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傳播讓人驚心的當下,不少「超級傳播」事件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今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的一項研究,就描述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間,阿根廷一個小村莊暴發的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超級傳播」事件。
在這篇論文中,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報告了由安第斯病毒(ANDV,漢坦病毒家族的一員)引起的這次大規模暴發的遺傳、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
該小組的分析可能有助於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官員管理其他具有類似傳播模式的病毒性疾病的暴發,包括當下的新冠大流行。
安第斯病毒由原產於南美洲的野生齧齒動物攜帶,人類可以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其糞便而感染。像其他漢坦病毒一樣,安第斯病毒感染會導致人類患上一種嚴重的、通常是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稱為漢坦病毒肺症候群(HPS)。
關鍵的一點是,安第斯病毒是已知的唯一一種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漢坦病毒。與被感染者或其體液直接接觸的人,或與患者近距離接觸的人,也可能被感染。目前,還沒有獲批的疫苗或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
根據這項研究,科學家領導的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USAMRIID)和ANLIS研究實驗室,伴隨大型社交活動,安第斯山感染者引發人際傳播,這些感染者們身上檢測到了高載量的病毒。
研究顯示,齧齒動物宿主將ANDV單向引入人群後,3名有症狀的感染者參加了人群密集的社交活動,從而導致傳播。
在確診18例後,公共衛生官員強制隔離確診病例患者並對可能接觸者進行自我隔離。這些措施極有可能遏制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實施控制措施前,中位生殖數(感染者在感染期間繼發病例數)為2.12,實施控制措施後,中位生殖數為0.96。
臨床和流行病學信息是通過病人報告和公共衛生中心獲得的。採用血清學檢測、接觸追蹤和下一代測序技術,他們確定了ANDV感染是此次漢坦病毒肺症候群暴發發的原因,並重建了這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事件。
研究人員與當地衛生部門合作,拼湊出一幅幾乎完整的流行病學「圖景」,重現了34例確診病例的具體傳播事件。他們追溯了暴發的源頭到單個溢出事件,並記錄了總病死率:達到32%(11:34)!
全球次描述安第斯病毒的人際傳播是在1996年,但最近的這輪暴發,則是是迄今為止該病毒有記錄的最廣泛的人際傳播。
該團隊的基因組分析顯示,2018-2019年發現的該毒株(Epuyen/18-19)和1996年爆發的漢坦病毒肺症候群的ANDV致病毒株(Epilink/96)序列之間,存在驚人的相似性。了解哪些基因組「標籤」符合人際傳播的必要機制,可能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治療安第斯山脈病毒感染的新療法。
研究人員發現,在2018-2019年暴發的大規模人際傳播中,飛沫或霧化的病毒顆粒可能是感染途徑。他們還指出,在感染發生後的9-40天內,感染者均出現了症狀。臨床研究表明,病毒載量高且肝損傷的患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傳播感染。
然而,作者指出,傳染性可能有一個狹窄的窗口——傳播通常發生在受感染患者出現發熱的第一天。
有趣的是,在傳播病毒的個體和他們疾病的嚴重程度之間,並沒有明確的聯繫。疾病的嚴重程度、基因組多樣性、年齡和住院時間與二次傳播沒有明確關聯。
「這一重要的觀察結果表明,無論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所有的HPS病例都應該平等地管理,關注其病毒傳播的可能性,」Gustavo Palacios博士說,他是該論文的共同高級作者,也是USAMRIID的分子生物學部門負責人。「此外,我們需要重新評估這種病毒造成的威脅。現有醫療對策的缺乏、超傳播潛力和高病死率都應引起關注。」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官員應對未來的疫情爆發。與目前對新冠肺炎實施的預防措施一樣,保持社交距離和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可以有效控制傳播。此外,廣泛的接觸者追蹤和自我隔離,可以使傳播明顯減少。
「儘管只有不到10%的病例發生在醫院,但對臨床醫生和醫院工作人員的威脅絕不能被低估,」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來自安利斯的瓦萊裡婭·馬丁內斯博士說。「醫生們應該記住,在1996年的疫情爆發中,許多醫護人員因為沒有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患上了疾病,還有一些人最終死亡。」
論文作者表示,該研究還檢查了患者體內的細胞因子,以確定安第斯病毒引起的HPS患者的免疫反應類型。細胞因子是在免疫反應中幫助細胞間溝通的蛋白質。
他們的結論是——這次「超級傳播」事件沒有明確的機制,更可能是患者間廣泛和功能失調的免疫反應。高病毒滴度加上大規模社交聚會或人與人之間的廣泛接觸,可顯著增加病毒傳播風險。
基於他們的綜合數據,該團隊認為接下來有必要研究安第斯山脈病毒的出現、超級傳播、人際傳播和病理學模式,以改進公共衛生應對策略。「我們希望這種方法可以作為未來人與人之間傳播調查的一個模型,以及識別超級傳播事件的模型。」
這項工作的調查基金會是在西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伊波拉病毒疾病以及寨卡病毒傳入美國期間由USAMRIID的基因組科學中心建立和測試的。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