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中國、中庸實為國中、庸中的倒裝,以此談《周易》的「中」

2020-12-27 梓歸文化

淺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及應如何註解其成為老少鹹宜之作

六、不知先秦時期「中」字的用法、倒裝句式

在先秦文獻中,有許多倒裝句,《周易》中也是如此。

倒裝句: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在現今的地方話語中,倒裝句也較為常見。在現今的山東、廣東地區,日常用語中,倒裝句就非常多(本人只在這兩個地方生活工作過,故比較熟悉,其他地區不是很清楚)。

例:正常句式:你先走;倒裝句:你走,先。成語「時不我與」就是倒裝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也是倒裝句,「天承運」的正常順序是「承天運」。

倒裝句廣泛應用在《周易》、《尚書》、《詩經》、《老子》、《論語》、《左傳》、《孟子》、《莊子》等先秦典籍中。

例:《尚書·周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詩經·鄭風·褰裳》「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老子·第六十二章》「人之不善,何棄之有」;《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等。

1、中:以泰卦「得尚於中行」、復卦「中行獨復」為例:

倒裝句是為了強調、突出某個字、詞而進行的倒裝。本文所要介紹的「」便是其中之一,遇「」且要強調、突出「」時便需倒裝,我們現今耳熟能詳的先秦典籍中的「中國」、「中庸」就是倒裝句,其正常語序為「國中」、「庸中」。

先秦典籍中遇「」且要強調、突出「」時便需倒裝;當不需要強調、突出「」時,便不需倒裝;在《周易》中也是如此。

下面便以「何尊」銘文中的「中國」,《左傳》中的「中國」,《論語》、《禮記》中的「中庸」,《詩經》中的「」,《周易》中「」為例進行說明。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銘文原文為「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何尊

自「何尊」始,「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籤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何尊

仔細研究「何尊」中的「中國」,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倒裝詞,正常語序為「國中」(我本人的分析)。

我認為「何尊」中的「中國」指的是「成周」洛邑,此處的「中國」指的僅僅是「洛邑」(洛陽)這一都邑。

何尊-銘文

史記·周本紀》「(周武王)定天保,依天室……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關於「天室」的解釋有多種,但我認可將「天室」解為「嵩山」的講法,我認為這種註解最符合史實。

PS: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是古時洛陽的重要屏障。《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崧(sōng):又作「嵩」。)

史記·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

史記》中講說,周武王滅商後,由於豐鎬偏西,不能有效控制殷商舊族廣泛分布的東方地區,為了鞏固新政權,確保安定,周武王認為在洛邑修建新都可保長治久安。

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深感東方地區的難以掌控,於是秉承周武王遺志,將周武王營都洛邑的計劃付諸實施。認為新都洛邑是天下的中心,四方朝拜入貢到這裡的距離都相同

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便是「何尊」中「中國」的意思,「」指的是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洛邑」便是「中國」,是所有諸侯國的中心,即「國中」。

尚書》中與營建「成周」洛邑相關的篇章有「召誥、洛誥、多方、多士」等。

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中國:周王直接統治的地區,也就是「王畿」,相對於諸侯國而言「王畿」是諸侯國的中心,即「國中」。

左傳·僖公二十五》「德以柔中國,邢以威四夷」,中國:國內,諸侯國國內百姓。

我們再看一下論語·雍也篇》、《禮記·中庸》中的「中庸」,「中庸」其實也是倒裝句,正常語序為「庸中」。

中庸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故「」有平庸、平常之義。戰國時期「」有時指僱傭勞動者,這個意思後作「」。「」由僱傭引申為「」,使用則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勞功績」。

說文解字》「,用也。」;《爾雅》「,常也。」

中庸:為中用、中常,即「用中、常中」 。朱熹注,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平常。中庸為常行之禮。

我們再看一下《詩經》中的「中」的用法,」在《詩經》中多採用倒裝的方式,例:

詩經·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中露:露中;泥中,沒有倒裝。

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中谷:谷中。

詩經·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施於中林」,中林:林中。

詩經·邶風·終風》「謔浪笑敖,中心是悼」,中心:心中。

詩經·邶風·谷風》「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中心:心中。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中谷:谷中。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中澤:澤中。

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中田:田中。

詩經·大雅·桑柔》「哀恫中國,具贅卒荒……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中國:國中;中林:林中。等等。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周易》中的「中」。「」在《周易》中有14處(含「中孚」卦卦名);除「訟卦」中的「中吉」,在帛書中寫作「克吉」外,其餘13處也全部寫作「」。

PS:我個人認為帛書「訟卦」中的「克吉」,比通行本中的「中吉」更符合卦辭辭義。我在《談「周易」中「孚」、「有孚」的正解,藉以掌握其卦爻內涵》中略有涉及,以後有時間在詳述。)

周易》中有的「」採用倒裝,有的未採用。例:

