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學家獲得了系外恆星到地球距離的精確測量值

2020-12-26 網易

2020-12-23 21:16:10 來源: 煎蛋網

舉報

  12月3日,宇宙和天體學家提前拿到了聖誕禮物:地球到系外恆星的精確距離。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亞當·裡斯因共同發現暗能量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我在zoom上聽到了這一消息,簡直幸福得難以言表。」

  數據來自歐洲航天局的蓋亞號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器上的望遠鏡測量了13億顆恆星的「視差」,即恆星在天空中明顯位置的微小變化——這可以揭示它們的距離。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喬·波維(Jo Bovy)說:「蓋亞視差是迄今為止最精確,最精確的距離測定。」

  或許,理論物理學的鼎盛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宇宙天文學和材料物理學的天下。但大家或許也知道,天文學的上空有一朵巨大的烏云:宇宙的膨脹速度和理論不符;為了彌合理論和觀測,用兩種方法測量出的哈勃常數,竟然又不一致。

  兩種測量哈勃常數的方法:

  首先,哈勃常數的單位公裡/秒/兆帕秒(km/s/Mpc)

  第一個是基於宇宙微波背景(CMB),即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瀰漫寰宇的微弱背景輻射。我們對CMB已經進行了相當全面的研究,因此可以區分出背景輻射溫度更高和更低的區域,這與早期宇宙中物質的膨脹和收縮相對應。

  根據此類數據,對哈勃常數的計算通常會返回的結果大約為每秒每百萬秒差距67.4公裡。

  另一種方法需要測量地球到亮度已知的天體的距離,例如極亮的Ia型超新星和造父變星,後者的亮度具有周期性的變化。

  確定它們的絕對亮度後,天文學家就可以計算出到這些天體的距離,因為亮度會以已知的速率隨著距離而衰減。因此,有時我們把此類對象稱為標準燭光。

  後一種方法返回的結果與依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獲得的數據不同。藉助Ia型超新星,最近計算出每秒每百萬秒差距72.8的結果。結合Ia超新星宿主星系中的銀河系造父變星,甚至給出了更誇張的結果——每秒每百萬秒差距74.03公裡。

  最糟糕或者說最好的可能性是,我們搞錯了關於物質世界的基本原理。比較輕鬆的解釋則是,上述測量方法在技術上都不夠精確。

  最新的蓋亞數據,使用獨立於前面兩種的視差方法,被科學家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充當最終的裁判。

