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終身制,校長如何應對更替挑戰?

2021-01-19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隨著各地校長職級制的推行,校長由「職務」向「職業」轉變。打破終身制後,校長交流與更替愈加成為一種常規現象。此外,校長退休、升遷、調動、轉行、身體狀況不佳,甚或是學校領導班子關係緊張等因素,都會導致校長的更替。而校長作為學校發展的領導力量,對於學校、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至為重要。在此意義上,如何思考並做好校長更替工作,便成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中需要著重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是「如何看校長」的挑戰。這涉及對校長角色地位、校長領導工作性質、校長領導工作特點及校長成長路徑等問題的認識與明確。角色地位影響著對校長更替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創新領導工作、一般行政工作、專業技術工作等不同工作性質與定位,對校長人選也會有不同的素質要求。校長的工作特點及其成長路徑,同樣影響著入職指導、任期確定、領導支持等工作。目前,在校長角色地位上,「第一責任人」的界定側重於校長「職位」而非「專業」角色,須聚焦職級制改革,推動校長在學校發展中發揮專業作用,進一步在政策上明確校長的關鍵地位。二是「誰來做校長」的挑戰。我國目前雖不存在校長職位「無人來做」的情況,但在實踐領域也有一種教師「教書遠行政」、校長「敬業不樂業」的情緒在蔓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首先是近年來校長的工作內容不斷增加,負荷加重,工作、生活及工資回報之間難求平衡。其次,安全、質量、穩定等壓力不斷加大,相應的支持又顯不夠。再其次,業務發展與領導工作存在衝突,不願割捨,又難以兼顧。此外,由於瑣事纏身,校長更沒有精力思考和從事與學校發展真正相關工作。因此,借用迪恩·芬克(Dean Fink,2010)的話來說,如果教育目標只是遵令行事,聚焦狹窄目標,那麼更替挑戰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真正關心的是讓具有真誠專業態度的學習領導者管理學校,那麼就任重道遠了。三是「怎樣用校長」的挑戰。這一挑戰突出表現在四方面:其一是「人治與法治」的問題。一些地方的校長選拔或調動,領導意見仍為主要依據,標準不統一,過程不透明,學校和校長本人意見未得到充分尊重。其二是「經驗與科學」的問題。校長更替工作大多時候還是憑經驗、靠直覺、反應式的,缺乏科學分析與細緻規劃。在筆者調研的一個地區,中小學正職校長中50歲以上的15人、45—49歲的32人、40—44歲的15人。可以想見,當45—49歲這批校長到退休年齡時,校長更替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壓力。其三是「穩定與靈活」的問題。調動與流動頻繁,或機械執行任期制,會導致校長的急功近利行為,教師也可能如看「旋轉門」一樣看待校長,並逐漸抵制與無視校長的各種努力。其四是「進與出」的問題。校長更替工作往往更關注「進」來的校長,而忽略「出」去的校長。教育行政部門在讓離任校長自信、溫暖、充滿情誼地離開,以及發揮退居二線或退休校長的作用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可做。

圖片來源:包圖網



校長更替的有效性,受三類因素的影響:區域校長更替工作的水平、繼任校長情況與學校情境因素。其中,學校情境很大程度上屬於因變量,因此應對校長更替挑戰著重在區域和校長層面。改進區域校長更替工作。在區域層面,不能將校長更替視為簡單的組織人事工作,只是確保空缺崗位能找到一位校長或一位校長能有一所任職的學校,更不能視為權力的體現、操控的手段或利益的交換,而是要長遠、系統、審慎、科學併合乎倫理地重視與開展校長更替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平衡每一所學校和每一位校長的情況與需求。在具體實踐層面,一是加強更替規劃工作,要有正式的校長更替規劃,並與區域教育和學校發展規劃有機契合;二是提升更替工作的系統性,從職業準備、人員選拔、任命到入職指導、在職持續發展等各項工作要有連續性與一體性;三是細緻研究任期問題,確保大多數學校校長任期不少於5年,使得校長能在任期內有所作為;四是夯實人才儲備工作,在既有措施外,選擇適合的中小學建立「校長發展學校」,強化培養的實踐性與體系化;五是堅持更替工作的倫理原則,做到最大限度的公開與透明,關注更替工作對於校長個人維度的影響;六是強化更替工作的科學性,基於科學標準與實際證據,對校長領導和校長更替工作的有效性及其影響作出評估。變革校長學校領導實踐。在校長更替工作優化過程中,校長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也要成為主動的「促進者」。校長與學校之間,實則似DNA雙螺旋結構,是不能分離、交互影響的。校長的成長依賴於學校的發展,反之亦然。因此,校長更替既是學校之事,也是校長之事。為應對挑戰,校長要積極實現兩個層次的領導變革:其一是使更替更為有效。一方面,更替中的校長要做好工作和個人方面的準備,未處於更替中的校長也要加強領導更替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每位校長都要將培養未來校長明確為自己領導工作的基本職能。其二是使更替變得不那麼重要,即最大限度地降低校長更替對於學校發展的不利影響。筆者認為,走向文化領導是較為有效的策略。校長與學校成員共同構建與維護一種積極、富有成效的學校文化後,學校成員就能很好地自我管理、相互協調、協同共進。此時,即便出現校長更替,學校文化也會將其帶來的震蕩與消極影響最小化。(作者 陳學軍 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04日第5版