屯卦「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林中沒有倒裝。

師卦「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中吉也沒有倒裝。

復卦「六四,中行獨復」,中行有倒裝,應為「行中」。

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中行有倒裝,應為「行中」。

泰卦九二爻講的是:為了避免被朋友落下太遠(不遐遺),因此包荒用馮河,過河後,還是和朋友走散了(朋亡),快點趕路,希望能追上朋友,終於在趕路的途中與朋友相遇(得尚於中行)。得尚:得償,得償所願。

2、有:以坤卦「無成有終」、謙卦「君子有終」 為例:

有,象形兼會意字。圖(A)是甲骨文的「有」字,上部是一隻懸臂下垂的右手,下部是一塊肉(「肉」字是一臠肉的橫斷面的形狀),表示手裡「有」肉,「有」吃的了。這個由上「手」下「肉」所構成的「有」字,「肉」也表音,起聲符作用。

圖(B)也是甲骨文的「有」字,是一隻右手形。因為這隻右手後來發展為「又」,也用作左右的「右」;故此便以「手」形及借其「又」音以表示「有」意。在商代卜辭裡是多用圖(B)的甲骨文的「又」來作為「有」字的(這也是戰國楚竹簡《周易》中「有」寫作「又」的原因)。

圖(C)是金文的「有」字,字的構造又恢復了圖(A)甲骨文「上手下肉」的形體,並且以粗重圓厚的「肥筆」來寫手肘部分;手下的「肉」,已擺到肘的左旁去了。

於是以此為基文,便發展為圖(D)的小篆、圖(E)的漢隸和今天的楷書「有」字。

有:本義為「持有、具有」,與「無」相對。

在《周易》中也存在「」倒裝的情形:

坤卦「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有終有倒裝,應為「終有」。

謙卦「謙,亨,君子有終」,有終有倒裝,應為「終有」。

我在前文中講到過:通行本「」在帛書中有兩種寫法「」或「」。

帛書中寫作「」時,通行本「」義為「最終、最後」之義,與「始」相對,末了、結束的意思。

帛書中寫作「」時,通行本「」義為「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盡、全、從開始到末了、從頭到尾的意思。

因上述的兩個卦爻辭的「」在帛書中都寫作「」,故「」為「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

卦爻辭的「有終」正常語序為「終有」,義為「始終都有,總有」。在上述卦爻辭中「」義為衣食無憂、一生富足、無病無災、平安健康;「」即「富足安康」義。「終有」便是一生富足安康,始終富足安康

