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死亡的猝不及防,來不及告別的憂傷,奇蹟的生還和死亡邊緣的徘徊,都那麼真實可觸及。
來源:醫脈通
作者:蘇暄
本文由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很難得,很動容,很震撼。」反映新冠疫情的電視劇、紀錄片不少,但豆瓣評分高達9.2的不多。
「金銀潭實拍80天」是國內唯一一部在疫情最嚴重時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紅區(隔離區)拍攝的紀錄片。由湖北衛視疫情紀錄片團隊冒著巨大風險,在有限的條件下,用攝影機記錄下眼前的一切。
在那段晦暗的日子,沒有故事設計,沒有鏡頭設計,與新冠患者和治療患者的醫護人員零距離的真實拍攝,僅此一部片子而已。
影片一開始,是一列血紅色的「亡」字,觸目驚心。
「死亡原因還是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尤其是呼吸。」
9個月前,金銀潭醫院第一次病案討論會召開。每一個病理解剖結果後面,都是一個遽然離去的生命和失去完整的家庭。
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周亦武語帶哽咽地說,「去世的人裡面有我的同學。江學慶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甲乳外科主任,是我同班同學。」
他停下來,又說,「我們就說,我們儘量早點拿到(解剖)結果,希望對這些同學,醫護人員和患者有所幫助。」
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表示,在這個烈性傳染病這樣厲害的情況下,家屬連人都見不著的情況下,還把遺體捐給你(解剖),這是難上加難。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後面的戰役都是盲打。
「通過屍檢這樣的病理手段去揭示,才知道防控措施是否最完善,臨床救治是否最得當。」卞修武院士說。「敖醒吾、李新春……還有更多名字,理應被銘記。」紀錄片畫外音說。
而在會上,王辰院士的一席分析也來自對病理結果的分析:「病毒性的感染中毒症,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病毒性肺炎,是病毒性肺炎所繼發的病毒性的心肌的病變,肝臟的、腎臟的、脾臟的、腸道的病變,而且對免疫系統似乎還情有獨鍾。冠狀病毒是病毒裡很獨特的一類。疫苗出來,記得SARS疫苗出來以後,抗體好高,然後覺得可能有保護作用,打了雪貂(做動物實驗),30%-40%(出現)肝脾的嚴重壞死。這種疫苗相關的後發反應,不是那麼簡單。一沾冠狀病毒的時候,你別以為會簡單。」
01
「誰也不知道災難是否在下一秒降臨。」
金銀潭醫院被稱為這場新冠疫情的暴風之眼,是武漢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早、最多、最重的醫院。
紀錄片以5位患者及其家庭親歷的生離死別為敘述主線,還原了武漢身處嚴重疫情時的真實狀況。
第一個真實故事是一家人的故事。
這是一個月內,李超失去的第3個親人。先是母親和奶奶,繼而是父親。「對他們比較內疚。」他抹著眼淚說。
李超的家庭是整個武漢市家庭聚集性感染的一個縮影。
樂觀積極的計程車司機李超,笑稱自己是帶病工作。他在病房裡幫小區被隔離的300多名居民購買肉蛋菜。
你無法想像,樂呵呵的他正在經歷著什麼。
疫情期間李超沒有停工,不知什麼時候感染了新冠,連帶傳染給了父親、母親和奶奶。本應相守團圓的新年,由於症狀嚴重程度的不同,一家六口被分散收治到不同地點:火神山醫院(母親和奶奶)、協和東西湖醫院、金銀潭醫院救治,妻子女兒則到社區隔離點隔離。
在治療20多天後,李超第一次通過視頻連線看到剛從ICU轉出的父親。而其他家人,雖然同在一座城市,卻無法取得聯繫。
當李超說起,想要一家人儘快團聚時,他並不知道,此刻母親和奶奶已相繼離世。而情況較為樂觀的父親,也在數日後病情突然惡化而病故。
本來特意買大房子,想把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的李超,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失去了一半的親人。
02
