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與博爾赫斯的《死亡與指南針》

2020-12-23 騰訊網

吳可彥,1990年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拉康與死亡羅盤

《死亡與指南針》

是博爾赫斯對偵探小說的戲仿,開篇就提到偵探小說之父愛倫·坡筆下的杜邦——主人公倫羅特自稱是杜邦之類的純推理家,「但他也有冒險家,甚至賭徒的性格。」

第一起命案的死者是一位猶太教博士,他應邀參加第三次猶太教法典研討會,死於主辦方安排的旅館房間,那房間正對著加利利地方長官的豪華套間,因此警察局長認為兇手原本想偷長官的藍寶石,是走錯房間才殺害了這位博士。

大偵探倫羅特當然不同意警察局長的判斷,這是愛倫·坡開創的傳統,偵探一定比警察高明,要讓警察先說一些平庸之見,然後偵探再出其不意地破案——這回倫羅特看上了猶太教博士這一身份,並且帶走了博士放在壁櫃裡的書籍。

「也許這件罪案同猶太人迷信的歷史有關」,倫羅特說,更何況「一個警探在博士的小打字機上發現一張紙,上面有一句沒完的句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已經念出。」

接下來的幾天倫羅特都在研究猶太教博士的作品,他的榜樣杜邦曾經純粹依靠報紙上的新聞破了一件令警察局頭痛的案子,他倫羅特當然也可以純粹依靠那幾本大部頭的神秘學著作推理出真相,當記者來採訪,發現倫羅特正在研究神的各種名字,於是寫了一篇報導說「調查本案的倫羅特最近一直在研究神的名字,以便發現兇手的名字」。

在《出埃及記》中,上帝啟示摩西他的名字是希伯來文中的YHWH,但是猶太人無法確定這個詞的發音,也不敢亂呼神名,所以用「Adonai(我主)」一詞替代,Adonai在英譯中縮寫為四個字母JHVH,中文則翻譯做「耶和華」。

拉康認為世界和現實本身永遠只是徵兆,是幻象,是排除了最關鍵的「能指」,是到不了真正「所指」的一個故障,要延續故障才能維持世界這個幻象,因此現實要想存在,「天機」就絕對不能道破,神的名字就是那個最關鍵的「能指」,為了保護世界,神的名字不能念出,而第一起案件已經念出了第一個字母。

第二起案件發生在一個月後,死者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惡棍,案發地點的牆上有一個雙色的菱形圖案,寫著「名字的第二個字母已經念出」,又過一個月發生了第三起案件,一位猶太人在旅館被害,目擊者記得「受害人」被歹徒拉走時戴著面具,上面有一個三色的菱形圖案,牆上寫的是「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母已經念出」。

隨著「最後一個字母」念出,這場連環殺人案似乎將就此收尾,而且警察局長還收到一封署名斯賓諾莎的來信,信中用一個畫在地圖上的等邊三角形聲明不會發生第四起相關案件。

斯賓諾莎是猶太人,但是這位泛神論哲學家反猶太教,喜歡用幾何圖形論證哲學命題,對三角形情有獨鍾,他說三角形如果可以讚頌上帝,會讚頌一個三角形的上帝。

「斯賓諾莎」寄來的信預示了宿命,博爾赫斯說過,「自由意志是幻覺,卻是必須的幻覺,當斯賓諾莎說到『一塊落下的石頭想著我現在想要落下』時,他當然知道這一切。」

警察局長把信轉交給倫羅特,「倫羅特細細研究:三個地點確實是等距離的。時間對稱;空間也對稱……他忽然覺得快要破謎了。一個羅盤和一個指南針完成了他突如其來的直覺。他一笑,念念有詞地說著最近才學到的四個字母的名字。」

拉康的當代傳人齊澤克說,「偵探是這樣誘捕兇手的:不是通過把握兇手沒有抹除的蹤跡,而是通過把蹤跡的缺席視為蹤跡本身」——大偵探倫羅特果然在等邊三角形之外加上缺席的一點,組成一個完全的菱形,找出了第四起案件的時間地點,「他搭上南方鐵路公司的列車,前往廢棄的特裡斯勒羅伊別墅。」

