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悲慘世界》:現代法國底層人民的毫無希望

2020-10-07 西西里的朗讀者

一,關於本片你應該知道


《悲慘世界》打敗呼聲甚高的《燃燒女子的肖像》,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本片質量的一種肯定。


本片由導演拉吉利根據同名短片擴展而成,除了入圍奧斯卡,還獲得了72屆坎城電影節獲得評審團獎等多個獎項。



片名很容易讓人想起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但是本片並不是這個著名故事的簡單現代版本。


只是故事的發生地即法國巴黎北郊聖德尼省正是當年雨果寫作的地方,當然本片和名著中都有暴力的元素也是二者之間的一種聯繫。


電影開篇的巴黎人民狂歡是因為法國隊世界盃奪冠。2018年法國隊在決賽4比2戰勝克羅埃西亞隊,時隔20年重奪大力神杯。



其實《悲慘世界》的故事並不複雜,新調任的警察史蒂芬加入了當地的「反犯罪特別小隊」。


同組的還有兩位經驗豐富的警察,三人為了找回吉普賽幫被偷的小獅子,在追捕嫌疑人的時候,不小心用信號槍將其打傷,而這一切均被無人機錄了下來。


這使得當地人和警察本來就劍拔弩張的關係更加緊張,最後電影在警察被圍攻中戛然而止。



這種老油條帶新人的戲碼,其實很像丹澤爾華盛頓的《訓練日》,不過《訓練日》更多的是表現警隊內部的腐化,而本片則是在探討警方和當地民眾之間愈演愈烈的不信任關係的緣由。



二,浮生一日到血流成河?


影片前半部分敘事還算舒緩,給人一種菜鳥警察大開眼界加巴黎浮生一日遊的即視感,但是影片後半段急轉直下,緊張氛圍層層加碼,直至最後的總爆發。


男主人公史蒂芬作為一個新人,實際上就代表觀眾進入這個陌生又犯罪多發的地區。


我們一直隨著史蒂芬的視角,逐漸了解這個地區的現狀。


這裡是巴黎北郊一個黑人和吉普賽人聚居的地區,明顯犯罪多發,而且從片中鏡頭可以看出來,多數的孩子和青年只是漫無目的的嬉戲打鬧,來自大人的管教幾乎沒有。



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當地的幾方勢力。


一是「市長」的半黑社會組織,他們提供秩序並收取保護費。


二是宗教勢力,他們吸納年輕人入教,並且反對毒品等犯罪。三是自顧自經營馬戲團的吉普賽人。


當然最後也是最強大的一股勢力是——警察。


當然底層的青少年游離於以上4個勢力之外,這也為後面的劇情埋下伏筆。



鏡頭語言上本片大量使用跟拍的近似白描的寫實手法,作為旁觀者記錄這一切。


另一個鏡頭特點是無人機的運用,無人機不但是引起這個故事的引子,而且無人機的出現還表現了該地區時刻處於監控之下的事實。


影片最後在極其閉塞的環境下,攝影機的調度也十分出色,不但表現了現場了混亂,各方人馬紛紛登場,手拿燃燒瓶的伊薩向前衝的畫面極具衝擊力。


《暴力街區》中的貧民區


其實早在2004年就有一部叫做《暴力街區》的法國電影,反應治安奇差,政府幾乎不再管理的街區的故事,電影中法國ZF甚至想要用炸彈將其夷為平地。


三,2005年巴黎騷亂


整部電影還是要從2005年的巴黎騷亂說起,因為導演拉吉利當時拍了紀錄片《克利希-蒙費爾梅伊的365天》,從而受到啟發,《悲慘世界》中的很多角色都是導演在拍紀錄片過程中遇到過的。


2005年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兩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慌不擇路,跑入一所變電站,觸電喪生。


引發該鎮數百名青少年走上街頭抗議,並與警方發生衝突,隨後引發騷亂。28日到31日,騷亂持續擴大,多輛汽車被焚毀,多名警察受傷。



10月31日,時任內政部長的薩科齊發表強硬講話,進一步刺激騷亂的擴大。後於11月8日法國總統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在多地實施宵禁。


此次騷亂是法國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騷亂,而且是長時間種族等矛盾的總爆發,這就要從法國的歷史說起。


法國殖民地


歷史上法國曾經取得包括北非在內的廣大非洲殖民地。後來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法國生育率持續下降,國內勞動力匱乏問題突出,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法國開放了大量的北非移民來到本土。


這項政策最有視覺衝擊力的結果,就是現在法國國家足球隊的照片。(看下圖)



當然移民增多的結果遠不止這些,由於多數來自北非的移民說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與法蘭西主體民族差別甚大,造成無法融入法國主流社會。



