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

2021-01-07 東方財富網

前段時間去看了電影《何以為家》。

海報上那個小男孩的神情很特別,他跟別的演員不一樣,他的眼神雖然也有純真、勇敢,但太憂愁,沉重,與那張臉太不相符了。但也因為如此,他完全可以匹配甚至超越這部電影當中巨大深刻的標題。

後來我知道,這個小男孩本身就是一個難民,並且這電影基本就是他自身的經歷,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才證實了我當初看到他眼睛時候的內心的那種感覺。

電影是很好的,雖然也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從整體上來看已經相當成功,西方難民已成為世界問題,他們的生存就像小贊恩自己所說,像「垃圾」一樣,毫無尊嚴和希望。電影從本質上觸及生存與生命應該思索的核心。

那些複雜的情感和處於艱難中亂世中的狀態,在這個小男孩臉上十分精準地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個男孩的選擇是導演最大的成功之處,他演得太好了,甚至你可以講他不是在演,他就是講他自己所經歷過的一切重新拿出來給人看一下,他的那張臉和那雙眼睛,他說話時的神情,走路的樣子,一切的一切都使你產生紀錄片的感覺,這種傳達勝於任何頂級演員和老戲骨通過揣測人物情感和劇本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如果你不關注他的眼睛,你發現不了這個。

是否給予了孩子生命,就是一種毋庸置疑的恩情,如果生而不養,將小小年紀的孩子放之於苦難不幸殘忍痛苦孤獨無望中,這樣的生命對於個體來說是不是一種生不如死?如果孩子有了思想有了記憶,他活著是否會成為一種災難和折磨?這使我思考大人們是否要在生育之前想好能否給他起碼的幸福,我覺得這種要求是不高的,因為我這個起碼的要求是不讓他活得像個災難,而且這個生育不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另外,什麼是愛?給予生命是愛,還是給予生命之後讓其好好活著才算愛?痛苦其實是一種相似的東西。當一個人的人生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辦法依賴父母,依賴社會,依賴親人的時候,那種絕望是一個正常的人體會不到的。在這種黑色的複雜了寓言化的講述中深化了那種社會性的矛盾和苦難,它不是依靠個人之力可以改變的。

在自身可以控制的命運當中,我們可以選擇,而無法控制的,選擇權都沒有,只能垂死掙扎。如果沒有辦法讓一個人有尊嚴而活著,只能減少誕生那些不幸的生命。僅僅出生並不是一種十分偉大的東西,出生之後的遭際才是意義的存在。這是人需要負責的,也是為人父母應該負責的。

但在一個落後的、失敗的國度當中,可能沒有精力也沒有智慧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可能只是想到人多力量大,或者對後代繁衍有種安全感,他們覺得孩子越多希望就越多。喪失這種深層次的思索而陷入生活的誤區當中,在這種困境中形成惡性循環。看上去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黑色預言,但這個電影所要表達的其實更多。

比如一個孩子所遭受的苦難和他的覺醒,如果他可以承受或崛起,命運便可以改變,這裡面還有人力之外的運氣和宿命,而在那樣的環境中,幾乎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

在這樣的警鐘之下,能看到愛的重要性,因為在整個電影中,我沒有看到多少愛的成分,在貧窮的家中,任何事情都顯得悲哀,甚至沒有將簡單的事情做得更好,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他們遭受的苦難太多了,沒法做什麼了,因為早已經無能為力了。那麼由此可想,是因為人自身實在能力有限和無法改變這個慘狀,還是可以減輕苦難但沒有去做,是怪國家還是怪個人。這種惡性循環是怎麼造成的?

看完整部影片。沉浸在那種十分稀薄的幾乎沒有溫情的晦暗中。我感到平凡人生的溫暖特別珍貴。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樣的生活嗎?

