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五運行大論(67)

2021-02-22 岐黃學宮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餘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戌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己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帝曰:善。

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

帝曰:餘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溼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溼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故燥勝則地幹,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溼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帝曰:間氣何如?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帝曰:寒暑燥溼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髒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髒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  ,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髒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髒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髒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霰雪,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

「參考譯文」

黃帝坐在明堂裡,開始釐正天之綱紀,考建五握運行的常理,向天師岐伯請問到:在以前的醫論中曾經言道,天地的動靜,是以自然界中變化莫測的物象為綱紀,陰陽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換,顯示它的徵兆。我也聽先生將過五運的規律,先生所講的僅是五運之氣各主一歲。關於六十甲子,從甲年開始定運的問題,我又與鬼叟區進一步加以討論,鬼叟區說,土運主甲已年,金運主已庾年,水運主丙辛年,木運主丁壬年,火運主戊癸年。子午年是少陰司天,辰戌是太陰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這些,與以前所論的陰陽不怎麼符合,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他是闡明其中的道理的,這裡指的是天地運氣的陰陽變化。關於陰陽之數,可以數的,是人身中的陰陽,因而合乎可以數的出的陰陽之數。至於陽明的變化,若進一步推演之,可以從十而至百,由千而及萬,所以天地的變化,不能用數字去類推,只能從自然萬象的變化中去推求。

  黃帝說:我想聽聽運氣學說是怎樣創始的。

  岐伯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的啊!我曾看到《太始天元冊》文記載,赤色的天氣,經過牛、女二宿及西北方的戊分;黃色的天氣,經過心、尾二宿及東南方的已分;青色的天氣,經過危、室二宿與柳、鬼二宿之間;白色的天氣,經過亢、氐二宿與昴、畢二宿之間;黑色的天氣,經過張、翼二宿與婁、胃二宿之間。所謂戊分,即奎、壁二宿所在處,己分,即角、軫二宿所在處,奎、壁正當秋分時,日漸短,氣漸寒,角、軫正當春分時,日漸長,氣漸暖,所以是天地陰陽的門戶。這是推演氣候的開始,自然規律的所在,不可以不通。

  黃帝說:好。在天元紀大論中曾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的道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這裡所說的「上下」指的是從該年的司天在泉,以見陰陽所在的位置。所說的「左右」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間氣,凡是厥陰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少陽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厥陰;太陰司天,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陰;少陽司天,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陽明司天,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陽司天,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這裡說的左右,是面向北方所見的位置。

  黃帝說:什麼叫做在泉?

  岐伯說: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少陽司天則陽明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陰,右間是劂陰;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陽。這裡所說的左右是面向南方所見的位置。客氣和主氣互相交感,客主之六氣互相加臨,若客主之氣相得的就屬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

  黃帝說:若客主之氣相得而生病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氣相得指的氣生主氣,若主氣生客氣,是上下顛倒,叫做下臨上,仍屬不當其位,所以也要生病。

  黃帝說:天地的動靜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天在上,自東而西是向右運行;地在下,自東而西是向左運行,左行和右行,當一年的時間,經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餘數四分度之一,而復會於原來的位置。

  黃帝說:我聽到鬼叟區說:應地之氣是靜止而不動的。現在先生乃說:「下者左行」,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聽聽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天地的運動和靜止,五行的遞遷和往復,鬼叟區雖然知道了天的運行情況,但是沒有全面的了解。關於天地變化的作用,天顯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物質。日月五星圍繞在太空之中,五行附著在大地之上。所以地載運各類有形的物質。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氣的星象。地之形質與天之精氣的運動,就象根本和枝葉的關係。雖然距離很遠,但通過對形象的觀察,仍然可以曉得他們的情況。

  黃帝說: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

  岐伯說:應該說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的中間。

  黃帝說:它在太空中間依靠的是什麼呢?

  岐伯說:是空間的大氣把他舉起來的。燥氣使它乾燥,暑氣使它蒸發,風氣使它動蕩,溼氣使它滋潤,寒氣使它堅實,火氣使它溫暖。所以風寒在於下,燥熱在於上,溼氣在於中,火氣遊行於中間,一年之內,風寒暑溼燥火六氣下臨於大地,由於他感受了六氣的影響而才化生為萬物。所以燥氣太過地就乾燥,暑氣太過地就熾熱,風氣太過地就動蕩,溼氣太過地就泥濘,寒氣太過地就坼裂,火氣太過地就堅固。

  黃帝說:司天在泉之氣,對人的影響,從脈上怎樣觀察呢?

