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封神之作」,4句話無一不是千古名篇,開頭6個字流傳千年

2020-12-23 育兒點金術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這句話說的是在婉約詩裡,男詩人要看李後主,也就是李煜。

李煜這個人比較奇怪,同樣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他不愛江山愛詩詞,不愛權利愛詩畫,做皇帝做的「一塌糊塗」,作文人竟成了「千古詞帝」。

在歷史上是一位最負盛名的亡國之君,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卻又讓無數風流才子惋惜不已。

清朝大詩人郭磨就有一首詩來憑弔李煜: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南唐盛元元年七月初七,跟所有哭泣著來到這個世界的嬰兒一樣,哭著開始了他「千古詞帝」的一生。

公元975年,李煜的南唐滅亡,宋朝建立,李煜國破被俘,被無情的囚禁在了汴京等候成功的人發落。

宋太祖趙匡胤念李煜守城相拒,還封了他一個「違命侯」。

李煜在宋朝建立之後的囚徒生活,導致他的詩詞也發生了改變,此後的詞作以傾洩國破以及離鄉之思,字字見淚,感人至深。

快樂往往是短暫而痛苦的,人這一生都無法避免苦樂參半。

但是李煜的痛苦是從始至終的,換言之他並不想當這個皇帝,更沒有想到國破山亡。

比如說有這麼一首詩詞表到了國破後的錐心之痛:《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僅僅18個字,卻包含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極其常見的四種意象:西樓、月亮、梧桐、清秋。

為啥說它經典?因為古詩詞中西樓經常和月相伴組隊,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正有一句「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佳句。

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一句「到晚來悶把西樓依,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跟我們看到的「西樓」場景不同,李煜目光所及,儘是殘月、破樓,山河破碎、奢華逝去,李煜的心裡充滿了無處可話的悽苦、悲涼、孤獨、哀婉之情,恰巧可笑的就是李煜此時能聊以自慰的,也只有憑欄望向,天上的一彎鉤月,地上一個愁人。

其次,第二句中的「梧桐」和「清秋」更為奇妙。自古以來有「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說法,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和梧桐是分不開的,李煜的這首詞更是最好的代表。

其實寂寞的怎麼會是梧桐,不過是李煜自己罷了,王國維早有定論,「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深深庭院,重重壓抑,李煜有一種被「鎖」住的感覺。其實鎖住的,不是深院梧桐,不是寂寞清秋,而是詞人自己的內心。

這首詩被傳唱為李煜的「封神之作」,「無言獨上西樓」這6個字的開頭便流傳了千百年,驚豔了世人。

細品,李煜這首詞勾勒的不僅僅是一個獨自登樓的孤獨身影,還有「無言」二字所賦予的棉布愁苦。

這一靜一動之中,深刻的刻畫了國破被俘後的李煜默默無言,內心愁苦的現狀,很容易讓人讀完想到李煜當時究竟有哪些不能傾訴的孤寂和悽婉。

而第三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恰當的比喻離愁,新穎而又別致,對於詩詞的把握能力,可以看出李煜為什麼被稱為」千古詞帝「。這首詞隨便拿出來一句,無一不是千古名句,可謂是起筆漂亮優美,落筆更是驚豔!

李煜:一個被當皇帝耽誤的詩人

李煜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對於南唐來說,他是一個罪人。

而對於文化傳承來說,他又有創造性的共性,留下的千古名篇數不勝數,可悲可嘆,可批可贊。

有很多人說他是一個做皇帝很失敗的詩人,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做詩人很成功的皇帝,因此「千古詞帝」流傳了下來。

從李煜對文壇的貢獻講,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每個時期都很有特色。

南唐亡國為界限,前期的詞,充滿著當上皇帝之後的享樂浮誇之風,無比奢華但尚未達到頂級。

後期的詞,符合國破被俘的沉鬱風格,充斥著亡國之思,語言精練但又字字見淚,最難能可貴的是還堅守著開闊大氣的意境,跟晚唐以來的香豔詞風「格格不入」,正是這樣的不隨波逐流,使他成為「千古詞帝」影響了中國古代詞史的發展進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的確是中肯之言。

因此無論是從回顧歷史的人文角度,還是欣賞詩詞的文化層面,都鄭重的建議大家讀一讀李煜的詩詞。

他的詩作中藏著他的理想、志遠,但也訴說著一代帝王的無奈、悲哀。

走進李煜的詩詞就是走進了他的一生,了解詩人的途徑,看他的作品總是不會錯的。

《李煜詞傳》中收錄了他的經典作品,有做帝王時的輕快之詞,也有做階下囚的婉約之詞。

難得的是《李煜詞傳》通過三十餘首最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於世的詩詞,用散文體小說的創作方式,演繹其至情至性、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人生。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李煜詞傳》以李後主流傳於世的詩詞作為切入點,通過三十餘首最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於世的詩詞,用散文體小說的創作方式,展現其至情至性、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人生。