小說仔細描寫了這個「案發地點」的場景,「倫羅特踩著多年乾枯的落葉,在桉樹叢中走去。特裡斯勒羅伊別墅的房屋近看滿是無用的對稱和怪僻的重複:一個陰暗的石龕裡一尊冰冷的雅典娜雕像同另一個石龕裡另一尊雅典娜像遙遙相對;一個陽臺是另一個陽臺一模一樣的反映;兩溜石階各有雙排扶手。一座雙面的赫爾墨斯雕像投下奇形怪狀的影子。」

偵探要和元兇碰面了,就像那兩尊雅典娜雕像互相對視,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智慧女神,不知道誰是鏡像,誰是實像。

「碰面」之前還有一段精彩的描寫,展現了世界是一個無限衍生的幻象(一個「能指」永遠到不了「所指」的故障),「他覺得房子大得無邊無際,並且還在擴展。他想,房子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大。使它顯得大的是陰影、對稱、鏡子、漫長的歲月、我的不熟悉、孤寂。」

倫羅特順著螺旋形樓梯登上望樓,看到菱形的窗玻璃,頓時明白自己就是第四起命案的目標,他被埋伏於此的惡棍制服,夏拉赫出現,他是故事的幕後操縱者,倫羅特問,「你是在找那個秘密的名字嗎?」

夏拉赫卻說,「我尋找的是更短暫脆弱的東西,我尋找的是埃裡克·倫羅特。」

原來夏拉赫要報仇,「我發誓在那個害我弟弟蹲大牢的人周圍築一個迷宮。我築起了迷宮,萬無一失;建築材料是一個被謀殺的異教學者、一個指南針、18世紀的一個教派、一個希臘字、一把匕首、一家油漆廠的菱形圖案。」

迷宮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符號之網,起因卻出於偶然,和傳統偵探小說不同,這回警察局長的判斷是對的,第一起命案確實因誤闖房間而起,但是倫羅特的推理方向啟發了夏拉赫,「我看過《哈西德教派史》;知道不敢念出神的名字的敬畏心理產生了認為那個名字是隱秘而無所不能的教義。我知道有些哈西德教徒為了尋求那個秘密的名字甚至用活人作為犧牲品……我知道你猜想哈西德教徒把那個猶太教博士當了犧牲品;我便將錯就錯,讓你認為你的猜測是對的。」(註:哈西德是猶太教中的極端正統派)

倫羅特和夏拉赫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倫羅特一直在追尋,可是他追尋的是夏拉赫為他設計的想像和符號——關於主客體奇澤克舉過許多例子,這裡選一個正經的和一個不正經的。

不正經的例子是AV女優的眼睛,觀眾以為自己是坐在屏幕之外的主體,可是女優總在不經意間看向鏡頭、看向觀眾,這暴露了女優才是主體,是她在操縱觀眾的欲望,操縱客體的欲望。

這裡對應拉康所說的「想像界」,「鏡子是自我的母親」,人最初是從鏡子獲得自己的形象,後來又從別人的眼光來想像,人無法排除他者的看法,有意無意都活在他者的看法中。

娛樂明星喜歡說「做自己就好啦」,因為「自己」是永遠缺席的,是每個人想要而要不到的,人只能通過成為別人來尋找自己,今天找到了自己,明天還得繼續找,於是「找自己」成了流行文化的核心,可以樂此不疲地滿足大眾的想像,粉絲在追星的過程中不斷地「成為自己」,享受「偽個性」。

正經的例子是卡夫卡的《法律門前》,「鄉下人」想進法律之門,可是看門人不讓進,於是鄉下人一直坐在門前,等待著,等到死也沒能進去,將死的時刻看門人居然告訴他這道門是專為他開的,既然他要死了,門就要關上。

這裡對應拉康所說的「符號界」,「鄉下人」進不了法律之門,因為能指永遠到不了所指,現實是一個故障;法律之門雖然永遠進不去,卻用符號之網規訓著「鄉下人」,讓他無法離開,要求他在意識形態的框架中認領身份,造就一個虛妄的「我」;這個「虛妄」卻是人類文明的終極關懷,讓生活和死亡都有意義,當我們紀念已經成為符號的逝者,就意味著我們也值得紀念;就像一隻定在標本框中的活蝴蝶,符號界的缺點是雖生猶死,優點是雖死猶生。

