耗費更多精力,況且心靈不成長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強求自己,強求時間和世界的結果就是一直處在糾結和不同步中,相比一般人,要面對更多的阻礙和艱難。

生命需要流動,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孤立,刻板和僵化導致的,不流通的人際關係,沒有變通的日常活動,枯燥的兩點一線生活,很容易讓人陷入失去與他人建立聯繫的能力當中去。

症狀就是在習慣中不斷被加強的,想要擁有活力,就要打通閉塞的生活與內心,多表達自己,釋放內心能量,人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在融入不同圈子的過程中慢慢成長的,勇於接受挑戰,直面改變的勇氣,從自己小小的舒適區走出來,就會發現希望就在不遠的前方。

很多心理障礙的背後都是關係的傷害,而這些傷害甚至有可能只是別人一句無意識的評價,但是患者自己就會放大這些負能量,傷害自己。

不管是做得好還是做的不好,都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反饋,勇敢做自己,做好了不是為了別人的表揚,做壞了也不要把嘲笑太當回事,這樣才能不畏他人眼光,更好的走自己的路。

我們都是俗人,是人就會有負面情緒,沒有從來不生氣,不沮喪的完人,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用一味的抵抗,責怪那個喪氣的自己,而是先要接納這些不良情緒,然後對他們笑一笑該幹什麼幹什麼,繼續往前走。

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優點,同樣也有缺點,發揮優點,將缺點看成是修正人生的指引,即使曾經犯過錯,但是那些都已經過去,不能總抱著以前的懊惱不放,面對眼前的生活視而不見。

敏感的神經並非是缺點,很多優秀的創作者都是因為有異於常人的敏感神經,將他們所看所聞所想,用各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獲得了大獎。

優秀的心理治療師也都是神經敏感的一群人,雖然敏感的神經比別人更容易感受到痛苦,但也比別人更容易發現靈感和創造性。

既然事實已經如此,不要逃避,去利用自己的敏感創造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不是更好嗎?

強迫或者偽裝自己「神經大條」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因為違背本性而變得更痛苦。

那是生命的特質,是上天賦予的禮物,用另外一種態度去面對自己的敏感,利用敏感,就會發現那是一種稟賦並非缺陷。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臨無數次的跨文化體驗,比如說從家庭文化跨越到社會文化,從學校文化跨越到公司文化,這是成長不能抵擋的趨勢,也是必須要經歷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過度保護,不讓孩子在正確的時間跨越到其他文化中去,孩子長大了就會形成跨文化障礙,他會喜歡單一不變的環境,變得刻板和固執。

所以家長從小就要把就要把家庭文化定位成一個開放,隨時可以走出去的分為模式,讓更多的不同文化進入到家庭中來,這樣孩子就會習慣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喜歡跨文化體驗。

一個人是否心胸開闊,喜歡接觸新鮮事物,都與他的童年跨文化經驗有直接聯繫,如果小時候孩子就被鼓勵多與別人進行互動,他們長大了之後就喜歡用更多的視角去考慮問題,對其他人的文化有敏感的心。

當一個人從小就不習慣從外在事物汲取能量的時候,他的內心成長速度也會變得很慢,隨著年齡的增加,心靈的壁壘會越來越厚,所有人所有事都在外面,與自己無關。

這樣的心靈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呆著,逐漸封閉,甚至會出現逆生長和退化,想要走出來就更難了。

好不等於真,完美本來就不存在,一味的追求完美的結果就是喪失了最純真的個性,越要完美就越脫離真實,因為好與真是對立的。

就像看畫一樣,最精美的藝術品只適合掛在牆上,因為畫中的世界離我們太遙遠了,就算裡面出現的都是現實和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東西和景象,但就是仿佛與我們不在同一個世界裡。

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活的真實一些,會更快樂,到處都是條條框框,真我就會被壓抑在內心深處,早晚有一天會被反噬的。

現實就是因為有缺憾才值得回味,在世界上行走,總會有泥濺在身上,不用害怕,接受泥巴繼續前行。

如果太在意自己的不好,反而會耗費更多的精力,打擊自信,越害怕不好,不好就越來,不管好不好,只要盡力而為那就夠了,不要太過於關注結果,要享受過程。

「不是狀態好才去做,而是去做狀態才會好。」

生命需要蓬勃,就要付出和感受周圍,而不是一枝獨秀的只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那樣會讓視野越來越窄,走到死胡同裡去。多於其他人產生聯結,對於雙方都是一種刺激和促進。

學會與時間相處,所謂的奮發向上不等於每時每刻都要做些什麼,如果提不起勁或者是想要發呆,那就讓自己放鬆一下,不要給自己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沒有做成的任務會變成焦慮壓在心頭。

跟時間的關係沒有必要太緊張,就像魚兒和水一樣,和平共處,對於時間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珍惜,要緊迫,上學要趕進度,上班要趕進度,結婚生孩子都要趕進度,不然就是落後。

哪怕是貌合神離,哪怕是裝樣子,也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不努力」。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我們把時間當做工具,當作敵人對待。

