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2020-12-24 灶物者

灶物者說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一片混沌,一個叫盤古的人用斧頭將這片混沌劈開,有了天地,在他去世後,兩隻眼睛變為日月,左眼為太陽,右眼為月亮。

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對眼睛的崇拜,四川的三星堆遺址把這種眼睛崇拜發揮到了極致。

三星堆青銅面具

無獨有偶,在距離中國上萬公裡的埃及,關於眼睛也有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之前的尼羅河畔,一個叫賽特的壞神,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國王奧西裡斯,佔據了古埃及。

賽特與奧裡西斯

奧西裡斯的孩子荷魯斯長大後,發誓要為父親報仇,在與塞特的搏鬥中,荷魯斯的左眼被奪走了。

荷魯斯的眼睛非同尋常,左眼代表月亮,右眼代表太陽(和盤古正好相反)。

左眼被奪走了,月亮神自然要出手相助。所以在一個月圓之夜,荷魯斯在月亮神的幫助下,殊死搏鬥,終於打敗了塞特,並將左眼奪回。後來,荷魯斯將這隻失而復得的眼睛獻給了父親,已經成為冥神的奧西裡斯。因此這隻左眼就有了連接生死的獨特作用,被稱為「荷魯斯之眼」。

荷魯斯之眼

古埃及人相信荷魯斯之眼能在重生復活時發生作用,所以經常在棺槨、裝飾物上刻畫有荷魯斯的眼睛。而這種標誌性的元素,也影響到歐洲,很多歐洲貴族去世要給死者身上放關於眼睛的裝飾。《權利的遊戲》中喬弗裡死後,就有此類裝飾。

荷魯斯之眼在埃及和西方都非常有名,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大英博物館的紀念品就是按照荷魯斯之眼來開發的。

大英博物館和首飾品牌合作的「荷魯斯之

古埃及人將眼睛的崇拜貫徹的相當徹底,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

公元前十四世紀埃及製造的蜻蜓眼玻璃珠

我第一次看這些玻璃珠,覺得像極了小時候玩的彩色彈球。透明的珠子裡面,有不同的色彩,約幾個小夥伴,拿幾個珠子就能玩一個下午。不過這些珠子在古代可是只有上層社會才能擁有的貴重物品。

看見它的名字,第一反應,為什麼叫蜻蜓眼?而不是兔子眼、貓眼?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上面一圈圈的紋飾,像極了蜻蜓等昆蟲的複眼,所以近代學者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不得不佩服學者的知識儲備和想像力。

複眼

根據考古發現,學者們基本認定這種獨特玻璃珠起源於埃及的十七王朝,大約是公元前1700~1500年,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商王朝。

在古埃及,「蜻蜓眼」最初是來裝飾棺槨這樣的喪葬用品的,顏色比較單一。隨著技術進步,使單色的母珠加入其它顏色的同心圓成為可能。

外貌的變化、顏值的提升使它的用途也更加多元,用來裝飾一般器具或者直接佩戴在身上的情形越來越多。

埃及的蜻蜓眼項鍊

幾千年前,玻璃珠都是手工製作,全世界沒有一對一模一樣的珠子。戴多少個、戴什麼顏色的,完全按照個人喜好搭配。

這種隨意搭配珠子的模式,潘多拉確實和它比較相似,就連價格昂貴這一點,潘多拉也完美的繼承了下來。不過在奢侈程度上,這種玻璃珠更勝一籌,畢竟在當時玻璃可是堪比黃金的珍貴物品。

潘多拉手串,比蜻蜓眼晚了幾千年

既然是奢侈品,總有人不論價格多少都要換來裝飾自己。也有人不論多遠都要「代購」。這些彩色的珠子從埃及出發,穿越地中海,到達中東,當時生活在中東的遊牧部族,在戰爭、遷徙的過程中到達費爾幹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天山。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

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曾侯乙墓。除了編鐘等耳熟能詳的文物,170多顆的蜻蜓眼玻璃珠也是在這座墓葬中發現的!

