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剖了同班同學」,醫生在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裡哽咽

2021-01-09 醫脈通

導讀

死亡的猝不及防,來不及告別的憂傷,奇蹟的生還和死亡邊緣的徘徊,都那麼真實可觸及。

來源:醫脈通

作者:蘇暄

本文由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很難得,很動容,很震撼。」反映新冠疫情的電視劇、紀錄片不少,但豆瓣評分高達9.2的不多。

豆瓣截圖

「金銀潭實拍80天」是國內唯一一部在疫情最嚴重時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紅區(隔離區)拍攝的紀錄片。由湖北衛視疫情紀錄片團隊冒著巨大風險,在有限的條件下,用攝影機記錄下眼前的一切。

在那段晦暗的日子,沒有故事設計,沒有鏡頭設計,與新冠患者和治療患者的醫護人員零距離的真實拍攝,僅此一部片子而已。

影片一開始,是一列血紅色的「亡」字,觸目驚心。

視頻截圖

「死亡原因還是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尤其是呼吸。」

9個月前,金銀潭醫院第一次病案討論會召開。每一個病理解剖結果後面,都是一個遽然離去的生命和失去完整的家庭。

視頻截圖

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周亦武語帶哽咽地說,「去世的人裡面有我的同學。江學慶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甲乳外科主任,是我同班同學。」

他停下來,又說,「我們就說,我們儘量早點拿到(解剖)結果,希望對這些同學,醫護人員和患者有所幫助。」

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表示,在這個烈性傳染病這樣厲害的情況下,家屬連人都見不著的情況下,還把遺體捐給你(解剖),這是難上加難。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後面的戰役都是盲打。

「通過屍檢這樣的病理手段去揭示,才知道防控措施是否最完善,臨床救治是否最得當。」卞修武院士說。「敖醒吾、李新春……還有更多名字,理應被銘記。」紀錄片畫外音說。

視頻截圖

而在會上,王辰院士的一席分析也來自對病理結果的分析:「病毒性的感染中毒症,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病毒性肺炎,是病毒性肺炎所繼發的病毒性的心肌的病變,肝臟的、腎臟的、脾臟的、腸道的病變,而且對免疫系統似乎還情有獨鍾。冠狀病毒是病毒裡很獨特的一類。疫苗出來,記得SARS疫苗出來以後,抗體好高,然後覺得可能有保護作用,打了雪貂(做動物實驗),30%-40%(出現)肝脾的嚴重壞死。這種疫苗相關的後發反應,不是那麼簡單。一沾冠狀病毒的時候,你別以為會簡單。」

01

「誰也不知道災難是否在下一秒降臨。」

金銀潭醫院被稱為這場新冠疫情的暴風之眼,是武漢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早、最多、最重的醫院。

紀錄片以5位患者及其家庭親歷的生離死別為敘述主線,還原了武漢身處嚴重疫情時的真實狀況。

視頻截圖

第一個真實故事是一家人的故事。

這是一個月內,李超失去的第3個親人。先是母親和奶奶,繼而是父親。「對他們比較內疚。」他抹著眼淚說。

李超的家庭是整個武漢市家庭聚集性感染的一個縮影。

視頻截圖

樂觀積極的計程車司機李超,笑稱自己是帶病工作。他在病房裡幫小區被隔離的300多名居民購買肉蛋菜。

你無法想像,樂呵呵的他正在經歷著什麼。

疫情期間李超沒有停工,不知什麼時候感染了新冠,連帶傳染給了父親、母親和奶奶。本應相守團圓的新年,由於症狀嚴重程度的不同,一家六口被分散收治到不同地點:火神山醫院(母親和奶奶)、協和東西湖醫院、金銀潭醫院救治,妻子女兒則到社區隔離點隔離。

在治療20多天後,李超第一次通過視頻連線看到剛從ICU轉出的父親。而其他家人,雖然同在一座城市,卻無法取得聯繫。

當李超說起,想要一家人儘快團聚時,他並不知道,此刻母親和奶奶已相繼離世。而情況較為樂觀的父親,也在數日後病情突然惡化而病故。

本來特意買大房子,想把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的李超,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失去了一半的親人。

02

視頻截圖

在金銀潭醫院ICU裡,每個患者與死神僅有一線之隔。住進金銀潭醫院之前,王楓姣是武漢市第三醫院急診科的護士。懷孕臨產卻剛好碰上疫情初期,但她依然選擇堅守工作崗位。後來武漢的醫護人員陸續被感染,她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臨產的二胎媽媽,王楓姣在生產過後不到24小時,被確診感染新冠,隨後病情急速惡化,短短4天後她進入了ICU。

