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還是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太子進京前來拜會他。兩人年紀相仿,共同話題也不少,同吃同玩樂逍遙。說實話那時也沒啥遊戲可玩,二人又是翩翩貴公子,自然只能玩上層社會的主流遊戲——圍棋。
可玩著玩著氣氛就不對了,兩人產生了點小摩擦,這也算是正常事,有輸贏自然就有爭執。問題是吳國當時也算民風比較彪悍的地區,吳太子的師傅都是楚國人,把他教育的蠻橫傲嬌,想必也是把劉啟的老爹老媽問候了一遍。
於是吵著吵著這二人就動起手來了。甭管是誰先挑的事,反正漢景帝急眼了,隨手抄起棋盤,衝著吳太子的腦袋「啪啪」就是兩下子。
不知道那個棋盤是什麼材質做的,也不知道漢景帝臂力是不是驚人,反正吳太子被漢景帝這麼一通揍,居然魂斷長安。串個親戚而已,把自己串沒了,吳太子真是冤哪。
沒辦法啊,兒子惹的禍老子得給擦屁股。漢文帝硬著頭皮派人把吳太子的屍體送回吳國,劉濞拒絕接收,怒氣衝衝地說:「都是老劉家的人,死在長安就埋長安得了,幹嘛給我拉回來?」
沒辦法,漢文帝只好又把吳太子的屍體拉回長安埋葬。可憐的吳太子,死得莫名其妙,死後還不得安生,跟條鹹魚似的被人拉來拉去。
因為心裡有怨氣,所以吳王劉濞從此稱病,再也不到首都長安朝見天子了。
這事也暴露出漢景帝做事衝動、性格殘忍的一面。
本來劉濞曾經有過謀反的打算,因為漢文帝主動化解僵局,安撫了他那顆躁動的心,所以漢文帝一朝,劉濞安安生生鑄錢、賣鹽,悶聲發大財,沒鬧出什麼事端來。
轉眼漢景帝繼位,屁股還沒坐熱乎就採納大臣晁錯的建議,風風火火開始削藩。還沒削到吳國呢,劉濞就反了:「小子,當年你殺了我兒子我還沒找你算帳呢,你又想削掉我的封地,做夢吧,讓你知道你大爺的厲害。」
這就是著名的「七國之亂」。本來削藩的事就是漢景帝和晁錯這對君臣腦子一熱想出來的政策,哥倆全是理想主義者,以為藩王跟待宰的羔羊似的,只會在你薅羊毛時咩咩叫,不會有什麼激烈舉動。
這下好了,小羊羔撕掉羊皮變成狼,朝著漢景帝齜牙咧嘴撲了過來,漢景帝傻眼了,他沒想過應對措施啊?幸好老爹臨死前跟他說在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於是漢景帝把周亞夫、竇嬰等能用之人一股腦全排出去,剩下的只能聽天由命了。
這時候本來已經辭職在家的袁盎跳了出來,他跟晁錯相當不對付,這正好是天賜良機,他告訴漢景帝,劉濞那群人造反打的名義是清君側誅晁錯,咱們把晁錯殺了,他們就可以退兵了。
漢景帝一聽,好主意,派人假裝招呼晁錯進宮開會,結果晁錯走到東市還穿著朝服就被殺了,晁錯之死是漢景帝一朝最大的冤案。明明是漢景帝派人殺的晁錯,他還把罪責全推到大臣身上,把自己撇清,殘忍之外又多了一層虛偽。
漢景帝冷血的一面還在於他對叛亂者的鐵血鎮壓上。他下令,凡是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員,一律殺無赦,誰要是拒絕執行自己的命令,也一律腰斬。
其實漢景帝在歷史上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他和老爹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是通過殺晁錯、誅叛軍,我們可以看到他仁慈表象下的兇殘一面。
其實優秀的政治家都是演技精湛的演員,雖然漢景帝的政治手腕比起老爹漢文帝差遠了,但是他的演技比漢文帝要好很多。
早在漢景帝當太子的時候,他就展現出驕縱的一面,完全和歷史書上謹慎親民的形象不相符。
有一天,還是太子的劉啟與他親弟弟梁王劉武一同坐車入朝。走到司馬門時這兩位打算坐車進去。
司馬門是皇宮的外門,依照禮制,除了皇帝外,其他人入司馬門一律得下馬、下車,步行進入。
劉啟才不想管什麼禮法之類的,說實話他也是被慣得有點不像樣,所以就是不下車,一副飛揚跋扈的樣子。
偏巧守司馬門的是一向秉公執法的張釋之,他直接把太子和梁王拉入黑名單,阻止他們入宮,還上疏彈劾二人犯了「不敬」之罪。
這事鬧大發了,連薄太后都聽說了,沒辦法,還是漢文帝出來給兒子善後,跪在老媽面前自我批評說自己教子無方,說了一大堆後薄太后才赦免了太子和梁王的罪過,重新給他們頒發了入門許可證。
後來漢景帝當了皇帝後,張釋之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可是曾經把這位九五至尊給得罪慘慘的,於是私底下見了漢景帝一面,漢景帝拍著他的肩膀說:「老張啊,你看我長得這麼面善,是那記仇的人嗎?把心放肚子裡去吧。」
結果一年後,張釋之就被調離首都,下派到最不好呆的淮南國當國相去了,大家心裡都明白,這還是當年那事鬧的。
這事反映出漢景帝的小心眼和記仇。作為普通人,你踩我一腳我還你一拳,這事大家都能理解,畢竟沒幾個人能夠做到以德報怨的。
但是作為皇帝,漢景帝的度量未免有些過於狹小了,再說了,皇帝那應該是金口玉言,吐口吐沫都能成釘,不能搞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派。
不過,漢景帝趕上了最好的時候,在他前面,老爹已經把社會秩序整理得挺好,除了自己不小心搞出個「七國之亂」來,也沒啥操心的事,在他後邊,兒子漢武帝一代霸主,把大漢王朝推到了巔峰狀態。
其實,漢武帝的殘忍寡恩,很大程度上都是遺傳了漢景帝,但漢景帝沒有在歷史上留下罵名,只能說他幸運至極。