我們厭惡上學,厭惡上班,厭惡婚姻,厭惡生活,其實從另一方面來看就是被逼的太緊了,小時候是父母老師拿著鞭子在我們耳旁說「你不能停下來」長大了就是自己拿著鞭子抽自己「你不能比別人差。」

焦慮讓人喘不過氣,壓力讓人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在生活裡亂撞,忙的到底是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失去了目標,麻木的活著。

然而時間並不只是計量單位,也不是需要永遠追在他們後面奔跑的存在,時間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靜靜體會,豐富體驗每一刻帶來的感受與獲得。

獲得的除了錢之外還應該有感動,喜悅,歡笑,眼淚,不管好還是不好都要去體會,而不是只為了目標匆匆而過。

隨時間流淌,我們要在其中徜徉,與時間和諧共處,看雲捲雲舒,聽花開的聲音,這都是時間想要我們做的。

坦然圓滿的呈現自己,跟隨時間緩緩流動,不要企圖撥快時鐘或者挽留什麼時刻,那都是不可能的。

時間的有限性只是想要提醒我們一件事,就是儘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耗費太多精力去做那些我們根本就不感興趣但是需要硬著頭皮去做的事。

不要擔心別人會怎麼說,無愧自己,不將自己禁錮在閒言碎語中,才是不虧待時間。

這本書雖然是在育兒的書架上看到的,但是對於成年人的心理狀態依然有很多指導意義,因為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是從兒童時期開始萌芽的。

