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電影《金剛川》,然後回家特意又看了1964年拍的電影《英雄兒女》。
對比了一下,覺得挺神奇。
《金剛川》描寫的是1953年7月的事情,志願軍軍容整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跟《八佰》裡的國軍某些形象有一拼。
可惜,同樣跟《八佰》一樣,連個哨兵都沒有。
小編不禁想,是不是編劇對哨兵有啥誤解?
就算按我同事說的,《八佰》裡的情節是事實。
那餃子想說,國軍被日本鬼子打那樣一點都不冤。
就算部隊補充八百回兵源,也不能連哨兵都不布置,讓鬼子多次大規模潛入吧?
這樣的部隊不打敗仗都沒天理了。
抗日戰爭時期,咱們的遊擊隊甚至各村莊都知道遠程放哨,甚至不惜做個消息樹,鬼子一來就推倒樹幹報警,群眾好迅速轉移。
咋到了正規軍那裡,還不如土八路和老農民?
再往前幾百幾千年,還有烽火傳訊呢?
咋到了現代還越活越迴旋?
這次《金剛川》也是這樣,戰爭都打了好幾年了,軍隊都在那準備過橋,都讓人家一天炸好幾回了,還不知道布置哨兵?
現場軍官是不是腦袋有蟲子?
包括來了飛機要隱蔽,那個班長非得轉過來肚皮朝上,這是啥操作?
因為在樹林裡飛機看不見?那就幹站著得了唄?
再說高射炮那點事,這裡表現的就是一個師就幾門炮,然後修理的借人的,反正就剩下兩門了,咱不知道當時軍隊啥配置。
但是,看《英雄兒女》裡邊,一開始就是卡車拉著高射炮一走一咕咚,掩護部隊前進,一點沒有缺炮少彈的感覺。
包括後來轉運傷員回國的火車上,至少還看到一門高射炮作為防空火力,怎麼到了1953年的《金剛川》咋就那麼缺呢?
哪位能給指教一下是劇情需要,還是事實如此?
再回到標題,電影中只要提到美軍基本就是「美國人」,而不是當時軍隊的基本用詞「美國鬼子」,好像連「美國兵」都沒用過。
也許是文明拍電影?
小編又翻看了《英雄兒女》,裡邊提到美軍時也只是有幾次用到了「美國鬼子」的說法,那時候,咱們跟老美關係可不咋滴,但是電影也沒有一味謾罵,只是在適當語境中符合當時的通用說法。
那麼,小編不禁想問,在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中,尤其是老特恨不得掐死咱們的時候,臺詞裡連個「美國鬼子」都不敢說,這說明了什麼?
而且,回看《英雄兒女》中王主任對王芳說的那句話,小編覺得很有高度。
王主任說,你寫歌唱歌是為了什麼,為的是讓大家陪著你掉幾點眼淚嗎?
宣傳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宣傳的方向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