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殺忠良,釀成大亂,漢景帝真的是好皇帝?

2021-02-07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人物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623,閱讀時間:約4分鐘


秦朝末年,風起雲湧。劉邦斬白蛇而起義,數年間南徵北戰,逼得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終於贏得了西漢的一片錦繡山河。

此後,西漢江山先後歷經惠帝、呂后、文帝的治理,到景帝時期,已是政通人和,物阜民豐,呈現一片盛世之景,史稱「文景之治」。

然而,文景之治的背後,卻隱藏著漢景帝的無數槽點,以致即便有這份盛世之功護身,還是讓人們產生了漢景帝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皇帝的疑惑。

一、白玉微瑕

早在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便是一位不拘禮法的熊孩子。有一次,吳王遣子入京朝見,漢景帝聽說後,便來找這位堂兄弟下棋解悶。誰知兩人下著下著,竟突然產生了爭執,結果熊孩子漢景帝當場抓起棋盤砸過去,一下子打死了吳王之子。七國之亂的大坑,就這麼讓漢景帝親手挖下了。

等到七國之亂爆發後,已經登基的漢景帝依舊槽點滿滿。他看到叛軍打出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腦子一熱就化身為豬隊友,不等叛軍動手自己先殺了忠心耿耿的晁錯,算是給叛軍來了個神助攻。

晁錯死後,七國軍隊並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好在有名將周亞夫率軍抵抗,一番籌謀大破吳楚聯軍,為景帝贏得威望人心,這才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

誰知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卻又玩起了「飛鳥盡,良弓藏」的套路。他藉口周亞夫家裡藏了五百副甲盾意圖謀反,直接把周亞夫下了大獄,根本不理會那些甲盾不過是用來做陪葬品的事實。

可憐一代名將周亞夫,就這麼冤死獄中,弄得太史公都忍不住用春秋筆法狠狠地吐槽了一番漢景帝。

不過說來也奇怪,漢景帝做了這麼多讓人無力吐槽的事,但西漢的江山卻在他的治下走向巔峰,而他本人更是與文帝並稱,成為載譽青史的英明君王,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

二、改革先鋒

其實,漢景帝雖然錯事不少,但他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政績。比如他在經濟與軍事方面的改革,便是西漢王朝的一大亮眼工程。

文帝時期,西漢政府基本處於無為而治的模式,等到景帝開啟改革的新徵程後,西漢政府才踏上了一條富國強兵的康莊大道。

首先是經濟上,西漢政府通過改革加強經濟幹預,從而增加了國庫收入。

漢文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施政方針上採用藏富於民的政策。這種政策的確可以緩解農民的壓力,但更多的則是讓大地主和大商人受惠,而西漢國庫的收入卻因此收入大減,國家財政由此遭受巨大打擊。

鑑於經濟政策上的弊端,景帝上臺後,便走上了法家的耕戰強國之路。他重新開徵了文帝時期已經停止的田稅,既抑制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擴張,又增加了國庫收入。

不過,徵收田稅或多或少也會增加平民百姓的負擔,為了減輕這種影響,景帝規定"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通過讓農民自由流動開墾良田,達到百姓與國家的雙贏。

農業經濟改革成功推廣的同時,工商業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漢景帝繼位後不久,便一改文帝時期的放任態度,接連下發了"復置諸關"、」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等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成功為西漢國庫增加了一條財源,還收回了國家鑄幣權,西漢的國家財政,就這麼逐漸地走向了豐盈。

除了經濟上的改革,景帝在吏治上的改革同樣精彩。

文帝時期,在黃老思想的影響下,基層官員辦事懈怠,「吏或不奉法令"已成為社會常態。為此,景帝多次頒布嚴詔加強吏治,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員。

比如元年七月,景帝加重了官吏"受財物,賤買貴賣"之罪,後二年又下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全方位展開對吏治的大整頓。

漢軍的軍事實力也在不斷加強。漢景帝通過改革馬政、招降匈奴部眾等方式積極備戰,積累了豐厚的戰爭儲備。可以說,漢朝之所以能夠在武帝時期展開一次次與匈奴的大戰,靠的正是景帝一朝奠定的強大基礎。

三、千古明君

漢景帝的種種改革措施,不但從經濟、吏治、軍事等各個方面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還帶領西漢王朝一步步走上了強國路,從而讓「文景之治」的美譽流芳百代,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而槽點滿滿的漢景帝本人,也在這場改革中充分體現了一位英明君王的戰略眼光。從這點來看,漢景帝不愧是享譽千秋的好皇帝。

畢竟,槽點再多也是私人品德,一個把握住大方向的領導者,怎能不是優秀的領導者呢。

參考資料:蔡信發《景帝是個好皇帝嗎——從<史記>論景帝之為人》、劉宇辰《西漢景帝朝改革與漢景帝歷史地位新論》

往日文章回顧:

被唐玄宗趕走後,他修了一條高速公路,為大唐續命百年

金兀朮欺南宋沒有名將,韓世忠:讓你有來無回

有在看嗎?