找到了源頭就能有更好的應對方式去解決,與自己達成和解,走向更好的明天。

相關焦點

  • 是什麼成為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障礙
    你生命的成長遇到瓶頸了嗎?一 當做什麼善事1這個人的特徵A 年輕 B 富有C 官 D 有屬靈追求E完美的道德主義者2這個人的行為A 跑 B 跪 C 問有屬靈的渴求卻對基督認識不夠準確。
  • 《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 |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將於2020年2月6日21:00開始正式播出此次,我們從生命成長這件美好的事出發,探索生命深處最動人的畫面。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成長瞬間,這樣的瞬間令人感動源自於它是自然而然地來自生命深處的力量,這樣力量儲存在我們生命中,成為我們的目標、我們心中的廣闊天地以及我們開放自由的態度,這樣成長的瞬間往往也會迸發出更多地瞬間,在生命中形成一片廣闊天地。
  • 【容山中學體驗式生命教育系列報導】電影敘事陪伴生命成長,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因為電影,我們相遇,一起體會生命的美好與神奇,一起感受生命的成長與喜悅,一起領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些電影,我寫下了「愛是人類不變的信仰」「家是最溫馨的港灣」、「朋友永遠是最溫暖的力量」、「夢想永遠是前行的動力」等生命感悟,我相信以後在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時,我會更有勇氣、更樂觀。
  • 關懷生命成長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具有關懷能力的人,培養關懷型的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必須有一種廣角的教育引導所有的學生關懷自己、關懷自己身邊的人們,關懷人類,關懷植物、動物、環境、工具和思想。這樣定義的道德生活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目的。」  「關懷教育」的核心內涵是「關懷生命的成長」。
  • 天問 | 第028期-人類的生命是生命現象還是生命本質?
    ■ ■ ■ ■ ■人類的生命是生命現象還是生命本質?生命的現象和生命的本質有何關係?萬物的生命又是如何維持的?我們該如何追求生命?基督教信仰的實質是什麼?「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
  • 尹燁視頻(上)《生命·成長》
    尹燁也作為「非典」科研攻關主要參與者之一以及傳播生命科學「科普工作者」。對此次疫情,他闢謠和科普了很多生命科學方面的知識,備受大家關注。 作為華大基因的CEO,尹燁做基因測序解讀,破解生命密碼,搞清楚每個人的生老病死。他熱愛科普,作為生命科學圈的「名嘴」,講述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懂的生命科學。
  • 《東京物語》:愛與生命的本質
    在我看來,《東京物語》的偉大是基於生活體現出對愛和生命的本質洞見。片中紀子的角色代表愛與奉獻,而老母親登美的逝世,則把對生活的描繪上升到對生命意義的闡述,對死亡的思考。周吉感慨早知登美的離開,自己一定會對她更好些。生死能拉開電影的維度,改變了情節和感受的方向。這種事的意義是消磨活人的靈魂,但原來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活著,更在於這種離開,它讓人寂寞和思考,也讓人懂得珍惜。很多人認為,紀子的作用是用來諷刺那些親生子女的,其實不然。
  • 生活目標連著生命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個要停止呼吸的老者,卻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堅持著呢?因為他心裡有個強烈的念頭,要在最後時刻看一眼兒子或者孫子。這個「念頭」延長了他的生命。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對我說,這種情況說明,精神對生命有著強悍的支撐力量。我不妨將這個「念頭」上升為「生命設計」。
  • 以「三元全息課程」共享生命成長
    自2013年成立以來,學校以「回歸本真,做純淨教育」為引領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個學校,一個時代」的辦學目標,積極構建「三元全息課程」體系,基於「尊重人的生命發展價值,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教育學習科學」的育人價值,在遵循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有效整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合理設置九年一貫的整體課程,著力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培養全面發展、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天地學子」。
  • 成長是生命最美麗的模樣
    很多人,一直在長大,卻沒有成長。很多人在離開校門以後就很少學習新知,很少反思自己,結果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變得碌碌無為。這樣的生命,心靈和身體一樣,隨著長大而不斷下降。每個人都在長大。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在成長。如何才能健康地成長呢?夢想,是成長最重要的燈塔。有了夢想,人們就有了方向。人的生命就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故事。
  • 《生命之河》:成為生命的英雄...
    每個堅強,坦蕩的靈魂,在成長,奮鬥的路上都有過彷徨,迷惘,糾結與擔心,有過害怕與勇敢,有過放棄與尋找每一次的突破,都使自己更加貼近自己的心,去觸碰自己生命的英雄。不管任何時候,都保有那一顆赤子之心,這是一份純粹,美好的動力,只想這一生點亮自己生命之火。每個靈魂都是自己在雕刻自己,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
  •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生命本來就是一次偶然,又何必辛苦負載那麼多「意義」。薩特早就說過,「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但這些其實都並非真正的枷鎖,真正的枷鎖其實來源於自己對世界和對命運的認知和幻想。主人公菲利普,一面在努力抗爭著,追尋著生命的意義,一面又不得不被各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在命運的苦海裡不斷浮浮沉沉。菲利普卸下的人生最後枷鎖是幸福。他經歷了自己的理想幻滅與銘心痛苦,觀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棄、窮困潦倒或空虛無望,得出「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後結局顯得多麼不相稱」的結論。
  • 生活條件優渥,但生命目標匱乏?
    其次,現代社會對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提供了極大的選擇和改變的機會,因此我們會愈發期待能夠活出有意義的生活。第三,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使我們無法尋得意義: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文明裡,現代西方文明是第一個對生命目的沒有共識的文明。 現今比往昔任何時代,有更多的無知、混淆,和渴盼圍繞著這個主題。身為現代人,我們的難處是生活條件優渥,但生命目標卻匱乏。
  • 堅持「生命的成長由自己完成」
    校園裡的一草一木蓬勃生長著,學生一茬又一茬長大,教師越來越成熟,一股充滿生機的自育氛圍在校園裡瀰漫,逐漸成為校園中每個生命體不可缺少的動力因子。22年來,屠紅偉校長推動、見證和經歷了這場幸福成長。屠紅偉發現,文化建設是立校之本,「我始終堅信,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品德比成績更重要,而生命的成長要由自己完成。」於是,在棒球精神之後,四中精神發展為強調師生自覺學習、自主實踐、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完善的「自育文化」。  自育文化潤物細無聲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實行了「三助理」制。
  • 以生命為主題 奏響師生成長樂章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學校在實踐摸索中提出了踐行「生命教育」理念,學校立足學生成人的平民教育目標,尊重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客觀規律,尊重學生與城市高分學生固有的差異性,將「成人」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將目光投向關愛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學生生命安全,引導學生做和諧的人、樂觀的人、上進的人,具有積極生命狀態的人。
  • 讓生活觀察變成生命成長的體悟過程
    有不可計數的人成為社會生活的觀察者,他們對社會群體將信將疑,因為在一路生存成長,他們感到更多的是家庭、群體帶來的體驗和感受,對於社會背後推動,他們往往成為了觀景的人。也有這麼一些人,他們堅信,平凡的善舉,能夠改變生存生活中周遭的人與事,堅信明天比今天會更好。
  • 慢慢變老,變成熟,去完成自己的生命成長 | 沒理想茶水鋪
    梁文道:最近總是特別能感受歲月的流逝來源:《梁文道·八分》她說,與男人不同,女性的生命進程更接近於前面所述的那種宇宙的自然的時間。那是一種並不重複的時間,因為是由一連串不可回頭或不可重複的生命事件所完成的。比如初潮,比如生育,每一次這樣的生命事件的發生,都是不同的。
  • 融入學校生命的成長
    原標題:融入學校生命的成長  這是一所年滿5歲的新校,雖然還很稚嫩,但卻邁開蹣跚的步伐,以「忠誠於以人為本,致力於社會中人,專注於能本發展」的治學之道,走在了特色辦學的路上。作為踏入山東省濰坊市昌樂育才雙語學校的第一人,學校的發展史就是我的校長成長史。
  • 養兒的意義:參與一個生命的誕生,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
    參與一個生命的誕生,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延續生命的長河。養兒育女,「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一些孩子長大成人後,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淡,大多數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的感受不是「如我所是」,而「如你所願」太難,孩子一直找不到歸宿感和價值感。
  • 電影《心靈奇旅》:生命的火花不是什麼目標,而是對生命的熱愛本身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可能涉及部分劇透……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心懷夢想的中年中學音樂老師,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職業爵士樂鋼琴演奏家,在他的生活裡,除了爵士樂幾乎沒有其他的內容,甚至連談戀愛的時間也被省略了,爵士樂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