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總共6.47萬隻大閘蟹被陸續拋進長江放流,成為「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態修復」項目中,又一批將發揮增殖作用的生物。當天還傳來一個好消息:隨著這些年漁業管理措施愈發嚴格,配合人工增殖放流親蟹,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資源量出現全面恢復跡象,野生的大閘蟹數量在增加。
放流承辦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相關專家介紹說,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雖在淡水裡生長,但要在鹹淡水水域中繁殖後代。長江口區域所在的九段沙水域是中華絨螯蟹的主要產卵場。這次放流的中華絨螯蟹均為親蟹,即個體已經達到性成熟,通過繁殖可間接恢復中華絨螯蟹幼體數量,再逐步恢復種群數量。
這已不是長江口第一次進行大規模增殖放流。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上海已陸續放流了2噸縊蟶和青蛤、逾1.6噸脊尾白蝦、16.64萬尾暗紋東方魨(即河豚魚)幼魚、30尾中華鱘、5.2萬尾胭脂魚等。專家解釋說,長江口的生態系統非常複雜,只有不同生物種群數量共同恢復,才能構成完整的食物鏈,最終改善長江口生物棲息地環境以及漁業資源種群結構。
眼下,長江已全面禁漁,「捕撈作業全面禁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相結合的措施,能對水域生態環境修復及生物種群恢復發揮合力作用。根據規劃,交通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和東海水產研究所在明年還將陸續開展珍稀野生保護動物、經濟物種、餌料生物的增殖放流。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