在金銀潭醫院ICU裡,每個患者與死神僅有一線之隔。住進金銀潭醫院之前,王楓姣是武漢市第三醫院急診科的護士。懷孕臨產卻剛好碰上疫情初期,但她依然選擇堅守工作崗位。後來武漢的醫護人員陸續被感染,她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臨產的二胎媽媽,王楓姣在生產過後不到24小時,被確診感染新冠,隨後病情急速惡化,短短4天後她進入了ICU。
在被送往金銀潭醫院的救護車上,她跟丈夫說,「我好想活下來。」
在ICU搶救時,她始終處於昏迷狀態。「當我昏迷的時候,一直有個聲音跟我說,加油,你一定行的。」她後來回憶。
「王楓姣,我在幫你,快成功了,加油好不好?」在這樣的鼓勵聲中,王楓姣從死亡邊緣掙扎了回來。
「我知道你說不了話,聽到醫生說話點點頭,再堅持一下。」
「你家小孩很好,你放心好不好,一點事情都沒有,你給我撐住,知道沒有?」
「你家老公告訴我,你家小孩很好,你不要擔心好不好。」
這個聲音,正是來自醫生桑嶺。他堅信,一個母親最掛念的一定是她的小孩。所以要在手術過程中,用吼一吼的方式,去鼓勵他,讓她情緒平穩一點,有安全感,也更有信心。「我始終相信,ICU還是個有溫度的醫學。」
進入金銀潭醫院52天後,王楓姣轉入普通病房,並第一次洗頭。「跟我大女兒視頻的時候,我也很害怕,不想讓女兒看到媽媽現在這個樣子。」
「媽媽站起來了,你是不是覺得我很勇敢。」
「你在我心中,一直是英雄媽媽。」王楓姣的大女兒說。
03
當時,遽然臨疫,武漢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醫院發熱門診前排起長龍,許多患者無法確診、無法收治住院。他們沒能撐到援鄂醫療隊的到來,沒等到兩座「神山」醫院建起來,就被病毒擊潰,不少家庭甚至全家染病。
「除了狗,我全家都被感染了」。鳳凰衛視特約記者敖慕麟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喪父之痛。
敖慕麟曾是鳳凰衛視新聞出境記者。由於和父母聚少離多,2019年,他從香港回到了武漢。1月23日,武漢封城的首日,他接到了鳳凰衛視前同事的邀請,作為連線記者,敖慕麟需要向大眾介紹武漢的情況。
開車送敖慕麟工作的父親和ICU裡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父親,不知道敖慕麟為此哭過多少回。(視頻截圖)
59歲的父親敖醒吾沒有反對兒子外出採訪,但條件是作為司機一同前往。
採訪期間,敖慕麟和母親先後出現了發熱症狀,沒有去過醫院拍攝的敖慕麟堅信,自己和母親的症狀和疫情只是巧合。直到父親也出現了發熱症狀,敖慕麟才意識到出問題了。
當時,武漢的醫療資源全面告急。醫院發熱門診前排起長龍,許多患者無法確診、無法收治住院。發病急、重,沒能撐到援鄂醫療隊的到來,沒有等到兩座「神山」醫院建起來,就被病毒擊潰,不少家庭甚至全家染病,死亡氣息籠罩著武漢。
「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撲上去,還是不夠。」 張定宇說。各大醫院大排長隊,排隊4小時都輪不上檢查,所以敖慕麟一家選擇在家休息調理。
敖慕麟和母親的身體漸漸得到了康復。但父親的病情卻持續惡化,父親住進了醫院,還上了ECMO,3月29日因搶救無效在金銀潭醫院去世。與舔犢情深的父親就此生離死別,是敖慕麟怎麼也沒想到的。
父親去世後,敖慕麟尚在驚愕之中緩不過來。「母親突然跟我說,兒子,我有個提議,將父親的遺體捐獻。他住院這麼久,很多力量投進去,希望能幫到更多的人,為這個疾病研究做些事情。」
04
鄭霞,是浙江省第一位赴鄂支援的醫護人員。在武漢封城的當天晚上,她逆行而上,抵達金銀潭醫院。沒有任何休息,第一時間就展開了工作。
肖軍是醫生鄭霞在金銀潭醫院接手的第一位病人。「她一直是個很樂觀很樂觀的人。」由於病情不斷惡化,肖軍的肺部供氧能力幾近喪失,不得不進行氣管插管治療。
「操作時給的時間窗太短。一插管時,她的血氧飽和度就掉到二三十的樣子。在一念之間有可能會失去她。」鄭霞說。
醫生的情緒因患者的病情而起起落落。「今天是來到武漢最不開心的一天。自己其實挺無力的,想做的該做的都做了。那天的情緒特別不好。」
當時,患者問:「10天,我插管10天後能好嗎?」
鄭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能含糊地說,等你的肺好起來,我就把你嘴裡的管子趕快拔掉。
這時,肖軍突然拉住醫生的手:「你姓什麼,是來自哪的?」醫生鄭霞的聲音哽咽了,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旁邊的人幫回答。肖軍默默地叨咕了一下:「謝謝。」
兩個月後,肖軍終於可以下地走路了。而此時,鄭霞已回到原來的醫院。
但每天一個視頻電話,是這對醫患之間最大的牽掛。鄭霞依然操心著肖軍的情況,事無巨細地問著病情。