百萬年來死去的人那麼多,為什麼但丁總能在地獄中不停地碰到熟人?因為那是語言符號為但丁寫的《地獄》,為他一個人開放的地獄;如果倫羅特不執迷於「神的名字」,他就不會鑽入夏拉赫的符號迷宮,但是他依然困在一張為他一個人編織的網中;倫羅特和夏拉赫都是客體,主體是「迷宮」。

倫羅特馬上要死了,他跟夏拉赫商量,說下一次不妨給我設計一種希臘迷宮,只有一條直線,就像芝諾的「兩分法」那樣不停往中點分割,「先在甲地犯下一件罪案,然後在離甲地八公裡的乙地幹第二件,接著在離甲乙二地各四公裡,也就是兩地中間的丙地幹第三件……」

「兩分法」是一個悖論,一個幻想,倫羅特用幻想克服虛無(克服虛無正是幻想的原始作用),夏拉赫的終極關懷是滿足他的幻想,「下次我再殺你時,給你安排那種迷宮,那種只有一條線的、無形的、永不停頓的迷宮。」

「他(夏拉赫)倒退了幾步,接著,非常小心地瞄準,扣下扳機」——小說就此結尾,沒說倫羅特倒下也沒說他死,倫羅特只是從夏拉赫的世界中暫時消失——

拉康說一個人要死兩次,第一次死於身體,第二次死於符號。

在電影《無間道1》中,劉建明害死了陳永仁,但是他還要給陳永仁恢復警察的身份,他把陳蓋棺定論為一個英雄,在陳的墳墓前敬禮,這是把陳第二次殺死成符號,免得陳「陰魂不散」,但是在《無間道3》中,由於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催眠入侵,劉建明的符號謀殺沒有得逞,陳的「陰魂」折磨著他,讓他精神崩潰,他的世界最終成為無間地獄。

夏拉赫沒有能力給倫羅特蓋棺定論,無法把他殺成一個固定的符號,只能把他草草埋在別墅的附近,連墓碑都沒有——倫羅特將在夏拉赫的世界裡陰魂不散。

用精神分析學預測,倫羅特今後會常常在夏拉赫的夢中出現,所以他們確實還有許多次交鋒。

《死亡與指南針》是博爾赫斯對偵探小說的戲仿,開篇就提到偵探小說之父愛倫·坡筆下的杜邦——主人公倫羅特自稱是杜邦之類的純推理家,「但他也有冒險家,甚至賭徒的性格。」

