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是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艱苦而值得紀念的攻城戰。」——《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
在日本戰爭史中,有這麼一場攻防戰,曾讓日軍指揮官們記憶深刻,以至於抗戰勝利之後,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還專門跑去問中國人,你們那場仗的戰術能不能給透露下?
一座孤城,守方不及自己十分之一,己方還有大炮、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的武力加持,正常來講,攻下此城,十拿九穩,非常輕鬆。
進攻中的日軍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容易的戰事,日軍攻勢展開之後,卻始終難以徵服小小的衡陽城,即便用盡了全部力量,也不得不接受重兵止步城下四十餘日的現實。
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衡陽會戰,這場會戰是中日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參與士兵最多,戰況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攻防戰,也是日本戰爭史上,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我軍的戰例。
有人將之比喻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國、共雙方更是對此戰不吝讚美之詞,然而就在這個巨大榮耀光環之下,衡陽城防戰當時的最高指揮官——時任第10軍軍長方先覺,卻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尷尬之中。
方先覺將軍
因為戰到最後,他投降了。
雖然不久之後,重慶軍統方面人員就冒死將方先覺搶救了出來,但淪為敵軍俘虜的這件事情,還是令當時的輿論為此爭執不休。
一些報紙甚至為他感到遺憾,認為如果方軍長能夠死戰至最後一刻、殉城而亡,完全可以跟安史之亂時睢陽守衛戰的千古硬漢張巡相媲美。
張巡守睢陽
那麼方軍長當時,到底是協商停戰、力屈被俘還是主動投降的呢?方先覺對此事沒有主動澄清,而國民黨政府這邊也是對之諱莫如深,給當時的人們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謎團。
風起衡陽
1944年 ,中途島大海戰之後,日軍海上優勢喪失,為了能夠順利運輸東南亞方面的資源,日本方面發動了「一號作戰」軍事行動。
希望藉此打通東北到廣西柳州的鐵路交通線,在擴大戰果的同時,儘可能重創中國軍隊,並趁機摧毀美軍布置在中國西南的航空基地。
一號作戰計劃
六月初,日軍集結十一軍、三十七、四十六兩個師團、第五獨立旅團,加上從華南、華北戰區調集的50個聯隊,共計二十餘萬人。
從武漢向南發起進攻,沿途國軍雖然奮起抵抗,但難敵勢大的日軍攻勢,日軍在攻陷長沙之後,僅僅用了五天時間,便很快突入到了衡陽城下。
一時間,衡陽城外,槍炮聲大作,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衡陽這個地方。
所有人都在想,衡陽,能守得住嗎?
此時的衡陽地界內駐防的是第10軍方先覺部,然而第10軍雖然號稱所轄四個師,但因為先前在常德會戰之時,戰況激烈,導致該軍缺員嚴重,四個師合起來也不過1.7萬人。滿打滿算,還不足敵方十分之一。
因此國民黨內部對第10軍堅守衡陽,也沒抱太大希望。
軍令部報告戰爭情況,衡陽業已在倭寇嚴重威脅下,守軍力量甚低劣,敵人不攻則已,否則與長沙必無二致。
然而,即便國軍軍部非常不看好此戰,蔣介石卻依然堅持,一定要打好衡陽之戰。
蔣介石的決心
衡陽,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向兩粵的要衢,同時位於粵漢和湘桂鐵路的交匯地,因此,國軍能否守得住衡陽,將決定能否打破日軍打通粵漢鐵路進而侵犯廣西的戰略意圖。
同時,鑑於國民黨軍隊一潰再潰的糟糕戰事,美國方面逐漸開始對蔣介石失去信心,7月初羅斯福總統甚至直接提出,將中國軍隊全部交給史迪威指揮。
