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覺先:孤軍抵擋日軍四十七天,被俘歸來,蔣介石為其殺一員戰將

2021-01-18 騰訊網

「此戰,是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艱苦而值得紀念的攻城戰。」——《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

在日本戰爭史中,有這麼一場攻防戰,曾讓日軍指揮官們記憶深刻,以至於抗戰勝利之後,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還專門跑去問中國人,你們那場仗的戰術能不能給透露下?

一座孤城,守方不及自己十分之一,己方還有大炮、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的武力加持,正常來講,攻下此城,十拿九穩,非常輕鬆。

進攻中的日軍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容易的戰事,日軍攻勢展開之後,卻始終難以徵服小小的衡陽城,即便用盡了全部力量,也不得不接受重兵止步城下四十餘日的現實。

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衡陽會戰,這場會戰是中日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參與士兵最多,戰況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攻防戰,也是日本戰爭史上,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我軍的戰例。

有人將之比喻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國、共雙方更是對此戰不吝讚美之詞,然而就在這個巨大榮耀光環之下,衡陽城防戰當時的最高指揮官——時任第10軍軍長方先覺,卻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尷尬之中。

方先覺將軍

因為戰到最後,他投降了。

雖然不久之後,重慶軍統方面人員就冒死將方先覺搶救了出來,但淪為敵軍俘虜的這件事情,還是令當時的輿論為此爭執不休。

一些報紙甚至為他感到遺憾,認為如果方軍長能夠死戰至最後一刻、殉城而亡,完全可以跟安史之亂時睢陽守衛戰的千古硬漢張巡相媲美。

張巡守睢陽

那麼方軍長當時,到底是協商停戰、力屈被俘還是主動投降的呢?方先覺對此事沒有主動澄清,而國民黨政府這邊也是對之諱莫如深,給當時的人們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謎團。

風起衡陽

1944年 ,中途島大海戰之後,日軍海上優勢喪失,為了能夠順利運輸東南亞方面的資源,日本方面發動了「一號作戰」軍事行動。

希望藉此打通東北到廣西柳州的鐵路交通線,在擴大戰果的同時,儘可能重創中國軍隊,並趁機摧毀美軍布置在中國西南的航空基地。

一號作戰計劃

六月初,日軍集結十一軍、三十七、四十六兩個師團、第五獨立旅團,加上從華南、華北戰區調集的50個聯隊,共計二十餘萬人。

從武漢向南發起進攻,沿途國軍雖然奮起抵抗,但難敵勢大的日軍攻勢,日軍在攻陷長沙之後,僅僅用了五天時間,便很快突入到了衡陽城下。

一時間,衡陽城外,槍炮聲大作,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衡陽這個地方。

所有人都在想,衡陽,能守得住嗎?

此時的衡陽地界內駐防的是第10軍方先覺部,然而第10軍雖然號稱所轄四個師,但因為先前在常德會戰之時,戰況激烈,導致該軍缺員嚴重,四個師合起來也不過1.7萬人。滿打滿算,還不足敵方十分之一。

因此國民黨內部對第10軍堅守衡陽,也沒抱太大希望。

軍令部報告戰爭情況,衡陽業已在倭寇嚴重威脅下,守軍力量甚低劣,敵人不攻則已,否則與長沙必無二致。

然而,即便國軍軍部非常不看好此戰,蔣介石卻依然堅持,一定要打好衡陽之戰。

蔣介石的決心

衡陽,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向兩粵的要衢,同時位於粵漢和湘桂鐵路的交匯地,因此,國軍能否守得住衡陽,將決定能否打破日軍打通粵漢鐵路進而侵犯廣西的戰略意圖。

同時,鑑於國民黨軍隊一潰再潰的糟糕戰事,美國方面逐漸開始對蔣介石失去信心,7月初羅斯福總統甚至直接提出,將中國軍隊全部交給史迪威指揮。

史迪威將軍

日軍佔領河南全境,陷40餘城,用時38天,從湘北打到衡陽城下,也只用了29天,而長沙城僅僅一天,便宣告失守。

為此蔣介石復電羅斯福,表示中國戰事還沒有到那麼糟糕的地步:

「並未有如閣下在各地所得報告之危險與絕望程度,此當能以今後事實之表現證明之。」

因此,此刻不管是衡陽的重要戰略地位,還是當時的國際局勢所迫,蔣介石都希望,衡陽此番防守戰能給自己爭口氣,出個彩。

蔣介石的糾結

同時,為了能安方先覺的心,蔣介石還在戰前給方先覺承諾了一個定心丸,你放心打,真到了萬不得已危急之時,你只要一開口,我便可以救你出來。

「一旦情況緊急之時,只鬚髮出「戰況甚穩」的電報,在24小時之內,即派援軍前來解圍。」

蔣介石和方先覺都覺得,這場仗,應該是有驚無險,然而他們倆都沒有料到,戰事一旦展開,有時候真會有失控的時候。

衡陽之戰,在其爆發之後,很快便朝著失去控制的方向馳騁起來。

激戰衡陽

戰鬥一開始,日軍就遭到了衡陽方面守軍的激烈抵抗,日軍每進一步,都要面臨著沉重的傷亡代價。

剛開始,中國守軍在停兵山和高嶺兩地各駐守一個連兵力,日軍兩個旅團在重炮掩護之下發動進攻,卻屢攻不下,隨後旅團團長親臨一線指揮,旋即又被中方守軍迫擊炮擊傷不治。

堅守的守軍將士

最終日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之下,攻克了兩個山頭,只見中國守軍戰地之上,焦土處處,屍首遍地,兩個連的軍士,全部壯烈犧牲,無一降敵。

隨後為了減少進攻傷亡,日軍採用重炮瘋狂傾瀉在中方陣地之上的戰術。

一時間,煙火瀰漫,木片橫飛,中方防禦工事盡數化為灰燼,然而令日軍絕望的是,明明看著對面守軍陣地已經被炮火犁過一遍了,按理說應該沒有生還的守軍了。

開炮的日軍

可每次攻到山半腰之時,那些中國守軍總能從某個地方爬出陣地,用手榴彈、機槍給予己方沉重打擊。

在日軍的軍事日記當中曾記載過黑瀨聯隊第一、二大隊向張家山發動夜襲的一次戰況:

「參加這次夜襲的幹部幾乎全部陣亡,倖存者亦大都在夜襲戰鬥中負傷。」

隨後,日軍對衡陽城發動了三次總攻,在空軍、重炮的配合之下,對衡陽城內的守軍進行狂轟亂炸,同時向城內投擲了大量燃燒彈。

一時間,整個衡陽城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城內甚至都找不到一棟可以蔽體的完整房舍。

後來的老兵曾講述過這樣一段炮火紛飛的故事,當時陣地之上炮聲不斷,機槍聲都被炮聲給掩蓋到了聽不見的地步,輕機槍一個晝夜打出的彈殼就有整整兩大籮筐那麼多。

正在防守的士兵

在激烈的拉鋸戰下,雙方傷亡都很大,在方先覺對日本《產經新聞》記者談的戰地語錄中,曾這樣談到過戰爭的殘酷:

由於長期作戰,醫藥品和食品缺乏,極感困苦,負傷官兵傷口有發炎生蛆的現象,本來可以救治的官兵,很多都死亡了。我們給予敵人的打擊也非常大,每天可以望到敵陣在舉行火葬的煙焰,整個衡陽城被死屍臭氣所籠罩,實在是很悲慘。

7月12日,面對城內愈發困難的局面,蔣介石命令第九戰區62軍、79軍、63師分別從衡陽西南、西北、北面攻擊敵軍,以速解衡陽之圍。

然而,圍困衡陽的數十萬日軍實力實在不容小覷,加之抱定必要啃下衡陽的意志,因此前來解圍的幾個軍隊,最終都被擊退,解圍失敗。

7月25日,信奉基督的蔣介石祈禱立誓:

「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頂峰,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