很多聚居區沒有良好的教育和警察系統,失業率居高不下,2019年全法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


這還是全國數據,如果只計算非洲裔人口的青年失業率還要更高,這麼多年輕人沒有沒有工作,可想而知各種犯罪必然層出不窮。


四,群體暴力的自我實現


無論是真實的騷亂還是電影中的暴力,其實他們的發生都是在警方和當地青年人一輪又一輪的衝突升級中造就的,當你把對方當作罪犯對待,你得到的也只能是罪犯。




片中的很多黑人男孩起初並沒有什麼過激舉動,但是當著獅子的行動逐漸升級,越是重拳高壓出擊,得到的反抗也越激烈,直至最後難以收場。


這幾乎是一個惡性循環,警方和當地人之間越是互不信任,警方就會越加大力度打擊,但是只要有一次執法不當,憤怒就會被瞬間點燃,之後的騷亂也會接踵而至。




而且最後青少年們的暴力行為是向所有秩序開戰的。誠然他們不滿警察的所作所為,但是對於和警察談判的黑社會代表——「市長」,也是同樣的憎恨,因此將其打倒。


當然最後只能是秩序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狼藉。而且秩序可以輕易打碎,但是卻很難短期建立起來。


也許巴黎現在的局面並沒有一個簡單的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但是顯然老的方法已經不再奏效。應該要採取新的措施了。