整套書共有6本,還有《納蘭容若詞傳》、《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和《倉央嘉措詞傳》。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讀辛棄疾的詞,讓人奮發;讀李清照的詞,可以感懷,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45元,別小看這一頓飯的價錢,不僅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點擊下面【去看看】就能參團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篇,句句令人驚嘆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篇,句句令人驚嘆生在皇室,當個弱地的君主,這是李煜的命,他沒得選;而持筆填詞,做一個詞中之帝,則是李煜自己的選擇。李煜最牛的一首詞,全篇4句皆是千古名句,上千年來從沒被超越《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 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千年來從未被超越,開頭6個字便讓人拍手叫絕
    其中,這一首詞更是令人驚嘆,開頭前6字就讓人震撼。《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無言獨上西樓」,可以說一開頭6個字便驚豔了世人。李煜所勾勒的畫面,不僅僅是一個孤身登樓的身影畫面,還有著「無言」二字所賦予的面部愁苦的神態。
  •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任君王,作為1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方面沒什麼很大的成就,但李煜卻稱得上是所有亡國之君中文採最高的君主。也就是由於李煜在詩詞上的成就,因此 他也被後人稱之為「千古詞帝」。李煜被毒殺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的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李煜最著名的一首詞,就是其亡國後寫下的那篇《虞美人》,令人惋惜的是因為這首詞,觸怒了宋朝皇帝趙光義,最後慘被毒殺。這首著名的《虞美人》也成為了李煜生前的最後一首詞。
  • 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共4句無一不是千古名句,起句漂亮,落筆驚豔
    李煜是南唐第三任皇帝,也是最後一位,歷史上人稱李後主。李後主在書法、音樂、繪畫、詩詞歌賦上面都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尤其是他的詞,被譽為「千古詞帝」——詞中的皇帝,也算是詞界最高的讚譽了。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
  • 人世再無李後主:42歲生日時,李煜留下一生驚豔詞作,流傳千古
    人世再無李後主:42歲生日時,李煜留下一生驚豔詞作,流傳千古比起皇帝,他更適合當一個詞人,可惜站錯了位置。如今人們想起他,除了他驚才豔豔的詩篇,只剩下他奢靡昏庸的事跡。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朝滅南唐,李煜肉袒出降,被囚禁於汴京,從此淪為趙家兄弟的階下囚。
  • 李煜當場回答了10個字,卻成千古名句
    李煜當場回答了10個字,卻成千古名句南唐後主李煜,他不想做國主,卻又貪戀奢侈的生活;他才華橫溢,卻終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寬厚待人、施善於民,卻無力保住自己的國家。作為帝王他毫無建樹,但作為詩人,他的詞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 李煜如夢如幻之作,開篇驚豔,無一生僻字卻寫出後世無法模仿的美
    上位不是因為有才,而是因為哥哥弘冀早亡;在位15年,正事幹得不多,只知鶯鶯燕燕;遭遇變故後,無力反抗,終日長籲短嘆了殘生。作為詞人,李煜卻是不少人眼中的詞中之帝。他的詞不需要用生僻字,也不需要用典,但卻總能用最平淡的語句,寫出最美的意境。讀李煜的詞就是一種享受。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煜的一首如夢如幻之作,詞名為《憶江南·多少恨》。
  • 李煜寫的一首詞,短短4句皆是名句,多年來從未被超越
    生在皇家,當個弱地的君王,這是李煜的命,他沒得選;而持筆填詞,做個詞中之帝,卻是李煜自己的選擇。對南唐來說,讓他登上皇位是不幸的;但對文壇來說,有了他的加入,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開始大放異彩。李煜最牛的一首詞,全篇4句皆是千古名句,千年來從未被超越《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頗為冷門的一首詞,其中12個字驚豔千年,讀後讓人黯然落淚
    李煜頗為冷門的一首詞,其中12個字驚豔千年,讀後讓人黯然落淚南唐後主李煜,在歷史上知名的亡國之君,若只論開疆闢土的專業能力,李煜基本上處在最後的水準,不然南唐不會導致滅亡。時光是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在李煜的內內心,時間並不可以痊癒創口,反倒給予他更為哀痛,不只是容貌的變老,也是內心的難熬。人生道路將要來到終點之前,李煜從夢中醒來,感慨萬千寫出一首詞,在他的那一些名作當中,這首詞稱得上冷門,但在其中12個字驚豔千年,讀後給人黯然落淚。
  • 千古詞帝的精妙之作,全篇無一生僻字,卻是無人能模仿出的美!
    即便娶了一個賢內助,也無法改變他尋歡作樂的想法,最後更是落得一個「十四萬人齊謝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下場。然而這位成為了笑話的君主,卻在詩詞上有著非常深厚的造詣,更是被人稱為「千古詞帝」。圖片:李煜為階下囚劇照李煜對文學十分精通,僅僅是現在依舊流傳於世的詞就有三十多首,這些詞來自於李煜一生的不同階段,也對他的人生歷程有著非常清晰的描述。
