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這個問題,小編知道很多愛樂者都有相同疑問。有時我們也不知道為啥,就是喜歡某個鋼琴家演奏的系列作品。但到底喜歡他什麼呢?小編給你分析分析。首先演奏一首樂曲要講究整體構思布局,每位鋼琴家的演奏風格不一致。再如速度、力度、斷句、觸鍵、指法、音色、踏板、裝飾音的處理等等,樂譜在很多地方並非精確要求。
演奏被稱為「二度創作」,既然是創作,那必然是有不同的。同一個樂譜,同一首樂曲,不同鋼琴家演奏的完全不同(甚至差異很大),這都是音樂所具備的魅力。
雖然不同版本的樂譜在細節之處會有差別,但基本上的速度情緒是相同的。當每個演奏家在樂譜上看到一個Allegro的速度,他一定會給到一個自己最得心應手的律動,而不是打著節拍器,死板地處理。理論上來說,大致每分鐘100-130拍之間,都是Allegro。
提到速度,最有辨識度的大概就是馬克西姆的《野蜂飛舞》了吧,雖然馬克西姆給這首古典曲子加上了電音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後來才覺得他真正厲害的是2003年倫敦首演最後返場時演奏的原版野蜂飛舞,從容不迫彈得非常清晰明快,配上法奇奧裡鋼琴那如玉般通透的音色讓人拍案叫絕。
在不同鋼琴上,不同的演奏家觸鍵方式都會導致音色的細微差別。這一點具體表現在強弱對比上。大部分傳統樂譜上最多只會有pp , p , mp , mf , f , ff 這六種強弱記號,每一個力度記號都與樂譜前後力度存在聯繫,而不是單獨存在。因此,優秀的演奏家對於力度的處理其實是可以有很大空間去進行自我詮釋的。
阿格裡奇的演奏本身以電光火石著稱,雖然是女鋼琴家,但是她的力量和氣勢絕對不遜於其他男鋼琴家。雖沒有魁梧的身材和粗壯的手臂,但通過不同的觸鍵處理,將自己與其他鋼琴家區分開來,非常獨到。
視頻: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阿格裡奇)
作品時期和風格不同,演奏家理解樂譜或個人詮釋方式也不同。如巴洛克時期的鍵盤作品,本身只有樂曲開頭處有一個速度標記,除此之外就沒有任何其他包括力度、連線、踏板等標記。通過對作曲家的創作解讀,以及自己的體會,每位演奏家都會在樂曲中注入個人色彩。
朱曉玫所彈奏的《哥德堡變奏曲》處理得極富個性化,比如和藹而富於詩情的Aria,又如飛快的第五變奏,高速進行的樂句中強調了幾個響亮的和弦,營造出很瀟灑的氣場。在第16變奏處又欲擒故縱,節奏變化幽默而又富於氛圍感。
視頻:《哥德堡變奏曲》第一變奏(朱曉玫)
話說回來,有的演奏家完全能夠達到樂譜的演奏技術要求,但缺乏對音樂獨特的理解與認識,因此無法提高到創作型的演奏。這種情況只能是機械般傳達,令人遺憾,因此想做好的演奏者要技術與藝術並重。
說到這裡,小編要提到一個人了,特立獨行是他的標籤。
他曾因個性太突出而止步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三輪,讓傳奇鋼琴家瑪莎·阿格裡奇從評委席憤而退出。
這個人就是「鬼才鋼琴家」伊沃·波戈萊裡奇,十二月他將來滬,一起期待一下吧!
文字編輯/餘亦舒
來源/上海音樂廳
鋼琴鬼才——伊沃•波戈萊裡奇鋼琴獨奏音樂會
時間
2016年12月02日19:30
地點
上海音樂廳
簡介
伊沃•波戈萊裡奇1958年出生于貝爾格萊德。他7歲時開始學習鋼琴,12歲時赴莫斯科求學,先後就讀於莫斯科中央音樂學院及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1980年,他入圍了在華沙舉辦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在第三輪被淘汰的結局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使得整個音樂界都將目光投向了這位鋼琴家。自從1981年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次舉辦獨奏音樂會之後,波戈萊裡奇在世界上所有頂級音樂廳的演出均引發強烈反響,包括在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南美洲和以色列等。許多著名樂團爭相向他發出希望合作的邀請函,其中包括了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等。
曲 目
蕭邦 — 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作品38
蕭邦 — 升C小調第三號諧謔曲,作品39
舒曼 — 維也納狂歡節,作品26
----中場休息----
莫扎特 — C小調幻想曲,K.475
拉赫瑪尼諾夫 — 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36
曲目以當天演出為準
「知音30分」音樂會導賞 時間: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