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對英國人的最大印象,我腦海中閃現的畫面是:一個人衣著華貴,身板直挺,紳士有儀態,手中必定端著一杯茶。
看似紳士,卻是「汪洋大盜」,竊取我國茶種
沒錯,英國人對茶執著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對英國人來說,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下午茶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英國每年都有297億加侖的水用於泡茶,全國每天平均要飲19.6億杯茶,每年全國消耗掉近20萬噸的茶葉,佔世界茶葉貿易總量的20%,為西方各國之冠,堪稱「飲茶王國」。而阿薩姆、立頓中外聞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茶飲品牌。
但是,一直以紳士為豪的國家,卻是從我大中華竊取茶種的「汪洋大盜」。茶葉並不是英國土生土長的物品,英國一直是中國茶的重要買家,價格昂貴,珍稀卻搶手,為古代中國貢獻了巨額的GDP。
為此他們自身承受著巨額的貿易逆差,這樣英國外交部肯定是不樂意的呀,肯定希望能變成貿易順差,怎麼辦呢?
於是,他們就採取了一個行動:向中國輸入鴉片。
由東印度公司出售鴉片換取銀兩,再用銀兩購買茶葉。茶葉貿易對兩國都影響重大,最終引發了戰爭。第一次衝突至今仍被稱為鴉片戰爭,但其實也是一場茶葉戰爭。
這些並不是我胡編亂造,都是有記載的:
美國的探索頻道曾經播過一期紀錄片,真實再現印度大吉嶺茶園是茶葉盜賊掠奪中國茶的成果。與此同時,英國作家託比馬斯格雷夫在《改變世界的植物》中,也大方承認了英國人掠奪中國茶葉的行為。
羅伯特在1839年到1860年期間四次來華,把自己的頭髮剃掉,喬裝改扮成中國人通過各種手段深入到禁區,將2000株茶樹小苗、1.7萬粒茶樹發芽種子,以及8名中國制茶專家帶到印度加爾各答,最後使得印度及斯裡蘭卡紅茶飛黃騰達。
1845年福瓊採集的中國茶標本
後來,羅伯特福瓊在英國被尊稱為傑出的植物學家,但對中國而言不過是個超級大盜,因為他的原因,使得原本興旺發達的中國茶行業衰退,出口貿易額大幅度下降。
而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同時,英國人在印度的阿薩姆邦發現了一種野生茶樹,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阿薩姆茶,並憑藉技術優勢取代了中國茶在世界上的地位。現在,印度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和飲茶國,中國只屈居第二。
福瓊遊記裡的中國制茶工
竊取茶種,偷不走茶文化
還好,英國人只偷走了中國茶種,卻偷不走中國的茶文化。中華茶文化,無人能及!外國人喝茶喝的是一種儀式感,而中國喝茶喝的卻是一種文化,兩者,天壤之別。
英國人看起來在飲茶,實際上給人火急火燎的感覺:把紅茶的葉子切成細細碎碎如同粉末,必須馬上出湯,否則必然又苦又澀。總覺得這茶少了點什麼,說不清道不明。
而中國人喝茶,更注重一個「品」字。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
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臺灣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在潮汕當地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甚至「一日不能無茶」。據我所知,福建人也特別痴迷喝茶,早中晚餐後都必須泡上一杯茶,否則總覺得缺了點什麼。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中外醫學界研究認為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長期飲茶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癌症及調節血脂、降低血糖等功效。茶不僅可以飲用,還可以用來吃,全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日本人喜歡在日常飲食中吃茶。
對國人來講茶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文化,更是一種精神文化。宋徽宗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自寫茶書的皇帝,跟隨其後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同時飲茶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點茶」技藝進一步規範,「鬥茶」之風盛行。
想來也是,英國茶有什麼好喝?太過於甜膩,容易長胖,沒有靈魂所在。想來還是應該多支持支持我們中國茶,一來茶香二來自豪三來揚國威,豈不是一箭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