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去看了電影《何以為家》。
海報上那個小男孩的神情很特別,他跟別的演員不一樣,他的眼神雖然也有純真、勇敢,但太憂愁,沉重,與那張臉太不相符了。但也因為如此,他完全可以匹配甚至超越這部電影當中巨大深刻的標題。
後來我知道,這個小男孩本身就是一個難民,並且這電影基本就是他自身的經歷,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才證實了我當初看到他眼睛時候的內心的那種感覺。
電影是很好的,雖然也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從整體上來看已經相當成功,西方難民已成為世界問題,他們的生存就像小贊恩自己所說,像「垃圾」一樣,毫無尊嚴和希望。電影從本質上觸及生存與生命應該思索的核心。
那些複雜的情感和處於艱難中亂世中的狀態,在這個小男孩臉上十分精準地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個男孩的選擇是導演最大的成功之處,他演得太好了,甚至你可以講他不是在演,他就是講他自己所經歷過的一切重新拿出來給人看一下,他的那張臉和那雙眼睛,他說話時的神情,走路的樣子,一切的一切都使你產生紀錄片的感覺,這種傳達勝於任何頂級演員和老戲骨通過揣測人物情感和劇本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如果你不關注他的眼睛,你發現不了這個。
是否給予了孩子生命,就是一種毋庸置疑的恩情,如果生而不養,將小小年紀的孩子放之於苦難不幸殘忍痛苦孤獨無望中,這樣的生命對於個體來說是不是一種生不如死?如果孩子有了思想有了記憶,他活著是否會成為一種災難和折磨?這使我思考大人們是否要在生育之前想好能否給他起碼的幸福,我覺得這種要求是不高的,因為我這個起碼的要求是不讓他活得像個災難,而且這個生育不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另外,什麼是愛?給予生命是愛,還是給予生命之後讓其好好活著才算愛?痛苦其實是一種相似的東西。當一個人的人生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辦法依賴父母,依賴社會,依賴親人的時候,那種絕望是一個正常的人體會不到的。在這種黑色的複雜了寓言化的講述中深化了那種社會性的矛盾和苦難,它不是依靠個人之力可以改變的。
在自身可以控制的命運當中,我們可以選擇,而無法控制的,選擇權都沒有,只能垂死掙扎。如果沒有辦法讓一個人有尊嚴而活著,只能減少誕生那些不幸的生命。僅僅出生並不是一種十分偉大的東西,出生之後的遭際才是意義的存在。這是人需要負責的,也是為人父母應該負責的。
但在一個落後的、失敗的國度當中,可能沒有精力也沒有智慧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可能只是想到人多力量大,或者對後代繁衍有種安全感,他們覺得孩子越多希望就越多。喪失這種深層次的思索而陷入生活的誤區當中,在這種困境中形成惡性循環。看上去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黑色預言,但這個電影所要表達的其實更多。
比如一個孩子所遭受的苦難和他的覺醒,如果他可以承受或崛起,命運便可以改變,這裡面還有人力之外的運氣和宿命,而在那樣的環境中,幾乎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
在這樣的警鐘之下,能看到愛的重要性,因為在整個電影中,我沒有看到多少愛的成分,在貧窮的家中,任何事情都顯得悲哀,甚至沒有將簡單的事情做得更好,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他們遭受的苦難太多了,沒法做什麼了,因為早已經無能為力了。那麼由此可想,是因為人自身實在能力有限和無法改變這個慘狀,還是可以減輕苦難但沒有去做,是怪國家還是怪個人。這種惡性循環是怎麼造成的?
看完整部影片。沉浸在那種十分稀薄的幾乎沒有溫情的晦暗中。我感到平凡人生的溫暖特別珍貴。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樣的生活嗎?
幾年前曾看到另外一部影片是印度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世界範圍內,有許許多多難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那部電影風格不一樣,但都是講述貧困的孩子在艱難的生存當中的種種,他們的面目、力量、勇氣、悲哀、痛苦、無助,每一樣都使人揪心。《何以為家》在故事細節和藝術感染力上更淡一些。在後面的表達和控訴上顯得有些不是特別的深刻自然,但仍然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影片的傑出在於展示了一個在和平國度的人看來幾乎像地獄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的生存和幾乎渺茫的希望,這一切告訴了人們,拯救和希望,在這個世界仍然是永遠沉重和複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