在被送往金銀潭醫院的救護車上,她跟丈夫說,「我好想活下來。」

在ICU搶救時,她始終處於昏迷狀態。「當我昏迷的時候,一直有個聲音跟我說,加油,你一定行的。」她後來回憶。

視頻截圖

「王楓姣,我在幫你,快成功了,加油好不好?」在這樣的鼓勵聲中,王楓姣從死亡邊緣掙扎了回來。

「我知道你說不了話,聽到醫生說話點點頭,再堅持一下。」

「你家小孩很好,你放心好不好,一點事情都沒有,你給我撐住,知道沒有?」

「你家老公告訴我,你家小孩很好,你不要擔心好不好。」

這個聲音,正是來自醫生桑嶺。他堅信,一個母親最掛念的一定是她的小孩。所以要在手術過程中,用吼一吼的方式,去鼓勵他,讓她情緒平穩一點,有安全感,也更有信心。「我始終相信,ICU還是個有溫度的醫學。」

進入金銀潭醫院52天後,王楓姣轉入普通病房,並第一次洗頭。「跟我大女兒視頻的時候,我也很害怕,不想讓女兒看到媽媽現在這個樣子。」

「媽媽站起來了,你是不是覺得我很勇敢。」

「你在我心中,一直是英雄媽媽。」王楓姣的大女兒說。

03

當時,遽然臨疫,武漢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醫院發熱門診前排起長龍,許多患者無法確診、無法收治住院。他們沒能撐到援鄂醫療隊的到來,沒等到兩座「神山」醫院建起來,就被病毒擊潰,不少家庭甚至全家染病。

「除了狗,我全家都被感染了」。鳳凰衛視特約記者敖慕麟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喪父之痛。

敖慕麟曾是鳳凰衛視新聞出境記者。由於和父母聚少離多,2019年,他從香港回到了武漢。1月23日,武漢封城的首日,他接到了鳳凰衛視前同事的邀請,作為連線記者,敖慕麟需要向大眾介紹武漢的情況。

開車送敖慕麟工作的父親和ICU裡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父親,不知道敖慕麟為此哭過多少回。(視頻截圖)

59歲的父親敖醒吾沒有反對兒子外出採訪,但條件是作為司機一同前往。

採訪期間,敖慕麟和母親先後出現了發熱症狀,沒有去過醫院拍攝的敖慕麟堅信,自己和母親的症狀和疫情只是巧合。直到父親也出現了發熱症狀,敖慕麟才意識到出問題了。

當時,武漢的醫療資源全面告急。醫院發熱門診前排起長龍,許多患者無法確診、無法收治住院。發病急、重,沒能撐到援鄂醫療隊的到來,沒有等到兩座「神山」醫院建起來,就被病毒擊潰,不少家庭甚至全家染病,死亡氣息籠罩著武漢。

「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撲上去,還是不夠。」 張定宇說。各大醫院大排長隊,排隊4小時都輪不上檢查,所以敖慕麟一家選擇在家休息調理。

視頻截圖

敖慕麟和母親的身體漸漸得到了康復。但父親的病情卻持續惡化,父親住進了醫院,還上了ECMO,3月29日因搶救無效在金銀潭醫院去世。與舔犢情深的父親就此生離死別,是敖慕麟怎麼也沒想到的。

父親去世後,敖慕麟尚在驚愕之中緩不過來。「母親突然跟我說,兒子,我有個提議,將父親的遺體捐獻。他住院這麼久,很多力量投進去,希望能幫到更多的人,為這個疾病研究做些事情。」

04

鄭霞,是浙江省第一位赴鄂支援的醫護人員。在武漢封城的當天晚上,她逆行而上,抵達金銀潭醫院。沒有任何休息,第一時間就展開了工作。

視頻截圖

肖軍是醫生鄭霞在金銀潭醫院接手的第一位病人。「她一直是個很樂觀很樂觀的人。」由於病情不斷惡化,肖軍的肺部供氧能力幾近喪失,不得不進行氣管插管治療。

「操作時給的時間窗太短。一插管時,她的血氧飽和度就掉到二三十的樣子。在一念之間有可能會失去她。」鄭霞說。

醫生的情緒因患者的病情而起起落落。「今天是來到武漢最不開心的一天。自己其實挺無力的,想做的該做的都做了。那天的情緒特別不好。」

當時,患者問:「10天,我插管10天後能好嗎?」

視頻截圖

鄭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能含糊地說,等你的肺好起來,我就把你嘴裡的管子趕快拔掉。