——吳可彥

—Reading and Rereading—

吳可彥

題圖:Death and the Compass,1992

據博爾赫斯小說改編電影劇照

相關焦點

  • 博爾赫斯:我們生命中的每位過客都是獨一無二的
    03/15《死亡與指南針》 房子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大,使它顯得大的是陰影、對稱、鏡子、漫長的歲月、我的不熟悉、孤寂。 10/15《博爾赫斯口述》 創作就是把我們讀過東西的遺忘和回憶融為一體。
  • 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裡德說:「如果僅靠自己, 嬰兒可能會死亡。他們出生的太早了。呱呱落地的時候, 他既不會走路, 也不會說話,對自身的運動機能只有很少的控制力,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說, 他們發育得很不完全。」6用拉康的話說,叫「動力無助」狀態。拉康發現, 個人對自己的原初認識, 發生在嬰兒6~8個月生長中的鏡像階段,這是一個構造「我」——偽自我中心起始的本體建構過程。拉康說,這是人作為類「過早出生的一個後果」。
  • 抵達了詩學高度的博爾赫斯|四方田犬彥
    這是博爾赫斯在雙眼接近全盲時寫下的一節,我在戈達爾的電影《卡賓槍手》的開頭看到*,引用到本書,算引用的再次引用。奇妙的是在博爾赫斯的西班牙語詩篇全集中找不到這一段。這姑且放在一邊。博爾赫斯,這位年輕時熟讀巴洛克文學巨匠貢戈拉的詩學並試圖以置換比喻來撩撥奇思的炫技詩人,經歷漫長歲月後終於抵達了詩學的高度。也許有人會說,用星星比喻眼睛,用睡眠比喻死亡,實在太樸素了,甚至是用濫了的俗套。但這個比喻從作為活證人參與實踐過二十世紀所有文學實驗的阿根廷文學家的口中說出,事態就不一樣了。摩滅的隱喻即真實——容我暫且這麼概括博爾赫斯的話吧。
  • 拉康的性別特徵理論
    最後一個階段,對應著拉康最後的教學階段,他在這個階段變得更為激進,認為不存在性關係,因為人們無法為這種關係找到一種登錄,一種站得住腳的書寫。 1 首先,拉康援引了弗洛伊德所謂解剖學的構造就是命運的論述:主體是根據自己是不是陰莖的載體來自我定義的,男孩子們會出於真實的或想像的閹割的威脅而害怕失去它,女孩子們則熱切渴望擁有它。
  • 欲望機器與他者的奴役,深度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裡德說:「如果僅靠自己, 嬰兒可能會死亡。他們出生的太早了。呱呱落地的時候, 他既不會走路, 也不會說話,對自身的運動機能只有很少的控制力,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說, 他們發育得很不完全。」6用拉康的話說,叫「動力無助」狀態。拉康發現, 個人對自己的原初認識, 發生在嬰兒6~8個月生長中的鏡像階段,這是一個構造「我」——偽自我中心起始的本體建構過程。拉康說,這是人作為類「過早出生的一個後果」。
  • 博爾赫斯的影子|何塞·多諾索
    但是博爾赫斯的作品不然。在智利,二位姨媽和一個表兄喜歡文學,他們對我說博爾赫斯在馬列亞之上。但是我瀏覽了一下,讀了一點博氏的書,覺得不怎麼樣,也許因為我太偏愛馬列亞了,也許因為我聽不進來自身邊的親戚的意見。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恩裡克·埃斯庫拉和阿利內·博斯卡很起勁地對我談到博爾赫斯。那些不屬於《南方》雜誌的作家群但跟他們有聯繫的作家,也同樣熱烈地談論博爾赫斯。
  • 看人 | 拉康,一面久經考驗的鏡子
    《拉康傳》的主線是拉康如何以精神分析起步,然後逐漸吸收新的思想資源,偏離原有的路徑,改造弗洛伊德,又通過拉起自己的隊伍、成立自己的學派而「回到」弗洛伊德。這條主線敘事又交織著其他線索,至少有三條,一是拉康自己的婚姻—情感歷程,他如何涉足多段私情,是拉康在學術上如何一步步推進個人野心的實現,三則是精神分析界內部的重重矛盾糾葛。拉康的興趣極為廣泛,同他有過交集的眾多人物,跨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學批評、數學等眾多學科,同時,書中對個人生活的涉筆,讓我們看到拉康在一個個女人之間周旋時的鎮定,時有一種「人狠話不多」式的傲慢。
  • 王晨陽讀《拉康傳》|二十世紀法蘭西的精神輓歌
    對雅克·拉康有所熟悉的讀者,在讀到伊莉莎白·盧迪內斯庫所著的《拉康傳》中的如上內容時,很可能會露出感同身受的笑容。作為二十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拉康建立了一個以處理現代人性症候為目標的理論體系。他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以精神分析的實踐為基礎,向聽眾們剖析隱秘的生命衝動和語言對存在的異化。
  • 羞澀的博爾赫斯
    ◎ 魏天無 (武漢 大學教授) 阿根廷詩人、作家博爾赫斯很喜歡旅行。有一次蘇珊·桑塔格好奇地問他:「你從旅行中得到什麼呀?」他回答:「我去的每一個地方,人們對我都那麼好。」在桑塔格印象中,博爾赫斯很可愛,而且相當的孩子氣,完全一副無助的樣子,「他從未真正有過成年人的生活。我覺得,他並未真正有過性生活」(《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姚君偉譯)。
  • 吉如拉康——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吉如拉康位於山南乃東縣結巴鄉吉如村 。距澤當鎮的雅魯藏布大橋並不遠 ,小寺不大。隱身在村 莊的樹叢與房屋之間。吉如拉康雖是一座小巧寺廟 ,卻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 中,如果不是有人帶路還真找不到這 裡 。今天寺門前已經停了兩輛越野吉普。