本期編輯:莊元

相關焦點

  • 打破導師終身制,天津大學推出重磅舉措!
    作者 | 陳彬打破「一次培訓、終身免考」
  • 這所「一流大學」打破導師終身制!
    在「將導師崗位與招生資格進行分離」之後,12月21日,天津大學啟動研究生導師「求是論壇」並宣布,正式將育人能力提升納入導師的年度必修課,打破以往「一次培訓、終身免考」的導師認定機制。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表示,「導師要身正學高,不僅要『授業』,更要在『傳道』上下功夫,要形成良好的『門風』。」
  • 打破「終身制」,這所雙一流高校將對導師招生資格年審
    為進一步學習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精神,7月31日上午,華南理工大學召開第十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長高松出席並主持會議
  • 教授能否終身制,專業評價是關鍵
    這一動靜引發一些人疾呼打破「教授終身制」,並得到眾多青年學者支持,認為已「刻不容緩」。首先,當下高校中專業評價的專業性不足,不夠硬實,漏洞較多,結果就是一些沒有專業志趣和能力的人也能通過各種方式順利獲得教授任職資格,佔了崗位卻取得不了什麼績效,阻礙了真正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者的職級晉升,於是就在獲得終身教授的人與青年教師之間形成了較大的張力。
  • 校長說丨北京朝陽凱文學校校長: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家長的期待與落差?
    徐校長相信,教育的質量是一個過程,「為了滿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我們始終持一個開放的、改進的、優化的態度。即使遇到諸多困難,我們沒有停止優化。我們仍在積極討論,如何根據學生的適應力和學習進度進行教與學的優化,評估如何進行、要不要邀請家庭和學生採用自評的方式來看到自己的成長等等。
  • 媒體|天津大學:打破導師「終身制」,講師也能當博導
    3年前,該校全面啟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實現導師遴選機制的學術自治,打破終身制,使導師由「資格」轉變為「崗位」。  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剛過而立之年的講師丁振揚,是這次改革的受益者。作為新機制下評選出的首批導師之一,他在2016年秋季學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名博士生。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高松校長深刻分析了疫情給大學生帶來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以及科學精神指導下科學防治疫情的原則,回顧了疫情防控以來學校抗疫的「硬核力量」,並激勵學子提升學習力、拓展思考力、增強行動力,持續成長,引領未來。
  • 新時代,校長怎樣提高學校治理能力?如何做面向未來的校長?這場大會...
    同時發展面臨新挑戰:一是如何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二是勞動教育如何落地實施,三是在新一輪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標準教材修訂中,怎樣處理推陳出新,如何處理減負與增新的關係,四是如何建設線上教育資源應對疫情,五是如何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的基礎設施,六是如何在中小學中根植核心價值觀。
  • 畢業季·校長寄語|南京審計大學校長劉旺洪:磨礪青春 迎接挑戰
    每年這個時候,校長們都會在畢業典禮上為學子們上「最後一課」,就像送走即將遠行的孩子,諄諄話語,切切期盼,以師者之心點亮明燈,再送學子一程。今年受疫情影響,畢業典禮註定與眾不同,校長們也為學子們送上了獨具2020年印記的「最後一課」。6月21日起,「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手推出「畢業季·校長寄語」,為大家呈現特別的畢業季,特別的校長寄語。
  • 抓住機遇 應對挑戰
    原標題:抓住機遇 應對挑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隨著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的不斷深入,更加深刻理解了黨中央對當前階段「時」與「勢」、「危」與「機」的重要判斷。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發展藍圖,提出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 北京協和醫學院向全球發邀請 聚醫學人才應對健康挑戰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李雪峰 劉大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22日攜團隊向全球發出邀請,盼匯聚世界各地醫學人才、共同應對健康挑戰。他表示,與過去相比,如今醫藥衛生專業的國內就業硬體條件好了很多,但「硬的只是條件,軟的才是實力」,如何從思想上、文化上、能力上、學風上替國家做些事情,這是海外回國人員應該考慮的方向。
  • 在線教學新挑戰,教師該如何應對?