  前段時間在線發布並提交給《天體物理學雜誌》的論文裡,裡斯團隊使用新數據將宇宙速度固定在每秒73.2公裡/兆帕秒,與之前的值一致,但現在誤差範圍為1.8%。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astronomers-get-their-wish-and-the-hubble-crisis-gets-worse-202012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克卜勒-186f(Kepler-186f),這一發現證實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之中。儘管此前便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中發現了系外行星,但它們的大小都至少要比地球大出40%以上,並且要想了解它們的組成物質也將充滿挑戰。
  • 天文小科普:光年——天文學的距離測量單位
    在天文學中,天體(如恆星和星系)之間的距離非常大。舉個例子,地球和它最近的衛星,月亮之間的距離約有385 000公裡。而太陽距離我們1.5億公裡,我們和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40萬億公裡。天文學中常用的距離單位是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內所行走過的距離,即9,460,730,472,581公裡,約10萬億公裡。這個距離單位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首先要測量出光的速度,才能確定它在一年所傳播的距離。在1676年之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光會瞬間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
  • 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可能比此前估計的更像地球
    最近,一組國際研究人員證實了一顆距離太陽只有4.2光年的類地系外行星的存在。科學家們利用巖石系外行星的Echelle光譜儀和穩定光譜觀測(ESPRESSO)發現,系外行星Proxima b的質量約為1.17個地球的質量,位於比鄰星的可居住區域,每11.2天圍繞比鄰星運行一次。
  • 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來了
    但如果能精確地測定旋臂上足夠多的天體到太陽的距離,也完全能從內到外勾畫出銀河系的旋臂結構。然而,在銀盤上分布著濃密的塵埃氣體,對銀河系旋臂上天體的光學輻射產生非常嚴重的消光,即使用大光學望遠鏡也只能看清銀盤上6000光年以內的天體,這遠遠小於銀河系的大小。真正廣泛深入地觀測和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得益於20世紀50年代射電和紅外天文學的興起。
  • 用尺子丈量宇宙:古人竟是這樣測量地球的
    通過測量同一時刻在地球上不同地點拍攝的月球與星空的照片,天文學家發現,如果從地球表面的兩個對蹠點觀察,月球的視差距離是1°24′5″。由此計算可得,地球到月亮的距離相當於地球直徑的30.14 倍,也就是384403千米,或者說238857 英裡。
  • 北極星不是行星是恆星,而且輪流當值,這個說法靠譜嗎?
    其中最大的行星木星是太陽質量的0.1%,但卻是除太陽外所有天體的2.5倍,地球是太陽系最大的類地行星,但只有太陽質量的0.0003%。行星距離我們很近,恆星距離我們很遠。恆星由於距離我們很遠,雖然很大,看起來也只能是一個小小的亮點;而太陽系行星都在太陽系以內,距離與恆星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 這些恆星距離地球不到十光年,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是首選探索目標
    人類進行星際旅行目前仍舊遙不可及,而派遣一艘無人探測器探索較近的恆星系統相對來說會更容易實現。這裡宇宙也為地球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周邊環境,在距離地球十光年以內不僅擁有數顆紅矮星這類低質量恆星,與太陽一樣中等質量的恆星以及演化到恆星末期的白矮星也同時存在。
  • 關於系外行星,你知道多少?最小的系外行星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新行星。該系外行星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系外行星。克卜勒37b小於水星也只比月球稍大一點。該行星的發現源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科學家和一個國際研究者聯盟的合作,該聯盟採用星震學測量由連續的星震引起的恆星亮度的振蕩,並將恆星中的微小變化轉換為聲音。
  • 宇宙深處的另一個世界:其他的"地球"和"太陽"
    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任務。它們自身微弱的光線幾乎不可能穿越如此遙遠的距離而被我們看到;它們的外形尺寸太小,很難被望遠鏡捕捉到;而且恆星的光線太強,遮蔽了所有環繞其運行的行星的痕跡。儘管如此,一些體積較大的年輕的系外行星亮度較大,這會令它們比較容易被發現。系外行星是圍繞恆星的小光點(以可見光或紅外線的形式)。
  • 最像地球的行星被發現——距地球100光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運輸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在其恆星的宜居區域中發現了它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該距離的範圍可能是恰好允許在地面上存在液態水的條件。科學家使用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個名為TOI 700 d的發現,並且對行星的潛在環境進行了建模,以幫助為將來的觀測提供依據。
  •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
    廣州中學生為系外恆星和行星命名 恆星叫「羲和」 行星叫「望舒」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12-24 來自廣州市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同學們提出的「羲和」和「望舒」兩個名字最終被用於命名由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太陽系外恆星和行星。
  • 從系外行星檢測到無線電輻射
    儘管有這樣的事實,我還是要這樣說:地球上空的兩顆行星明天將對齊,形成數百年來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但是,儘管肉眼總是可以看到燦爛的木星和土星,但直到1846年,海王星才被直接觀測到,儘管它們位於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直到海王星出現150年後,我們才開始在太陽系外發現行星。像海王星一樣,我們通過可見光找到它們(儘管是間接地)。
  • 如果你在地球上體重是150斤,那麼你在太陽上是多重呢?答案讓人驚訝!
    太陽 藉助一項最新的研究,科學家們相信他們找到了一種可靠的方法,能夠通過對恆星亮度的測量,以不超過4%的誤差水平來確定其地表重力強度。其使用由巡天觀測衛星,如加拿大的「MOST」或美國宇航局的「Kepler」衛星等記錄的恆星亮度精密測量數據,並觀察其中存在的細微變化。並且科學家們給出了銀河系迄今最精確的質量數據,這項數據將有助於天文學家們更精確釐定銀河系的真實寬度。研究人員觀察了銀河系邊緣位置大量包含數以千計恆星的星團,據此估算得到的銀河系質量數約相當於太陽質量的2100億倍!
  • 人類首次接收到,系外行星向地球發出神秘信號,距離僅51光年
    近日,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τ系統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信號,而且該行星距離地球僅51光年遠。恆星在核心處進行核聚變的同時,還會向外釋放大量高能的等離子體,這就是所謂的恆星風。這些恆星風在穿行於太空之中的時候,會遇到行星的磁場,發生劇烈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高能粒子的速度變化會以無線電波的形式被科學家檢測到,這種現象在統計學上被稱為「bursty(突髮式數據)。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眼」   Cathy Shen • 2020-04-24 17:55:13 來源:前瞻網 E5042G0
  • 「天琴」測出最精準地月距離,精確到釐米,但這只是捎帶的小成果
    月亮距離我們有多遠?很多朋友都知道是38萬公裡左右,其實這個數字是地月距離的大概平均值,遠的時候月亮會距離我們在40.5萬公裡以上,近的時候則只有36萬公裡多,遠近的差別在4萬公裡以上,而且由於月球一直圍繞地球運行,所以距離也在一直的變化中,很難測量出地月之間的精確距離。
  • 恆星繞銀河系黑洞的運動,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用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進行的觀測首次揭示了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恆星運動。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它的軌道是玫瑰花形的,不像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是橢圓狀。這是科學家們經過近30年來日益精確地測量,才終於揭開了隱藏在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的神秘面紗。
  • 盾牌座UY已不是宇宙最大恆星,新晉宇宙最大恆星有100億個太陽大
    因此我們從科學家對太陽的分類中就知道,太陽在恆星家族中不算大。但即便是屬於黃矮星的太陽和地球比起來也是大得讓我們難以想像。在距離地球大約5100光年的地方有一顆紅超巨星非常的大。它一度被科學家認為是宇宙中目前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這就是盾牌座UY。科學家剛剛發現盾牌座UY的時候發現這是一顆非常巨大的恆星。起初科學家經過測量認為盾牌座UY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1708倍左右。這意味著盾牌座UY有多大呢?這就意味著盾牌座UY的直徑大約是23.78億公裡。
  • 地面望遠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質量為木星8倍
    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的首張照片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加拿大天文學家表示,在太陽系外發現的一顆行星已被正式確認為繞類日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同時,它也是迄今由地面望遠鏡直接拍到的第一顆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