曾侯乙墓發現的蜻蜓眼玻璃珠

剛開始中原的貴族只能「代購」。價格昂貴不說,圖案也不符合自己的審美。於是,戰國中期,隨著楚國玻璃製造技術的進步,蜻蜓眼玻璃珠也有了中國製造

材質:從鈉鈣玻璃到鉛鋇玻璃;

顏色:從單調(藍色、橘色等)到多元;

紋飾:從簡單的同心圓到規範布置紋飾;

形狀:從圓形到橢圓等多種形狀;

用途:從隨身佩戴到多種物品裝飾;

使用範圍:從貴族到一般百姓;

橢圓形、在同心圓基礎上用點布局各部分

以楚國為中心,考古學家在很多省都發現「中國製造」的玻璃珠。我個人非常喜歡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上面鑲嵌有很多藍色的蜻蜓眼,非常有特點。

洛陽金村出土的鑲嵌有蜻蜓眼的銅鏡

灶物者再說

「絲路」不是一條單獨的道路,而是東西交流往來的道路網;「絲路」不僅販運絲綢,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翻山越嶺,融入彼此生活。

兩千多年前流行於北非、亞歐大陸的「潘多拉」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貴族也許不認識法老,也不知道這個有特殊圖案的小珠子除了好看還有其他功能,他們用自己的審美對小珠子進行各種改造,裝飾他們喜歡的任何地方。

參考文獻:

1.王穎竹. 兩周時期費昂斯技術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9.

2.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9(07).

3.吳澤.蜻蜓眼玻璃珠的前世今生[J].大眾考古,2017(11).