當日,國軍方面62軍、79軍、46軍、74軍再次投入解圍衡陽之戰中,解圍之戰一度進展順利,先頭部隊已經遙望衡陽,只要再進一步,就能與守軍取得聯繫。

然而各部隨後便陷入了重整而來的日軍圍堵之中,最終各路援軍再次被擊退,解圍衡陽成為了蔣介石向方先覺無法兌現的一個承諾。

此時,日本重兵止步衡陽的消息引起了東京大本營的強烈不滿,政府方面要求衡陽日軍立即發起猛烈總攻。

為此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親臨衡陽陣地一線,指揮進攻,並增調第58師團、第40師團以及13師團火速馳援衡陽之戰,一時間,圍困衡陽的日軍數量陡增。

而城內的第10軍將士,此刻已經傷亡過半,還能守幾天?仗該怎麼打下去,成為了方先覺等人面臨著的迫切問題。

留給方先覺等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被俘還是投降?

8月7日,一直關注衡陽局勢的蔣介石突然接到了衡陽方面的軍事電報,這是一封最後的電報,電報上是這樣寫的:

敵人今晨由城北突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死亡殆盡,此刻再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淚眼婆娑的蔣介石立即命軍令部將之發布到明日戰報之中,以慨國人之抗戰精神。

消息一出,國人淚目,重慶街頭到處張貼方先覺的英雄照片,當時的報紙社論曾這樣評價道:

「昔普法戰後,法國作家都德,寫了一篇小說,題曰最後一課,以激發法國人民的愛國精神。衡陽守軍以四十多天,寫了這首「最後一電」悲壯的史詩。」

然而也就是最後一電發表的第二天,衡陽方面卻傳來了一個尷尬的消息,方先覺投降了。

方覺先

關於方先覺的投降,史書記載大概有三個版本:

一、力屈被俘論

在臺灣方面很多軍事書籍當中,對方先覺的被俘,很多人持力屈被俘的觀點。

城陷之日,方先覺軍長感公激勵,猶率部與敵劇烈巷戰,直至力盡,自戕不及,為敵所俘。

這種版本一般屬於國民政府官方版,塑造一個英雄形象,據當時第10軍老兵回憶,到最後基本沒有什麼巷戰了,因為衡陽城內,被炸的都沒有巷子了。

二、停戰論

對於方先覺本人來講,他始終堅持的是停戰說,堅決否認投降,而是停戰。

8月7日,孫鳴玉毫不遲疑地向方先覺建議:「我們應以接洽停戰為名,行拖延時間以求援軍解圍之實。」方先覺說:「第10軍絕無投降之意!接洽停戰是緩兵之計,其本質是詐和,絕不是投降。」

這種說法最體面,也頗得蔣介石等人的認可。但這種說法也有漏洞,畢竟日本人也不是傻子,馬上就臨門一腳了,你這個時候談停戰,手裡的資本不太夠。

三、投降論

日本方面的軍事記錄,則是清一水兒的投降說。

入夜,逐漸攻破敵軍第一線,突入市街,投降者陸續增加,8日黎明,敵軍長方先覺帶領4個師長也來向我投降。——《大東亞戰爭全史》

孤城無援,絕望可想而知,這種投降論,雖然最讓人難過,但可能性或許是最大的。

那麼到底是哪個版本比較可靠呢?其實從後來方先覺的後人方略的回憶談話中,可以推測一二。

蔣介石的判斷,為其殺一人

當年方先覺回到國民政府之後,雖然得到了盛大歡迎,國府頒發青天白日勳章,蔣介石也對其勉勵有加,但國府之內對他投降之事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息過。

當時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王崑崙曾在大會上提出質疑,而蔣介石對此的態度是勃然大怒。

上午大會,王崑崙質詢方先覺投降敵人又逃回後方,外面頗有懷疑,究竟如何,請軍部答覆。休息後,總裁訓話,對王崑崙質問方先覺事,甚不以為然。王起而辯護,總裁大怒,拍桌而罵。