這時,肖軍突然拉住醫生的手:「你姓什麼,是來自哪的?」醫生鄭霞的聲音哽咽了,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旁邊的人幫回答。肖軍默默地叨咕了一下:「謝謝。」

兩個月後,肖軍終於可以下地走路了。而此時,鄭霞已回到原來的醫院。

但每天一個視頻電話,是這對醫患之間最大的牽掛。鄭霞依然操心著肖軍的情況,事無巨細地問著病情。

還反覆囑咐仍在金銀潭的醫護人員對肖軍多加照顧:「能不能把她的管子接得長點兒,這樣她活動的空間也能大一點兒。」

對醫生的用心關懷和奮力搶救,肖軍不會忘記。她會在心底深處,永遠地感激,感激不盡。

05

彭博,是醫生們從鬼門關奮力救回來的另一名患者。

1月19日入院以來,彭博共經歷了4次致命的併發症。最嚴重時接受了ECMO治療。但這個治療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感染、消化道出血、血栓、腎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問題,是對病患和醫護人員的極大挑戰。

「我醒過來就是3月,就是已經開始透析了,治療急性腎衰竭。不到一個月暴瘦了40斤。」臉上也留下了巨大醜陋的傷口。

視頻截圖

在整個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有24人因新冠肺炎使用了ECMO。而最終成功脫離ECMO的,只有4個人,彭博是其中之一。

但他還來不及慶祝,就要面對極其困難的康復訓練。「希望你們都不要感受新冠肺炎,太痛苦了。」彭博說。

抬個腿,做個手勢,這些生活中的簡單動作,對他來說,都變得如此艱難。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還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只剩下一個多月,彭博的第二個孩子就要出生。想要親自迎接這個孩子,他逼著自己儘快恢復。

終於到出院的日子,彭博看到了美麗的妻子剛剛出生自己的二寶。他的小家,也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

06

豆瓣截圖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它給人貼著皮肉、連著骨血的共鳴,因此,每一幀畫面,每一句表達,都帶著生命的溫度。

然而這樣一部佳作,雖然評分高達9.2,卻並不火。目前只有5675人在豆瓣上給了評價。

@forest 今年是自己走上學醫的道路第四年,如果沒有疫情,不去了解抗疫過程,我會像高中那樣度過我的大學四年:在忙忙碌碌中慢慢遺忘了自己的初心。

但是今天又一次被醫院裡的生離死別,人情的溫暖驚醒,不由得想到自己曾經對白大褂的敬畏。心裡被生命的重量壓著,還有那一句話:竭盡全力解人類之病痛。

@阿擺 我們算是暫時度過了危機,而國外的疫情仍在猛烈爆發,但似乎距離我們較遠,我們忘卻了恐懼。或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很多人也沒有真正處在武漢那樣的疫情中,對於疫情的感觸也都各不相同。看了《金銀潭實拍80天》 很感動,雖然它無法全面呈現,但通過那些短暫的定刻和局部的真實,讓我們再次感受那段難忘的日子,很難得,也很必要。

@朝陽區妻夫木聰在看過的所有記錄疫情的各種紀錄片裡,這是唯一一部我打開看了還不到10分鐘就想哭的,有一種把人瞬間拽回到幾個月前的那種力量。作為一部專題紀錄片來說,幾乎已經沒什麼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會忘,願生者堅強,逝者安息。

疫情期間,武漢和援鄂的醫護人員用黑色粗筆在防護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互相鼓勵的話語,這個小舉動,既便於他們快速了解對方身份,也是互相加油打氣的一種方式。醫者仁心,也是人心。有時候,他們比病人更加焦急,也更需要鼓舞。

在當時的那座絕望之城裡,唯一的希望就是奮不顧身的逆行者醫護人員。他們無懼病毒,挺身而出,為搶救每一條生命而竭盡全力,他們的犧牲、奉獻和大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攝圖網

好的紀錄片是一部高度濃縮版的人生電影,每個人透過別人的故事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粉飾與演繹、煽情和教育,我們能看到最真實、最冷靜的記錄。這5個故事換一個時空維度,可能就是你、我會遭遇的故事。死亡的猝不及防,來不及告別的憂傷,奇蹟的生還和死亡邊緣的徘徊,都那麼真實可觸及。

所以,建議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去看看這部片,讓自己停下來,仔細審視生命的意義。