在影片開頭的2018年,所有的法國人在世界盃的遊行中可以團結一致,在同一面旗幟下歡呼雀躍,所以希望還是有的,即使這是全片唯一的團結時刻。

相關焦點

  • 電影《悲慘世界》 裡的希望之光
    在面對經典文學巨著時,編者們面臨更為巨大的挑戰:內容上既要保留原著的深厚主題思想,形式上又要符合現代的語境和審美風格的變化。在改編過程中當然也面臨這樣的難題。電影《悲慘世界》由著名導演湯姆·霍珀執導,於2012年聖誕前夕在北美上映,引起各界的關注,在其眾多的改編版本中,堪稱經典之作。
  • 《悲慘世界》:由法國看今日世界現實
    影片《悲慘世界》講述了剛來到「反犯罪特種部隊」的菜鳥警察史蒂芬與兩個本土老警克裡斯和格瓦達,在一次出警中打傷了非裔孩子伊薩,且湊巧被布茲的無人機拍攝了視頻,進而引發了更為激烈的衝突的故事。影片《悲慘世界》所講述的是今日世界的另一種悲慘,所直接呈現的是法國巴黎街區的暴行和蠻荒化。
  • 耽美中的革命友誼——從《悲慘世界》到法國當代女權遊行
    在 2012 年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中,隨著主題曲 「Look Down」 的第二次響起,我們來到了 1832 年的巴黎街頭。平民在上流階層的馬車車輪間穿梭,為麵包而戰;衣著光鮮的紳士太太們則繃直了身體和臉孔小心地躲避著他們伸出的手和目光;一群群青年學生悄悄聚集在咖啡館,他們充滿憤怒又滿懷理想。
  • 世界名曲《悲慘世界》插曲:《你可聽到人民的呼聲》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可聽到人民的呼聲)》視頻世界名曲《悲慘世界》插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可聽到人民的呼聲)2012電影版《悲慘世界》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了這首緊湊貫穿於整部音樂劇電影的經典曲目《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法國電影《悲慘世界》:如果時光倒回,我便看到了幸福的樣子
    看到這部影片的名字,我以為這又是一部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的翻拍版本。沒想到,影片卻是雨果小說的現代書寫。從經典關照現實,從現實中映射經典,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該影片獲得了2019年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獎。其導演馬裡裔的法國導演拉吉·利也因此成為法國導演中的一匹黑馬。
  • 除了遊行罷工,法國人還會拍電影「威脅」!馬克龍的回應竟遭群嘲……
    這不,拉吉·利(Ladj Ly)導演了一部影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並表示已經給馬克龍寄了這部電影的DVD版,希望可以引起這位日理萬機的總統的注意。估計馬克龍此時隔空滿頭問號:這又關我什麼事???當然此《悲慘世界》非彼《悲慘世界》,但是在情節和寓意上又有所相同。
  •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德洛姆 / 更多...
  •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亦是底層反應
    特寫鏡頭的利用一,特寫鏡頭的利用導演湯姆霍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他最享受的就是能在該音樂劇電影的拍攝中使用特寫鏡頭。這是音樂劇電影與舞臺劇相比最大的優點之一。特寫鏡頭一直被認為是電影最奧妙的獨特表現手段之一,因為「在這樣的距離上被拍攝對象的局部充滿畫面,細節、質感、紋理一覽無餘」。這時,演員和觀眾之間是沒有任何隔閡的,觀眾可以更真切地體會到劇中人物的強烈情感。
  • 《悲慘世界》:善惡一念之間,底層人物該如何面對人間冷暖?
    法國作家雨果耗盡半生心血撰寫出的《悲慘世界》,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底層人物生活和命運結合,浮浮沉沉是一部由愛生恨的故事。小時候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比較懵懂,只知道冉阿讓好可憐,好心卻得不到好報,社會卻將黑墨潑向他的臉龐,可謂令人心寒。在《悲慘世界》中的「惡人」行善的形象,倒是作者雨果反觀這個世界的人道主義。
  • 《悲慘世界》:沒有看過讓人這麼絕望的電影!
    今年有一部處女作橫掃各大電影節——《悲慘世界》。導演是黑人拉吉·利,從小在巴黎北郊的社會底層長大。電影講述的並非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但傳承了雨果小說的精神。1862年,作為法國大革命後出生的一代、在漫長的革命和各類政變與戰爭中長大的雨果,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法國大革命走向激進,革命者的鮮血衝刷了巴黎。而後,是不穩定的政權,王朝和新政府的交替更換。
  • 一部電影,講盡了我們這個悲慘的世界
    新年第一篇文章,講這部電影再合適不過了。《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著名作品,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鮑伯利以小說為藍本共同創作為一部音樂劇,並由當今最負盛名的歌劇製作人卡麥隆·麥金託什轉制為英文版(《歌劇魅影》、《貓》都是他的作品)。
  • 2019法國高分劇情《悲慘世界》一場暴亂的誕生
    整個電影的觀感從「漸入佳境」到「觸目驚心」,開頭就是一場以凱旋門為背景的慶祝大遊行,然後三個便衣警察,漫無目的的街頭巡邏,抱團的有色人種,不斷觸發和升級的暴力衝突,互相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除了真槍以外什麼武器都上了,樓內警察跟一群黑人孩子的群毆戲震撼,而這一團亂麻只是因為兩個頑皮小男孩而起。結尾在一高一低的對峙時刻戛然而止,留出開放空間。
  • 法國電影《悲慘世界》你怎麼看?
    》一樣攬獲多項大獎,甚至打敗《燃燒女子的肖像》代表法國電影出徵奧斯,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居然是導演的劇情長片處女作!影迷們直呼這部反映法國當下下層階級現狀的電影甚至可以納入電影史的範疇。《悲慘世界》豆瓣:8.2導演: 拉吉·利編劇: 拉吉·利 / 吉奧達諾·戈德裡尼 / 亞歷克西斯·曼蒂主演: 達米安·勃納爾 / 亞歷克西斯·曼蒂 / 賈布裡勒·宗加 / 伊薩·佩裡卡 / 阿爾-哈桑·利
  • 從來沒有壞的雜草或壞的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一舉獲得2020年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11項提名,並順利拿下最佳影片獎,同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坎城金棕櫚獎提名等一系列榮譽。拉吉·利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將法國警察在街區內的暴力執法編排進去,反映當代法國的悲慘世界。
  • 為何法國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取名《悲慘世界》?
    圖片:電影開頭即以法國首度贏得世界盃冠軍熱鬧開場,其中寓意深遠。圖片:電影開頭即以法國首度贏得世界盃冠軍熱鬧開場,其中寓意深遠。法國電影《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十強、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勇奪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在全球各影展均有斬獲,而電影名稱和法國大文豪雨果著作《悲慘世界》同名,是導演拉德利(Ladj Ly)向雨果的致敬,更巧的是,拉德利的出生地,正是雨果埋首寫出《悲慘世界》的所在地。
  • 《悲慘世界》電影音樂賞析
    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他化名馬德蘭,從此洗心革面奮發向上,十年後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這時,以前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出現,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在此期間,冉阿讓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並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八年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埃和冉阿讓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又出現在冉阿讓的面前。
  • 豆瓣8.2,法國佳片《悲慘世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悲慘世界》講述的是導演受2005年法國巴黎大騷亂的啟發,改編自導演同名短片,是導演拉吉·利執導的長篇處女作。電影講述的是百年前雨果撰寫《悲慘世界》巴黎郊區93省聖德尼的地方發生的一場警民衝突。
  •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十九世紀的巴黎,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法官判處5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好心的米裡哀主教收留過夜,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潛逃,後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冉·阿讓免於被捕。
  • 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湯姆·霍伯執導的一部電影,由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本片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 影片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窮苦農民冉阿讓(休·傑克曼飾)因偷麵包而入獄多年,終獲假釋卻再次無視法律,不得不開始逃亡。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後,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開始新生活。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線《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