相關焦點

  • 晁錯死的冤嗎?不冤!不懂人心和人性,註定難以善終!
    這事如果成了,那是皇帝的功勞;事情不成,那全是你的責任。你簡直蠢到家了,怎麼會辦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晁錯並不認為自己有錯,反駁說:「這件事對國家來說是有利的,我也就不在乎別人怎麼非議我了,只要皇上明白我的忠心,這就夠了!」晁錯的父親跺著腳哭了起來:「我怎麼有你這麼兒子啊,晁家滅門之禍就在眼前,你居然還不自知,我又能說什麼呢?」說完,竟然服毒而死。
  • 歷史上真實的漢景帝,到底有多無情?
    因為「文景之治」的關係,漢景帝劉啟的歷史評價較高,在位期間繼續休養生息,平定七國之亂,承接「文景之治」,又奠定了「漢武盛世」的基礎。但事實上作為皇帝,劉啟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劉啟當太子的時候,他的堂兄弟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找劉啟喝酒下棋。
  • 因為一盤棋險些斷送大漢江山,漢景帝溫和的外表下隱藏著什麼?
    不知道那個棋盤是什麼材質做的,也不知道漢景帝臂力是不是驚人,反正吳太子被漢景帝這麼一通揍,居然魂斷長安。串個親戚而已,把自己串沒了,吳太子真是冤哪。沒辦法啊,兒子惹的禍老子得給擦屁股。漢文帝硬著頭皮派人把吳太子的屍體送回吳國,劉濞拒絕接收,怒氣衝衝地說:「都是老劉家的人,死在長安就埋長安得了,幹嘛給我拉回來?」
  • 漢景帝:論行不誅心,誅心世上無完人
    無論做的多好,都不會出彩的。就算漢景帝真的一事無成,不可否認的是,漢景帝依舊有兩樣天大的功勞:第一,從漢文帝手中接過了這貌似盛世實則千瘡百孔的江山。第二,將這千瘡百孔的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條,交給了自己的下一任皇帝漢武帝。後世的雍正皇帝跟漢景帝劉啟是一模一樣的。做的最多,但功勞都是他的爸爸和兒子的。
  • 漢朝皇帝哪幾個有廟號的,為何漢景帝治國有功績,卻沒有廟號
    開國之君,光這個功績就沒有皇帝能比得上,開國之君的廟號一般是某祖,所以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這個廟號是漢景帝上的。漢文帝孝文皇帝劉恆,廟號:太宗。如果漢景帝有廟號,那一定是他後面的皇帝來上的,漢景帝之後的皇帝有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再後來的皇帝就不說了,太昏庸,最主要應該就是漢武帝沒有給他父親上廟號,漢昭帝太年輕就去世了,漢宣帝給漢武帝上了廟號,那漢武帝為什麼沒有給他父親上廟號呢?
  • 文景之治—漢景帝
    漢景帝,原名劉啟,大漢帝國的第六位皇帝,父親是漢文帝,母親是大名鼎鼎的竇太后。漢景帝和其父漢文帝共同開創了大漢王朝的第一個盛世,文景盛世又稱文景之治!劉啟出生的時候,父親劉恆還在代國做代王呢。公元前157年,劉啟登基皇帝位,是為漢景帝。劉啟登基後任用自己的老師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經過分析後,為漢景帝地提出了削藩策並提醒他注意,諸侯勢力最為強大的吳國吳王劉濞。劉濞早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為謀反做準備了,他私自鑄錢,又私自販鹽,為了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經過近40年的準備,實力強大,謀反之心越來越顯露出來。
  • 三藩之亂意外爆發,索額圖建議殺明珠洩憤,康熙:你當朕是漢景帝?
    漢景帝二年,西漢諸位藩王勢大,讓漢景帝寢食難安。漢景帝的老師、御史大夫晁錯寫了一篇《削藩策》,極力勸漢景帝削藩。漢景帝聽信晁錯之言,下令削藩。七國勢大,漢景帝應對不及,經過再三權衡,漢景帝殺掉忠臣晁錯,以暫時平息七國之怒。
  • 胡惟庸被殺到底冤不冤
    胡惟庸是否真的想謀反?我們先一起來分析胡惟庸被殺的原因,主要是二點: 1.胡惟庸權力欲膨脹元末時胡惟庸在和州投奔了起兵的朱元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不少戰功。朱元璋稱帝後。胡惟庸就擔任了參知政事。洪武六年,李善長就推薦胡惟庸做了丞相,由於胡惟庸很有才能,也很上進,因此朱元璋很相信他。
  • 文景之治漢景帝,盛名之下也不堪,輸棋就殺人危機面前慫且愛甩鍋
    比如有些地方,只有皇帝可以走,這樣既顯示皇帝該有的威儀,又彰顯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理由是「司馬門」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了就是犯法,必須稟報皇帝。但是時為太子的漢景帝偏偏要從「司馬門」進入!事情一度鬧得非常大,薄太后知道,下令特赦這才化解此事。 還記得《三國演義》的曹植嗎?因為僭越走天子的白馬門,而曹操大怒,殺了守門將軍。 臨菑侯植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
  • 竇太后為什麼讓漢景帝傳位劉武?漢朝歷史差點被改寫
    漢景帝是漢朝第六位皇帝,在位一共16年。
  • 對於漢景帝劉啟,我們到底該如何評價?他真是一位好皇帝嗎?
