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是一部自真實事件改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保羅·沃特·豪澤,奧利維亞·王爾德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於2020年1月20號在國內上映。
該片拿下了美國第91國家評論協會獎年度十佳電影、最佳突破表演獎、最佳女配角等各類獎項。
影片講述的是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奧運世紀公園發生了一起爆炸案。
一名叫理察·朱維爾的保安發現一個可疑包裹且堅持叫來防爆小組,最後確定這個包裹是個炸彈裝置,他迅速阻止疏散人群,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瞬間被媒體炒作為美國的英雄。
但英雄的美夢只維持了三天,三天之後他的噩夢開始。FBI無所不用其極堅持把他列為頭號嫌疑犯,並且和為博眼球的媒體合力將理察塑造為一個古怪、激進、反社會人格的恐怖分子。理察被謠言圍攻,只有朋友和母親相信他是受害者。
此片講述了一個勢單力薄的小人物們如何在絕境中奮力反擊的故事,我把這部影片和最近發生的一些新聞事件做了對比,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真相只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
媒體的報導是把雙刃劍
一個新聞出來,最先報導給觀眾的就是媒體,對於不明真相的觀眾來說,媒體的態度無疑代表了整件事的走向。如果一個媒體不能真實、客觀地表達觀點,就很容易脫離事件本身。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裡, 爆炸案發生後,媒體就立刻找到了理察,從現場採訪到電視採訪,甚至還要給他出書,理察以最快的速度從一個普通的保安搖身一變成了拯救世界的平民英雄,從此走上光耀門楣,永垂青史的陽光大道。
理察家中祝賀的電話不斷,走在路上會有媒體拍照,有路人和他打招呼誇他做得好。
可就在此時,一條未經證實的報導瞬間改寫了他的命運。
一個叫凱西的女記者為了製造輿論吸引眼球,色誘FBI探員套取消息,報導理察·朱維爾是FBI的頭號嫌疑人。
她口口聲聲說我報導的是事實,而她所謂的事實則是一條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比起真相,媒體人更在乎的是這個事件背後的巨大流量。只要能拿到獨家,只要能夠吸引到讀者的注意,不惜譁眾取寵,甚至費盡心思地歪曲事實來報導。
凱西成功了,通過這篇報導她贏得了鮮花和掌聲,而另一邊的理察卻忍受著媒體的狂轟亂炸。
理察的家門口擠滿了媒體記者,24小時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電視上鋪天蓋地都是關於他的討論。
此時,媒體帶有片面和針對性的報導對於理察來說,不僅是一把傷害他的利劍,也像是壓在他頭頂的一座大山。
但也有人因為媒體的報導而得利,從此改寫了命運。
那就是由多家媒體接力,被報導次數最多的張志超案。
2005年1月10日,山東省臨沂市第二中學一名女生突然失蹤。2月11日,她的遺體被發現在教學樓三樓的一處廢棄的男廁所裡。
未滿16周歲的張志超成了重大嫌疑人,一審被判無期徒刑,可他的家人並沒有放棄,四處奔波為他平反。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5年,這件事被媒體報導之後,引來多方關注,多家媒體接力報導。
從立案到宣判無罪,媒體一直在跟進。
張志超案最終能夠獲得公正的判決,媒體功不可沒。如果沒有媒體的持續報導和關注,單憑張志超家人的一己之力,很難獲得大眾的關注,也很難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媒體這把劍,用好了可以替普通百姓伸冤和平反,用不好,就成了扼殺他人命運的劊子手。
誰來確保新聞的真實性?
從事件發生,凱西有兩次尋找真相的機會,一次是當她得知FBI將理察列為頭號嫌疑犯時。
她說的第一句話不是,證據呢?而是對理察的長相帶有偏見的一句,「那個和媽媽住在一起的死胖子,說得通。」
媒體人應該站在一個公平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凱西的這句話就說明了她對理察存在著偏見。
第二次是當她把這則消息說給領導聽,領導問你有什麼證據嗎?
凱西說沒有,隨後她又補充了一句,如果你不報導,就會被其他家報導。
她在乎的不是事件本身的真相,而是能否先搶佔先機。
對於一個媒體人來說,在追求流量的同時,也不能忘記了它背後的真相,否則就會被現實無情的打臉。
前段時間,一個攝影記者無意間抓拍到的一張名為「芭蕾之吻」的照片刷遍全網,照片裡一對情侶相隊而立,雙手相握,年輕女子擺出芭蕾舞姿仰頭與男子親吻。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是武漢江邊,也因此被人為賦予象徵意義,一切已經重生、寧靜而美好,疫情復甦後這座城市愛與美的代言。
然而很快,這件事就出現了反轉,照片裡的人並不是一對情侶,而是一對出軌的男女,被人戲稱浪漫行為藝術變成了現場捉姦的證據。
這件事後,圍觀群眾一片譁然,不痛不癢發幾句牢騷就過去了,涉事記者也並沒有遭到處罰,而兩個家庭卻因此瀕臨破碎,無人問津。
如果拍照的記者在報導之前,事先徵得當事人的同意,這場烏龍或許就能避免。
影片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理察和律師要求凱西所在的報社道歉,凱西被律師批評後,嘴上堅持說自己是對的,私底下卻破天荒地去走了那條公園到電話亭的路,發現自己錯怪了理察。
如果她能在報導這件事情之前,做了這一步,那麼整個事件的走向會不會不一樣?
理察的母親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凱西也流下了悔恨的眼淚。
雖然很多人說,凱西的轉變太快,導演有為她洗白的嫌疑。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導演一個正確的導向。
媒體是會為了銷量而不擇手段,但記者也有起碼的人性,所以我覺得凱西這個人物當流下悔恨的淚水她更立體了,才更是一個媒體人了。
犯錯並不可怕,但一定要及時糾正,因為一個媒體正確的價值導向,影響的並不僅是一個事件的走向,更是一個人的命運。
影片的最後 FBI拿來了理察無罪的通知,可理察並沒有表現出開心和興奮,這樣的抗爭並不總是大快人心,我們能看出他的疲憊、委屈和無奈。
媒體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詞典裡關於真相的解釋是: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打開真相的鑰匙是事實。真相必須通過事實才能找到,事實揭示了真相的一個或者多個面向,真相比事實更完整,它是事實的360度展現。
頭條號現在不讓普通寫作者寫社會新聞,我想也是基於普通人缺乏對事件真相的辨別能力。如果在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發表觀點,很容易被帶偏誤導大眾。
這就要求,我們的媒體在報導新聞時更加客觀和謹慎,在追求流量的同時,力求確保新聞的真實性。
蝴蝶扇動翅膀,之所以可以成為風暴,是因為在過程中有無數力量的加入,當這一切建立在事實基礎上時,將代表正義的監督。
而一旦走錯了方向,也會加倍放大傷害。
無論是個人還是媒體,在一個社會新聞出來的時候,不要急於站隊和發聲,先等一等,等事件各方發聲之後,等我們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後,再來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我們要學會在眾多觀點中,求同存異,在五花八門的信息中,保持獨立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不輕信謠言,不盲目幫腔,給事實一個真相大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