  •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大師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早是塞爾焦·索爾米讀了博爾赫斯小說法文譯本之後,熱情地跟埃利奧·維託裡尼談起,後者立即建議出版一個義大利譯本,並找到了一位熱情且趣味相投的譯者弗蘭科·盧琴蒂尼。自此,義大利的出版商們一直在爭相出版這位阿根廷作家的譯本。這些譯本現在由蒙達多裡匯集起來,並收錄另一些尚未翻譯過的文本。這將是迄今最完備的博爾赫斯作品集: 第一卷剛於本周出版,編輯是博爾赫斯忠誠的朋友多梅尼科·波爾齊奧。
  • 博爾赫斯和他的迷宮
    可以預計的是新版《博爾赫斯全集》的推出必將掀起新的博爾赫斯閱讀狂潮。作為一個讀過博爾赫斯絕大部分作品、幾種關於博爾赫斯傳記的讀者、一個多年的博迷,我願與博爾赫斯的新老讀者分享博爾赫斯帶給我的震撼與美好。
  • 博爾赫斯:5句話感悟人之生死,「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博爾赫斯是當今世界最為偉大的文學巨匠,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作品開創了新的創作方法,儘管後人一直在模仿他,但是都沒有得到其中的精髓。其實像是博爾赫斯這樣級別的作家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因為一件事,卻讓他從此與諾貝爾文學獎徹底告別。
  • 詩歌散文小說集大成者,博爾赫斯十句經典語錄,有內涵,有深度!
    博爾赫斯出生在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家境不錯,從小就沉浸在西班牙語與英語環境中,可謂書香門第。從小博爾赫斯跟著父親讀文學名著,樂此不疲。讀書環境好,自己又用功,還有一定的創作天賦,三個方面讓博爾赫斯如虎添翼,日後躋身為世界名家就不奇怪了。
  • 又有博爾赫斯遺作被挖掘,大師是怎麼看探戈的?
    幾位已去世的作家都有遺作出版,其中包括博爾赫斯、羅貝託·波拉尼奧、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已讓人等待了四年之久的,就是博爾赫斯的遺作《博爾赫斯論探戈 》(El tango: Cuatro Conferencias)。這本新書除了能讓讀者通過文字領略博爾赫斯的智慧,還可以聽到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博爾赫斯本人的聲音。
  • 拉康派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解讀
    拉康的理論原型裡並沒有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他只把人格發展水平分為精神病結構、神經癥結構、性變態結構,其中強迫型結構、癔症型結構都歸入到了神經癥結構。後期拉康派在臨床上,在拉康的理論視角下對邊緣狀態也有關注,只不過把邊緣狀態歸入神經癥結構。為增強本篇文章的可讀性,我試著分析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來闡述拉康派對邊緣型狀態的解讀。
  • 實在界之快感:齊澤克電影批評對拉康理論的應用
    當然,他把這種理論激進性的創見全部歸之於拉康——準確說是後期拉康。齊澤克在其著作中反覆申述拉康的斷裂或轉向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他說:「在拉康舉辦講座的最後幾年,他的注意力已經從想像界(the imaginary)和符號界(the symbolic)的分裂,轉向了實在界(the real)與現實的對立。」
  • 西方的龍|博爾赫斯
    ∞《想像的動物》,1979楊耐冬 譯 志文出版社博爾赫斯和瑪格麗特
  • 指南針的西西弗斯巨石,為何每次IPO都功敗垂成?
    指南針的IPO夢格外的長,長的像一部漫長的、複雜的磨難史。作為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金融數據服務商,它被多變的政策打得面目全非。不久前,劉主席剛剛講完「勇於否決」的要求,好像指南針離IPO又沒那麼近了。2007年指南針的營收高達1.83億元,淨利潤也從902萬元增長至4729萬元。不管從收入還是利潤來看,指南針都要比東方財富網、同花順河大智慧大不少。2002年,指南針董事長王之傑曾說:「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指南針也要為人民以服務。」在贏富數據的幫助下,散戶對抗機構的能力到達一個新高度。看上去,這一次他的夢想差一點就要實現了。
  • 博爾赫斯的地圖冊: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和瑪麗亞·兒玉旅行攝影巡迴展開幕
    2019 年也是博爾赫斯誕辰 120 周年。、阿根廷駐華大使館、阿根廷傳媒系統部門,以及Pablo Feldmann-Nadia Hutnik文化項目公司大力推動,以及上海靜安區文化館、上海譯文出版社等單位合力之下,「博爾赫斯的地圖冊——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和瑪麗亞·兒玉旅行攝影巡迴展」於2019年7月26日在上海靜安區文化館開幕,博爾赫斯夫人瑪麗亞·兒玉女士,以及阿根廷駐華大使蓋鐵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