    而漢景帝劉啟,則是將漢朝發展君主集權制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1.打壓諸侯起初漢高祖劉邦實行的是諸侯制度,諸侯王可以自由的設置官吏,擁有自己的貨幣,並且在漢法之下還可以同時擁有自己獨立的法律制度。七國之亂是源於劉啟和晁錯的削藩政策,這個時候,朝堂上就出現了很多的惶恐情緒,還有很多的不滿之心,並且這個時候劉啟還會十分的需要人來幫助自己鎮壓動亂,所以劉啟採用的計策就是,殺晁錯。
  • 為什麼漢景帝死後子孫沒有給他上廟號?
    一個個都自稱是漢景帝之後,可為什麼就沒一個人給他上個廟號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政績不夠麼?提起漢景帝劉啟沒廟號這個事兒,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漢朝廟號審核嚴格,漢景帝「黑點」太多、政績不夠等等之類的。二、關於漢景帝的黑點漢景帝劉啟跟他的父親漢文帝劉恆一起被稱為「文景之治」,但是提到政績、評價之類的,就遠遠不如其父的名聲好了,所以很多人認為,在西漢時期,廟號是屬於最優秀的帝王的,景帝完全不夠格。所以,咱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景帝的幾大「黑點」。1、砸死吳王太子。
  • 漢景帝真是明君嗎?其實他刻薄寡恩,看看他對周亞夫的態度就知道
    雖然你是太子,你把諸侯王的兒子殺了,國法是不能把你怎麼樣,但後來有七王之亂,這也算是人家吳王記恨之一。在景帝一朝最大的危難就是七王之亂,七王之亂是誰幫他平定的?周亞夫,就是周國當年的兒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漢景帝的抉擇,弟弟還是兒子?
    漢景帝是西漢帝國的第四位皇帝,在父親漢文帝去世後,繼承帝位。在他的任內,受其父母文帝與竇太后的影響,繼續推行無為之治的黃老之說。光大文帝之德,將文景之治推向巔峰。然而也正是在他任內,爆發了西漢建國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內亂。
  • 漢景帝不讓竇嬰當丞相:那些頂尖的人才最終都到哪裡去了
    竇太后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漢景帝,一個是梁王。和所有老百姓的父母一樣,竇太后非常喜歡自己的兩個兒子,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能當一當皇帝,讓景帝去世後能把皇位傳給梁王。景帝很聰明,明白老娘的心思,但他並不說破。
  • 漢景帝,為何在歷史上名聲很好,並且還能得到仁君稱號呢?(一)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 ),漢文帝劉恆嫡長子,孝文皇后竇氏所生 ,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享年48歲,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
  • 漢景帝為何將皇位傳給劉徹?
    ,當上了漢朝的皇帝,而且還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可謂是令人讚嘆不已……如果梁王稱帝,那這16個兒子會不會有好下場?於是作罷,讓一些股肱大臣去說服竇太后,竇太后自知理虧,也就同意了,於是賢能的梁王就此與儲君之位遙遙無期。②二號接班人:劉榮
  • 漢景帝酒後「犯錯」,結果卻有意外驚喜,從此為漢朝續命近兩百年
    西漢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輕稅重農,休養生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過這些改革使西漢強盛無比,五代時期的五代皇帝漢文帝、六代皇帝漢景帝也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資治通鑑》對此評價極高:「海內平和,家與人足,後世鮮有能及之」。
  • 勢可敵國,若非他漢景帝可能丟了天下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4)漢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國之亂」爆發,吳王劉濞率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起兵造反,漢景帝劉啟大驚,乃立刻提拔車騎將軍周亞夫為太尉,任平叛總指揮,將三十六將,率漢軍主力迎戰吳楚聯軍;又遣曲周侯酈寄擊趙,燕相欒布攻齊,以鉗制二地叛軍;另拜竇太后從兄之子竇嬰為大將軍,使之率領機動兵力屯於滎陽,
  • 漢文帝與漢景帝是怎麼死的,他們活了多少歲,算不算短命
    漢文帝與漢景帝父子漢文帝生於公元前202年,漢景帝生於公元前188年,漢文帝只比漢景帝大14歲,如果再算上懷胎十月,那麼漢文帝13歲就結婚了,這還不算什麼的,最神奇的是漢文帝在當上皇帝之前不過話又說回來,漢文帝活了46歲並不算短,已經算活得不短了,要知道西漢時期全國百姓的平均壽命也不到30歲,漢文帝先是代王,後是皇帝,生活和醫療條件比普通好了很多倍,超過平均年齡16年還多,這已經不算短命,而算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