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固然深刻,理想道德也並不虛偽

2020-12-23 宋詞男人王偉江

中國有句古話叫:食色,性也;就是說,吃飯和男女之事是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於是乎有人便引申開來,認為食色是人的全部,不談食色的人不是虛偽就是膚淺。我認為,食色是人的基礎和本質,這並不錯;能看到食色是人的本質與基礎,這非常深刻,也並沒有多大問題。但問題是,食色是人的全部嗎?不談食色的人就膚淺和虛偽了嗎?這就不盡然了。如果說,我們只要本質不要其它,也是睜眼說瞎話了。本質就好比舞臺,我們如果只要裝飾炫麗的舞臺,不要舞臺上演過的戲,那就是買櫝還珠了;或者本質只是我們的一副骨架,你能只要一副骨架、不要血肉就能滿足了嗎?肯定不會。

人類為什麼要發展文明?就是為了更好地繁衍生息。文明的本質或核心就是文化和智慧,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發展文明可以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讓人類跳脫弱肉強食、肉吃肉的簡單野蠻的法則,優先保存後天的可無限發展的智力因素而不是僅僅保持先天的體力因素;可以處在食物鏈的頂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可以充分地發展和實現生命的價值。而食色僅僅是人的本質的兩個方面,可以說是生命動物性的一面;而人之所以為人,他還有文化智慧的一面。甚至,人類發展起來的食色與動物的食色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人類的那個叫飲食、生殖文化;這可不是簡單的冠之以一個名稱,飲食與生殖的文化性顯而易見、不證自明的,單單在食物方面對火的使用就已經與動物的食物有了本質的區別,更別提油鹽醬醋的運用了。而人類的生殖與養育,動物哪能比得上呢?即使我們說,食色是人的本質,我們也是圍繞這本質搭臺唱戲、發展多姿多彩的文明的。所以說,人類的食色已經是一種文明和文化,它已不是簡單粗暴的動物性。

