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養老理財」出現負值,投資者虧了,險資產品卻玩起了「文字遊戲」

2020-12-27 華爾街見聞

小富即安式理財,也成了幻影?

5月29日,一家第三方理財銷售平臺上一款名為「國壽周周利」的理財產品,在用戶持有期(七天)期滿後,出現負收益。

該產品名為「周周利」,相同管理人在發行了多隻類似產品,標註了相當不錯的年化收益水平,並號稱「持有到期收益穩定」。

這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款每周必定盈利的7天理財產品,但其實是中國人壽發行的養老型產品,且投資範圍包括高波動的權益類資產。

而恰恰是這個產品在本周出現了周收益為負。

或許是感受到此前的措辭存在問題,5月29日下午,周周利產品頁上關於「持有到期收益穩定「的描述悄然被更改為「長期持有收益穩定」。

但此前投資虧損的客戶的虧損,已經兌現了。

產品突現虧損

平臺上的一些投資者陸續在網上反映:他們今年5月21日通過理財平臺,購買的一款名為「國壽周周利」的理財產品,5月29日到期出現虧損。

但頗令他們不解的是,這些短期的產品,歷史上一直強調收益穩健,也被列在了理財平臺的「穩健精選欄目」裡。

類似產品還有中國人壽旗下的「周周盈」等。

一些持有人反映,在過去一周,他們持有「國壽周周利」時,累計收益一直為報為0,直至29日封閉期結束自動贖回時,產品頁面顯示有0.10元虧損。

而同期的另一款「國壽周周盈」,封閉期同樣是7天,卻能一直保持著2.49%的七日年化。

同一家機構管理的相同封閉期產品,均為養老保障產品,卻出現不同風險收益特徵,且代銷平臺並未作出任何產品對比說明。

表述格外「自信」

該平臺將險資養老保障產品,與銀行保本保息產品一起,均放在了理財產品類別中。

同時,「國壽周周利」產品信息頁面還標註了「中低風險」,「成立以來年化增長為2.99%」,「歷史100%兌付本金」等表述。

具體提示中,該產品也加入了淨值變化可能導致短期存在盈虧波動的表述,但結尾卻明確標註「到期收益穩定」。

結合其產品期限為7天,及不錯的歷史收益,這似乎很容易讓投資者有一個印象:這個產品是每期都能有盈利的,且收益高於餘額寶的。

或許是意識到了措辭存在誤導的可能,5月29日下午,該產品措辭被默默修改為「長期持有收益穩定」。

一詞之差,涵義「天差地別」。

產品究竟為何?

這個引發爭論的產品,究竟是怎樣的產品呢?

實際上,中國人壽發行多個養老保障產品,均在該理財平臺有代銷。

如上圖所示,中國人壽的養老保障產品有不同期限,比如7天、60天、188天和360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國壽嘉年188以外,其餘四隻產品在平臺代銷的產品名稱,採用了「周周利」、「周周盈」這類形容詞。

投資者只有打開產品檔案裡的投資組合說明文檔,才能看到對應產品的全稱,產品名稱有著明顯的差異。

「國壽周周利」和「國壽周周盈」均為7天期限理財,但費率卻截然不同:前者管理費比後者高出0.1%。

頁面中,投資者打開上述產品頁面,首先可以看到單位淨值、年化增長、產品亮點等介紹,費率要點擊產品檔案才能看到。

但看到的費率並非管理費和託管費,代銷平臺宣傳為「買賣0費率;購買或贖回均無手續費。」投資者必須拉倒頁面最下方,找到投資組合說明書去查找,才能在密集的文字中找到管理費率等說明。

從上圖還可以看出,導致投資者虧損的「國壽周周利」費率比同類產品高,展示的年化收益也更高。

上述兩隻產品均標註為「中低風險」,但投資範圍卻大為不同。

據產品說明書,「國壽周周利」投資範圍包括流動性資產(5%-100%)、固收類資產(0-140%)、權益類資產(0-20%)。

「國壽周周盈」投資範圍為:流動性資產(5%-100%)、固收類資產(0-190%)、不動類資產和其他金融資產(0-20%)。

可以看出,雖然兩隻產品均為7天期限的養老產品,但投資方向截然不同,令投資者虧損的產品投向涵蓋股票。

簡言之,一隻7天期限養老理財,確實引人關注。

由於中國人壽的養老保障產品,不會如公募基金一樣有嚴格的投資信息披露,我們無法得知具體資產配置情況。

產品宣傳卻不同

在查閱了中國人壽其餘封閉期較長的養老產品檔案,也可以發現只有「國壽嘉年188」,其投資範圍包括0-10%比例的權益類資產,但比例少於「國壽周周利」。

但二者對權益資產定義也不一樣。「國壽周周利」檔案中,將其解釋為「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權益類保險資管產品,以及其他經銀保監會認定屬於此類的工具或產品;「國壽嘉年188」解釋為: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權益保險資管產品。