責編 | 蘇暄

相關焦點

  • 金銀潭實拍80天:我解剖的這些人有的是我的同班同學
    金銀潭醫院第一次病理研討會在肅穆中如期召開,翻過的每一頁 PPT ,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一個悲怮的家庭。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周亦武對著攝影組的鏡頭,語帶哽咽:「我解剖的這些人,好多都是醫生,就是我的同班同學。」
  • 《金銀潭實拍80天》,證明紀錄片也可以很煽情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觀眾所想像的紀錄片其實無非就是科學記錄,並沒有多大的感情波動,甚至可以說是冷血的代表。然而,在時代的轉變中,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把紀錄片當做一則有情感故事的記錄,用巧妙的手段去完整記錄發生的故事,讓觀眾為之動容。2020年,武漢這座城市有許多人經歷了生死離別,有的人被迫在一瞬間成長,而有的人在恐慌中努力尋找落腳點。
  • 《金銀潭實拍80天》真實再現抗疫故事,最悲慘一家,四口僅剩一人
    B站剛上映了一部抗疫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內容就是從疫情開始到疫情結束這期間所發生的普通人的故事。整個紀錄片選擇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經歷來作為例子,講述了這場令人難忘的疫情。紀錄片的第一個人物是特邀記者敖慕麟,在疫情發生的初期,敖慕麟堅持在現場做著報導,其父親敖醒吾沒有反對自己的兒子做現場報導,但是有一個條件要做兒子的司機。也正是這個原因,兩個人分別感染了病情。後面,敖慕麟挺了過來,而敖醒吾則在用了EMCO之後沒能挺過來。去世的當天,敖慕麟的母親徵求兒子的意願想著把敖醒吾大的遺體捐獻了出來作為醫學解剖使用。
  • 關於紅區裡最真實的紀錄片
    如果說《在一起》是加了濾鏡,一定美化後的現實,那麼《金銀潭實拍80天》就是真正紅區裡的紀實。——《金銀潭實拍80天》。,張嘉譯所飾演的張院長正是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張定宇。 「我解剖的這些人,好多都是醫生,就是我的同班同學,家人最後一面都見不上,作出捐獻的決定,
  • 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覺得生離死別從未如此之快過,剛剛乘著夜色,一個人偷偷的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已經是一個成年《金銀潭實拍80天》更多的,我想分享自己對這部紀錄片的創作理解。【選角】無法知道,導演是有很多拍攝素材,最後精挑細選了記者、計程車司機和女護士,還是只有這些珍貴的影像,都為選角點個讚!
  • 「冰點特稿」搶命金銀潭
    蔣進軍是在江月明進入金銀潭醫院3天後到的,和他一起到的是上海市第一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截至3月24日,這支醫療隊已經接管這個病區60天。60天來,醫療隊面對過數十次死亡,他們不斷地降低病區死亡率,從「兩眼一抹黑」地與死神搶人,到與世界分享重症與危重症病人救治經驗。
  • 人民日報:《生死金銀潭》,讓中國抗疫故事更具傳播穿透力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策劃推出了紀錄片《生死金銀潭》,真實記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醫患之間的日常故事和生死時刻。這部28分鐘的作品,是全國唯一全景式記錄武漢定點醫院隔離「紅區」的紀錄片。拍攝團隊深入「紅區」連續跟拍36個日夜,製作團隊前後準備49天。3月31日一經推出,刷屏網絡,社會反響熱烈,並產生一定的國際影響。
  • 與死神拼殺42天!對話金銀潭醫院ICU「救火隊長」
    濟南人房明浩剛剛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最危險的ICU裡,領軍跟死神真刀真槍拼殺了42天。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在這裡,發生了許許多多與疫情相關的故事,有悲傷,有感動,有驚險,有遺憾……房明浩今年48歲,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急診和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 MV記錄奮戰金銀潭的67天
    從冬天到春天,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歷經了無數的困難,救治了一批批病人,在度過了67個奮戰的日子後,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今日回滬。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篇》攝製組蹲守在金銀潭醫院跟拍了他們一次次的奮力救治。他們都是專業醫護人員,但也都是普通的人,有所有普通人的情感。
  • 人民日報發布重磅紀錄片:生死金銀潭
    人民日報發布重磅紀錄片:生死金銀潭 從2019年12月開始,武漢金銀潭醫院就站在了「風暴眼」。
  • 金銀潭醫院ICU醫療組長房明浩:重症救治就像「走鋼絲
    金銀潭醫院南七樓的ICU重症監護室,收治的是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直到3月1日輪休,「救火隊長」房明浩已經在此堅守40餘天。 房明浩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急診和重症醫學科副主任,1月21日,也就是鍾南山院士證實「新冠肺炎有人傳人現象」的第二天,他趕赴金銀潭醫院支援。