還反覆囑咐仍在金銀潭的醫護人員對肖軍多加照顧:「能不能把她的管子接得長點兒,這樣她活動的空間也能大一點兒。」
對醫生的用心關懷和奮力搶救,肖軍不會忘記。她會在心底深處,永遠地感激,感激不盡。
05
彭博,是醫生們從鬼門關奮力救回來的另一名患者。
1月19日入院以來,彭博共經歷了4次致命的併發症。最嚴重時接受了ECMO治療。但這個治療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感染、消化道出血、血栓、腎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問題,是對病患和醫護人員的極大挑戰。
「我醒過來就是3月,就是已經開始透析了,治療急性腎衰竭。不到一個月暴瘦了40斤。」臉上也留下了巨大醜陋的傷口。
在整個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有24人因新冠肺炎使用了ECMO。而最終成功脫離ECMO的,只有4個人,彭博是其中之一。
但他還來不及慶祝,就要面對極其困難的康復訓練。「希望你們都不要感受新冠肺炎,太痛苦了。」彭博說。
抬個腿,做個手勢,這些生活中的簡單動作,對他來說,都變得如此艱難。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還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只剩下一個多月,彭博的第二個孩子就要出生。想要親自迎接這個孩子,他逼著自己儘快恢復。
終於到出院的日子,彭博看到了美麗的妻子剛剛出生自己的二寶。他的小家,也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
06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它給人貼著皮肉、連著骨血的共鳴,因此,每一幀畫面,每一句表達,都帶著生命的溫度。
然而這樣一部佳作,雖然評分高達9.2,卻並不火。目前只有5675人在豆瓣上給了評價。
@forest 今年是自己走上學醫的道路第四年,如果沒有疫情,不去了解抗疫過程,我會像高中那樣度過我的大學四年:在忙忙碌碌中慢慢遺忘了自己的初心。
但是今天又一次被醫院裡的生離死別,人情的溫暖驚醒,不由得想到自己曾經對白大褂的敬畏。心裡被生命的重量壓著,還有那一句話:竭盡全力解人類之病痛。
@阿擺 我們算是暫時度過了危機,而國外的疫情仍在猛烈爆發,但似乎距離我們較遠,我們忘卻了恐懼。或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很多人也沒有真正處在武漢那樣的疫情中,對於疫情的感觸也都各不相同。看了《金銀潭實拍80天》 很感動,雖然它無法全面呈現,但通過那些短暫的定刻和局部的真實,讓我們再次感受那段難忘的日子,很難得,也很必要。
@朝陽區妻夫木聰在看過的所有記錄疫情的各種紀錄片裡,這是唯一一部我打開看了還不到10分鐘就想哭的,有一種把人瞬間拽回到幾個月前的那種力量。作為一部專題紀錄片來說,幾乎已經沒什麼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會忘,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疫情期間,武漢和援鄂的醫護人員用黑色粗筆在防護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互相鼓勵的話語,這個小舉動,既便於他們快速了解對方身份,也是互相加油打氣的一種方式。醫者仁心,也是人心。有時候,他們比病人更加焦急,也更需要鼓舞。
在當時的那座絕望之城裡,唯一的希望就是奮不顧身的逆行者醫護人員。他們無懼病毒,挺身而出,為搶救每一條生命而竭盡全力,他們的犧牲、奉獻和大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好的紀錄片是一部高度濃縮版的人生電影,每個人透過別人的故事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粉飾與演繹、煽情和教育,我們能看到最真實、最冷靜的記錄。這5個故事換一個時空維度,可能就是你、我會遭遇的故事。死亡的猝不及防,來不及告別的憂傷,奇蹟的生還和死亡邊緣的徘徊,都那麼真實可觸及。
所以,建議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去看看這部片,讓自己停下來,仔細審視生命的意義。
責編 | 蘇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