坤卦六三爻講的是:若從王事,也許不會有什麼大功績、大成就,但會終生富足安康,始終富足安康

謙卦卦辭講的是:謙,亨通順利,君子行謙可保一生富足安康

相關焦點

  • 英語中完全倒裝與部分倒裝的詳細解析
    完全倒裝與部分倒裝是英語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但是不少的同學卻對於兩種倒裝的形式和意義無法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所以本文就來把完全倒裝和部分倒裝的各種呈現形式和意義來給大家詳細地講一講。對於完全倒裝,還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完全倒裝的時態常用一般現在時或一般過去時,不用進行時。所以如果你遇見地點狀語提前,但是沒有完全倒裝的時候,看看是不是時態的問題造成了這種不倒裝的情形。
  • 英語中的部分倒裝的用法
    英語中的倒裝結構,要麼是為了強調,要麼是為了上下文銜接,要麼僅是一種說話習慣。倒裝分為半倒裝和全倒裝,一般主要指主謂順序顛倒。本節先講半倒裝。半倒裝也叫部分倒裝,是將 be 動詞,情態動詞和助動詞置於主語前,即類似一般疑問句句式。
  • 《周易》中的乾坤鼎:金丹是如何煉成的?
    朱熹《周易本義》則云:「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我們認為,從《周易》作者把《鼎》卦排在第五十位的角度看,朱熹和《漢書》的說法應該比較切合作者的本意:「大衍之數」就是由河圖中宮的數字五和十相乘得來。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吉兇」
    《周易》一書之所以被人們誤會成算命的卜筮之書,最大的原因就是充斥著全書的大量「吉」和「兇」。這和所有的卜筮之書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除了卦爻辭更加難懂之外。但實際上除了字面上的相同,這兩個字在《周易》中的含義和用法,與算命先生口中的吉兇完全不同。
  • 全部倒裝和部分倒裝
    (一)全部倒裝: 是指將句子中的謂語動詞全部置於主語之前①:here,there, up ,down ,in, out ,off , away, now, then等副詞開頭的句子表示強調時用倒裝(這三種情況中如果主語為代詞,則不需要倒裝)(二)部分倒裝:只將謂語的一部分,如助動詞或情態動詞倒裝置主語之前。
  • 從《詩經》中飄出來的嫋嫋炊煙——淺析中國先秦飲食文化
    從《詩經》中飄出來的嫋嫋炊煙——淺析中國先秦飲食文化《詩經》既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詩歌的開端之作。曾有人說讀有一部《詩經》,就可以透徹了解先秦的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以及社會形態。雖然這樣說有一點片面之嫌,但《詩經》所囊括的內容,確實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
  • 論先秦古籍翻譯中文本與傳註譯文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內容提要:中國先秦古籍多有傳注傳世,古籍文本和傳注之間是單向的註解關係。文字的差異、時代的不同、意圖的區別,使二者的理論概念系統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後人對古籍文本的理解多據其傳注,在將某古籍本文和傳註譯為外語時,這種差異往往有被弱化的現象。
  • 以否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
    大人:我認為「大人」即《尚書》中的「格人」;大人(格人):知「天命」的治世能臣;輔佐天子完成「天命」,平定亂世、安定百姓的人(綜合《尚書》中「西伯戡黎」、「君奭」等文章中內容)。其:(帛書寫作「亓亡亓亡」);其,先秦時期寫作「亓」,由「丌」字衍生而來;秦漢時期及之後,「丌、亓」二字的用法漸少,被「其」字替代。丌:古代祭祀時,放置祭品的祭器。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話說華夏傳統文化儒釋道三足鼎立,釋教屬於舶來品,這裡只談土生土長的儒道。 阿甘一直認為,華夏文化巔峰已於先秦諸子時代落幕,百家爭鳴達到的思想高度,後世從未企及過。非但如此,小子嬴政一統後焚書坑儒,被後世專制者競相效尤,西漢武帝為推行專制,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教從此得以上位。
  • 需卦「有言」、師卦「執言」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的問題:五...
    《周易》中的「言」之過,應是《尚書·周書·呂刑》中講的「五過」,即所犯的過失,達不到五刑、五罰,屬於無心之過,可免受刑罰;類似現今的工作粗心 帛書中寫作「小」時,通行本「小」義為「小」,與大相對,指空間、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較的對象。
  • 倒裝造句和解釋_倒裝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倒裝(dào zhuāng)。修辭方法之一。故意顛倒詞句的通常順序,以調和音節,錯綜句法,加強語勢。[魯迅《關於翻譯的通信》引J·K《來信》:「我的譯文,除出按照中國白話的句法和修辭法,有些比起原文來是倒裝的,或者主詞,動詞,賓詞是重複的,此外,完完全全是直譯的。」]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中庸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這個境界有多難呢?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唯獨「中庸」,至聖先師在這裡說,「不可能也」,就是非常難,實在是太難了。可見,把控自己的念頭,處於中正無偏的狀態,且長期地保持下去,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什麼是「中庸」呢?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我們看到的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僅僅是每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而每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僅僅是全體世界作用於您感官的微不足道的部分。
  • 「觀我生」:《周易》中的內觀之道與思孟學派的性命之學
    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先秦諸子口中(尤其是思孟學派)的「教」和「學」,其內容指向都是人的「性」。《勸學》之「學」,所學的也是性!更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周易》的第一卦乾的主題是天命,第二卦坤的主題就是人性,與思孟學派提出的「天命之謂性」是同樣的邏輯關係。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中庸》最後一品,人人皆可為聖
    今天我們來品中庸的最後一部分。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庸》全文的結尾,是在歌頌孔子和上古三王的功績以及引用了數句《詩經》中的名句。乍讀來與前文非常不搭,頗顯唐突。這是為什麼呢?之後,子思感慨:「文王困於羑裡,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子思也就著了這篇儒學宏文《中庸》。由此可以推斷,子思作《中庸》可能是懷著三個目的的。
  • 男孩名字:10個才貌雙絕的周易男寶寶名,清新脫俗
    《易經》這本書是很多人取名的必看典籍,許多中國古代名人的名字都來自於《易經》,例如,白居易、李鴻章、蔣百裡等。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易經》裡的好名字,個個都有內涵和氣質。 一、《周易》中才貌雙絕的男寶寶名1.
  • 中庸不是和稀泥,當好好先生,易中天只用八個字就把它講明白了
    「中庸」一詞出自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種做人做事的標準。後來孔子的嫡孫孔伋又專門寫了篇文章闡述中庸之道,成為儒家經典之一。那什麼是中庸呢?現在很多人誤解了中庸之道,覺得中庸就是和稀泥,當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中庸的意思是什麼呢?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倒裝專講專練
    這種倒裝要求:主語必須是名詞。主語是人稱代詞時,主語和謂語語序不變。  Here it is.  Away he went.  這類倒裝句式一般只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  Here comes the bus.  Out rushed the boys.
  • 隱藏在《周易》中的丹道秘密:一陽來復
    姤卦的《彖傳》中雖然也有「柔遇剛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等以一陰初生為前提引申出的句子,但其象徵意義,自然不可以與復卦的一陽生同日而語。/2、「一陽來復」與中國曆法的結合2、「一陽來復」與中國曆法的結合在《周易》卦爻的闡釋史上,漢代是各種理論蓬勃興起的時代,此時卦爻也和很多其它的概念正式地聯繫起來,如五行說、納甲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