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臺灣鴻海董事長郭臺銘來到旗下永齡農場。為了證明農場瓜菜是徹底無毒的有機食品,郭臺銘直接跪在地上,拔起草放進嘴裡,笑稱」這草都是甜的」。
· 郭臺銘:「這草都是甜的」
作為企業家,郭臺銘重視有機農業,必有其理由。有機食品在過去20年已成為一股消費潮流,2018年全球年收入達1000億美元,相當於阿里巴巴、美的與騰訊的年收入之和。
· 有機食品市場與財富500強統計的部分企業年收入比較
人們對有機食品的價值充滿了爭論。有人相信有機食品才是最健康,最環保的;也有人相信,這些都是吹噓,而且有機食品的成本更高,並不環保……
那麼,有機食品產業到底是怎麼興起的?有機食物真的更健康嗎?
戰爭瓦礫中的神棍農業
有機農場最初源自1920年代的德國,這並非偶然。一戰後,德國經歷了嚴重的農業衰退,直到二戰前夕才恢復1913年的水平。
· 德國農業人均淨附加值變化,1870-1938
這是因為,德國農業高度依賴從國外進口磷肥和飼料穀物。一戰期間和之後,協約國的封鎖制裁和法國佔領魯爾等地緣矛盾,使得德國在化肥和飼料方面長期短缺,穀物和豬肉等生產委頓不前。
· 德國一戰後的穀物生產和磷肥使用衰況
在此背景下,德國農民進行了種種自救嘗試。1924年,一些農民找到了靈修大師魯道夫·史代納,希望得到他的指點。
史代納是當時最著名的神秘主義靈修布道者。他相信人應該過充滿生命靈性的有機生活,並為此設計了一整套靈修教育、靈修醫療、靈修經濟和靈修藝術方案,讓追隨者從搖籃到墳墓都能與靈性生活相伴。
· 小時侯,上史代納創辦的華德福學校,接受精神陶冶。圖為華德福五月花柱節儀式
· 長大工作了,錢可以存進史代納派的GLS銀行
· 想學習深造,可以去史代納建造的歌德宮訪學
· 累了,可以一起跳史代納設計的優律司美舞
· 病了,可以吃史代納的人智學草藥,信不信由你
對於農民的淳樸請求,史代納欣然應允。他開出的藥方,是一套生命動力(Biodynamic)農事方法。史代納告訴農民,正如十二星座影響人的命運一樣,來自行星和星座的光芒也會抵達動植物,影響其出生成長。只要避免使用化肥等化工製劑,按星象變化耕作,按靈修原理施肥,就能獲得好收成。
· 按照生命動力農法,最重要的九種有機肥料是牛角糞,牛角石英粉,蓍草、甘菊、蕁麻、橡樹皮、蒲公英、頡草和馬尾草,每一種都應按照靈修方式製備
史代納的追隨者們在德國建立了多個實驗農場。1939年7月,英國學員沃爾特. 詹姆士參加了生命動力農法暑期班,並寫作《看大地》一書,歸納生命動力農法,正式提出了「有機農業」這一提法,並把它傳向英語世界。
不過,有機農業這時只是一小群信徒和愛好者的靈修遊戲,被不少人視為偽科學,影響力很有限。直到兩個月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意外地把有機農業灑遍了歐美。
為國種菜
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和英美等盟國都陷入了副食蔬菜供應緊張,他們都鼓勵民眾用傳統自然方法種植食物,自給自足。
在德國方面,化肥和飼料缺口由於戰爭進一步加重。為了保證農業自足,納粹政府鼓動民眾食用不含農藥化肥添加劑的食物。另一方面,從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考慮,納粹政府也費勁心思,要找出最適合雅利安人食用的飲食。史代納的靈性學說雖然被打為了異端,他的生命動力農場卻被保留下來,成為德國農業部門的樣板項目。
德國著名細菌學家維納.科拉特加入了這場運動,提出「吃得越自然越好「的口號。
· 全價值食品之父科拉特的手繪海報:「吃得越自然越好」
1942年,科拉特出版《飲食秩序》一書,為德國人編制了一整套自然飲食食譜,提出完美食譜應包含人體生存繁衍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天然食物比深加工食物好等一系列理念。科學家出身的科拉特,對有機/自然食物理念進行了全方位的科學化改造,把有機食物從神秘的靈修食物提升成了民族健康食物。
與此同時,盟軍側的英美等國家由於戰時物資短缺,也開始鼓勵民眾自己種菜,自力更生。在美國,超過兩千萬美國人加入了這場「勝利菜園」運動。
· 美國勝利菜園宣傳畫:自己種菜,節省開支!
