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平滑的石塊上,雕刻著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的生活場景,人物線條清晰可見,色彩飽滿,栩栩如生——這是從王璽家族墓 M5 天順八年(1464 年)王璽夫人蔡氏墓出土的《王璽夫人蔡氏及女侍像石浮雕》。蔡氏居中,端坐帳中椅上,束髻簪花;兩側女侍分別雙手託奩、捧巾。
《王璽夫人蔡氏及女侍像石浮雕》
11月27日,深圳博物館聯合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舉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28日。
「這次多方合作的開拓性展覽,對於我們了解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看完展覽,大家再去報恩寺,一定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也非常歡迎社會各界的專家朋友一起來探究,我們博物館專家還未曾解開的藏品秘密。」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感受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管理智慧
隨著秦漢以來大一統思想和夷夏觀念的形成,如何處理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成為歷代王朝的難題。13世紀起,中央政權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而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有效維護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中國土司遺址2015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土司文化由此受到世界廣泛關注。土司遺址完整見證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從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清代大規模 「改土歸流」的變遷,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平武土司的特殊之處,在於由以王、薛兩家族為主的客籍漢族擔任土司。從南宋末年揚州府興化縣進士王行儉入龍州任判官開始,平武土司開始了長達近八百年的統治,是我國歷史上承襲時間最長的漢族土司之一,創造了獨特的土司文化,留下了豐富的土司遺存。
現代設計可吸收傳統文化精髓
王璽石買地券——這是在第一部分的展品。買地券最初出現於漢代,是購買陰宅的象徵性契約,用於向冥界神祇宣示墓地所有權;以後發展為厭勝之物,券文中常附有道教符籙,以求鎮墓解祟。
王璽石買地券
本次展覽分「以享以祀 事亡如存」「金昭玉粹 雍容華美」兩個部分,主要展出平武明代土司王璽家族墓與薛繼賢夫婦墓出土的精品文物共243件(組),包括石刻、金銀、玉石與陶瓷等各類遺物。系統展現了平武明代土司的社會生活與文化信仰,由此亦可一窺西南土司文化特色,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
郭學雷介紹,在第一單元裡的墓葬石刻,體現了當時的墓葬形式和制度,同時可以窺探到當時的生活場景;第二部分展示的金銀器,無論是從造型、工藝還是細節,都是明代出類拔萃的。「當你慢慢觀察體悟,會為之驚嘆。尤其是深圳作為設計之都,現代設計師能夠從這些傳統技藝中吸收營養,因為這背後有很豐富的東西在支撐。」
配合展覽,深圳博物館即將推出一系列教育活動。市民觀眾可通過「深圳博物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和新浪微博關注活動動向。
【記者】郭悅
【作者】 郭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