  岐伯說:司天在泉之氣,勝氣和復氣的發作,不表現於脈搏上。《脈法》上說:司天在泉之氣的變化,不能根據脈象進行診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間氣的反應怎樣呢?

  岐伯說:可以隨著每年間氣應於左右手的脈搏去測知。

  黃帝說:怎樣測知呢?

  岐伯說:脈氣與歲氣相應的就平和,脈氣與歲氣相違的就生病,相應之脈不當其位而見於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脈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應之脈位反見於克賊脈象的,病情危重,兩手尺脈和寸脈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互相交見的,也要死亡。首先要確立每年的運氣,以測知歲氣與脈象相應的正常情況,明確左右間氣應當出現的位置,然後才可以預測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順。

  黃帝說:寒暑燥溼風火六氣,與人體是怎樣應和的呢?對於萬物的生化,又有什麼關係呢?

  岐伯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使木類生長,木類聲酸味,酸味滋養肝臟,肝滋養筋膜,肝氣輸於筋膜,其氣又能滋養心臟。六氣在太天深遠無邊,在人為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在地為萬物的生化。生化然後能生成五味,認識了事物的規律,然後能生成智慧,深遠無邊的宇宙,生成變化莫測的神,變化而生成萬物之氣機。神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在天應在風,在地應在木,在人體應在筋,在氣應在柔和,在髒應在肝。其性為溫暖,其德為平和,其功用為動,其色為青,其生化為繁榮,其蟲為毛蟲,其政為升散,其令為宣布舒發,其變動為摧折敗壞,其災為隕落,其味為酸,其情志為怒。怒能傷肝,悲哀能抑制怒氣;風氣能傷肝,燥氣能克制風氣;酸味能傷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應夏而生熱,熱盛則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養心臟,心能生血,心氣通過血以滋養脾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在熱,在地應在火,在人體應在脈,在氣應在陽氣生長,在髒應在心。其性為暑熱,其德為顯現物象,其功用為躁動,其色為赤,其生化為茂盛,其蟲為羽蟲,其政為明顯,其令為熱盛,其變動為炎熱灼爍,其災為#灼焚燒,其味為苦,其情志為喜。喜能傷心,恐懼能抑制喜氣;熱能傷氣,寒能克制熱氣;苦味能傷氣,鹹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應長夏而生溼,溼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養脾臟,脾能滋肌肉,脾氣通過肌肉而滋養肺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溼,在地應於土,人體應於肉,在氣應於物體充盈,在髒應於脾。其性安靜能兼化萬物,其德為濡潤,其功用為生化,其色黃,其生化為萬物盈滿,其蟲為倮蟲,其政為安靜,其令為布化雲雨,其變化為久雨不止,其災為溼雨土崩,其味為甘,其情志為思。思能傷脾,仇能抑制思慮;思能傷肌肉,風能克制溼氣,甘味能傷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應秋而生燥,燥能聲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養肺臟,肺能滋養皮毛,肺氣通過皮毛而又能滋養腎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燥,在地應於金,在人體應於皮毛,在氣應於萬物成熟,在髒應於肺。其性為清涼,其德為潔淨,其功用為堅固,其色為白,其生化為收斂,其蟲為介蟲,其政為剛勁切切,其令為霧露,其變動為嚴酷摧殘,其災為青幹而凋落,其味為辛,其情志為憂愁。憂能傷肺,喜能抑制憂愁;熱能傷皮毛,寒能克制熱氣;味能傷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應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鹹味,鹹味入腎而能滋養腎臟,腎能滋養骨髓,腎氣同過骨髓而能滋養肝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為:在天應於寒,在地應於水,在人體應於骨,在氣應於物體堅實,在髒應於腎。其性為嚴凜,其德為寒冷,其功用為閉藏,其色為黑,其生化為整肅,其蟲為鱗蟲,其政為平靜,其令為霰雪其變動為水冰氣寒,其災為冰雹,其味為鹹,其情志為恐。恐能傷腎,思能抑制恐懼,寒能傷血,燥能克制寒氣;鹹味能傷血,甘味能克制鹹味。

  黃帝說:邪氣致病所發生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來氣與主時之方位相合,則病情輕微,來氣與主時之方位不相合,則病情嚴重。

