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明明不久前才見過的人,愣是記不清對方的長相?對密集、無序放置的一些物品或環境會產生恐懼感?這就是傳說中的「臉盲」、「密恐」。這些看似時髦的說法,其實都是病!「臉盲」、「密恐」,正確說法就是臉盲症和密集恐懼症,專家表示,密集恐懼症治療可通過專業精神健康專家,藉助臨床技能且參考特定標準進行,而臉盲症還可能是由腦部受傷引起的。
原來「恐懼」有這麼多種
大街上,看到行人衣服或鞋包的某些過於密集的設計、圖案,你會感到不適嗎?常有人用密集恐懼症來形容自己的感覺,但它究竟為何物?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北京醫院神經科主任陳海波介紹,所謂密集恐懼症,其實是人們對於一些密集、無序放置且本不會引起危險的一些事物或環境所產生的恐懼感。在初期,表現可能與普通恐懼無異,但是否屬於「恐懼症」,具體還取決於人們受所處環境影響的程度。
臨床心理學家表示,每個人的恐懼症狀表現略有差別,但總的來說,在人們的恐懼反應中,都會包括這幾種:眩暈、心跳加速、顫抖或其他身體不適表現;恐懼及驚慌;無法從所畏懼的環境中轉移注意力及逃離環境急切欲望。
綜合國外相關報導及文獻,一些心理學組織對於恐懼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特定恐懼(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包括四個類別,動物、藥物、自然環境及某些環境,如高處、電梯、駕駛等)、社交恐懼、廣場恐懼(在公共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的極端恐懼,害怕到公共場所或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幽閉恐懼(對封閉空間出現恐懼心理的一種心理疾病)等在內的一系列疾病表現,以上也都同屬於焦慮。
以上恐懼中,「社恐」即社交恐懼是指在眾人面前會有一種極為強烈的尷尬感,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們往往害怕在眾人面前完成諸如吃飯、說話等動作,如果不經治療,社交恐懼症會愈發嚴重。
是病就得治,可先嘗試行為療法
恐懼症治療可通過專業的精神健康專家藉助臨床技能且參考特定標準進行。據了解,目前兩種比較普遍採用的治療方法為藥物療法與行為療法。很多臨床醫生更傾向於首先嘗試行為療法,僅在需要時藉助藥物。
而在行為療法中,最為普遍接受的行為療法之一為認知行為療法,臨床工作者與患者共同處於所恐懼的環境下,並通過改變患者的一些想法來改變恐懼反應,這種暴露療法是目前對於恐懼症療法中最為普遍的認知行為療法。
藥物療法則主要會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也有人發現了替代療法及放鬆療法等,但這些方法必須在專業人士的監督下進行。
真正的「臉盲症」與腦部受傷有關
更多時候,普通人口中的臉盲症指對人的面部特徵並不敏感,剛剛認識的人可能在第二次見面時又成為陌生人一般,或者要通過面部特徵以外的其他特點來識別周圍人,又或者覺得周圍大多數人都長得差不多,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嚴格來說,日常生活中的這些說法並不恰當,與疾病真正所指有較大差距。臉盲症是一種疾病,由腦部受傷所致,嚴重時對於親近的人也無法通過面部特徵進行識別。
陳海波表示,臉盲症醫學上稱為面孔遺忘症,比起大家經常自嘲的「臉盲症」的表現,面孔遺忘症更嚴重。具體說來,面孔遺忘症與患者先天因素無關,主要在於人體大腦頂部一些部位受到損傷之後,進而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其中,記不住人的面孔便是一種表現。這種疾病的症狀特點在於,患者單獨通過面部無法辨認周圍人,即便是非常親近的人,也如同陌生人一般,無法認出。所幸的是,「對於這類患者來說,藉助聲音仍然可以進行識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孔遺忘症仍屬於比較罕見的疾病,臨床中極為少見。對於面孔遺忘症的治療,陳海波表示,要針對發病原因決定,因為多種原因都可能使腦部受到傷害出現病症,舉例來說,腦血管疾病(腦出血等)便有可能導致面孔遺忘症。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編輯 趙昀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