    為了響應「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教育界紛紛開始嘗試在線教育,這對於已經熟練線下教學的老師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為了保證線上教學效果,準備哪些教學資源、如何開展在線活動、怎樣幫助並監督學生進行線上學習等是老師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就是要做到課前、課中和課後三者並重。
  • 最高檢:推進案件編號終身制 案件將有「身份證號」
    原標題:最高檢:推進案件編號終身制 案件將有「身份證號」   「案件將有終身不變的『身份證號』。」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14日在北京說,為嚴格落實檢察官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最高檢正在推進案件編號終身制。
  • 黨應對磨難與挑戰的八大啟示
    為了防止帝國主義的核威脅,黨中央還在五六十年代作出研製「兩彈一星」的重大決策,突破了國防尖端技術,打破了西方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奠定了大國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應對各種磨難挑戰和風險考驗,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增強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等能力,積極防範化解七大領域重大風險;組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初步構建了國家安全體系主題框架,突出抓好維護政治安全;整合應急管理部門職責體系,形成大應急格局,不斷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成功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 東北石油大學成功舉辦重點高中校長對接峰會暨首屆校長論壇
    中國教育在線 訊 4月27日,東北石油大學與重點高中校長對接峰會暨首屆校長論壇在圖書館五樓會議室舉行。東北石油大學校長蔣明虎、校工會主席郝麗紅,中國教育在線執行總編江愛萍,以及來自山東省、黑龍江省的20位高中學校領導出席會議。學校相關部門和各二級學院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由東北石油大學郝麗紅主持。
  •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疫情挑戰?看這一篇就夠了
    受疫情影響,尚處於發展上升期的創業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風險。為此,我們採訪了數十位教授、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請他們針對戰略、組織、財務、營銷、公共關係與風險管理等維度給出專業建議和實踐經驗,幫助創業企業從容應對疫情挑戰,轉危為機。
  • 劍橋校長北大論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以《搭建溝通橋梁,應對特殊時期:全球大學的角色》為題進行了遠程演講,闡述大學的作用和扮演的關鍵角色,強調大學的根本目的是服務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層面都是如此。現刊發全文,以饗讀者。文字根據發言整理,供參考。
  • 劍橋校長北大論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以《搭建溝通橋梁,應對特殊時期:全球大學的角色》為題進行了遠程演講,闡述大學的作用和扮演的關鍵角色,強調大學的根本目的是服務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層面都是如此。官微特刊發全文,以饗讀者。文字根據發言整理,供參考。
  • 國聯易安:如何應對數位化轉型面臨的網絡安全挑戰
    另外,根據Fortinet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安全是數位化轉型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85%的首席安全官和首席信息安全官均認為這是很大的障礙。如何應對數位化轉型面臨的網絡安全挑戰?國聯易安網絡安全專家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影子IT」的合規化監管。當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業務部門在未經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部門批准下購買新技術時,「影子IT」便有孔而入。
  • 疫情為鏡:「科學共同體」的挑戰與應對
    北京2020年12月21日 /美通社/ -- 12月8日,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舉辦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在面對來自自然界和未知領域的挑戰面前,人類能否繼續通過科學尋求聯合與合作?科學的共通性能否戰勝政治帶來的分裂性?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致辭中強調,受地緣政治的影響,當前全球面臨著科學問題政治化等各種複雜嚴峻的挑戰,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在科學方面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