  黃帝說:五氣主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凡氣有餘,則能克制自己能克制的氣,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氣;氣不足,則克制自己的氣趁其不足而來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氣也輕蔑地欺侮自己。由於本氣有餘而進行欺侮或乘彆氣之不足而進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為它無所謂忌,而缺少防禦的能力。

  黃帝說:好。

相關焦點

  • 自我康療67:解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
    自我康療67:解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中國人的老祖宗一直講道理不講科學。流傳至今的大道文化經典《黃帝內經》,也同樣是講道理不講科學。因此,到了今天,講科學不講道理的西方人,當然就會認為《黃帝內經》和中醫學「不科學」。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它大到論宇宙創生起源,中到論天地之運行,小則論生命的奧秘,黃帝本人現身說法,虛心求道,驗證了養生長壽之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後盡其天年,無疾而終。  有人說,中醫學是勞動人民在與疾病長期做鬥爭的總結,是經驗的積累。我不懷疑這些總結和經驗的合理性,但作為完整的理論構架、系統思考和實驗論證,絕不是總結和經驗的事了,我一直懷疑,這個醫學體系就不是我們這期冰河文明的產物。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海論第三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論,是分析和說理的文章本篇主要討論人體的胃、衝脈、羶中、腦四者分別是水谷、血、氣、髓匯聚之處,為人體精氣血的來源,功類於海,故稱為人體之四海,以此與自然界四海相比擬,並進一步論述四海的流注所在、病證和針刺調治的方法。由於本篇論述的中心內容是人體的四海,故名「海論」。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九針論第七十八(疑難字注音版)
    九,奇數,為陽,「天地之大數也」;針,指針刺的工具。本篇主要討論了九針的來源、命名、規格、用途、形狀、禁忌症等內容,把九針與人體、自然密切配合起來,並指出了在用針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形志、氣血多少、陰陽表裡、五臟各種疾病與五味所主來進行辨證施治。因本篇主要討論九針的形狀和用途,故名「九針論」。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歲露論第七十九(疑難字注音版)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命曰三實。然,此一夫之論也。少師曰:候hoù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xié(協)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fú犯也,故其歲民小(少)病。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0)—太陰陽明論第二十九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0)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第二十九
  •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_網易訂閱
    中國重要飲食典籍(二)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  中醫食療思想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也作《內經》)中就有所記載。初步確立的食療理論,是遠古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先人們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不斷總結和發展的經驗總結。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1)——陽曆、陰曆、農曆篇
    了解了這些古天文曆法知識,我們將會更懂《黃帝內經》,更懂中醫。 今晚(2月14日)晚7點,我將和大熊在「大熊學中醫」的這個視頻號中,為大家直播《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想學習五運六氣的朋友,關注大熊學中醫視頻號,一起跟著老苗學習五運六氣。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2)—經脈別論第二十一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2)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第二十一原文: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陰陽別論篇第七(疑難字注音版)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髒也,見xiàn(現)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chù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uò者為陽。
  • 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作為記述軒轅黃帝與岐伯天師內庭設問、探討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防治的醫學典著,搜集上古真知,內容極為廣泛,諸如宇宙自然法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攝生預防等,無不悉備。據《史記》記載,為求長生之術,黃帝還曾向崆峒山得道隱士廣成子頂禮求教,得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指點,領悟靜以養生,即端正身心,清靜無為,自身陰陽媾和,能產生新的生命能量;慎守自身真一之氣,生命能量自然壯大旺盛之妙道,受益匪淺。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這些規律包括,要有天地的德行,要像日月那般光明磊落,要與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相契合,而《黃帝內經·素問》從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就開始重點講述: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對此內容的具體論述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理解了64卦順序,學《易經》也就不難了在《黃帝內經》一書中,除春夏秋冬之外,還有天幹地支、晝夜、日月星辰、五運六氣的自然規律具體論述,書中認為人的生活規律與這些自然規律都是相關的。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疑難字注音版)
    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故形髒四,神髒五,合為九髒,以應之也。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 jī 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心守中土觀四面,東南西北風水轉。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其中關於保健養生問題,在《上古天真論》、《生氣通天論》、《四氣調神大論》等篇章中就有較系統的論述。關於氣功功理和鍛鍊方法,在《上古天真論》、《異法方宜論》、《奇病論》、《刺法論》、《移精變氣論》、《賊風》、《師傳》、《病傳》等許多篇章中也有所涉及。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