能讓蔣介石拍桌罵人,足見蔣介石對於方先覺的投降,應該有著清楚的了解,畢竟戴笠手下的那些特工們,也不是吃素的,當年方軍長到底如何投降的,蔣介石應該是知道的。

蔣介石和戴笠

在方略的回憶中,一次蔣介石召見方先覺,兩人談完話之後,方先覺起身告辭,走到門口之時,蔣介石突然說了一句。

「你等等,衡陽投降那個事情,是不是有人安排的。」

方先覺猛地愣住了,沒吭聲,因為他是主將,最終的責任還是他自己,把罪責推給別人,方先覺幹不出來。

不過蔣介石是什麼人,一看方先覺這個表情,基本也就知道了,方先覺在後來的幾天,應該已經被主張投降的將領們給架空了。

按照老蔣的性格,對於投降敵軍、怕死者,那是鄙視的,當年餘程萬在常德跟日軍死磕,到了最後領著幾百人拼死突圍,城內沒出去的投向了,惹得蔣介石直接下令要槍斃餘程萬。

對於方先覺,蔣介石知道他不是投降的始作俑者,因此,對其能夠包容、繼續重用,但這可不代表蔣介石對衡陽城守軍投降這件事兒,不上火。

他可是個記仇的人。

按照方略的回憶談話講:

後來,1948年國共雙方在山東打仗,有個師長在戰場上被副官背著跑下來,說是被炮彈震暈了,但蔣介石還是把這個師長槍斃了,說是他臨陣脫逃。

從衡陽會戰、山東戰、被槍斃,最終我們能將範圍縮小到一個人,那就是方先覺部第三師師長周慶祥。

周慶祥

在《湖南四大會戰》裡,曾這樣記載周慶祥在衡陽戰最後時刻的表現:

八日晨,敵人從北門突入,在此緊要關頭,主降的第三師師長周慶祥帶著敵聯絡官濡染來到軍部,恭恭敬敬地向方覺先敬了一個禮,說,我們司令官橫山勇,請方軍長到司令部會談。

主戰者哭著喊道:「軍長呀,不能去呀!」主降者卻說:「事已至此,軍長你帶我們走一條活路吧。」

方先覺沉吟片刻,心頭一橫,眉頭一皺說聲,「走。」

最後一天,死亡的恐懼壓垮了一部分衡陽守軍,最終高級將領倒戈,架空了方先覺,使得他不得不接受投降的選擇。

蔣介石也正是因為對此事來龍去脈的了解,加之對方先覺承諾的違約,使得他在後來的歲月裡,一直對這位降將不薄。

最後的戰士

1983年,方先覺因突發腦血栓在臺灣去世,終年78歲,被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在方覺先的墓碑之上,只刻有十六個字:

「國民革命軍前第十軍戰士方覺先之墓。」

也許,方覺先的一生對衡陽那場最終投降的結局,都是耿耿於懷的,他或許更希望自己能夠留在那座殘破的城市裡,和那一萬多名英魂們一起,留在那片熱土之上。

在那裡,他是一名老兵,一個忠貞的抗戰戰士。

相關焦點

  • 他是蔣介石得力戰將,曾打敗20萬日軍,退回臺灣為何淪為乞丐?
    蔣介石的國民黨雖然在解放戰爭中被我們解放軍徹底擊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國民黨軍隊中確實也是有著許多非常厲害的戰將,比如大名鼎鼎的「小諸葛」白崇禧、杜聿明、黃維、張靈甫、薛嶽等等,這些名字在近代戰爭史上絕對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
  • 曾擊斃日軍少將的他壯烈犧牲後,毛主席寫了輓詩,蔣介石寫了輓聯
    這3個師的師長都大名鼎鼎,第200師師長是戴安瀾、榮譽第1師師長是鄭洞國,新編第22師師長是邱清泉(後為廖耀湘)。戴安瀾是第200師的第二任師長,第一任師長就是杜聿明,兩人關係相當好。其時,在杜聿明的第5軍,頭號戰將就是戴安瀾。
  • 殲滅日軍數量超過臺兒莊大捷,孤軍以少戰多,血戰47天創造奇蹟
    衡陽保衛戰,中國保衛衡陽的為殘餘的第十軍1.7萬人,日軍進攻的精銳11軍總共有11萬人,中國軍隊以少戰多,血戰47天,中方傷亡1.6萬人,日軍死亡2萬人,傷近6萬人。從參加雙方力量對比和傷亡人數可以看出,衡陽保衛戰完全超過了臺兒莊戰役,中方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守47天,讓日軍的傷亡人數超過了中國軍隊。
  • 中紀委官網談電影《八佰》:孤軍背後 可知一個弱國的悲涼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當時的背景是: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凌厲攻勢。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 這支孤軍的悲壯背後,你可知一個弱國的悲涼?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當時的背景是: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凌厲攻勢。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 蔣介石心腹愛將被俘接受改造,長子考上哈佛無力支付學費自殺身亡
    這裡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 抗日戰爭龍陵戰役,前線國軍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怒斥為恥辱?
    1944年6月,宋希濂奉命率領國軍第十一集團軍主力部隊繞過日軍松山陣地,對龍陵地區發起突襲,而龍陵戰役也是國軍反攻滇西的三大戰場之一。在反攻滇西之戰中,龍陵戰役可謂重中之重,其餘的兩大戰場實際上都是為龍陵戰場所服務,只要能夠攻佔龍陵那麼日軍在滇西將再無立足之地。
  • 「變色龍」石友三,西北軍一員悍將,最後為什麼落下被活埋的下場
    在烽火硝煙的大時代,從舊軍閥到新軍閥,各諸侯都有自己獨特風格,最有個性的是石友三,他一生的決定都是隨性而為。他隨心所欲,得到了自由,但失去了底線。 石友三是西北軍一員悍將,馮玉祥將軍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做事向來都是率性而為,從不看結果,只需活在當下。他一生反覆無常,追隨過馮煥章,背叛過西北軍。上梁不正下梁歪,他學到了馮玉祥的形,沒學到馮將軍的魂。
  • 中紀委官網評電影《八佰》:孤軍背後是弱國的悲涼,而現在的中國已不是當年的中國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當時的背景是: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凌厲攻勢。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 謝晉元被殺、四行孤軍被囚禁,這個真實結局《八佰》沒有拍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與盟國宣戰,上海的英美租界也成了日軍佔領區,並拘捕了羈留在那裡的「四行孤軍」,他們分別被遣送至浙江、安徽做苦役,還有一部分拘押在南京老虎橋監獄,另有數十名官兵更被押至南洋紐幾內亞做苦工。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抗日戰爭時期,鄂中洪湖地區曾有一位傳奇人物,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卻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隊被滲透甚至數次處決蔣介石派出的軍官,此人便是王勁哉。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