  • 天下第一駢文,全文773字包含40個成語,句句都是絕唱,成為千古名篇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成語的誕生,一般都是來自於古代的經典歷史和文學作品,還有一些源於廣泛流傳的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成語的形式大多數都是四個字,但是也有三個字和多個字組成的,它們的結構固定,形式固定,不能隨意變動詞語中的字詞和順序。成語的意思也非常豐富,往往背後都是包含著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深刻的哲理。
  • 李煜生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皆千古名句!千年來從未被超越
    甚至有人說,李煜詞作之悲涼,蘇軾跟辛棄疾都寫不出來,因為亡國之痛跟被貶之痛不同,只有君王才能真正切身體會到國破家亡的痛。李煜的詩詞有著他自己獨特的風格,都是簡單幹練,只用寥寥幾字就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場景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來,也正是因為李煜在詩詞上的造詣頗高,後世人都成他為「千古詞帝」。
  • 豪放派詞人的婉約風,一樣能成為千古名篇,驚豔了世人近千年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譯文:楊花像花卻又不像花,沒人有憐惜它,任由它隨意飄零。它離開自己的家,落在路邊,細細想來,似乎無情,實際上卻飽含深情。就像柔腸百結,就像眼光迷離,想要睜開眼好好看看,卻又緊緊閉起來了。隨著風飄飄蕩蕩,輾轉萬裡,想把心上人尋覓,卻又被黃鶯兒從夢中驚醒。
  • 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催生一首流傳千古的曲子,造就一首千古名篇
    但他卻既無能力也無品德,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天下更是民怨四起,安祿山正是打著「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的旗號起兵造反。跟隨唐玄宗逃難的禁衛軍一路上怨聲載道,但他們不敢直接指責皇帝,於是便把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當隊伍行之馬嵬坡時,積怨已久的士兵終於發動了兵變,他們殺死了楊國忠,並對唐玄宗進行「兵諫」,要求皇帝賜死禍國殃民的楊貴妃。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唐玄宗也失去了以往的尊嚴。
  • 李煜很「風流」的一首詞,刻畫歌女的大膽潑辣,最後9字令人心動
    李煜很「風流」的一首詞,刻畫歌女的大膽潑辣,最後9字令人心動有一句話這樣形容李煜:「李煜雖有愧於國,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但不傀於才,是文學藝術史上一位出色的詞人。」到現代,對李煜這樣的評價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 李煜生命最後的哀歌,從問天問人到問己,千年後還被費玉清唱火了
    費玉清的嗓音與劇中吳奇隆李後主的扮相,相得益彰,令這首詞作在千年之後大放異彩。這首歌也因此一度爆紅,街頭巷尾競相傳唱。 都說李煜的皇帝當得不好,那只能說他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但是他並不是像野史中說的那樣,一上去就沉迷於酒色笙歌,他還是做了一點實事的。
  • 白居易去世,皇帝含淚寫下悼亡詩,意外成就絕世名篇,驚豔了千年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與李白、杜甫合稱為「唐代三大詩人」,與元稹合稱為「元白」,與劉禹錫合稱為「劉白」。《長恨歌》一詩封神,《琵琶行》千古絕響,作為名篇輩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他是那個時代的象徵,更是大唐王朝的驕傲,不僅百姓愛戴他,連皇帝也尊敬他。
  • 李清照一首高仿詞陰差陽錯,超越了原創,流傳千古,還被選入教材
    範仲淹在歷史上的名號可以說能與他相提並論的沒有幾個,一生只為了天下蒼生而奔忙,就算遭到最慘的貶謫,他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初衷,真正詮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筆下的《嶽陽樓記》、《漁家傲·秋思》都是我們被老師一個一個抽背的名篇,雖然範仲淹流傳下來的詞作非常少,但是每一首都很著名,後來的李清照還模仿他寫了一首詞,成為了千古名篇,同樣,被選進了教材。範仲淹筆下寫「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那李清照筆下寫了什麼樣的佳作呢,一首《一剪梅》讓人心頭悸動。
  • 蘇軾在結婚當天隨手寫一詩,沒想到卻廣為流傳,成千古名篇
    蘇軾結婚當天,他寫了個洞房詩,他曾借鑑前人的詩句,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但是沒想到的是,這首詩卻被後人廣為流傳,成了千古名篇。這首詞名為《南鄉子·集句》,全詞如下:寒玉細凝膚。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首詩後來也成了流傳千古的絕句,尤其是最後一句,一枝梨花壓海棠,現在成為比喻景色的詩句。蘇軾的詩,值得我們多讀。
  • 宋代高僧一首28字的詩,哲理深刻、流傳千古,現在2個字就能概括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春有百花秋有月"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目前,這首詩主要有以下三個版本。大家應該看到了,這三個作者的名字開頭都有一個"釋"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都姓釋。在這裡,"釋"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用來稱呼佛教徒。至於"紹曇""慧開""了一"也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他們的法號。鑑於三個版本幾乎一樣,差別微乎其微,真實作者應該只有一人。究竟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