上述微妙的不同,需要投資詳細閱讀產品說明,並在不同產品之間詳細對比後,才能發現。

但對於習慣一鍵購入產品的投資者而言,這樣的安排很容易讓他們忽略。

事實上,通常的購買習慣是,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年化收益率是投資者選擇購買的重要參考。

但在頁面中,「國壽周周利」和「國壽嘉年188」向投資者展示成立以來的年化增長。這兩隻產品投資範圍中恰恰含有權益資產。

其他未投權益資產的中國人壽養老產品,展示的是七日年化

這似乎暗示,有關平臺對年化收益的表達,是有不同的隱含寓意的。但這點普通投資人能察覺麼?

另外,產品名稱極為相近的「國壽周周利」和「國壽周周盈」,雖然封閉期都是7天,但前者是定開淨值型養老產品,後者是定開養老產品。

一隻7天期限的養老理財,為何要投向權益類資產?這樣的產品策略和前期產品的表述是否妥當?由此造成的風險誰需要承擔?

這個問題恐怕需要後續的相關各方來給出答案。

相關焦點

  • 保本「神話」破滅 支付寶定期理財產品出現負增長
    導語:財經網發現,除了"國壽安鑫利365天"外,"國壽廣源366"、"泰康養老匯選悅泰"、"太平養老共享太平369"等多款中低風險的養老基金均在近期出現收益負增長,日跌幅在0.01-0.09%之間。3月19日,財經網獲悉支付寶平臺一款中低風險的定期理財產品"國壽安鑫利365天"出現收益負增長的情況。數據顯示,3月17日該理財產品單日跌幅達0.05%,即可換算為年化利率-18.25%。
  • 資管新時代「翻天覆地」 辨險識財將成「理財神器」
    (原標題:資管新時代「翻天覆地」 辨險識財將成「理財神器」)
  • 全面剖析險資入市前景
    險資及養老金入市的提速,將對A股市帶來深遠的影響。本文基於對我國保險類資金的現狀,剖析了政策加碼、非標剛兌打破背景下,險資提速入市的內外在因素,並對未來險資、養老金入市的前景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測算。文末進一步梳理了險資偏好的行業及個股,以供投資者參考。
  • 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合約,投資者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近期,#多家銀行已提前終止785款理財產品#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受到很多投資者的關注。在話題討論中,不少投資者表示收到了銀行發來的通知,通知稱投資者所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了合約,讓不少投資者始料未及。
  • 怎樣選擇合適理財產品?度小滿理財全周期產品線滿足用戶想像
    儲蓄、保險、股票、債券、銀行理財……作為工薪家庭,每當有閒錢的時候,難免會在投資理財的途徑選擇上猶豫再三,到底要如何決定?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選擇一個靠譜的理財平臺是至關重要的。通常來說,一個優秀的理財平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 資管新規發威 785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近期,部分銀行公告表示,將部分理財產品到期日期提前。此舉引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普遍關注。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截至10月20日,今年銀行提前終止的銀行理財產品高達785款。那麼,銀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原因是什麼?對此,多名專家表示,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主要有資管新規影響和資金成本控制兩方面的原因。
  • 銀行理財產品之後 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投什麼?
    來源:中國基金報居民財富遷移、理財替代等等成為2020年財富管理行業的關鍵詞。投資者對於穩健收益的期許,促使著公募基金行業積極研發推出契合投資者需求的產品。追求絕對收益的基金成為箇中翹楚,近年來越發受到投資者青睞。
  • 為何中行理財產品原油寶讓投資者有跳樓的念頭?
    2020年4月20日,美國原油5月期貨跌至負值,史無前例。次日,按-37.63美元/桶的負油價,對持有「原油寶」多倉的投資者進行軋差交割。這意味著持有原油多倉的投資者不僅將虧完帳面投資,在平倉結算後還倒欠銀行巨額款項。這一罕見事件中,責任究竟在誰?是投資者風險意識不夠?
  • 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透視:掌門人多為資管「老兵」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透視本報記者 張玉潔 截至目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已經有33家銀行公告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正式開業的已經有7家。從註冊地來看,具備金融中心人才資源和市場要素的北京、上海、深圳成為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總部的心儀之地。目前有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註冊地選擇在北京,數量領先。掌門人多為資管「老兵」目前已經開業的6家理財子公司掌門人大多數是銀行資管「老兵」甚至是一些銀行理財業務的開創者。其中,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高管團隊一般由母行資管或者金融市場條線平移而來。