當然,說它是核心並不意味著說它是全部,就像一棵樹除了有樹幹這個核心外,還有枝葉,正是這些枝葉使樹成其為樹;人類的一舉一動早已脫離了動物性,正因為有了這些舉動,比如服飾與體飾,使人成其為人;如果僅僅是一個光溜溜的脫了毛的身體,或者僅僅是張開嘴吃食,他還不是人。如果詩歌文學只有寫下半身才是文學詩歌,那麼詩歌與文學就未免太小心眼,太一葉障目了;文學與詩歌能寫到食色的層面上固然深刻,但詩歌與文學抒寫理想和道德並不就虛偽了,甚至後者更像是人之所以為人該做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劉洲成家暴 | 虛偽,一塊道德的遮羞布
    那麼,陳羽凡虛偽嗎?我們評判虛偽的尺度是什麼?在這個尺度上,我們自己虛偽嗎?虛偽,字面意思是虛假不真實,現代社會中多用來評價個人行為。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虛偽,是我們道德的遮羞布,是保護我們好好生存的金鐘罩。虛偽好不好?我們都標榜著自己真實,討厭虛情假意,不願與這樣的人同流合汙,但其實,我們的所作所為卻在出賣著自己。
  • 【光明網評論員】「禁看黃片」與虛偽的道德優越感
    《大東公務員行為規範》,規定了「不得存在婚外情」、「不得觀看黃色影視」等要求,遭遇網友吐槽。規範的起草方表示,之所以這樣要求,是因為公務員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底線應高於普通群眾。        我們先不說公務員的道德底線會不會比普通群眾更高,僅就這條規定的可操作性來看,其中就有很多的虛偽成分。首先在法律上,如果不以贏利為目的或組織他人進行觀看,看黃碟的行為本就不算是違法;其次,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看黃碟不違法,又是在私下進行,有關部門也就沒有辦法通過合法的手段去驗證真偽。
  • (*)食色性也?(*)賢賢易色!(√)
    欲望可以是需求、需要,也可以是理想、願望。欲望即是一切。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人。但僅僅止步於此,就太浮於表面了,《動物狂想曲》絕對不是CCTV上面播出的動物世界。第二層、食色性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孔子之後,喜歡與孟子爭辯的告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 《同義詞》現實的殘酷,言辭的虛偽,理想的破碎
    永遠低著頭,在冰冷的巴黎街頭,走著,約亞夫(Yoav)與一本法語同義詞字典為伴,口中不斷地念叨著法語,一位可以背棄原本的身份,重新開始,殊不知殘酷的現實,是理想破碎的前兆。約亞夫或許剛到巴黎時並沒有察覺到什麼,但是他確實感受到了類似這句話所傳達的意思,「我剛到巴黎時,她的黑暗曾將我吞噬,但那時我並不知道」。約亞夫所說的法語並沒有讓他成為法蘭西的一員,但是卻成功的將他自己清除出了猶太民族。巴黎的同胞不再跟他來往,巴黎周遭的一切是除了他以外的忙綠,獨自一人在狹小的房間內,他不僅被以色列遺棄,也成為了整個法國的棄兒。
  • 契訶夫《變色龍》:虛偽是人的天性,利己不損人是道德底線
    契訶夫寫出的不僅是奧楚蔑洛夫的虛偽,更有我們人性本就虛偽的真相。人性本來就是虛偽的,在事情發生時,我們都會做出有利於自己的反應。奧楚蔑洛夫集囂張跋扈與媚上欺下於一身,虛偽是奧楚蔑洛夫的本性。02事情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帶來了什麼「牆頭草」、「勢利」是奧楚蔑洛夫的標籤屬性,《變色龍》是描述人性扭曲勢利的經典代表
  • 虛偽的人有這些特點
    我最憎惡的品質,第一是虛偽,第二是庸俗。虛偽是一種冒充高尚的庸俗,因而是自覺的庸俗,我簡直要說它是有綱領、成體系的庸俗。單純的庸俗是消極的,虛偽卻是積極的,它富有侵略性。庸俗是小卒,唯有推舉虛偽為元帥,才能組成一支剿殺優秀靈魂的正規軍隊。誠然,也不該低估小卒們的遊擊戰的殺傷力。猥瑣假冒神聖乃是最無恥的褻瀆神聖。
  • 【縱深】從《我心燦爛》看劉文武的道德理想國
    很少有人跟觀眾掏心窩子了,撩動大傢伙一起吐槽或許有,但誠心誠意地以傳統道德和正向人格與觀眾交流的,真不多。正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播出的《我心燦爛》就是這樣一個異類。如今,他和他的製作團隊正在致力於「道德三部曲」的打造,第一部是《孔子春秋》,第二部是《我心燦爛》。道德文章從來難做。古往今來,沒有人願意被耳提面命。網絡時代,每天都有極盡感官刺激的視聽產品上門。道德文章要想戰勝逆反心理,需要潤物細無聲。要想和很黃很暴力競爭,只能靠故事講得崎嶇又入心。
  • 食色性也 那些電影中性感妖豔的女星們
    食色性也 那些電影中性感妖豔的女星們 ◎「食色性也」,「色」字,其實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的意思。
  • 《食色性也》冰球場上仙女裙大長腿,美若天仙
    《食色性也》冰球場上仙女裙大長腿,美若天仙 《食色性也
  • 《假/如》:假如投資人一再挑戰你的道德底線,你是否會為了生存而妥協?
    的探討,向來都是一個相當深刻的主題。甜蜜的愛情固然美如畫,但婚後難免得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需要處理工作和生活上的瑣事。麗莎正處在艱苦的創業階段,她深刻體會到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 食色性也——花雕牛肉麵
    今日專欄:和Tara思璇一起美麗生活導語: 烹飪靜心的重點不在如何配料如何製作
  • 臺灣,你撩撥著我的「食色性也」
    孟子與告子辯論時,告子說:食色性也。我們說過了美食,也說過了景色,然後我們現在要說說在臺灣能遇到的淳樸本性。食色性也,風景並不是一場旅行的全部。旅行應該是回歸初心,尋找最本真的自己。
  • 《理智與情感》:愛情固然美好,但需要理智控制
    《理智與情感》:愛情固然美好,但需要理智控制《理智與情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英國鄉紳家庭中的兩姐妹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面對感情的不同態度以及作出的不同反應。作者以兩位女主人公的婚事風波為主線,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對比,表現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
  • 避重就輕道德綁架?郭敬明為抄襲道歉,言辭懇切背後卻滿是虛偽
    12月31日零點整,郭敬明發表長文正式向作家向莊羽道歉,對此網上褒貶不一,有支持者認為他態度誠懇,但大部分網友都表示他的道歉十分虛偽
  • 虛偽的自由 / 再談黃家正
    這種思考讓他9歲時就糾結於生死,對這個世界的不公充滿同情,14歲的時候對父親對婚姻的不負責任進行批評,認為沒有人性,17歲的時候覺得頻繁地演出和演奏沒有意義,理想是做一個人。當然,他思考最多的還是音樂,世上為什麼有音樂?人的手指為什麼會動?沒有神,音樂怎麼用科學解釋?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我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所著,全書根據版本的不同,字數有很大出入,總的說來在5000字上下。《老子》中共包含成語100多個。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就以「功成身退」為例來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
  • 心理學:海瑞,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為什麼不能施展出他的理想?
    文/夢嫻君海瑞,一個至清的清官,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一生經歷坎坷,三起三落。妻妾眾多,但是留下的兒女都不幸夭折,晚年漆下無子女,無好友,自己的理想抱負也沒有實現,悲憤而死,死後連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清廉至極,可見一斑。
  • 《尋夢環遊記》:「都是為你好」的名義,可能扼殺每一個理想
    虛偽的成功者、歌神德拉庫斯 《尋夢環遊記》巧妙地迷糊了兩個並不相同的概念——理想與成功。追尋理想與追求成功,並非可以彼此置換的同義詞。成功或許在很多時候意味著片中的歌神德拉庫斯那樣的紙醉金迷和燈紅酒綠,意味著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鎂光燈,但卻不一定意味著道德的墮落與腐朽,良心的卑鄙與齷齪。普世意義上的成功,並不一定會像德拉庫斯那樣徹底黑化,而更重要的一點是,追尋自我的人生理想甚至很可能與成功沒有什麼關係,僅僅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 世人皆知「食色性也」,後面5個字才是精髓,知道的人卻不多
    從古至今和「色」相關的論述非常多,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我們有越多揭露本性的言論,也進一步說明我們對自身有著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