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金銀潭24小時》海報 官方圖 下同
「開車聽到一半,忍不住把車停在路旁,靜靜聽完這部《金銀潭24小時》。」這是一位武漢聽眾的留言。作為上海市委宣傳部主抓的抗疫主題文藝創作重點作品,自「上海出品」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與5月20日在滬漢兩地首播後,無論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鐘鳴醫生,還是普通的聽眾,都忍不住為之落淚。今天上午,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共同回顧這部疫情中的戰時日記,是如何譜寫出和平年代的英雄兒女。
六大淚點,直擊人心
這部以上海援鄂醫療隊群體為原型創作的廣播劇《金銀潭24小時》,以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重症醫學科護士夏曉燕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24小時的敘事,帶領聽眾回首新冠肺炎疫情來臨之初,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在武漢一線駐守生命防線的驚心動魄。作為一部文藝作品,有六個細節最讓聽眾動容。
一條永無回復的微信。聽眾可以聽到一位病人病危,醫生搶救無效宣布死亡。這個時候,手機上一個蒼老的帶有武漢口音的聲音傳出來,「阿芳,你一定要儘早回我的微信!」病魔的兇殘,生命的脆弱,醫生的無奈,親情的牽掛……交織在此,怎不讓人熱淚盈眶?
圖說:中山醫院的醫生護士們參與朗誦
一種最善良的求生欲望。劇中小櫻桃的爸爸,數次病危,但是每次都頑強活了過來,為何能創造這樣的奇蹟?他說,「只要我不死,我六歲的女兒就不是孤兒!」一個病危的父親對女兒想盡最本能的責任,是人倫至愛和本性至善,更是人性堅強。
一句最善良的謊言。故事中,夏曉燕告訴張爺爺,他的老伴去世了,張爺爺問,他臨死前說什麼?夏曉燕編了一句話,「阿姨說,讓你以後替她好好活著,讓你健康的活著。」這是最善良最動人的謊言,是一個年輕護士對病人表現出的最大善良,也一定是死者對生者最真誠的祝福。
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相約。最終,張爺爺還是去世了,遺體被解剖的時候,醫生在張爺爺的手機裡聽到了一條語音微信,「我看不清他們的臉,我把他們寫在防護服上的醫院地址名字都寫下來,等我們病好了,一定要到上海去,好好謝謝他們!」這裡蘊藏著醫患深情,也有中國人滴水之恩湧泉之報的民族文化。
圖說: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奮戰
一次最短暫的邂逅。夏曉燕偶遇當年的師姐,一口武漢方言,一句「帶你去武大看櫻花」的許願,體現出在這場特殊戰役當中,醫生護士們以命換命的悲壯。
一首沒有歌詞的天籟之聲。這部劇的主題歌用童聲哼唱的方式,純粹的天籟之聲,表達了大愛無言大悲無語,人類表達沒有聲音的狀態,才能傳達出我們的感動。
著名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說,「細節帶出了這麼多情懷,戲劇的力量是需要細節的,細節是需要真實的,這些細節是需要我們創作者努力發掘的。」
兩個多月,打磨精品
提起這部劇的主題曲,還有個感人的故事。音樂編輯羅文接到這項任務時,媽媽正在住院,他守護在媽媽病床前完成了主題歌《紀念》,純童聲合唱代替了歌詞,主題音樂莊重嚴肅又給人以溫暖和希望,羅文說:「謹以這些無詞歌紀念在抗疫戰鬥當中做出卓越貢獻和犧牲的每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生命。」
圖說:主創團隊討論中
和羅文一樣,這部劇的每位主創人員都為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畢竟一部動人的作品,真情流露是首位的。《金銀潭24小時》的創作歷時兩個多月,數易其稿,編劇之一的顏維琦說,「4月中旬劇本初稿寫完後,我很怕一次次重新走進《金銀潭24小時》,很怕那些鮮活的人和事又一次在眼前浮現。但歷史、傷痛和感動都需要我們銘記。我們採集下那些動人的聲音,將它們重新整理、仔細安放,為的是銘記無數人的努力,銘記一個國家的努力。」
因為涉及到醫護知識,這部劇在創作的過程中,還邀請了上海援鄂首位「逆行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鐘鳴醫生參與指導。「當時拿到這個劇本,對一些醫學的描述,為了力求真實,我提出很多要求,包括醫學術語的描述,藥物的選擇順序……這些修改意見整個創作團隊,全部都非常嚴謹細緻的採納了。」鐘鳴說,「故事也非常真實,無論是那些微信還是對話,我們都經歷過,每一天都在經歷生死離別,都像一部電影,這部廣播劇也是我從武漢回來之後,讓我淚點下得最快的作品。」不只是鐘鳴,武漢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劉惠敏在聽完廣播劇後說,「第一次聽完這部《金銀潭24小時》,中間很多聲音場景,仿佛讓我回到武漢市急救中心的那些日夜。尤其是搶救場景非常真實,在24小時內病人從很清醒,能夠跟醫務人員溝通交流,到有症狀惡化去世,這一切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
圖說:演播現場
有人聽完廣播劇後發了朋友圈,「今天小孩子和我說,媽媽,如果此時有號召叫你或者是我上前線,我們也都會義不容辭的做逆行者,對嗎?」有專家說,「好劇不是把大家帶到黑暗裡,而是穿過黑暗再回到光明。」很多年以後,當我們重新回看2020年冬天的中國發生了什麼的時候,更能體現《金銀潭24小時》的價值,就像劇中小櫻桃看到的那一束束光,溫暖治癒,永遠照亮人們前行的力量。(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