  • 「集結號」式的英雄部隊,遭日軍毒氣攻擊,被俘後沒有一個屈服
    1941年1月15日至2月6日,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3旅在山東省西部地區,為打擊對魯西抗日根據地威脅較大的鄆城之敵,進行了一次反「掃蕩」作戰,共斃傷日偽軍700餘人,挫敗了日軍分進合擊的「掃蕩」企圖,鞏固了魯西抗日根據地。期間教導第3旅特務營一部負責牽制和掩護行動,完成掩護任務後,突圍未果,126人壯烈犧牲,8人倖存。
  • 一人近身連斬24名日軍精銳,中國真正的戰神遠勝《雷霆戰將》之流!
    一人連斬24名日軍精銳 1938年7月我軍在山東夏津和日軍發生戰鬥,激烈的戰鬥最後變成了白刃戰,身高一米九的呂俊生猶如一尊不敗戰神,衝入敵陣大殺四方,一場戰鬥下來他一人斬殺27名日軍,僅僅負傷三處.
  • 日軍慘敗給他的「天爐戰法」,譽他為長沙之虎,他追擊紅軍二萬裡
    1933年5月,薛嶽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黨第5軍軍長,參加了對中央紅軍的「圍剿」。後任第一路軍代總指揮。1934年1月,任第6路軍總指揮,擔負贛南的「剿共」任務。薛嶽不餘遺力,連續攻克紅軍佔據的一些縣城,直接威脅到瑞金紅都。紅軍被迫進行長徵後,蔣介石命薛嶽的6路軍追擊紅軍。
  • 最成功的大間諜郭汝瑰:臥底蔣介石身邊為我黨送情報,遇車禍離世
    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的雙重身份,讓郭汝瑰搖身一變,成了「天子門生」,這為他後來長期臥底蔣介石身邊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淞滬會戰血拼日軍,郭汝瑰嶄露頭角西安事變後,受陳誠賞識,郭汝瑰任18軍14師參謀長,同時在廬山軍官集訓團接受蔣介石的訓話,與蔣介石的關係又進了一步。
  • 孫元良讓《八佰》孤軍留守,自己先撤,淞滬會戰他表現究竟如何?
    88師當中也有其他被俘的軍官,回憶材料並未像他這樣偏激。此人人品由此可見一斑。以上是我對該文一個整體的看法,下面來詳細分析文中的一些觀點。否則抗戰8年,為何我們連日軍的少將也沒擊斃幾個,因為很少全殲,軍官在後方指揮自然更容易逃走。10月26日,大場陣地失陷,國軍決定撤退到上海市西郊。但蔣介石決定要在上海市區留一支部隊。
  • 抗日戰爭結束後,上萬日軍受閻錫山「招安」幫蔣介石打內戰
    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在蔣介石的授意下,以接受日軍投降為名,將3萬晉軍集結在平遙一帶,一邊接收日軍的物資裝備,一邊準備對解放區發動進攻。 當時,山西的日軍第一軍有5.9萬人,閻錫山既想把這支部隊的武器裝備據為己有,又想將日軍殘部收編,以對抗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946年6月後,逐步改稱為「人民解放軍」)。
  • 《八百》的真相:800孤軍死守四行倉庫,拖住30萬日軍四天四夜
    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的大舉進攻,國民革命軍傷亡慘重,正面戰場已經難以抵擋,為了保留主力部隊守衛南京,國軍決定撤離上海。,經過多次協商,最終決定,88師留下一個團,以師部四行倉庫為據點,死守閘北。日軍趕到閘北的時候,原本以為中國軍隊已經全部撤離了,萬萬沒想到還有一支不怕死的中國軍隊留守在四行倉庫。10月27日的中午過後,幾十名日軍來到四行倉庫的防禦工事進行偵查,很快就被陣地上駐守的一營戰士擊斃。隨後,日軍從三面,開始對四行倉庫形成合圍之勢,四行倉庫保衛戰正式打響,戰鬥第2天,也就是28日的早上,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等各路媒體就紛紛發出報導。
  • 盤點《雷霆戰將》犯了哪些常識性錯誤?被批停播下架一點都不冤
    之所以會是這個樣子,是因為蔣介石只給了八路軍番號,不給他們撥款,衣服、子彈、吃喝都要自己籌備。再說《雷霆戰將》當中八路軍一個團把日軍一個聯隊打敗的事情。日軍的一個聯隊是3000-4000人,八路軍一個團是2500人左右。
  • 抗日名將齊學啟:被俘後寧死不屈,日軍尊敬,卻被自己人6刀斃命
    時任第66軍新38師副師長的齊學啟亦在其列。,此其時矣。天不遂人願,一陣激烈的交火後,十餘名傷病全部犧牲,齊學啟也中彈負傷,昏迷不醒,最後被日軍俘虜。 日軍因為齊學啟是高級軍官而虛禮以待。齊學啟卻一心求死,拒絕換藥和進食。最後日軍旅團長親自前來勸解,齊學啟對其斥責到:「中國軍人,可殺不可辱,速槍斃,勿多言」。說完便向前猛撲欲奪刀自殺;日軍旅團長都被驚呆了。他的手下見狀慌忙上前奪下了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