相關焦點

  • 流傳3500年,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古老護身符:蜻蜓眼玻璃珠
    圖四 公元前14世紀埃及出土的蜻蜓眼珠蜻蜓眼玻璃珠一經出現,很快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流行,並隨著人群之間的交流不斷向外擴展,如希臘、英國、義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伊朗等。圖六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盼睞之間,跳轉至戰國中期~兩漢,這時儼然為蜻蜓眼珠流行的時代,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出土,並且在裝飾技法、造型藝術等方面均有改變,流傳不可謂不廣。
  • 「音樂寶藏」曾侯乙墓:「爆款」的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新華社武漢8月26日電  題:「音樂寶藏」曾侯乙墓:「爆款」的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新華社記者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
  • 古珠鑑賞:隨侯珠
    20世紀70年代末,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大量戰國蜻蜓眼玻璃珠,分析的結果是,有舶來的鈉鈣系西方的玻璃珠,也有本土自己生產的鉛鋇系珠子。  墓葬出土隨葬品1萬多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竹簡等,無不奢華珍稀。從文獻記載的曾侯及其國家地理位置來看,證實曾國即是隨國。
  • 湖北發現2000年「水墓」,出土一件詭異文物,考古家:通靈神器
    下面我們介紹的這件文物其實算是非常詭異,因為不僅連考古隊隊員無法摸清其原理,就連考古專家都對其一籌莫展,最後還是網友給出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那就是2000年前古人的晾衣架,只能說著腦洞確實有點大,一般人真的無法想出來的。
  • 【文物裡的中國】丨曾侯乙編鐘
    1978年,考古工作人員打開曾侯乙墓室的第一塊兒蓋板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渾水。就在這時,一隻顏色紅豔、造型優美的無頭小木鴨撲通撲通的浮出水面。它就好像是墓中沉睡了千年的古人派來的「小信使」。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縣剛出土時,大家並不知道這最下面一排大鐘,要用什麼東西敲響它,直到這個彩漆木雕鴛鴦形盒的出現。
  • 世界級國寶曾侯乙編鐘竟在水裡泡了2000多年!這樣的「音樂神器」古人究竟如何鑄造?
    著名考古學家鄒衡曾說,如果要問什麼最能代表中國?無外乎兩樣東西,一樣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另一樣則是:曾侯乙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我們知道,它以造型精美,陣容威儀、氣勢磅礴,被公認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用它代表中國,這沒問題。可是曾侯乙編鐘,為什麼也能代中國呢?有人可能要說了,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的組件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編鐘,代表中國當然沒問題。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鍾」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琉璃和玻璃有什麼不同
    (戰國墓出土玻璃制飾品)關於「琉璃」,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其曰:「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曾侯乙墓出土玻璃「蜻蜓眼」)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頗黎」一詞。《梁四公記》載:「扶南大船從西天竺國來。賣碧頗黎鏡,面廣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內外皎潔。置五色物於其上,向明視之,不見其質。
  • 曾侯乙的絕世美玉(高清)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反映了戰國早期玉器的特徵:即表面多裝飾有浮雕雲谷相雜紋,器類以大孔璧、玉璜、玉龍佩最為常見。
  • 湖北發現地下水墓,墓中出土一件逆天神器,專家:鎮國之寶
    因為在古墓中的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我國的一段時間中的歷史,古墓中所出土的文物價值都是非常昂貴的,對我們國家去更好的研究歷史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編給大家所介紹的這座古墓是在湖北出現的一座古墓,這座古墓居然是地下的水墓,而且在這座古墓中所出土的文物,也讓考古專家們感到非常的震驚,那麼在這座古墓中究竟出現了什麼文物呢?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 古珠、串飾,遮掩不住的高調奢華
    中國古珠中,「蜻蜓眼」琉璃珠(圖一、圖二)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隨侯墓)出土173顆琉璃珠,精美絕倫,激發起學界和民間對古代中國琉璃的研究。  對眼睛的崇拜在古代世界出奇一致。根據資料,早在古埃及就出現過蜻蜓眼珠子。古人認為將有眼睛圖案的珠子佩戴在身上,可以驅災闢邪,同時也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
  • 圖坦卡蒙墓,打開埃及古文明印象
    周圍的法老陵墓早被瘋狂盜掘,圖坦卡蒙墓卻幸運地在沙漠中安穩度過了3200多年。墓中出土了超過5000件的豪華陪葬品,讓只活了19歲的圖坦卡蒙成為當今人們最熟知的法老。可以說,今人對埃及古文明的印象,基本都來自這座法老墓。
  • 離婚後卻愛上一塊「玻璃」?
    玻璃琉璃傻傻分不清琉璃和玻璃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矽,不過,比起廉價的玻璃製品,琉璃採用中國傳統脫蠟法,工藝冗長繁複。湖北江陵一號墓中,越王劍上裝飾的,赫然就是珍貴的琉璃:但最出名的,莫過於戰國時期的蜻蜓眼。蜻蜓眼最早由西方傳入,被認為是「通神靈的眼睛」。
  • 死後嘴裡塞了個動物園、保存最好的編鐘陪葬,曾侯乙好神秘一男的
    之前給大家講了講2000多年前的寶藏男孩劉賀的墓,很多粉絲在後臺給叔留言說很喜歡這類歷史題材的文章,那今天叔就繼續給大家講講。
  • 話題 古蜻蜓眼的來歷(二)
    下面是1927-1928年在兩河流域南部」烏爾「(Ur)古城出土。    這是出於烏爾第一王朝Pu-Abi皇后墓.公元前2600年    大英博物館藏    漂亮的天然瑪瑙眼珠.其他三顆是青金石珠珠
  • 湖北4件文物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告訴你曾侯乙尊盤為何難複製
    圖為:曾侯乙尊盤。(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在所有傳世和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精品中,是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精品。」  湖北工匠黃金洲耗時20年,在電、烙鐵等幫助下,運用失蠟法仿製出1:1的曾侯乙尊盤。儘管如此,在業界仍有爭議,有青銅修復專家稱,參照文字、圖片資料等進行重新塑型的仿製品,不同於在實物上制模的複製品,其精湛程度、神韻上與原件尚有一定差距。
  • 藝術 | 骨灰級音樂發燒友曾侯乙的愛樂之路:戰國時代的「鋼琴」長什麼樣?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來自於這個小諸侯國,他叫「乙」,約出生於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63年前後,「乙」成為了曾國的國王,這位少年即位的國王統治了曾國三十年左右,由此後人習慣稱他為「曾侯乙」。現在可以來聊聊作為音樂發燒友的曾侯乙了。這位有錢又富有生活情趣的國王顯然不是一般的喜歡音樂,因為他攜帶了125件樂器隨葬,如果每件樂器都配一個樂手的話,那這是一個比交響樂隊還要大的樂隊。曾侯乙的這座地下音樂廳因此而震驚了全世界。
  • 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隨侯之珠,不飾以黃金,其質至美
    而有一種材質的藝術珍品——琉璃,即現在的玻璃,卻少有人去做深入了解。在我國歷史上,玻璃也曾創造過一段短暫而絢麗多彩的藝術旅程。它帶來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失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藝術珍寶。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流「蜻蜓眼玻璃珠」,亦稱「鑲嵌玻璃珠」,它是以單色的玻璃珠作為母體,在其上鑲嵌不同顏色的玻璃,從而形成有「眼睛紋樣」的玻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