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小粒,一個民族音樂的愛好者。小粒從小學開始學習民族樂器,最先接觸的樂器是葫蘆絲,第一個認識的樂器是古箏,正在學習的揚琴。我常常都被朋友說是另類,聽得歌曲怎麼跟老爺爺一樣都喜歡聽粵劇,廣東音樂、民樂以及一些地方音樂。其實我也聽流行音樂,只是比較少,因為自己接觸比較多的音樂是民族音樂,主要是被樂曲的旋律,演奏樂曲樂器的音色吸引了,它跟流行音樂不一樣,它恬靜,不像一些流行一樣那麼的燥。它對於我來說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相信大家也知道一些民樂,說起琵琶第一想到的就是《十面埋伏》,說起古箏想到的就是《高山流水》,說葫蘆絲想到的就是《月光下的鳳尾竹》等等;這些樂曲都非常有名,旋律都是耳熟能詳,但是普通觀眾聽一遍就得震撼很厲害,聽多了之後就開始覺得乏味,而且民樂曲,一般都是流傳已久的,年輕的觀眾會覺得,這跟自己的生活精神沒有關聯,相距太遠,聽過一次兩次,一首兩首,就不會在聽,甚至難以接受。
每當我聽到人們討論,古典音樂卻排斥民族音樂時,不禁想;「中國民族音樂怎麼了?」要知道唯一能在國際舞臺挺直腰杆的就是我們民族音樂,可是如果自己都不喜歡,不接受,那外國人又怎麼會接受呢?隨著社會發展和音樂發展得需求,中國新民樂出現了,也是我們國家傳統民族音樂創新的結果。
新民樂的特點是把具有民族音樂特色的樂器、樂風和節奏與西方音樂相結合,富有創造性的音樂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效果,可以讓觀眾直接領略到同曲異奏的藝術風採。
小粒就說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音樂家龔琳娜老師,相信大家都聽過《忐忑》,這首就是新民樂,龔琳娜老師與她的丈夫創造的龔鑼新藝術團就是致力打造新民樂,以現代的藝術形式傳播中華神韻,他們參加的《國樂大典》,裡面有很多改編的樂曲都非常好聽。
說到《國樂大典》,再給大家安利一下,樂器版的《我是歌手》,在這個節目剛開始錄製時,我就很激動非常期待,期待現代音樂家,如何「玩」音樂,想看在舞臺上藝術家們是如何演繹咱們的民族樂器的,更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們可以真正的喜歡中國民族樂器,了解中國傳統音樂,這個節目沒讓我失望,一個小片段,由一位「頭髮花白」的藝術家方錦龍先生用一個五弦琵琶演繹不同的樂器,火爆網絡。我有幸看過一場方錦龍先生的音樂會,音樂會上他也給我們講了中國的樂器怎麼發展,演繹了樂器的音色,看視頻不如現場聽,真的有被震撼。
音樂會現場
小粒也嘗試演繹新民樂,老師和我們說過,音樂是用來玩的,玩出來的音樂,會被更多人接受,所以小粒和學校的小夥伴就嘗試著玩音樂,加入一些搖滾樂器,進行改編。我們第一首曲目是《傲氣傲笑萬重浪》,沒錯就是《男兒當自強》,只不過《傲氣傲笑萬重浪》是純音樂,我們改編的版本加入了現代樂器,爵士鼓、貝斯和電吉他,而民族音樂用的鑼、揚琴、琵琶和笛子,這首樂曲,我們用電吉他模擬的嗩吶的位置,貝斯和爵士鼓加重低音,這無疑是一種創新,也是我們學校第一批玩新民樂的人,我們還嘗試改編過周杰倫的《煙花易冷》和權力的遊戲主題曲《冰與火之歌》,我們就在慢慢的摸索中,等我們演出完,我去問臺下觀眾的感覺,他們都覺得很新鮮,覺得酷斃了。雖然會有人覺得新民樂的出現,可能會被人遺忘原來的東西,我並不沒麼認為,這也可能可以讓觀眾對這個民族樂器產生興趣,從而會到網上搜索樂器資料或視頻觀看,認識到我們的民樂。
演出照片
新民樂的特點就是在於新穎,作曲的技術手法、舞臺的演出形式等等,但它的本質就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它仍然屬於中國民樂的範疇。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視野變得更加的廣闊,傳統的民族音樂滿足不了人們,音樂藝術也逐漸變得市場化。全世界文化交流頻繁,我們一直都想把中國傳統音樂推廣到世界各地,在保留傳統民族特色的同時,加入西方音樂,將中西音樂文化相結合,使得中國的民樂逐漸國際化。音樂藝術實際就是情感藝術,把自己想表達,要表達都表達出來,這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藝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