幾年前曾看到另外一部影片是印度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世界範圍內,有許許多多難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那部電影風格不一樣,但都是講述貧困的孩子在艱難的生存當中的種種,他們的面目、力量、勇氣、悲哀、痛苦、無助,每一樣都使人揪心。《何以為家》在故事細節和藝術感染力上更淡一些。在後面的表達和控訴上顯得有些不是特別的深刻自然,但仍然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影片的傑出在於展示了一個在和平國度的人看來幾乎像地獄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的生存和幾乎渺茫的希望,這一切告訴了人們,拯救和希望,在這個世界仍然是永遠沉重和複雜的主題。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何以為家,惟有真愛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何以為家》而去年在我國熱播的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製作的社會題材劇情片《何以為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這個簡單而又不平凡的道理。《何以為家》(又名《伽百農》)這部獲
  •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影片名叫何以為家,我也想問,何以為家,何以為人,何以為父母?這世界上有一種爸媽,從小疼愛你到大,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努力奮鬥、省吃儉用給你最好的一切,在他們眼裡你是小公主小王子,你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夢,他們寧可自己粉身碎骨也不願你皺一下眉頭。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小河 · 電影推薦|沒愛,何以為家
    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 何以為家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房子裡,家有六七個孩子。贊恩發現妹妹薩哈來了月經初潮後,害怕父母會儘快把她嫁給別人當童妻,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店偷衛生巾給她用,為了不讓妹妹當房東的童妻,想帶妹妹逃跑。
  • 何以為家,一篇不算影評的影評
    我向來認為,真正打動人心的可能不會讓當事者有太多的情緒立刻就表達出來,比如我看到還珠格格中小燕子被圍棋社老闆痛打,看到這個場面就要痛哭流涕,而看何以為家並沒有讓我痛哭流涕。一部分原因是我覺得我不能感同身受,沒有遇到那樣的艱難的境地自然不能百分百體會人物的複雜感受。
  • 何以為家?這支品牌片給出了最溫暖的答案
    一個人走得再遠,家永遠是心靈的港灣,是靈魂的寄託。但同時,我們也難免會和家人有爭執,有誤會。關於家的一道道難解的辯題,到底該如何解?從平安人壽的平安財富金瑞(2021)年金保險年度品牌片《家的辯題》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生活就是個潑婦,我原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受人愛戴,但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被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說完這段話的贊恩,平靜地扭頭對法庭上的媽媽說:「你現在懷著的孩子也會成為我這樣。」贊恩這樣說,是因為數天前,他11歲的妹妹薩哈因為被父母強行嫁人後懷孕流產而死亡。這是一個孩子對大人世界的控訴,可是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孩子的世界沒有被大人玷汙?
  • 何以為愛何以為家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而是夫妻是否和睦,家是否溫馨。什麼是夫妻?夫妻本為一體,想要站得穩,想要走得遠,彼此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雖然平時會有吵鬧和分歧,但是終究會朝著共同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夫妻之間,平凡而不平靜,一輩子爭吵,一輩子寬容,一輩子忍耐,相扶到老,這才是夫妻。
  • 這部豆瓣8.6,才應該叫做「何以為家」
    給出角色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讓觀眾變被動為主動,這才符合丹尼斯·維倫紐瓦想讓觀眾成為探索者而非只是吃瓜群眾的理念。得知真相後的珍妮和西蒙自然是難以接受的,《焦土之城》是一齣悲劇,更準確點說應該是慘劇。母親的經歷充滿著無盡的痛苦,可能很多人看完電影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母親想讓兒女知道,自己的痛苦回憶?
  •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事件演員親身經歷嗎 小男孩現狀怎樣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事件演員親身經歷嗎 小男孩現狀怎樣  《何以為家》裡面的小男孩真是太可憐了,真的有這樣的人嗎?還有《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小男孩現狀怎麼樣了?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沒有過多地煽情,過度地博取觀眾的淚點,但每一個片段都讓人哽咽,尤其是扎因狀告父母的時候,他狀告父母讓他們「別生了」,那一幕動人心弦,讓人引發無盡的思考。
  • 人生如寄,何以為家?
    這是素素在上海的家。你還記得自己童年的家的模樣嗎?紀錄片《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在那房子的外面,有一條漫長的法國梧桐道。素素整天在這條路上走來走去,觀察一路的店鋪夥計如何烘燒餅、做花生糖、做麵條,煮糖藕粥……素素一直走,一直走,後來,因為戰亂,她就像那小鳥一樣,走到南方去了。
  • 《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正的敘利亞難民。
  • 中國歷史上最為閃耀的年輕戰神,壯志未酬,何以家為?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代戰神霍去病橫空出擊,少年成名,戰神附體,自帶光環,實現了對敵人真正意義上的吊打。
  • 何以為家:父母是世上最容易的職業,因為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
    《何以為家》被提名為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嫩巴黎電影,該電影從一場法庭戲開場,通過主人公贊恩的口述,來梳理整個故事,插敘的講述了一個約12歲的嫩巴黎男孩贊恩的悲催故事,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嫩巴黎貧苦家庭父母的悲哀,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少數中國人的悲哀。
  • 日寇未滅,何以家為,抗日英雄陳安寶,一腔熱血,灑遍中華大地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話是漢代名將霍去病所說。當時漢武帝為了表揚他在戰場上立下的功勞,為霍去病修建府邸。但被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激勵著世世代代的後人。
  • 中東難民何以為家?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電影《何以為家》劇照其實,《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夕還被不少人看空,很多業內人士甚至斷言其肯定會被《復聯4》碾壓至死,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四五天的時間內,這樣一部文藝小片居然取得了近1.7事實上,就在看《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的時候,DOCO君亦回想起另一部著名的紀錄片《出埃及記:難民的歐洲之路》。
  • 影評:我們「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人間苦難,家難覓,獨行於世。本片將全球因戰爭而起的難民問題搬上大熒幕,卻沒有過多描述因戰爭而帶來的傷痛,這個故事更深層的悲哀是「循環」。贊恩為了生存,賣了孩子,正是父母賣子的「循環」,極端的壓力下,無奈的拋棄,悲情的離別一次次地「循環」著,這才是一個個個伴悲哀所影射出的社會的巨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