  • 信銀理財谷凌雲:資產管理機構的最核心風險是什麼?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金融市場波動變大,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幅度也增大,甚至部分淨值型產品出現暫時虧損的現象,導致客戶體驗感變差,淨值型產品銷售困難。谷凌雲認為,就行業而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意識亟待進一步提升。對於資產管理機構而言,適當性風險將是最核心風險,應加快投資者畫像信息共享平臺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 785隻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合約
    金融研究專家分析,除了按照資管新規要求轉型外,當前市場利率出現下滑也是銀行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業內人士稱,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是理財市場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很多理財產品不再像以前旱澇保收了,投資者需要樹立一定的風險意識,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 肖遠企:相當一部分冠以「養老」二字的金融產品並不具備養老特徵
    養老理財產品非常多,但在銷售對象、存續周期、附加服務、產品收益等方面與其他投資理財產品缺乏本質區別。另外,我國資產管理金融工具大多期限比較短,廣義養老金融資產普遍有短期化趨勢,我們初步統計到今年上半年,我們國家在居民儲蓄90.3萬億元裡面3年期以上定期儲蓄存款只佔3成,5年期佔比不到1%。
  • 21資管研究丨互相代銷產品、打破規模崇拜、標準化資產也要整改...
    相較此前的銀行資管,如今行業已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一些已被市場及投資者們廣泛關注的趨勢逐漸明朗,比如產品形態多樣化、期限拉長、保本理財逐漸退出、產品淨值波動、越來越多的理財子公司湧現。除了產品端顯而易見的轉型之外,還有更多新現象昭示著資管時代的行業巨變,比如銀行之間相互代銷產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意味著對產品競爭力的要求提升。
  • 最閱讀|險資「七劍」齊闖江湖
    一直以來,險資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低調,因為他們的投資收益務必穩健。不過,去年以來,諸多險資頻頻高調亮相,開始了新玩法。近日,「有錢任性」的險資中,又殺出了兩匹黑馬。公告顯示,前海人壽在一個月內買入中炬高新(600872)超過5%股份,構成舉牌;南玻A的一份股東臨時提案裡披露,前海人壽在 一季度買入公司4.19%的股份。
  • 董明珠:險資利用高槓桿發大財,小股民成潛在受害者
    她提出「保險姓保」的建議,並指出,險資舉牌,其中的三個問題最受社會關注:一是公司治理之爭,誰掌控公司;二是收購行為之爭,在寶能收購萬科的過程中,實際控制人持股超過5%以後,是否存在著信息披露的合規性等問題;三是資金組織方式之爭,把萬能險產品做成了短期理財產品,短債長投。  吳曉靈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此次監管層集體喊話的兵鋒所向。
  • 「財富周報」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銀行理財產品,東證資管換帥
    記者 | 方德能編輯 | 張一諾1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新規出爐,支付寶、京東金融等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近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
  • 微信零錢通理財安全嗎,度小滿理財產品種類有哪些
    摘要:用戶在分析平臺時更為關注的是這些平臺的安全性,微信零錢通和度小滿理財平臺都可以為用戶提供投資理財服務,用戶也需要了解這些平臺的基本信息。當人們有一些閒散資金時,就可以將這些錢存入理財平臺。理財市場上的理財平臺越來越多,微信零錢通和度小滿理財平臺都比較受投資者的關注。微信零錢通理財安全嗎?度小滿理財產品的種類有哪些呢?很多投資用戶比較關心,接下來就為大家具體分析一下這些平臺的實際情況。微信零錢通理財安全嗎微信零錢通是在2018年11月份上線的,主要為用戶提供理財服務。
  • 理財產品「爆雷」 與銀行的攬儲任務
    前些天與一位在銀行上班的朋友聊天,他說,明年的壓力會很大,因為行裡下了「攬儲任務」。據這位朋友的說法,此前銀行對員工的「攬儲」是鼓勵式的,明年開始,是任務式的,每個人必須完成一定的量,跟業績考核掛鈎。
  • 各有側重、競合併存:銀行理財子公司崛起下的資管新格局
    就原則而言,「資管新規」(及各項細則)對不同機構的同類產品的監管要求最終將趨於一致,但目前各類資管機構的設立條件、業務範圍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比理財子公司理財業務與其他資管機構資管業務受到的監管要求,有助於我們接下來分析未來資管行業的競合格局。
  • 辨險識財幫助您揭示產品風險 避免「支負寶」
    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2月開始全球股市動蕩,截至北京時間3月19日,美股在10天內發生4次熔斷,投資者焦慮情緒猛增,瀕臨絕望。近日國內市場「股王」茅臺跌破千元,大宗商品預期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