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牛油蛋撻
蛋撻(EggTart),臺灣稱為蛋塔,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
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有指蛋撻亦是中國17世紀的滿漢全席中第六宴席的其中一道菜式!
蛋撻
縱然蛋撻深受香港人歡迎,但在香港歷史尚很短。據業餘香港歷史學者吳昊考證,1920年代的廣州,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為了吸引顧客,百貨公司的廚師每周都會設計一款「星期美點」作招徠,蛋撻正是這時候在廣州出現。
香港引入蛋撻的時代,現未有準確年份,有說自1940年代起,香港餅店已出現蛋撻,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數茶餐廳。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而味道香甜醇厚,鬆軟可口。1990年代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有自家烤制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另一方面,香港不少酒樓的點心中也包括蛋撻仔(小型蛋撻)。還出現了適合減肥的蛋撻,蛋漿是用蛋白做的。
蛋撻分為葡式蛋撻和港式蛋撻,葡式蛋撻主要用酥皮麵團做成蛋撻皮,做成千層脆的形式!港式蛋撻省略了繁瑣的千層皮製作環節,用曲奇麵團做蛋撻皮,口感變得酥鬆,味道毫不遜於葡式蛋撻。
港式蛋撻的基本做法:
1.打蛋盆中先放入融化的黃油,糖粉,打蛋器攪拌至全部融合後,加入蛋液,繼續攪拌。直到全部融合,顏色變淺。
2.放入的淡奶油,繼續用打蛋器攪打(如果分量不多可以用手工的打蛋器)。
3.麵粉稱好放入粉篩,一定要用粉篩慢慢篩入,餅皮才會更加細膩。
4.先用筷子將所有粉末朝一個方向攪拌成雪花狀。
5.用手將雪花狀的粉塊慢慢捏合在一起,因為有大量的牛油,餅皮很容易做到盆光,手光,麵團光揉合成光滑的麵團一定要蓋上保鮮膜,放入冰箱至少一個小時取出。
6.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蓋上保鮮膜放入冰箱至少6小時左右。
7.可以將塔皮分成兩大份,擀成一張大大的餅皮,大約厚0.4公分,然後用圈形的模具直接按壓在皮面上。
8.更細緻做法是將塔皮分成6等份,擀成厚薄均勻後再按壓出塔皮。取出圓形塔皮,放在蛋撻模具中,用轉圈輕輕按壓的方法貼合好。全部塔皮做好後,和蛋羹一樣放入冰箱冷藏。
9.烤箱250度預熱。將塔水分別倒入蛋撻模中,剩餘的塔皮可以做成曲奇小餅乾,放入烤箱烤制到蛋羹微微呈焦糖色,塔皮變成淺棕色即可。
蛋撻皮酥脆可口,內陷是甜而不膩的雞蛋加牛奶,壹佰芬的蛋撻口感與健康概念並重,九龍牛油蛋撻用足料用心做,看得見的美味,看得見的新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