史迪威將軍
日軍佔領河南全境,陷40餘城,用時38天,從湘北打到衡陽城下,也只用了29天,而長沙城僅僅一天,便宣告失守。
為此蔣介石復電羅斯福,表示中國戰事還沒有到那麼糟糕的地步:
「並未有如閣下在各地所得報告之危險與絕望程度,此當能以今後事實之表現證明之。」
因此,此刻不管是衡陽的重要戰略地位,還是當時的國際局勢所迫,蔣介石都希望,衡陽此番防守戰能給自己爭口氣,出個彩。
蔣介石的糾結
同時,為了能安方先覺的心,蔣介石還在戰前給方先覺承諾了一個定心丸,你放心打,真到了萬不得已危急之時,你只要一開口,我便可以救你出來。
「一旦情況緊急之時,只鬚髮出「戰況甚穩」的電報,在24小時之內,即派援軍前來解圍。」
蔣介石和方先覺都覺得,這場仗,應該是有驚無險,然而他們倆都沒有料到,戰事一旦展開,有時候真會有失控的時候。
衡陽之戰,在其爆發之後,很快便朝著失去控制的方向馳騁起來。
激戰衡陽
戰鬥一開始,日軍就遭到了衡陽方面守軍的激烈抵抗,日軍每進一步,都要面臨著沉重的傷亡代價。
剛開始,中國守軍在停兵山和高嶺兩地各駐守一個連兵力,日軍兩個旅團在重炮掩護之下發動進攻,卻屢攻不下,隨後旅團團長親臨一線指揮,旋即又被中方守軍迫擊炮擊傷不治。
堅守的守軍將士
最終日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之下,攻克了兩個山頭,只見中國守軍戰地之上,焦土處處,屍首遍地,兩個連的軍士,全部壯烈犧牲,無一降敵。
隨後為了減少進攻傷亡,日軍採用重炮瘋狂傾瀉在中方陣地之上的戰術。
一時間,煙火瀰漫,木片橫飛,中方防禦工事盡數化為灰燼,然而令日軍絕望的是,明明看著對面守軍陣地已經被炮火犁過一遍了,按理說應該沒有生還的守軍了。
開炮的日軍
可每次攻到山半腰之時,那些中國守軍總能從某個地方爬出陣地,用手榴彈、機槍給予己方沉重打擊。
在日軍的軍事日記當中曾記載過黑瀨聯隊第一、二大隊向張家山發動夜襲的一次戰況:
「參加這次夜襲的幹部幾乎全部陣亡,倖存者亦大都在夜襲戰鬥中負傷。」
隨後,日軍對衡陽城發動了三次總攻,在空軍、重炮的配合之下,對衡陽城內的守軍進行狂轟亂炸,同時向城內投擲了大量燃燒彈。
一時間,整個衡陽城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城內甚至都找不到一棟可以蔽體的完整房舍。
後來的老兵曾講述過這樣一段炮火紛飛的故事,當時陣地之上炮聲不斷,機槍聲都被炮聲給掩蓋到了聽不見的地步,輕機槍一個晝夜打出的彈殼就有整整兩大籮筐那麼多。
正在防守的士兵
在激烈的拉鋸戰下,雙方傷亡都很大,在方先覺對日本《產經新聞》記者談的戰地語錄中,曾這樣談到過戰爭的殘酷:
由於長期作戰,醫藥品和食品缺乏,極感困苦,負傷官兵傷口有發炎生蛆的現象,本來可以救治的官兵,很多都死亡了。我們給予敵人的打擊也非常大,每天可以望到敵陣在舉行火葬的煙焰,整個衡陽城被死屍臭氣所籠罩,實在是很悲慘。
7月12日,面對城內愈發困難的局面,蔣介石命令第九戰區62軍、79軍、63師分別從衡陽西南、西北、北面攻擊敵軍,以速解衡陽之圍。
然而,圍困衡陽的數十萬日軍實力實在不容小覷,加之抱定必要啃下衡陽的意志,因此前來解圍的幾個軍隊,最終都被擊退,解圍失敗。
7月25日,信奉基督的蔣介石祈禱立誓:
「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頂峰,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
當日,國軍方面62軍、79軍、46軍、74軍再次投入解圍衡陽之戰中,解圍之戰一度進展順利,先頭部隊已經遙望衡陽,只要再進一步,就能與守軍取得聯繫。
然而各部隨後便陷入了重整而來的日軍圍堵之中,最終各路援軍再次被擊退,解圍衡陽成為了蔣介石向方先覺無法兌現的一個承諾。
此時,日本重兵止步衡陽的消息引起了東京大本營的強烈不滿,政府方面要求衡陽日軍立即發起猛烈總攻。
為此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親臨衡陽陣地一線,指揮進攻,並增調第58師團、第40師團以及13師團火速馳援衡陽之戰,一時間,圍困衡陽的日軍數量陡增。
而城內的第10軍將士,此刻已經傷亡過半,還能守幾天?仗該怎麼打下去,成為了方先覺等人面臨著的迫切問題。
留給方先覺等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被俘還是投降?