  • 用聲音譜寫英雄兒女 「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引發...
    圖說:《金銀潭24小時》海報 官方圖 下同「開車聽到一半,忍不住把車停在路旁,靜靜聽完這部《金銀潭24小時》。」這是一位武漢聽眾的留言。作為上海市委宣傳部主抓的抗疫主題文藝創作重點作品,自「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與5月20日在滬漢兩地首播後,無論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鐘鳴醫生,還是普通的聽眾,都忍不住為之落淚。今天上午,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共同回顧這部疫情中的戰時日記,是如何譜寫出和平年代的英雄兒女。
  • 我在金銀潭41天 丨 「可能很多年後才會有經歷過生死的感覺」
    摘要:26歲的護士蔡傲竹見證了不少新冠肺炎病房裡的生與死。她是湖北宜昌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眼科護士,疫情擴大後到武漢唯一的傳染病專科醫院——金銀潭醫院支援,3月9日站完最後一班崗,在一線工作了41天。一些病人在她眼前離開,自己的外公也因為其他病突然去世,蔡傲竹沒少流眼淚。
  • 看看這些紀錄片吧,這才是真正的抗疫
    改編不是亂編,反正我是被這些橋段膈應到了。有人說,要用14集電視劇拍出全民抗疫事跡很難,我卻不這麼認為,畢竟,很多優秀抗疫題材的紀錄片早已經出現了,篇幅比《最美逆行者》短,卻更能真實地體現我國全民抗疫的不易。
  • 抗疫最前線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絕症、妻子被感染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的病人。」在疫情中「逆行」的29天裡,張定宇往往凌晨2點剛躺下,4點就得爬起來,接無數電話,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其中,陸軍軍醫大學150人醫療隊將奔赴金銀潭醫院。張定宇和團隊受到極大鼓舞。「近一個月,醫護人員嚴重不足,日常狀態下,護士2小時交接班一次,現在則需拉長至4至5小時,醫生就更辛苦,嚴重的體力透支也會增大感染風險。」他說,解放軍來了,壓力將減輕不少。
  • 戰「疫」前線日記|金銀潭第9天:我希望,他能早點站起來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劉丹 通訊員 鄧磊報導時間:2月4日記錄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 李湘湘地點:武漢金銀潭醫院在金銀潭已經上了兩套班,也就是三班倒,一套班包含中晚夜班。在這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些清醒和我可以交流的病人。記得,其中一個病人,是一個介入科的醫生,因為給病人做介入時被傳染。治療中,他被給予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因為生病不能好好進食,也不能下床大小便,所以,做這些很普通的事情都需要我們幫助。其實,他的心裡也挺無助。每當我給他餵食物後,或是清理排洩物後,他都會說一句「謝謝,對不起!」其實,聽著也挺心疼的,本來他是醫者,卻因為這場突來的病毒而倒下。
  • 以金銀潭醫院為原型《中國醫生》禮讚抗疫英雄
    由劉偉強執導、李錦文監製的電影《中國醫生》,日前在廣州完成全部戲份的拍攝順利殺青。《中國醫生》根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的真實事件改編,全景式記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由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領銜主演,易烊千璽特邀出演,歐豪特別出演。
  • 援鄂重症醫生口述:我在金銀潭醫院堅守 3月剛剛成功撤機第一例ECMO
    荔枝新聞聯繫上了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奮戰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病區的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潘純。 以下為潘純的口述: 我是大年初二來到武漢的,算上今天已經有53天。這幾天,陸續有戰友撤離返程,部分醫院關停病區。
  • 致敬|金銀潭醫院裡來了位事無巨細的「黃媽」
    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經常可以看到來自廣東的支援武漢醫療隊隊員、揭陽普寧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護長黃妙珊幫醫療隊員檢查防護服穿戴。到武漢支援40多天,黃妙姍是醫療隊裡公認的「黃金隊友」。在這批147人的大部隊中,共137名醫療隊員被分配到武漢漢口醫院,餘下的10名護士被分配到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金銀潭醫院。42歲的黃妙姍是其中一員,她是小分隊裡既有副高職稱又有近十年護理經驗的護長,被任命為隊長。一到金銀潭醫院,黃妙姍就提醒隊友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做好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