在愛國種菜的東風下,《有機園藝》雜誌和《農事聖經》、《活土壤》等有機農業入門書紛紛出版,為種菜者提供手把手的有機菜種植指導。
· 1942年創刊的《有機園藝》雜誌教育了幾代美國種菜人
勝利菜園雖然在戰後衰落,卻培養了英美人熱愛種菜的生活習慣。直到當代,仍有三分之一的美國家庭在自家菜地或社區菜園種菜。
這場種菜運動極大拓展了廣大人群對有機果菜的心理接受度。畢竟,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和父母在社區菜園翻地種菜,他肯定更容易接受無化肥農藥的自家菜更健康、更好吃的理念,哪怕這種想法不一定科學。
· 社區菜園
二戰硝煙的另一後果,是農藥科技的躍進;軍用神經毒氣的發展,直接推動了殺蟲劑技術的進步。戰後,隨著這批農藥的毒副作用的暴露,讓更多人投向了有機食品陣營。
1970:有機農業的春天
1962年,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揭露殺蟲劑DDT對人致癌和對鳥、魚、土壤、水體的負面影響,引發了整個西方社會對農藥毒副作用的憂慮。1972年起,DDT開始被各國禁用。
· 在被禁用前,DDT不僅用作農業殺蟲劑,也被噴灑在兒童和士兵頭髮上,用來預防蚊蟲蝨子
畜牧業方面,乙烯雌酚等激素長期用於提高牛、雞等的飼料轉化率,但1970年代也被發現會導致孕婦畸胎和癌症,逐步被禁用。
· 《乙烯雌酚故事》講述了1938-1971年間乙烯雌酚處方藥與牧業應用怎樣影響了數百萬人的命運
對農藥和激素毒副作用的意識,使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有機食物——既然無法完全確定哪些農藥是安全的,那麼食用那些完全不使用農藥和人工激素的食物,也許才是最安全的。
在農藥恐慌的大勢下,有機食品產業開始勃興,歐美紛紛建立有機農業協會和企業。Whole foods 全食超市和鮑勃紅磨坊等有機食品企業,都於1970年代這股潮流中誕生,並在21世紀得以規模化。
· Wholefoods 全食超市
人們對農藥殘留的焦慮與對田園生活的想像,成就了有機食品產業。
那麼,有機食物確實更健康嗎?
根據2017年對有機食品的全面評估研究,有機食物並不比農藥殘留合格的非有機食物更健康。二者在維生素等營養素方面沒有差別。有機水果蔬菜中的酚類化合物略高,有機穀物中的鎘汙染略低,有機肉奶製品中的Omega-3脂肪酸略高,但都與非有機食品沒有顯著差別。有機食物始終主要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醫學或科學概念。
在環境汙染和消耗方面,有機和非有機農業各有長短,很難籠統的說誰比誰更好。有機農業的碳排放更少,能源消耗較少,但比非有機農業更耗費土地,更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酸化。
由於每單位有機食品要耗費更多的人力和土地,有機食品的價格往往是普通食品的1.5倍-2倍,在中國,這個價差可能更大。
· 美國市場上的有機食物相對於非有機食物的溢價
儘管價格更貴,仍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有機食品買單。這種商業成功,並不是因為有機食品在科學上更先進,更有營養或更環保;而是因為它緊扣了世人當代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焦慮。
人們對入口的食物是否含有過度的農藥、激素殘留始終深感擔憂,對政府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執行也感到疑慮,特別希望有一種非黑即白、一刀切的篩選判斷方法,而有機食物市場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選項:吃有機食物,你就不用擔心農殘問題。
已婚育人士比未婚者更青睞有機食物,因為對他們而言,有機食物還有著自我拯救的文化涵義。在許多人眼裡,為家庭購買有機食品,意味著我更健康、更顧家、更負責任了。
· 儘管立場一偏左一偏右,米歇爾·歐巴馬與梅蘭妮亞·川普都努力經營白宮有機菜園,以此塑造自己熱愛家庭、關心健康的公關形象
不過,這種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幻覺。對歐洲九國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已婚人士平均比未婚人士胖四斤,更不愛運動,但更喜歡購買有機食物。畢竟,與運動自虐等痛苦的健身方式相比,只要點一點手機支付就能購買有機食物,給自己帶來「我在健康」的安慰,這實在要方便省勁太多了。
轉自大象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