8月7日,一直關注衡陽局勢的蔣介石突然接到了衡陽方面的軍事電報,這是一封最後的電報,電報上是這樣寫的:
敵人今晨由城北突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死亡殆盡,此刻再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淚眼婆娑的蔣介石立即命軍令部將之發布到明日戰報之中,以慨國人之抗戰精神。
消息一出,國人淚目,重慶街頭到處張貼方先覺的英雄照片,當時的報紙社論曾這樣評價道:
「昔普法戰後,法國作家都德,寫了一篇小說,題曰最後一課,以激發法國人民的愛國精神。衡陽守軍以四十多天,寫了這首「最後一電」悲壯的史詩。」
然而也就是最後一電發表的第二天,衡陽方面卻傳來了一個尷尬的消息,方先覺投降了。
方覺先
關於方先覺的投降,史書記載大概有三個版本:
一、力屈被俘論
在臺灣方面很多軍事書籍當中,對方先覺的被俘,很多人持力屈被俘的觀點。
城陷之日,方先覺軍長感公激勵,猶率部與敵劇烈巷戰,直至力盡,自戕不及,為敵所俘。
這種版本一般屬於國民政府官方版,塑造一個英雄形象,據當時第10軍老兵回憶,到最後基本沒有什麼巷戰了,因為衡陽城內,被炸的都沒有巷子了。
二、停戰論
對於方先覺本人來講,他始終堅持的是停戰說,堅決否認投降,而是停戰。
8月7日,孫鳴玉毫不遲疑地向方先覺建議:「我們應以接洽停戰為名,行拖延時間以求援軍解圍之實。」方先覺說:「第10軍絕無投降之意!接洽停戰是緩兵之計,其本質是詐和,絕不是投降。」
這種說法最體面,也頗得蔣介石等人的認可。但這種說法也有漏洞,畢竟日本人也不是傻子,馬上就臨門一腳了,你這個時候談停戰,手裡的資本不太夠。
三、投降論
日本方面的軍事記錄,則是清一水兒的投降說。
入夜,逐漸攻破敵軍第一線,突入市街,投降者陸續增加,8日黎明,敵軍長方先覺帶領4個師長也來向我投降。——《大東亞戰爭全史》
孤城無援,絕望可想而知,這種投降論,雖然最讓人難過,但可能性或許是最大的。
那麼到底是哪個版本比較可靠呢?其實從後來方先覺的後人方略的回憶談話中,可以推測一二。
蔣介石的判斷,為其殺一人
當年方先覺回到國民政府之後,雖然得到了盛大歡迎,國府頒發青天白日勳章,蔣介石也對其勉勵有加,但國府之內對他投降之事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息過。
當時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王崑崙曾在大會上提出質疑,而蔣介石對此的態度是勃然大怒。
上午大會,王崑崙質詢方先覺投降敵人又逃回後方,外面頗有懷疑,究竟如何,請軍部答覆。休息後,總裁訓話,對王崑崙質問方先覺事,甚不以為然。王起而辯護,總裁大怒,拍桌而罵。
能讓蔣介石拍桌罵人,足見蔣介石對於方先覺的投降,應該有著清楚的了解,畢竟戴笠手下的那些特工們,也不是吃素的,當年方軍長到底如何投降的,蔣介石應該是知道的。
蔣介石和戴笠
在方略的回憶中,一次蔣介石召見方先覺,兩人談完話之後,方先覺起身告辭,走到門口之時,蔣介石突然說了一句。
「你等等,衡陽投降那個事情,是不是有人安排的。」
方先覺猛地愣住了,沒吭聲,因為他是主將,最終的責任還是他自己,把罪責推給別人,方先覺幹不出來。
不過蔣介石是什麼人,一看方先覺這個表情,基本也就知道了,方先覺在後來的幾天,應該已經被主張投降的將領們給架空了。
按照老蔣的性格,對於投降敵軍、怕死者,那是鄙視的,當年餘程萬在常德跟日軍死磕,到了最後領著幾百人拼死突圍,城內沒出去的投向了,惹得蔣介石直接下令要槍斃餘程萬。
對於方先覺,蔣介石知道他不是投降的始作俑者,因此,對其能夠包容、繼續重用,但這可不代表蔣介石對衡陽城守軍投降這件事兒,不上火。
他可是個記仇的人。
按照方略的回憶談話講:
後來,1948年國共雙方在山東打仗,有個師長在戰場上被副官背著跑下來,說是被炮彈震暈了,但蔣介石還是把這個師長槍斃了,說是他臨陣脫逃。
從衡陽會戰、山東戰、被槍斃,最終我們能將範圍縮小到一個人,那就是方先覺部第三師師長周慶祥。
周慶祥
在《湖南四大會戰》裡,曾這樣記載周慶祥在衡陽戰最後時刻的表現:
八日晨,敵人從北門突入,在此緊要關頭,主降的第三師師長周慶祥帶著敵聯絡官濡染來到軍部,恭恭敬敬地向方覺先敬了一個禮,說,我們司令官橫山勇,請方軍長到司令部會談。
主戰者哭著喊道:「軍長呀,不能去呀!」主降者卻說:「事已至此,軍長你帶我們走一條活路吧。」
方先覺沉吟片刻,心頭一橫,眉頭一皺說聲,「走。」
最後一天,死亡的恐懼壓垮了一部分衡陽守軍,最終高級將領倒戈,架空了方先覺,使得他不得不接受投降的選擇。
蔣介石也正是因為對此事來龍去脈的了解,加之對方先覺承諾的違約,使得他在後來的歲月裡,一直對這位降將不薄。
最後的戰士
1983年,方先覺因突發腦血栓在臺灣去世,終年78歲,被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在方覺先的墓碑之上,只刻有十六個字:
「國民革命軍前第十軍戰士方覺先之墓。」
也許,方覺先的一生對衡陽那場最終投降的結局,都是耿耿於懷的,他或許更希望自己能夠留在那座殘破的城市裡,和那一萬多名英魂們一起,留在那片熱土之上。
在那裡,他是一名老兵,一個忠貞的抗戰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